屌那媽,頂硬上!兩廣人民要出聲!兩廣海南時政產經新訊同大粵本土粵人反支那殖民抗爭快訊
Post a reply

苏花公路搜救第9天:增派挖土机 扩大海上搜寻范围 已发现3名罹难者 仍有23人失联

Oct 29th, '10, 20:32

苏花公路搜救第9天:增派挖土机 扩大海上搜寻范围 已发现3名罹难者 仍有23人失联

2010-10-29


台湾苏花公路灾变今天(29日)进入第9天,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今天早晨6点多,台湾搜救人员持续抢进苏花公路救灾现场,有61人走陆路进入灾区,另外有186人则是由直升机载运到海边的土石崩塌区。目前在苏花公路112.8公里处、114.5公里处及116公里处三个土石堆积区,已有6部怪手(挖土机)支援救灾,另外今天也将再由台军运输机吊挂3部怪手到灾区协助开挖工作。

  25日在宜兰外海寻获的一具遗体,经DNA比对,昨天已确认是创意旅行团广东团员龚艳。搜救人员不排除创意旅行社的游览车可能坠海,甚至可能还有其他团员被海水冲走,因此海上也是目前的搜救重点,苏澳海巡队已扩大海上的搜寻范围。

  目前,宜兰县1021水灾罹难人数有15人,仍有23人失联。失联人员包括:弘泰旅行社大陆领队田园,创意旅行社广东团其余18人、台湾导游及司机各1人,以及台湾民众许枝荣、林金珠夫妇。

-----------------------------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在台湾苏花公路塌方意外中失联的创意旅行社广东团旅客毛小丹的家属,28日上山祈福,期盼奇迹出现。家属说,会每天到出事地点来寻人。

  苏花公路塌方意外已进入第8天,救援工作持续进行,创意旅行社广东团家属连续第3天上山寻找亲人。毛小丹的丈夫和哥哥28日在海旅会及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人员陪同下,到苏花公路112.8公里处祈福,希望寻找亲人下落。

  家属在现场上香,双手合十。山上风大,家属蹲在大石头旁,用打火机点燃纸钱,拿着毛小丹的照片和衣物,呼喊她的名字,忍不住痛哭失声。

  在毛小丹的家属离开前,宜兰县消防局副局长徐松奕对两人表示,家属的意见都会传达给台湾灾害应变中心,请他们放心。

  创意旅行社广东团旅客和领队的36位家属27日全部到苏花公路112.8公里处举行祈福仪式,希望亲人赶快出现。

-----------------------------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宜兰检方28日表示,宜兰外海所捞获的遗骸,是创意旅行社陆客团成员龚艳,她是目前苏花坍方的第3名罹难者,也是创意团首度被证实有成员罹难。苏花坍方事件至今仍有23人失联。

  检方证实,苏花公路坍方搜救行动至今,已经确认3名罹难者身份,分别是台湾花莲毕士大教养院老师刘芸均、弘泰旅行社游览车台湾司机蔡智明及陆客龚艳。

  根据原始通报数据显示,目前失联者包括:创意旅行社陆客团陆客18人和台湾导游及司机各1人、弘泰旅行社大陆籍领队田园、台湾民众许枝荣夫妇2人。

  宜兰地检署主任检察官林(吉吉吉)慧27日傍晚证实,经法医研究所DNA比对,25日于宜兰县壮围乡东港外海约8.5海里处打捞到的遗骸,是创意旅行社大陆团成员龚艳,这也是创意广东团首名被证实的罹难者。

  创意旅行社广东团19名陆客在苏花公路失联,包括台湾司机与导游,计有21人下落不明。龚艳的部分遗骸在25日被捞获。

  检方表示,经与创意团陆客家属的DNA交叉比对,确认龚艳的身份。检方分析,以龚艳尸块被找到的地点分析,可见已有部分创意旅行社团员经土冲刷后落海,但并不代表创意旅行社陆客团人车落海。

  目前,苏花公路搜救行动持续,除部分轮胎、座椅、鞋子等杂物外,并未找到创意旅行社陆客团的游览车及其余失联团员。

  搜救行动迄今寻获的其余遗骸,比对DNA检体后,宜兰检方确认都属弘泰旅行社游览车司机蔡智明,这些遗骸是在苏花公路112.8公里下方300米处发现。

-----------------------------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宜兰地检署主任检察官林嚞慧10月28日表示,25日在宜兰壮围外海8海里处寻获的尸块,经比对DNA后,证实是台湾创意旅行社广东团女性团员龚艳。

  台检方也表示,由此来看,创意旅行社广东团的部分团员遗体落海。

  林嚞慧28日下午召开记者会,公布法医研究所鉴定报告,证实苏花公路塌方意外中,增添1名罹难者龚艳。台检方已将结果告知其家属。

  迄今为止,台湾苏花公路塌方意外中,已确认的死亡人数已达3人,包括台湾特教老师刘芸均、弘泰旅行社游览车台湾司机蔡智明以及龚艳。

  检察官说,其余搜寻到的3个尸块,全都是蔡智明遗体的一部分。

-----------------------------

综合台湾媒体消息,今天(29日),苏花公路塌方搜救持续,台当局“内政部”表示,目前苏花公路现场搜救力量已相当强大,台湾方面能投入的都会全面投入。

今天宜兰地区气象状况良好,台军航空601旅持续派遣CH-47运输直升机吊挂作业持续进行。两架运输直升机不断在苏澳与宜兰的上空来回,将怪手(挖土机)运送到苏花公路塌方路段。目前在苏花公路搜救现场已有90多名专业搜救人员、8部怪手以及4只搜救犬投入搜救。

宜兰救援指挥部表示,为强化搜救力量,预计将吊挂6部怪手投入搜救。


-----------------------------

Re: 苏花公路搜救第9天:增派挖土机 扩大海上搜寻范围 已发现3名罹难者 仍有23人失联

Oct 29th, '10, 20:37

假如大粵經已係獨立嘅國家,遇到呢啲事件,一定會舉國哀悼三日!

之但係,而家我哋畀支那殖民佔領著,奴才嘅支粵政府連屁都冇放個!

Re: 苏花公路搜救第9天:增派挖土机 扩大海上搜寻范围 已发现3名罹难者 仍有23人失联

Oct 29th, '10, 20:59

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是一條台灣東海岸的省轄公路,為省道台九線的一段,在日治時倡議修築原先清代之北路為臨海道路,1932年5月通車,二戰後改名蘇花公路,之後並持續新建隧道及拓寬為柏油路面,1990年10月25日改為雙向通車。北方起點是宜蘭縣蘇澳鎮白米橋,南方終點是花蓮縣花蓮市中山中正路口花蓮郵局前,全長118公里(現今里程縮短至102.4公里),大致依海岸線修築,間或蜿蜒進入平坦河口三角洲腹地。沿路可看太平洋海景與峭壁山色,是一條世界著名的景觀公路。

蘇花高速公路原計畫負擔長年面臨崩塌之虞的蘇花公路,不過因諸多爭議而先後變更為「蘇花公路替代道路」(「蘇花替」,2008年)以及「蘇花公路改善計畫」(「蘇花改」,2010年)。

「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分別98年11月26日、98年12月18日辦理專家學者深度座談;環保署於99年1月19日、99年8月20日召開兩次諮詢會,99年9月17日召開預審會;交通部則於99年9月7日、9月15日、10月4日辦理民間團體溝通會議。蘇花改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99年9月28日送至環保署進入環評審查程序,環保署99年10月18日召開專案小組初審會審查,環保署99年11月1日召開專案小組第2次初審會。

蘇花公路又被稱為「死亡公路」。[1]從1997年至2008年5月1日期間,在蘇花公路發生的交通事故共造成1046人死亡,13488人受傷。[2]

歷史
蘇花公路的歷史可追溯到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為鞏固邊防與安撫原住民,欽差大臣沈葆楨派臺灣道夏獻綸與福建省陸路提督羅大春費時兩年開闢「平路一丈,山蹊六尺」為準之路,俾能通行輿馬,當時稱做「北路」(蘇花古道),沿途蘇澳-(20)-東澳-(30)-大南澳-(35)-大濁水-(25)-大清水-(35)-得其黎-(10)-新城-(50)-歧萊花蓮港-(20)-吳全城-(39)-大巴籠-(22)-周塱社-(22)-秀孤巒水尾。全程總計 308里。北路開通前的交通貿易都靠海路,陸路則僅為東西向的原住民遷徙路線、獵路。北路沿著峭壁開出,相當狹小曲折,路寬僅約一丈多,且路況不穩定,時有坍塌的情形,交通功能極為有限。但對於清朝開山撫蕃的政策下,有宣揚國威、防堵海寇、移民開墾、獲取資源等多重功能;然而此路修築後仍不時受到原住民侵襲,加上首尾間遠、駐防兵勇、維護不易、瘴厲疫病等問題,於完工後不及一年半即移紮駐營,任其廢棄。1881年曾有清朝營官何秀林帶兵重修,又有1889年劉銘傳副將劉朝帶再度疏通,但後者部將弁勇等人卻不日中伏,所帶官兵死傷逾半,在劉銘傳大軍圍勦後原住民雖投降,但實際上清末東澳以南路段可謂已經荒廢。

日治時代曾於沿線設置七個警駐所,多次整修拓寬,1916年開始到1923年完工,費時7年,將路寬拓增至12台尺,但車輛依然無法通行,之後因天災受損。1925年,為了使此路能通行車輛,從蘇澳到太魯閣口間鋪設砂礫路面,部份路段鋪設兩道混凝土供車輪行駛,拓寬為3.56公尺的道路,而太魯閣口到花蓮港間則大幅拓寬,使用砂礫鋪路,寬14公尺。沿線計有大型橋樑9座,隧道14處,全長約120公里,於1932年全線完工通車,改稱為「臨海道路」。屬於以國庫或地方經費改善養護之「指定道路」。臨海道路的運輸則由東海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經營。

戰後,此路改稱為「蘇花公路」,最窄的路面僅有3.5公尺,彎道的最小半徑則僅有15公尺,相當險峻。1980年代開始逐步拓寬,到1990年才開放雙線通車。

蘇花公路早年單線通車時期,南下北上車輛均需在各管制站依管制規定放行,從北往南設有蘇澳、東澳、南澳、谷風、和平和崇德共六處管制站。此時車隊多為日間通行,頭車必為公路局之金馬號客車,行經斷崖路段,車中旅客往往無法看見狹窄道路的邊緣,僅見低處海色藍白,駕駛車行左旋右迴,讓人驚恐不已,印象無法磨滅。但在台灣鐵路管理局北迴線通車後,鐵路挾著安全、舒適、快速、便宜的優點,使得蘇花公路之定期客運路線慢慢走入歷史,雖一度有民營客運業者經營台北花蓮客運路線,但和1970年代海路的花蓮輪一樣,重要的客貨運運輸,均已轉向鐵路,蘇花公路則轉為以景觀公路、採石運礦和區域性交通為主。

[编辑] 路線地名

東澳彎及烏石鼻
烏石鼻宜蘭縣蘇澳鎮:
(蘇澳市區)白米橋104.726k→砲台山(左叉路台二戊蘇南公路往南方澳)→五公里→七公里(猴猴坑)→九公里→正道橋/烏岩角(113k,海拔約350公尺,蘇花公路最高點)→慶安堂(開路先鋒爺)[本區為豪雨崩塌處]→東澳橋118k(以下至南澳橋,蘇花公路西側屬南澳鄉、東側屬蘇澳鎮)→南澳鄉東岳村/蘇澳鎮東澳里119.866k→新澳隧道(長1162m,海拔約250公尺,以東有舊道往烏石鼻)→大灣→南澳鄉南澳村/蘇澳鎮南強里130.7k→南澳橋

宜蘭縣南澳鄉:
南澳橋→武塔→澳尾橋→南溪→魯基岳夫(海拔約230公尺,Rukiyoh,旁有萼溫斷崖)→觀音(Go-on,又名高峰,海拔約224公尺)→觀音石146.930k→鼓音→谷風橋→漢本車站(半分Hanbun/百里分、白來分,蘇花公路中間點)→澳花隧道(原名漢本隧道,長488m)→澳花村路口→大濁水橋155.520k


花蓮縣秀林鄉:
大濁水橋155.520k→和平村157.620k(克尼布Knibu/克來寶Kinebo)→和中(姑姑子Gugutsu)→和平隧道(長839m)→和中隧道(長370m)→和仁隧道(長783m)→和仁166.684k(卡那崗Kanagan)→卡南橋167.123k→和仁臨海短隧道(長28m,168k,太魯閣國家公園界碑、清水斷崖北端)→仁清隧道(長200m,海拔約70公尺)→和清隧道(長315m)→大清水(吳錦文段長紀念碑)→大清水隧道(長521m)→13號隧道(長632m)→錦文隧道(長406m)→小清水(匯源)→匯德隧道(長1500m,蘇花公路最長隧道,其外靠海處有舊清水隧道,長513m,封閉)→崇德觀景台→崇德隧道(長325m)→德惠橋(177k,清水斷崖南端,蘇花公路進入花蓮平地之始)→板下→崇德村179.130k(達吉利/得其黎/立霧Takkiri)→太魯閣大橋北端(右叉路為蘇花公路舊線,往錦文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花蓮縣新城鄉:
太魯閣大橋南端(接台八線中橫公路)→新城村185.100k→順安村→南三棧189.100k(縣道193叉路,往七星潭)→加灣(景美)→康樂→北埔196.300k(新城鄉公所)→花蓮機場→嘉里(加里宛)→嘉興→東華大學美崙校區(前花蓮教育大學)

花蓮縣花蓮市:
花蓮市界→府前路→花蓮縣政府(花蓮新市區)→美崙溪/中正橋→中正路(花蓮舊市區)→花蓮郵局前205.280k(中正中山路口,蘇花公路原終點)→中正中華路口(花蓮酒廠,右叉路中華路台九丙線,花東縱谷公路舊線,往鯉魚潭)→吉安溪(花蓮市界)

花蓮縣吉安鄉:
花蓮市界→仁里(中正路一段)→南埔207.200k(蘇花公路新終點,左叉路台11線往花東海岸公路)

[编辑] 替代道路
由宜蘭台7線(北橫公路)後接台7甲線(中橫支線)達梨山後台8線(中橫公路)後達花蓮新城接台9線。

[编辑] 景觀
[编辑] 清水斷崖

清水斷崖蘇花公路沿線最著名的景點是清水斷崖,主要界於崇德到和仁之間,有和中(姑姑子)、清水、石硿、得其黎(崇德)等四處構成約有十數公里斷崖。斷崖峰頂之清水山海拔2407公尺,斷崖之北端台九線168公里處為今日太魯閣國家公園北界。「清水斷崖」於日治時期曾經由日日新報社讀者票選為臺灣十二勝之一,戰後也曾被台灣省政府列為台灣八景之一。

[编辑] 紀念碑
遭難碑:在東澳的烏岩角附近,有一廟稱「慶安堂」,又名「開路先鋒爺」,原刻「遭難碑」,立於1917年12月。紀念日治至光復後開闢蘇花公路而不幸殉職的12位日籍與台籍工作人員。
大南澳抵達紀念碑:此碑為清代提督羅大春所立,位在南澳往朝陽漁港的叉路上(蘇澳鎮朝陽里)。
莎韻之鐘紀念碑:位在南澳鄉武塔路段,距武塔車站不遠處。
觀音石:位在觀音一號橋的觀音石上,有一台灣省公路局於84年9月立的碑文,記載巨石係82年3月墜落,入土二點五公尺。觀音石係位在第二觀音橋畔,命名來由應參照49年5月觀音瀑的原始由來,石上繪有觀世音菩薩像供人膜拜。
殉職碑:位在大清水服務站北側清水橋畔,原碑立於1922年11月,係紀念日治時期不幸殉職的51位築路工人,現存為後續修建。
吳故段長錦文殉職紀念碑:位在大清水服務站北側清水橋畔,係紀念1950年6月7日殉難於清水斷崖的前省公路局花蓮工務段首任段長吳錦文先生。
故丁監工員培俊殉職紀念碑:位在和仁隧道外的蘇花公路舊道上,係紀念1973年,殉難於清水斷崖的前省公路局丁培俊先生。
[编辑] 觀音亭
1993年(民國82年),3月蘇花公路彎道改善工程時,巨大觀音石由上高邊坡墜落原第二觀音舊橋頭北引道入土2.5公尺,可謂一大奇蹟,公路局及地方善心人士,因地名為觀音之緣,於觀音石上恭刻觀世音菩薩乙尊,暨興建觀音亭及蓮花池各乙座。

[编辑] 道路安全
儘管蘇花公路是一條著名的景觀公路,但台灣東海岸盛產大理石、石灰岩和砂石等工業原料,故常在此路上見到砂石車和大貨車高速通行,而且沿路不論天候都有可能有落石。尤其在大雨或颱風過後常會出現落石坍方等,因此屬於經常需要維修照顧的公路系統。蘇花公路沿岸海底落差急遽下降,加上黑潮海流流速強,不適合親水活動,已有多起落水者意外記錄。

[编辑] 意外事件
本文記述一項新聞動態。隨着事件發展,內容可能會快速更新。


2010年10月21日,受強烈颱風梅姬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吹襲影響,蘇花公路112.8公里至116.1公里之間路段發生七處大坍方。據台灣公路總局表示,這是通車78年來最嚴重的坍方事件[3]。目前為止,這次的意外造成一人死亡[4],造成25人失蹤,包括21名來自廣東珠海的旅行團員,一名大陸領隊田園,[5]一名台灣籍遊覽車駕駛蔡智明,以及兩名銀色小貨車3690-HA失聯,車上有夫婦許枝容、林金珠。[6]

[编辑] 參見
台9線
北宜公路
[编辑] 資料來源
^ 《事发前“死亡公路”为何没有封路》,載於news.sina.com.cn,2010年10月25日。
^ 蘇花公路(臺9線)南澳至和平段改善說明
^ 2010年10月22日,這麼慘 蘇花公路寸斷 7處大坍方「路不見了」78年來最嚴重,蘋果日報
^ 2010年10月24日,特教老師劉芸均 魂斷蘇花公路,華視
^ 2010年10月24日,失蹤陸客團 疑墜300米崖,蘋果日報
^ 2010年10月23日,梅姬災情 12死26失聯,雅虎報導
[编辑] 連結
相關的维基共享资源:
蘇花公路 公路總局: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劃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