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港澳反支殖新訊
Post a reply

House News 主場新聞

Dec 26th, '12, 20:56

House News 主場新聞

http://thehousenews.com/

主場新聞 - 政治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

-------------------------------

主場新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ouse News 主場新聞
網址 TheHouseNews.com
語言 繁體中文
創始者 梁文道、蔡東豪、劉細良、宋漢生
推出時間 2012年7月
現狀 運作中
《主場新聞》(英語:House News)是一個香港新聞網站,2012年,由蔡東豪、梁文道、 劉細良[1]和宋漢生[2]共同創辦[3],所提供的消息,博客和原創內容,覆蓋政治,財經,生活,文化,自然,科技和一些熱門社會議題等。
《主場新聞》以「我城‧我觀點‧我主場」為口號,形式類似美國的赫芬頓郵報[4],「在既有的傳統新聞基礎上,收集、組織、策劃、再送到讀者眼前。」[5]2012年7月28日,香港「全民行動,反對洗腦,729萬人大遊行」的前夕,《主場新聞》表示支持,決定把網站[6]提早上線。
目錄 [隱藏]
1 重要日期與事件
2 參與議題
3 參見
4 參考資料
5 外部連結
[編輯]重要日期與事件

2012年7月6日 Facebook專頁正式開通。
2012年7月28日 響應「全民行動,反對洗腦,7月29日,萬人大遊行」,官方網站開通。[7]
2012年8月8日 傳媒網站「香港獨立媒體」辦事處遭刑事毀壞,《主場新聞》發聲明譴責。[8]
2012年8月28日 響應「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主場新聞》立法會選舉專頁開通。
[編輯]參與議題

主場新聞至今參與了部分網民關注的時事話題:
香港膠災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編輯]參見

赫芬頓郵報
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
[編輯]參考資料

^ 劉細良大談港政治核心. 成報 [2012-07-23].
^ Money Cafe:網上報紙. 有線電視. 2012年9月7日.
^ 劉細良梁文道有新搞作. 明報. 2012年7月10日.
^ 【am專訪】新政府開局陷危機 劉細良:公眾對港人治港感憂慮. am730 [2012-07-25].
^ 關於我們.
^ 阿牛在那霸. am730. 2012年8月17日.
^ 「人人黎智英,天天鍾庭耀」香港人的「主場新聞」. 陽光時務. 2012年8月9日.
^ 《主場新聞》譴責暴力聲明. 主場新聞. 2012年8月9日.

-------------------------------

主場新聞
The House News

香港網絡大典

商業性質

網站類型
新聞兼網誌網站
口號
我城‧我觀點‧我主場
建站日期
2012年7月28日
重要人物
梁文道、劉細良、蔡東豪、宋漢生
網址
http://thehousenews.com/
「主場新聞」是香港首個整合式發布新聞及評論,並專門為社交網絡而設的新聞網站,當中所提供的新聞、專題和網誌內容,覆蓋政治、財經、生活、文化、自然、科技和一些熱門社會議題。

目錄 [顯示]
簡介
2012年蔡東豪、梁文道、劉細良和宋漢生參考美國政治新聞兼網誌網站《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的模式成立「主場新聞」網站,其名稱則源自2012年行政長官選舉的電視辯論中,兩名候選人唐英年和梁振英不斷喊出的「呢個係我嘅主場」。該網站標榜理性、多元包容和獨立,是「社會議題爭辯的推手」,並以政治新聞作為吸引網民的賣點。[1][2]

主場新聞與傳統報紙網上版本不同,是一份專門為社交網絡而設的網絡報紙。網站先將本地及海外傳統新聞收集和組織再發布,並倚靠讀者的Facebook轉載傳播,以表達和傳播讀者自己的立場和意見,以及藉「讚好」和分享的數量直接顯示網友對不同新聞的支持和關注程度。[3]

據《蘋果日報》報道,該網站啟用兩個多月後,每日有近十萬人次瀏覽,較另一個同樣倚重網上訂閱和瀏覽的媒體《信報》為多。報道又指前政務司司長、參選特首落敗的唐英年亦是該網站的「粉絲」,稱讚網站省卻四處尋找資訊的時間。[4]網站亦開始在一般文字報道外,增加不同形式的抽水改圖,供網民轉載。

相關事跡及討論
胡志偉龐一鳴單車代步爭議
民主黨「新科議員」胡志偉在2012年新一屆立法會開會首天,於facebook上載多張踩單車的照片,引起主場新聞網站博客中一向提倡單車代步的龐一鳴撰文抽水。他指胡志偉從港鐵金鐘站踩單車至立法會大樓路程太短,似是「做show」,並指可帶領他由其議員辦事處踩至金鐘而不用乘搭港鐵。[5]胡志偉及後在facebook公開回應,更反建議新路線,相約龐一鳴同遊九龍東,由志蓮淨苑出發,踩到鯉魚門牌坊。[6]

網民就「單車代步」各有意見,有人恥笑胡志偉,亦有人指龐一鳴吹毛求疵,以港鐵及單車代步亦算是環保運輸方式,並非人人都要以單車走畢全程方算代步。[7]

最後雙方均未有應約,但胡志偉的「九東單車遊」仍然成行,兩人亦表示願意坐低「傾環保講低碳」。[8]

DBC絕密錄音流出
2012年10月,DBC數碼電台員工在政府總部外集會,要求恢復廣播。集會上播出股東黃楚標及李國寶於2011年5月進行的會議絕密錄音,內容有關黃楚標受到中聯辦指令,禁止邀請李慧玲加入主持節目,涉嫌干預言論自由。

翌日,東方系報章指與前任特首曾蔭權關係密切的鄭經翰及主場新聞創辦人劉細良借廣傳錄音,為現任特首梁振英製造「政治炸彈」。[9] [10]

本週之星
自2012年立法會會期開始,主場新聞選出「本週之星」,成為網民其中一個討論話題。獲選的大都是被視為曾「發膠」的政治人物,首位「得獎」的是民建聯的立法會議員蔣麗芸,及後其黨友鍾樹根獲選及相關改圖亦引起網民迴響。之後的「本週之星」擴展至包括其他政府官員,例如涉及「偷步賣樓」風波的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本週之星」並不是每個星期都會選出,例如12月7日就沒有選出。

2012年尾,主場新聞將當年八位「本週之星」集合,供網民在facebook上選出「年度忽噏之星」。[11][12]


主場新聞曾以鍾樹根開會的表現選他為「立法會本週之星」,並稱他為「Dr. TreeGun」,之後鍾樹根「Tree Gun」的綽號不脛而走

Add a photo to this gallery
日期 本週之星 身份 當選原因 外號 連結
10月20日 蔣麗芸 立法會議員 為吳克儉護航,質問其他人他做錯了甚麼 — [13]
10月26日 鍾樹根 立法會議員 怒斥黃毓民沒有準備會議文件,原來文件早在桌面上 Dr. TreeGun [14]
11月2日 林奮強 行政會議成員 為「偷步賣樓」辯護,前言不對後語 扭王 [15]
11月9日 張宇人 立法會議員 反對同性戀平權諮詢,指「立法後同性朋友可扮GAY呃福利」,損害僱主利益 — [16]
11月23日 邵善波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 指政府應該要主動監管言論 出櫃左王 [17]
11月30日 梁振英 行政長官 終於回應僭建問題,指自己已經把僭建空間封起,「僭建就不存在」 不存在主義者 [18]
12月14日 林大輝 立法會議員 就梁振英僭建問題在立法會發言時,多次以佛偈爆seed 大輝大師 [19]
12月21日 劉江華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 在立法會選舉落敗三個月後的「世界末日」「敗部復活」,獲政府委任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盡顯「政治變色龍」的本色 幻彩詠江華 [20]

Re: House News 主場新聞

Dec 26th, '12, 21:01

主場新聞要做香港Huffington Post?

莊曉陽 《記者之聲》

[ENG]【記聲2012年10月號】活躍於Facebook的網友,近月會發現不時有記者分享「主場新聞」的文章。《主場新聞》網站究竟是甚麼媒體?算不算「新聞機構」?三言兩語實難說得清。

該網站聘請了兩名資深的財經記者-----余家輝和鍾沛權負責內容,但不靠新聞吸引眼球,而是靠民間博客的評論;另一方面,在報道新聞之餘,又會破格給兩名立法會候選人龐一鳴及周俊輝專屬地盤,宣揚他們的理念。

主場新聞創辦人蔡東豪(左)與總編輯鍾沛權(右)
若記者有留意美國網上媒體《赫芬頓報》(Huffington Post,下簡稱HP),不難發現《主場新聞》與HP極相似。《記者之聲》早前訪問了創辦人蔡東豪,解釋「主場新聞」的運作,他說:「當日inspire我做呢件事係Huffington Post,佢做了七年歷史,經過很多路,他們做(的東西)是有原因。」

HP可謂近年全世界最成功的網上新媒體,當傳統報章銷路不斷下跌,讀者人數越來越少,美國科技公司AOL去年更以3.1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炙手可熱的HP。若大家有留意《主場新聞》,不難發現它的版面設計與該報極相似,博客專家分析文章的角色吃重,四位創辦人(還有梁文道、劉細良與宋漢生)希望在香港重覆HP的成功經驗。

《主場新聞》目前有一支約十人的編採團隊,經費每年約數幾百萬,編採室設於觀塘工廈。不要以為幾百萬是很多錢,蔡東豪笑說:「一年幾百萬,開間boutique都要啦。」他們沒有花錢做宣傳,暫時仍未有資源像HP般聘請記者做採訪,新聞主要是引述各傳媒的報道,也沒有給稿費邀請名家撰稿,博客及專欄作家也不收取稿費。

《主場新聞》沒有很正式的架構,不像傳統媒體一樣要開會定題目,若編採人員看到值得張貼的新聞,經兩名總編輯同意後便可以放在網頁首頁。總編輯鍾沛權說,編採同事的工作時間大約是早上九時半至晚上九時,晚上發生的新聞若沒時效性,便待翌日早上才發,同時也要留意博客文章及主動轉載可讀性高的文章。

在香港,《主場新聞》肯定是新的嘗試,特別是報紙被視為已發展地區的夕陽工業,美國、加拿大及香港,銷量都一直下跌,新媒體可能是新聞業惟一的出路。蔡東豪說,報紙萎縮並不代表大家不重視新聞,新聞反而是愈來愈重要,社會的訊息也愈來愈多,甚至是太多,讀者根本沒有時間看新聞,怎樣篩選新聞給讀者是《主場新聞》希望做到的。

Curation(策展)、Curator(策展人)是蔡東豪經常提的兩個英文字。他說:「我們同事的卡片不稱自己為editor,我們叫做curator。」、「我們叫curation,好像博物館一樣,我們就係curator,把一大堆博物館的古物給我們,看看應該怎樣擺、怎樣吸引人看,放那一件先?那一件要放在門口。」

「我們的formula和model好清晰,我們不打算有採訪,即使有資源未必放在採訪,因為新聞報道隨處都有,你看24小時有線、CNN,甚麼新聞你都知道,以前有breaking news,但現在breaking news是nothing,你預期會發生。」

「我們現在做到的是breaking views,劉翔跨欄倒下,難道等到明天才評論事件?怎可能等到明早呀?他跌在地上,每個人都看得到。What does that mean? 這個世界等不及張報紙印出來。」就在當天下午,他們便找專家寫評論,盡快把文章貼上網。

HP的成功,令老闆兼總編輯Arianna Huffington成為富婆。當然新媒體也有更多失敗的例子,如傳媒大亨梅鐸以iPad為載體的報章Daily,一年的虧損達三千萬美元,上月初更裁了1/3的員工,更有傳聞Daily可能會結業束。

蔡東豪說,架了一個網站總算是「做到預期想做的事」,把幾個創辦人的構思實現了。不要以為這個目標很簡單,他說笑說:「你想做,但可能甩晒轆」,有時你想也做不到,「無線想投票但都做唔到啦!」

開始了三個多月的《主場新聞》,仍在尋找如何把累積點擊率化為盈利之路。無論如何,多一個媒體、多一把聲音,令輿論更多元化肯定是好事。

-------------------------------

「人人黎智英,天天鍾庭耀」香港人的「主場新聞」
09/08/2012 17:45:47 由 陽光時務 發佈

隨著唐英年在特首選舉電視辯論中「呢個係我嘅主場」 的發言,「主場」這個詞逐漸發酵成網絡流行語,被很多香港人熟悉。而在上個月,香港一個新成立的新媒體網站乾脆取名為「主場新聞」。他們希望讓社交網絡變成每個人都可以發表意見的自媒體,同時幫助香港人在這個他們土生土長的地方,建立一個「香港」的主場意識。

文/梁正燁

「主場」本來是體育術語,在主客場制的比賽中,主場的球隊在自己熟悉的場地,有自己支持的球迷,發揮往往能夠更好。但歷史上,香港人在香港,彷彿一直處於「客場作戰」的狀態。

新創辦的新媒體網站「主場新聞」創辦人之一劉細良 說,過去一百年,香港這個地方的人,都是過客。從最早的太平天國時期,到中共建制後的幾波大逃港,以前的香港人大部分都是以難民的身份來到香港,沒有把香港當作一個紮根的地方。

「我城、我觀點、我主場」 是「主場新聞」的口號,就是希望扭轉上一代的作客心態,將香港真正變成香港人的主場:「我們這一代是在香港出生,在香港長大,慢慢形成了一個本土的意識,會有一種新的觀點。」

隨著香港特首選舉電視辯論中的「呢個係我嘅主場」的聲音,「主場」這個概念通過電視傳播,又發酵成網絡流行語,漸漸被很多香港人熟悉。

新媒體新聞網站「主場新聞」 順應網絡潮流,以「主場」為概念和採編理念的核心。他們立志要做香港的《Huffington Post》 (美國著名新聞網站,集結了三千名以上在專業領域各有所長的專欄作者輪流撰文,網站內容涵蓋時政、財經、環保等多項領域),希望鼓勵香港人透過社交網絡成為自媒體,從而建立起香港人的主場意識。

為社交網絡而設網絡報紙

「主場新聞」的定位是一份網絡報紙,而它和傳統報紙在網上版本最大的區別是,「主場新聞」是一份專門為社交網絡而設的網絡報紙(online news paper for social media)。

Facebook 現時是其最重要的傳播渠道,讀者在主場新聞網頁或 Facebook 專頁閱讀的新聞,大都依靠讀者Facebook賬戶的轉載傳播開去。

創辦人劉細良說,「主場新聞」未曾公開宣傳的口號是——「人人黎智英,天天鐘庭耀」。

黎智英是《蘋果日報》創辦人,以有立場辦報聞名。「主場新聞」希望每位讀者看「主場新聞」的信息,然後通過自己的Facebook評論、轉載自己推薦的信息,每個Facebook賬戶,就是一個自媒體,通過篩選、點評「主場新聞」的信息,來表達、傳播自己的立場和意見。

而鐘庭耀則是港大民調中心的負責人,香港重要的民意調查都是出自他的團隊,讀者在Facebook中轉載重要新聞和評論,每條信息的贊(like)和分享(share)數量,直接顯示網友對信息的支持、關注程度,猶如小型民意調查,幾乎每天都可以進行。

社交媒體的讀者是「主場新聞」傳播信息的最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網站形態以至內容的「話事人」。「主場新聞」每天都在觀察用戶使用習慣,調整和優化網頁內容。

「我們也不知道『主場新聞』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的網頁每天都在改變。」「主場新聞」的數碼策略經理方嘉誠說,「這是『主場新聞』和一般新聞網站的最大區別之一。例如《蘋果日報》的這類傳統新聞網站會很久才改版一次,但是我們每天都在根據讀者的使用習慣作出改變。」

「主場新聞」的網站技術和功能設計在外包給網絡公司時,就被直接要求按照 HuffingtonPos t的模式做。此後,根據用戶每天瀏覽數據微調網站的設計,最終目標是能夠根據每位讀者不同的閱讀習慣顯示不同的主頁新聞。

讀者的喜好也指引著「主場新聞」編採團隊的內容選取。前幾天,「主場新聞」發了一條成龍指「(當下)中國是歷史五千年來最好的時期」的言論,並且轉載了惡搞成龍的洗髮水廣告的「霸王洗腦液」圖片,在Facebook獲得很多迴響。

劉細良笑言,「主場新聞」的編輯團隊以後一定會更加關注報道成龍的言論。他說,以前做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要知道讀者的反應,只能通過發行商對銷量的反饋。但現在網絡媒體是直接獲得他們的反應,完全不同。

除了做些「吸引」、「迎合」的工作,「主場新聞」也希望繼續發掘更多新媒體的特性,讓一些令人覺得「悶」卻又重要的新聞題材,更易接受。

在國民教育的議題上,「主場新聞」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塊紅布》 的主場觀點,這個評論中還加入了崔健的歌曲《一塊紅布》的MV。劉細良說,在相當於報紙社論的文章中加入視頻MV,這是傳統媒體所不可想像的。香港立法會選舉臨近,「主場新聞」打算用「賭波」的概念,來「報道」立法會選舉的情況。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