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B7% ... 2%E7%A7%91「國民教育」重定向至此。關於中華民國所稱的「國民義務教育」,詳見「義務教育」。
本文記述一項香港新聞動態。隨著事件發展,內容可能會快速更新。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12年曾經籌備的小一至中六的新學科,曾經建議但現已經並非必修科。旨在透過持續學習,使學生對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長足的發展引以自豪[1]及建立國民身份認同,並以價值觀和態度為導向,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注 1]質素,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於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身份認同[2]。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使他們明辨是非,能夠作出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並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
目錄 [隐藏]
1 曾經
2 背景
3 科目內容
3.1 學習目標
3.2 課程推行模式
3.3 學與教主導原則及策略
3.4 對教師建議
3.5 學生評估
4 推行過程
4.1 2012年
4.2 2012年9月
5 爭議
5.1 香港人是否「國民」
5.2 是否「洗腦」
5.2.1 涉及洗腦的內容
5.3 是否國際慣例
5.4 是否有必要獨立成科
5.5 國教與德育併成一科
5.6 互評制度
6 社會各界反應
6.1 反國民教育科事件
6.2 學生
6.3 家長反應
6.3.1 支持
6.3.2 反對
6.4 教師
6.5 校長
6.6 辦學團體
6.7 人權組織
6.8 政府官員及行政會議成員
6.9 民主派人士
6.10 建制派人士
6.11 中國大陸
6.12 傳媒評論
6.13 第三方評論
7 相關
8 備注
9 參考
10 參見
11 外部連結
[编辑]曾經
教育局在2012年9月8日之前,曾經建議將此科列為必修科,不設公開試,但是設校內評核,以及公佈全香港平均分供學校檢討成效,並以「國民教育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記錄學生於中、小學階段內的活動,教育局可能會將上述資料轉送給學生將來升學或轉讀的學校[3]。
香港教育局曾經計劃於2012年9月新學年開展課程,並無所謂三年開展期,特首梁振英表示,學校可決定今年(即2012年)、明年(2013年)或後年(2014年)推行,此舉被反對人士指責為「先推行後檢討」。9月8日,梁振英宣布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三年開展期的底線取消,改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辦國民教育科及開辦方式。
此科引起香港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和大量質疑,支持者稱此舉為國際慣例,香港人作為中國人一分子,有必要加強對中國的認識;而反對者則指《香港基本法》以永久性居民定義香港人而非「國民」,批評此科內容偏頗、注重「情感」觸動、有「洗腦」嫌疑、剝奪學校自主強制推行;因而發起多次活動,如街站、聯署、遊行、集會、絕食,要求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全球主要國家只由中國和新加坡拰行國民教育科,其他國家一般推行公民教育[來源請求]。
[编辑]背景
香港早於1952年開始在中學初中課程推行「公民科」(Civic)。到了1970至80年代亦開始推行「社會」科(Social Studies),主要是借鑑美加和英國透過綜合課程發展「社會」科,但結果不太理想,更被視為次等科目[4]。有學者認為殖民地香港的公民教育是一種「無政治」和「無民族」的殖民地精英教育;更有學者認為港人只有「子民」的地位而沒有所謂「公民」的身分。[來源請求]
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後,香港政府於1985年推行《公民教育指引》,強調以滲透形式推行公民教育[5]。殖民地政府於1995年成立公民教育工作小組,屬下的課程發展議會並於翌年發表新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除加入民主、自由、平等、人權與法治等政治元素外,更強調以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技能來認識社會、民族國家和世界,祈能作出合理的判斷[6]。
2007年7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到訪香港並發表講話,強調「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在之後的3年內,時任特首曾蔭權都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國民教育。2010年,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設立獨立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而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亦告成立,主席為李焯芬。[7]
[编辑]科目內容
2012年6月,教育局出版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8]:
[编辑]學習目標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架構建基於五個生活範疇的相關知識,提供生活化的學習內容,並緊扣學生於各學習領域/科目及相關學習經歷/活動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培育學生的品德及國民素質。
個人範疇:幫助學生發展獨立自主的人格,具備自愛、自律、自信等個人素質,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並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當面對逆境、疑惑和挑戰之際,能夠明辨是非,作出情理兼備的判斷,並勇於付諸實踐。
家庭範疇:提高學生作為家庭成員的身份認同,理解個人在家庭的角色,並以關愛、誠懇、互相尊重等價值觀和態度,與家人維繫良好關係,共同面對家庭的轉變和挑戰,促進和諧的家庭生活。
社群範疇:幫助學生於不同處境,包括:與朋友、同學、社會上不同人士及職場上的同事相處時,理解個人在不同社群的角色、權利與義務,樂於與不同人士溝通,彼此融洽相處,並關心社會發展,積極參與,成為具有獨立思考、有識見和願意承擔的社會公民。
國家範疇:提升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理解國民的角色、權利與義務,孕育家國情懷,主動了解國情,探討國家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例如:成果、困難、局限、改善方向等;協助學生培養明辨是非、獨立思考的國民素質,與國家根脈相連,休戚與共,樂意為國家發展及國民福祉作出承擔及貢獻。
主要學習目標
「從認識國家的山川地貌、天然資源、古蹟文物等,提升對國家的歸屬感;體會國家當代發展,培養反思精神,建立國民身份認同;從追溯中國傳統習俗和自己/同儕的祖籍及家鄉,萌發對國家、家鄉、居住地的歸屬感;向國家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借鏡,學習他們的品格情操,體會延續與承傳。」—— 《課程指引》第26-27頁
延伸學習內容舉隅
「自然國情(大地恩情):從不同角度了解地域、山川地貌、省份、自治區和城市的發展。
當代國情(基礎與展望):認識現任的國家領導人(如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等),了解領導人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以及面對的困難和挑戰。
人文國情(民族與風俗):從不同層面了解節日習俗的內涵。
歷史國情(延續與承傳):探討歷史名城的發展過程,例如:西安、南京、北京等,了解它們配合現代社會而不斷發展,體現歷史發展中延續與承傳的特色」—— 《課程指引》第28頁
世界範疇:幫助學生理解作為世界公民的角色、權利與義務,尊重多元文化,關注世界共同議題,能以世界公民的視角思考問題,並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斷,促進世界和平、公義、相互依存、可持續發展等。
[编辑]課程推行模式
「學校規畫本科課程,可加入「校本」和「生本」的考慮,作出調適,惟須以達至本科的學習目標為規畫原則。」
—— 《課程指引》第57頁
以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堂學習為主導,運用不同範疇的生活事件及議題作為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提高本科的知識基礎及培育價值觀;
各學習領域/科目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相關的課堂學習,為學生提供有關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促進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學與教;
配合校本課程,例如:生命教育課、成長教育課等,以及個人成長計畫,照顧不同學校和學生的需要,達至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學習目標;
配合相關學習經歷/活動,例如:參觀考察、交流體驗、服務學習等,為學生提供真實和生活化的學習經歷,深化學習成果。
[编辑]學與教主導原則及策略
以學生為本,結合「認知」、「情感」及「行為」,學習與實踐並重,從而培育學生的價值觀和態度,使他們能夠明辨是非,提升獨立思考及判斷能力。
國情範疇學習,重視「情懷」、注重「情感」、本於「真情」:
「要推展國情學習,師生的投入不可或缺,還需要互相感動和激勵。要成功推動國民教育,教師要有感動學生之心,才能對學生產生感染力。國民教育並非單求知識累積,而是需要以互動方式,彼此激勵,孕育真情,成為推動國民教育的原動力。」
—— 《課程指引》第120頁
教師可運用對談形式,就學生所提出的論述,給予正面回饋,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言行所牽涉的價值觀,藉此建構學習支架,檢視和反思自己的行為和信念,加深對自己價值觀的認識。
藉書寫活動,讓學生在不受環境及情緒的影響下,梳理自己的思維,並針對議題作出理性分析,進而引發學習動機。
在澄清價值的討論過程中,教師可擔當學習促進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討論平台,鼓勵每位學生投入討論,避免討論被少數人壟斷,促進更深入與廣泛的思考。
於爭議性議題的學與教,重視學生的思考及判斷過程,引領學生進行多元多角的分析,並作出情理兼備的判斷。
透過多元化學習模式,例如:辯論、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專題研習等,並透過有效的提問,引領學生從思辨中澄清相關價值。
指導學生以不同觀點了解各生活範疇的事件和議題,包括選取「人物」、「場景」、「事件」和「時間」作為思考的切入點,而國家及世界範疇亦可從四個分析向度(包括「政治」、「社會」、「人文」和「科技」)進行探究,從而立體地了解不同生活範疇的事件和議題。
「言教」與「身教」的配合,「言教」包括教師的解說、分享、說故事的方式;或讓當事人現身說法,提升學習效果。「身教」強調教師或楷模人物於日常生活的情境身體力行,將良好的品德行為向學生展現。
教師協助學生理解價值的呈現方式,並使學生確立並認同作為相關群體的身份,進而建立自豪和歸屬感。
「舉例:教師協助學生建立對於不同身份的認同,並以成為相關團體成員而感到自豪,例如:學生以成為升旗隊的隊員、內地交流團代表而感到光榮。」
—— 《課程指引》第90頁
[编辑]對教師建議
2011年5月,教育局出版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諮詢稿的「評估理念」:
「情感層面」建議教師:
「留意學生由情感觸動至產生態度上的轉變。這個態度轉化歷程,可以由疏離、漠不關心,到願意關注、主動接納、認同、樂意參與,乃至從行為上具體表現出來。這份情感的表達並非剎那間、片段式的意念,而是具持續性及維繫力的態度轉變和發展,並輔以具體行為以彰顯內裡的生命素質。」
—— 《諮詢稿》第96頁
「行為層面」建議:
「教師可從學生於參與學習活動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出席率的穩定性及行為表現,……教師亦可沿用學校記錄學生行為表現的方法,並由學生、同儕及其他持分者擔當觀察、評估和記錄的工作,有系統了解並彰顯學生於「行為層面」的成就和轉變」
—— 《諮詢稿》第100頁
[编辑]學生評估
建議學校靈活運用各種評估模式,包括「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進行持續及多元化的評估,有系統記錄學生轉變,為學生提供具方向性的指導。
「從『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選取部分問卷題目,讓學生填寫,並比較學期開始和結束的變化,整體了解全校學生就個別成長及價值觀範疇於該學年的轉變」—— 《課程指引》第102頁
「學生的學習成果,可於成績報告表中呈現。」—— 《課程指引》第92頁
評估目的,是透過回饋,幫助他們思考改善方向,並為持續優化本科教學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编辑]推行過程
2004年,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未經招標,便獲教育統籌局批出資助,成立大埔「國民教育中心」[9]。
2007年6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在出席特區政府歡迎晚宴上講話,提及國民教育時說:「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的光榮傳統薪火相傳。」[10]
2007年-2011年10月,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連續五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國民教育,2007年國民教育部份(第116-120段)指,繼續透過現行中小學課程及新高中課程架構,加強與國民教育有關的學習元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國家的認識以及對國民身份的認同。[11]2008年123-127段,主要建議增加資助香港學生與內地的交流名額,由5,000擴大37,000。關於在學校推行國民教育詳情沒有提及。[12]2009年只有三段(第116-118段)提及國民教育,只說「薪火相傳國民教育平台」已在2009年初成立,資助37,000名學生參與各項內地交流計劃及協調45項由非政府機構組織的交流活動[13]。2010年158-162段提及關於國民教育的改革,主要建議在中小學以價值觀和態度為導向,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正式決定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14]。
2011年5月5日,政府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諮詢稿」,建議將此科列為必修科。2011年8月21日,學民思潮組織「821大遊行 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15]。
2011年10月,行政長官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只有兩段(186-187段)提及國民教育,就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進行了公眾諮詢[16]。
[编辑]2012年
2012年4月30日,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接納課程發展議會及其轄下「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所修訂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該專責委員會主席為明德學院署理校長李焯芬教授。他表示有關修訂乃經過委員會於2011年5月至8月進行為期四個月的諮詢,從不同途徑收集社會各界對於「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的約1000份意見,經研究和商議後作出。[17]
2012年5月25日,撰寫課程指引的李焯芬教授指出:「如果三年之後有學校不跟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來開辦課程,教育局會通過視學制度來處理」,「目前需要接受『校本化』的現實,是比較可行的第一步。至於十年後有了更多經驗,也許會有更好的平台做中央式的設計」[18]。
2012年7月17日,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到北京拜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談及國民教育,事前事後沒有通知傳媒,香港駐京辦也一度稱不知情;被民主黨張文光指違反《基本法》第一百三十六條賦予的本地教育自治。[19]
2012年7月28日,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與教育局長吳克儉等官員會面,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代表表示吳克儉在會面中表現冷漠,感覺是對牛彈琴而提早十五分鐘離場,又引述吳克儉指看不到有特別理由要撤回國民教育科,並呼籲全港市民參與7-29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大遊行。吳克儉於會面後表示與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會面時只聽到撤回國民教育的聲音。[20]
2012年8月3日,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宣布教育局將成立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邀請各界代表加入,共同監察「國民教育」的推行。8月22日,政府公布成員名單,主席由行政會議成員胡紅玉出任,副主席是課程發展議會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主席李焯芬。[21][22]
2012年8月13日,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被誤解是「洗腦」科目,是令他上任以來最感頭痛的事。他澄清整個國民教育科目分為五大範疇,分別是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而在國家範疇內又分為幾個部分,中國國情課程亦即市民最感擔憂的部分,僅占整個課程的二十分之一。梁振英重申,政府並非要強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相信向公眾清楚解釋後,便可釋除市民疑慮。「我們不是強推,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怎樣去『洗腦』,因為教材是學校訂的,特區政府準備做一個參考性的教材,但不是強迫學校用的。」他稱參考教材將於月內上網,供大眾參考,屆時大家便會發現「沒什麼『洗腦』內容,毋須擔心」。[23]
2012年8月27日,吳克儉表示,若個別學校表達不推行,教育局會派員協助,就開展國教科作討論[24]。
2012年8月底,教育局向全港65間官校發出「限閱文件」,命令校長記錄官校教師對國教科的取態和表現,向局方匯報後記錄在案。「倘有教師罷教」、「拒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工作」等情況,教育局將「視乎個案的實際情況考慮如何處理」。政府學校教師協會表示,教局又口頭要求各官校校長,上報9月3日「穿黑衣行動」當日,穿黑衣、繫黑布帶的師生人數並記錄在案。教育局稱,是為官校可能遇到的問題提供協助,包括為一旦發生教師罷教的情況,未雨綢繆。[25] 但實際上這只是誤傳,官校校長最少有一部份的確並未有收到如此的指示,教局只有發出電郵指示擺課時的應急處理方式及致電各校長詢問學校狀況有否影響到運作。
[编辑]2012年9月
2012年9月5日,為響應社會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擔心,及全面了解社會不同聲音,特首梁振英昨日呼籲反對者及各界人士,一起加入討論,實事求是,詳談他們對該科的意見及顧慮。對反對者提出要撤回該科,他強調,在撤回與不撤回之間,有很大討論空間。重申政府並無任何官方教材,該科完全以學校為本,由學校制定及選擇自己教材,而政府出版的參考教材會通過開展委員會審議,但學校不一定要選用。他亦強調以行政長官的身份給警方以明確的指示:對反國民教育的集會絕無清場的計劃。[26]
2012年9月6日,梁振英為專註香港的公務,取消出席俄羅斯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系列會議,並指派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代其出席會議。[27] 同日,香港教育局出版《小學概覽2012年》,該書顯示全港約100所小學將「國民教育」或「國情」等列為關鍵發展項目,如舉行升國旗儀式、安排學校到中國大陸進行交流,提升國民意識等,同時,至少有十所小學計劃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相關課程。[28]
2012年9月7日,梁振英表示:「我們做事是有機制有程序的,但我們政府做事不能因為大家表達這個決心,我們就立即叫停撤科然後才對話。所以我很希望有關的朋友能夠與委員會甚至和我本人就大家的看法進行溝通,有一些團體提出一些中間的方案,這個我們都很願意研究。」他預期,自己會在這一兩天陸續約見或接受邀約與團體見面,研究解決國民教育爭議的相關方案。[29]
2012年9月8日傍晚,梁振英宣布,取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三年開展期,改由辦學團體及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辦國民教育科及開辦方式。[30]梁振英強調國民教育科不是現屆政府教育政策的主力。
[编辑]爭議
[编辑]香港人是否「國民」
政治評論員王岸然指:
香港的現實是,有相當重要的少數人不是中國人,只是香港居民。香港的「外國人」是很多的,絕不單是白人,而且還包括不少星、馬、泰、印尼及其他東南亞華人,以及他們在港出生的下一代。周恩來早於1955年的「萬隆會議」已對華僑表明,他們已經不再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他們的子女也不是。
根據《基本法》第二十四條,港人只有「居民」的觀念,這觀念與「中國公民」並存,但沒有「國民」的寫法;沒有國民,請問為何要搞國民教育?這就已經違反了《基本法》只想談「居民」、不想談「國民」的精神了。[31]
學者陳雲指:
依照《基本法》,香港人無國民義務,毋須接受國民教育。
陳雲亦認為中共並未建國,中共是黨國(party state),香港的國民教育無效忠的國家對象,因此無必要搞國民教育。[32]
中聯辦宣文部部長郝鐵川在與香港主要電視媒體的記者茶敘時表示:
香港回歸祖國後,承認自己是香港人無礙於同時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香港已經是中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承認自己是香港人,理所當然就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了:「香港人不是中國人,請問是哪國人?」[33]
[编辑]是否「洗腦」
[编辑]涉及洗腦的內容
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示威者
由於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評核準則,顯示此科著重民族主義情感灌輸[34],要求培育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自豪感」,加上政府面對反對仍然堅持開展(不實),部分香港市民、家長、教師、文化人和泛民主派議員認為國民教育是一件政治洗腦工具[35]。
天主教香港教區前主教陳日君樞機,形容目前做法是反民主及霸王,不應趕在2012年9月開展,因為目前也有公民教育科。陳表示,歐洲的納粹及法西斯、日本的軍國主義,以及大陸的文化大革命,都與錯誤的國民教育有關,令人恐懼。[36]
加拿大資深中學教師Jan Haskings-Winner閱讀過課程指引後,直指課程危險:「這份文件令我想起希特勒,納粹推行的就是這種國民教育,強調盲目向政權效忠,不鼓勵人民思考。」她指加拿大的教育鼓勵學生看到社會不公義要發聲,而不是培育乖巧愚忠的順民,加拿大的教科書敢於「揚善更揚惡」,大篇幅記錄政府百年來犯過的歷史錯誤,例如剝削黑人投票權、掠奪原居民土地、欺壓女性權益、愧對亞裔移民等,希望孩子能從歷史的錯誤中學習[37]。
但也有通讀過《課程指引》的人士指出,在指引中並未找到任何強調「盲目向政權效忠」的內容。而且《指引》中處處都可以見到「了解、反思、探討、思考、尊重」之類的字眼,完全看不到有任何壓制自由思考的內容,並指出Jan應該並未讀閱讀過《課程指引》,全憑想像就對其內容進行了無中生有的批評。也有人士指出因為加拿大是標準的移民國家,所以Jan拿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來指責「中華民族美德」是「封閉落後的文化」就有失公允。此外,Jan把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曲解為單一的「漢族人」,並據此把「中華民族美德」比喻為「希特勒納粹統治時的種族主義政策」,是很嚴重的攻擊與誹謗言論。[來源請求]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在微博表示,「有人導說是『洗腦』,只要看看美、法等西方國家這方面的制度,就會看到這種必要的『洗腦』是一種國際慣例;有人說要培養中小學生的批判意識,但國際社會通常做法是在大學培養批判思維意識,而不是中小學;有人說德育及國民教育不要聽中央政府的,但那還叫國民教育嗎?中小學的德育及國民教育根本不是『洗腦』,而是『健腦』。」[38]
大陸部分網友則指出部分香港民眾對此事反應「誇張、過激」,「美國中小學生也會被教育學唱國歌,學畫國旗。民眾亦會在每場NBA球賽前被組織齊唱國歌,這算不算將教育政治化?算不算洗腦?」[來源請求]
[编辑]是否國際慣例
香港教育學院學者、教育政策論壇成員梁亦華指出部份人錯誤引用學者Ramirez的觀點,梁亦華認為過去一世紀成為國際慣例的,是國民義務教育(state's responsibilities with respect to education),以及了解個人權利與義務的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而非情感式民族認同的國民教育(national education)。而「國際慣例」亦非強制推行國民教育的充份理由[39]。
浸大哲學系助理教授黃國鉅指,國民(national)一詞,在西方政治是只有納粹的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 socialism),極右排外、近乎新納粹的政黨,如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才會用的名詞。而且,歐洲經歷過二戰的洗禮,受過民族主義的教訓,對「民族自豪」這類說法十分敏感,如果德國中小學要教導小孩「對德國人身分感到光榮自豪」,實在匪夷所思[34]。
2006年,日本參眾兩院通過了《教育基本法》修正案。此法案鼓勵教師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和尊重日本傳統文化,要將「熱愛國家」(love of country)作為教育的目標。[40][41][42]
2007年,英國新修訂的課程教育規定,11至14歲的中小學生要學習「英國價值觀」(British values)以及「屬於英國的國民認同」(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UK)。倫敦大學教育系的學者將愛國主義定義為:「熱愛、忠誠並且依附於某人的祖國。」新內容引起爭議58%老師反對「官立學校推廣國家忠誠是正當的」,18%贊成。[43]
2011年,英格蘭檢討國家課程,研究將公民教育(Citizenship)不再列為必修科[44]。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人陳惜姿表示,英格蘭做法證實「全世界都有國民教育」的論述是錯誤,任何人都不應再混淆視聽。[45]
《公民與社會》是美國公民教育系列教材中影響力最大的一本,在美國47個州通行使用。公民教育(citizen-education)是每個出生在這個國度里的人都必須接受的教育。透過《公民與社會》可以看到,美國的公民教育並不是僅僅局限於公民的道德教育,它實際上是一種政治教育,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其根本任務就是為了培育美國政治制度下的合格公民。在美國孩子中,有一個口號是經常掛在他們嘴上的。這就是:「永遠忠於美國!」[來源請求]
[编辑]是否有必要獨立成科
學民思潮黃之鋒認為國民教育浪費上課時間、浪費公帑[46]:「國民教育科有什麼內容,是通識科和常識科教不到?他們答不到我。」[47]
教育工作者梁亦華質疑國民教育科是否有獨立成科的必要,他認為:
新高中的通識科含有「現代中國」、「今日香港」及「全球化」單元,已經代表了香港人身份認同的三角平衡,已經能容讓學生從「國家身份」與「國際身份」之間的種種衝突發展批判性思考能力,加上「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中,也有討論「身份認同」的課題。[48]
現有中國歷史科遠比國民教育更能為學生提供整全的國民意識,皆因歷史課程源自嚴謹的質性研究與論證,以盡量還原歷史真象,避免誤解歷史,隨意附加主觀判斷為原則[49]。
國民教育科的推行者較傾向國民教育為政治服務的社會化功能(education for socialization),多於促進民主的功能(education for democracy),課程大綱中過於強調體制所期待的價值觀、規範或信念,而且較為忽略批判性思考的訓練[50]。而社會化功能亦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如18世紀歐洲的戰爭需要、18世紀工業化的階級複製需要、以及20世紀以民主促進政權穩定之需要[51]。
此外,關於質疑國民教育科是否有獨立成科的必要的觀點還有:
有通識科教師指出目前部分科目已含有認識中國的元素,毋須另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52]
亦有教師舉例初中要讀10科,難以分配時間予國民教育,在短時間內把書本的知識填鴨式地塞進學生的腦袋裡,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掌握資訊,那麼就像被洗腦一樣。教學工作方面,他們指出本來手頭上就有很多的工作,譬如行政和他們本身任教的專科,如果要他們在培育、訓練不夠的情況下去接手新課程,那麼學生就得不到高質量的教育,整個事情可能會弄巧成拙。[53]
[编辑]國教與德育併成一科
理大通識講師溫帶維指,課程指引不合理地把國民教育以及德育合併成一科,有根本的原則性問題。若果同樣為了「培養良好國民素質」,便要合成一科,那麼也都合成一科叫「體育社會政治歷史思方語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了。德育科培養品德,一般人自然會認為科目內培養的都是品德。把德育及國民教育合併,大多數人就會把國民身分認同看成是一種品德的培養。國民身分認同既非品德,誤視之為品德,便會讓學生、老師、以至整個社會陷入扭曲人性的偽道德環境中。這不只是教育的災難,而是整體社會的道德災難[54]。
[编辑]互評制度
中學教師莊先生擔心學生互評制度,可能造成「文革」式互打小報告的恐怖氣氛,「我踢爆你睇升旗嗰陣偷笑,你又告發我聽國情講座瞓覺」,會令學生為免被批評養成「造假」的習慣,對學生成長影響深遠。[55]
[编辑]社會各界反應
2012年9月6日,香港教育評議會公布最新「對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的意見問卷調查」結果。對全港中小學發放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多達83%(平均值)的校長及教師贊成學校推國民教育,亦有逾八成學校目前已透過課外活動、滲透各科或周會等形式開展國教。」雖然國民教育獲絕大部分教師支持,但面對反對者激烈舉措,逾七成受訪者同意設立一年「冷靜期」,讓社會有更大空間再進行探討。至於部分激進反對人士揚言「不撤回即罷課」,調查中近70%老師明確反對罷課,支持者僅7.3%。[56]
2012年8月14日至15日,香港大學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57%受訪者贊成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16%支持如期推行[57]。
[编辑]反國民教育科事件
參見:全民行動,反對洗腦,729萬人大遊行
數以萬計的市民示威,反對國民教育
2012年5月13日,學民思潮組織「513 撤回國民教育課程大遊行」。[58]
2012年7月29日,學民思潮、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及教協等團體發動「全民行動,反對洗腦,729萬人大遊行」,以迫使香港政府撤回國民教育。主辦者稱共有逾9萬人參與遊行,警方則估計高峰期有3.2萬人[59][60]。
2012年7月30日,教協以及學民思潮要求政府在9月3日前撤回國民教育,並積極組織罷課,與各相關人士(教師、家長、學生)商議及合作,尋求辦學團體等社會各方的支持。[61]
2012年8月1日,本港多個辦學團體,包括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道教聯合會、香港佛教聯合會和仁濟醫院反對教協早前提倡的罷課或罷教行動;而全港十七區的家教會主席均以個人身份反對教協早前提倡的罷課或罷教行動[62]。
2012年8月30日,約50名學民思潮成員及學生,在政府總部集會並架起帳幕,展開為期3日的「佔領政府總部行動」,其中3名學民思潮成員會絕食,要求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63]
2012年9月1日,約4萬人(警方數據為高峰時8100人)擠滿政府總部參加反對國民教育科嘉年華及音樂會,樂隊Rubber Band、歌手黃家強及黃耀明等輪流上台表演,向國民教育科說不[64]。第一波絕食後,10名家長,退休教師宣佈接力絕食。
2012年9月3日,反對國民教育大聯盟正式宣佈無限期佔領政府總部[65]。
2012年9月6日,學聯發起於9月11日各大專院校罷課4小時,反對國民教育科。參與絕食的人數增多,其中不少人年過60歲,當中包括電影人岑建勳與9名人士,組成「七零社運老兵團」[66]。
2012年9月7日晚,大批市民穿黑衣到政府總部集會,反對國民教育科。大會稱有超過12萬人參加集會,而警方估計最高峰時有36,000多人。其中63歲退休教師韓連山絕食超過140小時[67]。
2012年9月9日,梁振英已宣布取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三年開展期,學民思潮宣佈,結束佔領政總行動,但仍會繼續抗爭,要求政府真正撤回國教科。[68]。
[编辑]學生
參見:學民思潮
學民思潮與高登網友聯手刊登三份報章全版廣告
2011年5月29日,反對國民教育的學生組織「學民思潮」成立,召集人是為中學生黃之鋒。黃之鋒批評國民教育科與現有常識科及新學制通識科內容重疊,浪費上課時間及人力資源,設立此科引致原有科目教授時數不足,增加學生暑假回校補課的時間,嚴重加重工作量。國民教育科亦管制學生的思想空間,倘答案不符官方的立場,就是不合標準[69]。以及當局從來未有諮詢學生的意見,擔心會成為洗腦科目,令學生失去批判性思考[70]。
{fact|學民思潮以「官員子女赴洋升學 市民子女留港洗腦」為口號,要求永久撤回國民教育。}}
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五優生梁倬睿批評國民教育是多餘,於2011年參加七一遊行反對國民教育。[71]
[编辑]家長反應
據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與其他機構2011年6月的共同調查顯示,43%家長支持政府在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比反對者多出15個百分點,贊成者主要認為香港學生需認識國情,並認同學校須培養學生的品德及正確價值觀,近4成家長反對該科是「洗腦教育」的說法。[72]而香港家庭教育學院於2011年7月初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進行訪問,在受訪的522名中小學生家長中,近8成認為科目內容範疇太大,超過一半指子女會對增設此科目感到不滿,有72%家長認為此科是單純或包含政治任務。[73]
[编辑]支持
有家長團體對科目表示贊同。家校會主席徐聯安會後指,家校會代表一致同意推行國民教育,認為3年開展期是比較寬鬆的時間,並信任教師的專業,不擔心該科會成為「洗腦科」。」[74]香港家長聯會外務副會長梁樂球指,國民教育是教育必需要的一部分,對年輕人有益無害,認為社會部分激烈意見,是將教育政治的國民教育政治化。油尖旺區家長教與師會聯會會長李偲嫣亦指,對於多人反對科目感驚訝,她指教育局會為教材質素把關,家長亦會監察,不擔心出現所謂的「洗腦」[75]。
2012年9月8日,香港豪華飲食集團執行董事陳嘉華,以個人名義,中午起在中環遮打花園絕食,支持國民教育,他計劃絕食36小時,直至明日午夜12時。有市民向他送上花藍及水,以示支持。陳嘉華說絕食是要表達支持政府及國民教育,他看完課程指引後認為並無洗腦成份,希望反對人士,加入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理性溝通,不要一口反對。對於有網民聲言,會罷食豪華飲食旗下食肆,他說感到擔心,但屬預料之內[76]。
[编辑]反對
729反洗腦萬人大遊行,要求撤回國民教育科
2012年7月23日,逾1100名家長捐款12萬元,於3份報章登報聯署,要求先撤回國民教育課程。[77]
有家長認為,此課程有洗腦效果,只是宣傳國家好的一面,不夠客觀。亦有家長說,若然一定要推行,亦應該包括六四事件及艾未未等事件及人物,由學生自行分辨是非對錯。[78]
對於家長發動七二九抗洗腦大遊行,有學者認為國民教育化解了回歸以來家長及教師的對立狀態,並讓家長覺醒,在教育議題論述方面主動向公眾及官方表達訴求,將有利於香港未來的教育發展。[79]
[编辑]教師
根據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的調查結果,有70%的接受訪問教師反對在中小學加設必修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當中有85%教師擔心加設必修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會造成對學校行政的負擔,87%擔心會造成對時間表編排的負擔,67%教師擔心新學科會成為「洗腦教育」,將政治凌駕於教育理念。[80]親建制的教聯會協辦的調查,發現3%小學及26%中學教師,對評估學生學科表現有信心[81]。
2012年6月-7月,教協多次接受香港及外國傳媒訪問,反對國民教育。[82]
[编辑]校長
聖公會聖彼得小學時任校長余潤輝指,沒收到教育局的課程問卷,「我返工返到8月幾,肯定冇收到。諮詢絕不理想。」[83]
新界校長會會長朱景玄校長認為國民教育應著重灌輸正面思想,培養愛國情操,如教導孩子反抗、凡事質疑,便永遠只會活在猜疑、不安、不滿和封閉的空間,失去友愛、體諒和祥和的寬大胸襟。[84]他希望各界人士不要再把「德育及國民教育」政治化,窒礙下一代真正認識國家、認識歷史、在前人的經驗中獲得進步的機會。[85]
[编辑]辦學團體
據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在2012年8月底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該關注組接觸到的354所小學(全港共約有500所小學)中,8所表明將在2012年9月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77所堅持未來三年不會開展,137所首年(即2012年)不推行,40所持觀望態度,未確定推行與否,另有92所不作回復或拒絕回復。[86]
2012年8月20日,香港最大的辦學團體天主教香港教區正式向轄下全港110間小學及87間中學發信,表明「不贊成以獨立成科模式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以及命令所有屬校回復公民教育科,佔全香港學校數目兩成,共有逾15萬名中小學生就讀。若個別教師堅持響應罷課及罷教,學校應予尊重。[87]
2012年9月3日,包括圓玄小學、鮮魚行學校在內的六間小學率先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88]。
[编辑]人權組織
香港人權監察指,國民教育強制非華裔香港人接受民族主義情感教育,可能違反《種族歧視條例》。[89]
[编辑]政府官員及行政會議成員
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政府不是要強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而是在接下來的3年,由學校根據本身情況,決定今年、明年或後年推行。他又強調,政府的參考教材會上載網際網路讓公眾審視,有信心屆時大家會明白當中絕無「洗腦」成份,政府也沒有任何「洗腦」的意圖[90]。梁振英表示在他的政綱中,主力非國民教育科。現屆政府施政重點是房屋、老人和貧窮等民生問題。[1]
{{fact}|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表示,社會普遍認同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如果不推行會令很多人失望。}}
特區政府一再表示,國民教育科不強制指定教材,教師可以自由發揮,如果對有些內容存在爭議,完全可以提出來商討修改。而市民最感擔憂的部分中國國情課程,僅占整個課程的二十分之一。此外國民教育科在撤銷和不撤銷之間,空間很大,根本不需將爭議激化。[91][92]
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表示,由教育局資助出版的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不及格」,但市民可以監察政府採用恰當國民教育科教材,國教科爭論已變成港人價值觀之戰,「目前不少民間團體、家長、教師,在懷疑政府是否講一套、做一套?是『掛羊頭賣狗肉』?」。他亦重申,香港特區政府全權管理教育事務範疇,「中央完全無空間去插手」。[93]
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認為,香港與內地在經濟有很大融合,青年要到內地發展,便要全面認識中國,因此不應終止國民教育科。她相信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不存在「洗腦」。[94]
教育局長吳克儉在亞視國際台《時事縱橫》節目稱,全香港學生加上家長數目過百萬,僅有10萬人上街表達對此科之不滿,可見香港有數百萬「沉默大多數」支持國民教育推行[95]。針對反對的聲音,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反覆重申:教材由學校訂製,並「無固定官方教材」。市民最擔心的中國國情課程其實僅占整個課程的二十分之一,甚至在撤回與不撤回之間,都有很大討論空間。[來源請求]
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認為,如果因為有人反對就擱置國民教育科,社會難以向前進步。此外,他亦指出不能將不同意見視作「洗腦」。[96] 大家應該對老師及校長有信心,並呼籲各界透過對話解決問題。[97]他撰文指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人士,只拿民間組織「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的部分內容來否定整個科目的設計,是完全不負責任的。他認為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人士可能根本沒有看過「指引」,不少家長更將《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當作官方的指定的教材。[98]
行政會議成員張震遠表示,社會主流意見都支持國民教育,關鍵是要確保國民教育科教材不偏頗,培養獨立思考,又指政府已提出了3年「開展期」,如學校未準備好,就毋須一定要於今年9月開展科目,而在開展期間當局可在聽取意見後修訂指引,是一項好安排。[99]
曾任香港教育學院院長的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認為,國民教育讓學生從現實角度了解國家的發展,不應視為學生「洗腦」科。他亦認為任教該科的老師未被洗腦,更不會洗學生的腦。[100]
親建制派議員均對推行國民教育課程表示支持。[101]
教育局常任秘書長謝凌潔貞在一個中學畢業禮上演講,指如果擔心國民教育科「洗腦」是對香港、對自己沒信心;又暗示六四、艾未未等事件是「歷史長河的沙沙石石」。[102]
另見:謝凌潔貞有關評論「六四」及爭議
[编辑]民主派人士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張文光在2008年競選立法會議席時,在政綱中就明確提到「重視學生德育和國民教育」,並強調「加強國民教育,學生應修讀中國歷史,讓學生認識國家」,而非獨立成科。[103]
香港民主派議員指,立法會每年就毋忘六四議案舉行辯論對香港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國民教育機會。但是課程指引諮詢文件沒有提到教師是否可以講授六四事件和一黨專政等重大話題。[35]
許多反對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的泛民主派政治人物因為2012年立法會選舉臨近,以此作為政綱,如民主黨的何俊仁和涂謹申報名競逐立法會「超級議席」,聲稱要市民用選票向國民教育說不。新界西立法會候選人的公民黨余若薇的宣傳單張亦以反國民教育為主題。[104]
人民力量立法會議員黃毓民在2011年6月議案辯論發言:「香港人從來沒有國家認同的危機,只有對政權認同的危機!我們需要的是加強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教育。國民身份認同是通過對文化和歷史的自覺、生活方式、典章制度建立而成的。國民教育的目的不是歌功頌德,而是成就國民的人格。」認為香港不必推行國民教育。[105]
[编辑]建制派人士
2012年7月,民建聯期望政府盡快成立該委員會,就推展國民教育商討落實細節,以期在九月開學時學校順利落實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三年開展期。[106]
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主席姜玉堆指出,香港市民普遍支持推行國民教育科。對於有意見指該科含有「洗腦」的成份,他指腦有問題便需要洗,如衣服骯髒便要清洗及腎病病人需要洗腎一樣,而批評該科有「洗腦」成份的人需要「洗洗腦」。他又說過去有學生在活動後,以普通話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獲得全場掌聲鼓勵。[107]
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說:「政府不是急於要推行國民教育,也說了要諮詢社會的意見,而且諮詢範圍很寬,包括是否要撤回(國民教育科)。是否大家可以理性一點去討論。我們講民主是將包容、理性,不是一定我對你錯,大家有什麼問題坐下來談,有秩序。每每要用絕食、霸佔、強佔這樣去解決問題,香港會變為無政府狀態。[108]
{{fact}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譚惠珠在《基本法與香港回歸十五周年》新書發布會上表示,任何國家和政府都有責任推行國民教育,但六四、李旺陽等敏感話題並不需要列入課題。}}
政協港區委員劉迺強表示,國民教育追求坦然、友善和親和,鼓勵包容和信任的態度。劉表示,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時的教學時間和人員都出現瓶頸,擠不出多教一科的時間和教這一科的教師。[109]
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在報章專欄表示,香港人作為中國人的一份子,有需要認識祖國,並不能因為教學手冊中包含有爭議性的說法,便「因噎廢食」,藉此否定國民教育科。劉表示,國民教育是一種國家民族集體認同(mass identification)的過程。英國統治香港一百多年來,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推行殖民奴化教育。由此產生的香港與祖國母體隔離的觀念意識,阻礙香港的人心回歸,影響深遠。回歸以來的15年,港人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國家日益強盛以及香港社會意識到香港的發展跟國家的發展緊扣在一起,是香港國民教育最重要的基礎。[110]
[编辑]中國大陸
中聯辦副主任王志民認為,國民教育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年青人有需要接受國民教育。[111]
中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回應目前香港在國民教育上的爭議時表示,作為公民,需要接受國民教育。袁貴仁說:「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有國民教育。因為,你是這個國家的公民,要受國民教育。至於國民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各個國家或地區,可以根據國情、省情、地情來制定,這是我的態度。」[112]
[编辑]傳媒評論
《文匯報》指:「香港回歸祖國已經十五年了,香港市民對於自己國家要認識要了解,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開設的課程,學生都要學習,包括國情教育亦是順理成章的事。」[113]「世界各國都普遍推行國民教育,不論歷史悠久還是短暫,政治制度和國體如何,幾乎每一個現代國家的國民教育,都把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114]
參見《ATV焦點》抹黑學民思潮爭議
[编辑]第三方評論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法律研究中心(CALS)副主任,法學院副教授王江雨發表微博評論說:殖民地港英政府教育政策幾個特點:1 不反對學校教中國古典文化和歷史;2 完全排除現當代中國的內容直至1984年;3 嚴禁在學校散布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但也不宣傳人權和自由選舉;4 偏重教育港人做「遵紀守法」公民;5 鼓勵認同英國文化但不希望港人有英國身份認同(有點你們不配的意思)[115]。
[编辑]相關
兵役
[编辑]備注
^ 註:香港《基本法》全文無「國民」二字。(《基本法》把香港人定義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即永久擁有香港居留權者)
[编辑]參考
^ 《課程指引》第123頁
^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撮要) - 立法會CB(2)1748/10-11(01)號文件(1.2 甚麼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課程宗旨?)
^ 使用「國民教育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指引,教育局
^ 香港教育改革與「新高中通識教育」的實踐與挑戰,第44頁
^ 香港初中推行公民教育的現況,第72頁
^ 香港初中推行公民教育的現況,第73頁
^ 國民教育事件簿. 《反洗腦國民教育科》.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2012年8月.
^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 教局私批資助 壯大教聯 公帑辦國民教育中心未招標 議員促交代準則,明報,2012年7月7日
^ 胡錦濤在港強調: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 中國新聞網
^ 2007-08年施政報告
^ 2008-09年施政報告
^ 2009-10年施政報告
^ 2010-11年施政報告
^ 821大遊行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 2011-12年施政報告
^ 「教育局局長接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政府新聞公報
^ 中評論壇:港新政府如何推國民教育,中國評論通訊社,2012-07-20
^ 吳克儉上京密談國民教育,明報,2012年07月20日
^ 「關注組不滿未撤回 提早離場. 東方日報 [2012年7月29日] (正體中文).
^ 「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成立」政府新聞公報. 2012-08-22.
^ 胡紅玉出任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主席. 2012-08-22.
^
http://news.ifeng.com/hongkong/detail_2 ... om_ralated 梁振英回應國民教育爭議:教材公開可釋疑]
^ 專訪吳克儉︰派員助不推國教學校. 經濟日報. 2012-08-27.
^ 教局查官校教師罷課取態 令校長記錄黑衣者 教員轟「白色恐怖」. 明報. 2012-9-8.
^ 梁振英:明確指示警方對反國民教育集會不清場
^ 梁振英因國民教育等本地事務取消出席APEC
^ 培養學生正麵價值觀 香港百所小學推行國民教育. 大公報. 2012-09-07 [2012-09-08].
^ 梁振英:將與團體見面研究中間方案解決國民教育爭議
^ 特首:取消3年國教科死線. 明報. 2012-09-08 [2012-09-08].
^ 王岸然. 反國民教育行動為何膠着了?. 信報財經新聞 P18. 2011年5月25日 (中文).
^ 陳雲. 反國民教育行動為何膠着了?. facebook. 2012年7月29日 (中文).
^ 郝鐵川:港人不是中國人是哪國人?
^ 34.0 34.1 黃國鉅. 國民教育,錯在「國民」. 《明報》. 2012年7月29日 (中文).
^ 35.0 35.1 香港人憂國民教育淪為中共洗腦工具. 《多維新聞》 [2011年5月19日].
^ 陳日君促重新諮詢是否推行國民教育,香港電台,2012-07-28
^ 譚蕙芸:學生要向政府說不——加拿大模式國情教學. 明報. 2012年7月29日 (中文).
^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郝鐵川稱「健腦」. 文匯報 [2012年5月9日] (正體中文).
^ 梁亦華. 國民教育是國際慣例?. 《明報》A30,觀點. 2012年8月2日.
^ 日本眾議院通過愛國教育法案
^ 日本參議院通過教育法修正案強制推行愛國教育
^ Japanese Cabinet approves `patriotic' education legislation
^ What does Britain expect?. "Some 58% of teachers disagree or strongly dis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It is quite proper for state-funded schools to promote loyalty to the state.' A further 24% are undecided; just 18% agree."
^ Template:Cite webs
^ 英「公民教育」擬不再列必修. 明報. 2012年8月7日.
^ 學民思潮 立場聲明. 學民思潮. 2011年5月29日.
^ 國民教育無理由用情感作基礎 黃之鋒︰這場仗不能靠五十幾歲的議員及大狀. 《可圈可點》. 2012年8月3日.
^ 梁亦華. 推行國民教育的必要性. 《明報》D08. 2011年6月29日.
^ 梁亦華. 唱好國民教育 卻讓中史淪亡. 《香港經濟日報》A34,國是港事. 2012年7月13日.
^ 梁亦華. 國民教育隱含的教育哲學. 《信報財經新聞》A19. 2011年12月10日.
^ 梁亦華. 什麼是國民教育的「社會功能」. 《信報財經新聞》時事評論 A19. 2012年5月3日.
^ 逾百人促撤國民教育科 師生反對「洗腦教育」. 《am730》. 2012年5月12日.
^ 九十後遊行反國民教育. 《德國之聲中文網》 [2011年8月10日].
^ 溫帶維. 德育及國民教育合併的不合理與道德災難. 《星島日報》A17. 2012年8月18日.
^ 教師憂互評制度變文革. 《蘋果日報》. 2012年7月20日.
^ 83%支持推國教 70%教師校長反罷課
^ 國民教育民意調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2012年8月14-15日進行調查
^ 513 撤回國民教育課程大遊行
^ 9萬人上街未喝停「洗腦」. 《明報》. 2012-07-31 [2012-08-03].
^ 親子齊心反洗腦9萬人上街 蘋果日報. 2012年7月30日
^ 澄清:教協未定罷課日期.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2012年8月3日].
^ 國民教育倡校本自決. 東方日報 [2012年8月2日] (正體中文).
^ 70多名學民思潮成員政總外紮營請願. 2012年8月30日.
^ 日曬雨淋 撤科聲更響 主辦方:全日4萬人 警:高峰時8100. 2012年9月1日.
^ 梁子健. 反國教大聯盟籌備罷課 香港特首回應:願對話 8000港人「鐵屋吶喊」. 星島日報美國版. 2012-09-04 [2012-09-07].
^ 被學民思潮感染 四十年前熱血再湧 社運八老加入絕食. 蘋果日報 [2012年9月7日] (正體中文).
^ 市民續聚政總高呼撤回. 東方日報 [2012年9月8日] (正體中文).
^ 學民宣佈佔領政總行動結束. 蘋果日報 [2012年9月9日] (正體中文).
^ 學民思潮 821大遊行 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 九十後遊行反國民教育. 雅虎新聞 [2011年8月6日] (正體中文).
^ 五優女狀元圓劍橋夢. 雅虎新聞 [2011年7月1日] (正體中文).
^ 話你知:逾80%教師撐國民教育. 文匯報. 2011年7月27日.
^ 7成學生自稱港人 -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
^ 家校會撐國民教育科 六成學校籌開課. 文匯報. 2011年7月29日.
^ 家長心聲:對年輕人有益無害. 文匯報. 2011年6月28日.
^ 有飲食界人士絕食支持國民教育
^ 逾千家長捐12萬聯署登報. 明報. 2012年7月23日
^ 多個團體遊行要求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香港電台. 2011年8月21日.
^ 梁亦華. 國民教育促家長教師同一陣線. 《信報財經新聞》A16,時事評論. 2012年7月30日.
^ 七成教師反對必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支持真正國民教育 要求當局撤迴文件 -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 評核國民教育科 3%小學教師有信心. 明報. 2011年7月8日.
^ 國民教育爭議事件簿.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2012年8月3日].
^ 以偏概全 僅四成學校表態 教局草率. 《蘋果日報》. 2012年8月7日.
^ 談正面教育觀. 明光社 [2011年7月28日].
^ 教師才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的關鍵. 明光社 [2012年7月19日].
^ 港八所小學9月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星島日報. 2012-08-31 [2012-09-04].
^ 天主教區喝停國教科. 明報. 2012年8月24日.
^ 蕭輝浩. 圓玄小學國教科 小三始教國情. 明報. 2012-09-03 [2012-09-04].
^ 人權組織指 國教科可能違反種族歧視條例. 無綫電視 翡翠台 晚間新聞. 2011年8月7日.
^ 梁振英重申並非強推
^
http://news.ifeng.com/hongkong/detail_2 ... om_ralated 梁振英回應國民教育爭議:教材公開可釋疑]
^ 梁振英:明確指示警方對反國民教育集會不清場
^ 林煥光﹕撤科視乎民情 指成核心價值之爭團體:言論催谷上街
^ 羅范:不應叫停國民教育科
^ 吳克儉相信沉默大多數支持推行國民教育. 亞洲電視. 2012-08-25.
^ 張志剛:如有人反對即擱置 社會難前進
^ 鄭耀棠促政府 擇善固執推國教科
^ 張志剛﹕「家長們,你其實可安心點!」
^ 鄭耀棠促政府 擇善固執推國教科
^ 張炳良相信學生不易被洗腦
^ 議員憂國民教育洗腦動議被否決. 大紀元時報. 2011年6月17日.
^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事件簿 -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 維護教師職業穩定 減輕教師工作壓力 提升教育專業質素 保障教育合理權益 -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 指點江山:揭露反對派選舉操作陰謀 理性討論國民教育
^ 黃毓民- 議案辯論-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 2011-6-16
^ 關注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設立委員會
^ 國教會主席:腦有問題要洗
^ 梁振英:明確指示警方對反國民教育集會不清場
^ 反對國民教育無效 (劉迺強- 立此存照)
^ 指點江山:不要因噎廢食
^ 中聯辦官:國民教育很正常
^ 袁貴仁回應香港國民教育爭議:公民需要接受國民教育
^ 支持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 國民教育乃國際慣例 不應政治化
^ 王江雨評論
[编辑]參見
學民思潮 - 一個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推行的的中學生組織
公民教育 - 其他國家與地區採用的科目
《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 - 由香港教育局資助,浸大當代中國研究所編製,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的國民教育參考書
[编辑]外部連結
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 香港教育局
---------------------------
《ATV焦點》抹黑爭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3%80%8AA ... D%E8%AD%B0(重定向自《ATV焦點》抹黑學民思潮爭議)
本條目中立性有爭議。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2012年9月7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討論頁。
本文記述一項香港新聞動態。隨著事件發展,內容可能會快速更新。
諷刺《ATV焦點》2012年9月3日播出內容的漫畫
《ATV焦點》抹黑爭議是指2012年9月3日亞洲電視節目《ATV焦點》中的評論內容,涉及內容嚴重偏頗。抹黑學民思潮和西方國家,並描述泛民主派為立法會的「破壞派」,惹起香港社會廣泛爭議。
目錄 [隐藏]
1 背景
2 經過
3 各方反應
3.1 學者
3.2 藝人
3.3 網民
3.4 亞洲電視新聞部
4 注釋
[编辑]背景
2012年初,亞洲電視執行董事高級顧問王征聘任前《大公報》執行總編輯雷競斌為副總裁[1][2],雷競斌獲派往新聞部主管專題報導,將節目改為評論式節目,有指:「佢當係好似大公評論咁,鍾意點寫就點寫。」[1]。雷競斌又將其親建制之立場及《大公報》批鬥式評論之運作模式引入《ATV焦點》內。
節目內容未有交代其製作部門、負責的監製或記者,僅在節目起始前申述為「個人意見節目」,卻有新聞部員工透露由雷競斌負責一手包辦節目的撰稿、審核以至監製,由非新聞部節目助理負責錄音及剪片[3],片長約3分鐘[2][4]。有學者及網民認為,節目內容被指嚴重偏頗、有欠中立、極為左傾[3],可能違反通訊事務管理局要求節目持平的《電視通用業務守則》[4]及違反選舉宣傳公平原則、有誤導市民及抹黑學民思潮之嫌疑等[3]。
[编辑]經過
2012年9月3日,6時40分的《ATV焦點》評論描述泛民主派為立法會的「破壞派」,將當時立法會選舉與學民思潮所發起的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行動拉上關係,詳指香港受「破壞派」政客影響,諷其為謀取選票,以學民思潮之學子作為棋子,還指「這些少年玩起政治來拙劣非常,不過是幾名任性使氣的惡少」[2][4][5]。
據報導,新聞部總編輯、前資深記者馮兆寧較早前便因此而辭任,原因是不想被調配至跟從雷競斌工作[2]。雷競斌被指將馮兆寧等人從新聞部前線編採工作,調往負責主理專題報導,馮兆寧遂於9月3日作出辭呈[1][4]。
通訊事務管理局短短一天內就收到破紀錄的超過1萬個投訴,投訴量逾該局2008年至2009年,以及2009年至2010年所接獲的投訴宗數之總和[2][4][3][5],第二日接獲超過3萬個投訴[6][7],至下午約6時,電郵數更達到4萬封[8]。
9月4日,民主黨成員下午就事件到亞洲電視門外進行示威抗議[2][4],直指為「亞毒言論」[5],並要求亞洲電視撤回相關評論,同時公開道歉[4]。同日,亞洲電視記者在政府總部報導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之絕食行動時進行直播,遭到在場部份人士滋擾及批評[2]。
[编辑]各方反應
[编辑]學者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批評,當局應按監管電視評論節目條例處理,因節目內無列證據支持論點。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則指,多日來在政總集會,並無政黨站台發聲:「咁講係含血噴人,揑造事實。今次行動令更多市民關心社會,係有建設性嘅。亞視仲離譜過國內傳媒。」[2]。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則指,節目內容已嚴重打擊亞洲電視之公信力,指出:「咁左咁偏頗都照出到街,真係香港電視史上罕有」。馬嶽並指中國內地及香港左派傳媒向來使用「反對派」一詞,「依家用破壞派,即係將所有反對派都講成只會破壞香港」,直指說法是比左派更左派,又指事件突顯該媒體內部運作出現問題:「同上次誤報江澤民死訊事件一樣,有啲人係完全凌駕新聞部,成個管理都有問題」[3]。
[编辑]藝人
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歌手藍奕邦、何韻詩均在微博內對事件發聲,歌手洪卓立稱:「如果世界只剩下這樣一個電視台,寧願世界不再有電視機」;舞台劇演員梁祖堯表示:「罷看、罷上、不想再見」,歌手張敬軒則在Facebook上表示:「即日起停止所有ATV通告,車錢油錢都慳埋」[5]。
[编辑]網民
節目片段及後在網際網路上連翻轉載及批評,包括在社交網站和微博上被廣傳,Facebook上更有「召集50萬人罷看亞視」及「一人一信投訴《ATV焦點》內容偏頗失實」等群組之組成,有數萬人已加入[2]。
[编辑]亞洲電視新聞部
事發前剛離職的前亞洲電視新聞部副採訪主任吳宜婷利用微博作出與該節目劃清界線:
我想強調ATV焦點不是新聞部製作,而是由某位高層人士執筆,我理解大家的憤怒,但希望大家不要發洩在無辜的前線記者身上,因為無論如何新聞還是要播,記者還是要出去採訪,我們還是要謹守崗位,即使選擇留下的,也是盡本份,我們不要傷害新聞工作者,應該支持中立的新聞,捍衛核心價值。
——吳宜婷[9]
。
[编辑]注釋
^ 1.0 1.1 1.2 欺人太甚 亞視總編拒染紅怒劈炮. 蘋果日報. 2012-09-05 [2012-09-05].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批鬥學民思潮 通訊局接投訴 破紀錄萬封電郵轟亞視. 蘋果日報. 2012-09-05 [2012-09-05].
^ 3.0 3.1 3.2 3.3 3.4 亞視被轟抹黑學民思潮 過萬投訴《ATV焦點》. am730. 2012-09-05 [2012-09-05].
^ 4.0 4.1 4.2 4.3 4.4 4.5 4.6 《ATV 焦點》指政客利用學生 學者批違持平原則. 明報. 2012-09-05 [2012-09-05].
^ 5.0 5.1 5.2 5.3 批反國教示威者亞視節目惹公憤. 成報. 2012-09-05 [2012-09-05].
^ ATV焦點接3萬宗投訴. 明報. 2012-09-05 [2012-09-05].
^ 針對《ATV焦點》投訴逾3萬宗. 星島日報. 2012-09-05 [2012-09-05].
^ 當局收近4萬電郵 料投訴《ATV焦點》. 香港電台. 2012-09-05 [2012-09-05].
^ 新浪微博@吳宜婷
---------------------------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編輯 討論頁0 9,225個條目被收錄
http://evchk.wikia.com/wiki/%E5%BE%B7%E ... 2%E7%A7%91「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香港政府在2011年開始籌備的小學和中學新必修科目,其中「國民教育」是指「國民素質」的教育,要學生對國家有歸屬感。這科目還包括培育德育的價值觀。
由於「國民教育」內容可能大多是描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國共產黨多年來的成就,內容趨向正面,並且避談中共的過失(如六四事件、陳光誠事件等等),所以部份香港市民、家長、教師、學者以及泛民主派議員對此科目都持有懷疑態度,認為此科目只是一件政治洗腦工具,並淪為讚美中共統治的政治課和洗腦課程。
政界一直流傳「國民教育」是中共給梁振英的四大任務之一,是中共支持他當選特首的條件。其餘三大任務是「23條立法」、「政制發展」和「整頓香港電台」。梁政府的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堅持必定會在2012年9月在部份學校「試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目錄 [顯示]
立場
支持者的立場
建制派議員及香港政府均對推行國民教育課程表示支持,而親建制人士及小部分網民支持國民教育科。
反對者的立場
部份學者對國民教育科亦持有保留態度,香港教育學院學者、教育政策論壇成員梁亦華以結構功能主義分析,認為國民教育科的推行者較傾向國民教育的社會化功能,多於促進民主的功能,課程大綱中過於強調體制所期待的價值觀、規範或信念,而且較為忽略批判性思考的訓練。
另外有不少教師指出現時部分科目已含有國情教育元素,故毋須另設國民教育科,並擔心該科會成為「洗腦教育」,會將政治凌駕於教育理念。
再加上眾高官一邊唱好國民教育,卻一邊把自己的子女安排至海外或國際學校就讀,引起坊間不少的反感。
網民反應
學生自發成立學民思潮
主條目:學民思潮
自從政府在2011年5月5日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諮詢稿」之後,不少學生都不滿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出現「政治洗腦」。為此,就讀新高中學生(包括黃之鋒、林朗彥等人)在2011年5月29日成立學民思潮,其宗旨為反對香港政府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中國模式手冊
教育局出資、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及浸大聯手出版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其內容因為被指偏頗,當中包括吹噓正面國情、隱瞞制度缺陷、政治獻媚及抹黑西方政治文化等。該手冊吹捧中共「進步、無私與團結」,美國兩黨制「政黨惡鬥,人民當災」。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該手冊內容偏頗,不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的教科書,但出版者卻不認為有錯。因而大受社會各界及網民非議。[1][2]
城市論壇
香港電台節目《城市論壇》曾就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邀請嘉賓表達意見。
2012年7月8日一集以「國情專題教學手冊 中國模式一說是否合格?」為題。[3]其中一名嘉賓國民小先鋒副主席余綺華在節目尾聲拍檯斥責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引起現場觀眾見狀起哄。有關片段在網上亦廣泛流傳,引起網民討論。
至2012年9月2日,新年度第一集《城市論壇》論題為「開學在即官民撕裂 國教爭議怎得了結?」。[4]繼續討論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爭議。當日再次邀得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但官方沒有派人出席,現場只放有教育局長吳克儉及開展國教科委員會主席胡紅玉的名牌及空櫈。[5]黃之鋒在發言時則不停被在場圍觀的「維園阿伯」以「大聲公」及「打鑼」等方式打斷發言,論壇結束後更有人向他舉中指,最後黃之鋒要由警員護送乘坐港台專車離場。[6]
官方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教材
2012年7月30日,教育局把國民教育教材上載至教育局網頁,並接受市民監督。[7][8]
有關教材被公開之後,不少網民紛紛評論教材內容。有不少意見指出有關國民教育教材令人汗顏,內容不但植入漢族大中華統治意識,更指出「窮人不能稱為中國人」,並以文字詭辯法扭曲事實和歷史,誇大及美化事件,因而被標籤為中共的政治洗腦教材。[9]
有關教材被批評為在意識形態上洗腦
有關教材植入漢族大中華統治意識,並指出「窮人不能稱為中國人」,扭曲事實和歷史
Add a photo to this gallery
729反洗腦遊行
學民思潮、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教協、學聯、公民教育聯席、香港基督徒學會聯合發起於2012年7月29日下午3時大遊行,要求教局當局於9月前撤回國民教育科。[10]
最終大會在銅鑼灣和灣仔點算,超過九萬人遊行。警方稱維園有1.9萬人起步,高峯期3.2萬人。 [11]
反國民教育遊行有9萬人參加,市民拖男帶女抵達政府總部,齊齊做出交叉手勢,向洗腦教育說不。
Add a photo to this gallery
遊行小妹妹
另外遊行小妹妹接受訪問時,說了一句:「我想為香港做點好事」,cap圖熱爆整個網絡。
未受「教育」的香港小妹妹,與受了「教育」的新中國青年的比較圖
Add a photo to this gallery
婆婆捐半月生果金
一位參加7.29遊行的婆婆在「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的籌款箱投進600元,是她半個月的生果金。婆婆又留字條稱讚學民思潮的孩子很乖。窩心便條在 facebook瘋傳,半天內近4,000人「讚好」。 [12]
婆婆寫給學民思潮「各位同學」的窩心字條,令網民感動不已。
Add a photo to this gallery
學民思潮絕食行動
由2012年8月30日起,學民思潮連續三日佔領政府總部東翼入口,並發表《絕食宣言》,宣布其中三位成員會同時絕食,要求港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13]
《學民思潮絕食宣言》
「也許最後的時刻到了
我沒有留下遺囑
只留下筆,給我的母親
我並不是英雄
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裏,
我只想做一個人。」
北島的《宣告》正正說出了我們只想做一個人,我們想做回一個普通的中學生,在暑假的日子裡和家人旅行,與友人嬉戲,但我們的心好痛,我們無法丟下心痛不顧一切,來到八月的最後兩天,我們知道僅餘的日子不多,但不甘心,我們仍心存希望,我們深深相信國民教育科會被撤回。
慢慢的長路,我們走得很累,但我們從不輕言放棄過。我們相信堅持就能看到希望,我們走過一個年頭,這些日子不管是風雨交加的八號風球,還是三十多度的炎夏,我們撐著傘,我們任由大汗疊小汗地走在街頭上,走在人群中,為了的是我們的下一代,為了的是香港的下一代。
我們很愛惜我們還能看到的是非黑白,我們很喜歡我們還能聽到的真確事實,我們很喜愛我們還能嗅到的民主氣息,我們很愛護我們還能觸到的自由自主,我們很珍惜我們還能說到的敏感議題。但我們怕,我們很怕,怕下一代不再如此。
曾經我們以為九萬人的遊行能感動政府,在我們的一片吶喊下政府居然漠視我們訴求,我們哭了,家長抱著孩子哭了,香港的明天也哭了。但我們年輕,我們瘋狂,我們相信,所以我們勇敢。我們哭泣過後,拭乾淚水再次站起來。
我們絕食絕不是用生命威脅政府,更不是為了成為英雄,所謂「民以食為天」,我們放棄人最基本也是最需要的食物,為的是告訴政府我們的專注,我們的堅定,我們要求政府立即撤回國民教育科。亦希望我們放下慾望的同時,大家能夠和我們一同關注,甚至專注。
我們清楚知道生命有多可貴,但我們更清楚我們的下一代不可成為傀儡,我們渴望他們能夠有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情感。如今我們放下最基本也是最需要的,不是愚昧,是我們已無計可施了。包圍中聯辦、追擊吳克儉、九萬名市民遊行、擺設街站收集十萬個簽名、追擊候選人、長征……一切一切我們都嘗試了,但政府仍然充耳不聞,「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政府的卑鄙我們看到了,但我們絕不可允許他的通行,我們絕不可低頭,我們堅持信念,要求撤回國民教育科。
為了思想自由,情感自由,為了下一代,為了香港的明天,我們自願絕食,堅決不已。撤回洗腦國民教育課事不宜遲,梁振英政府必須站出來回應訴求,面對民意,你責無旁貸。
我們相信明天的陽光,也相信我們能夠每天看到晨曦的陽光。
學民思潮三位成員最後因健康問題提早結束絕食,但十名民間大聯盟成員則接力絕食,繼績佔領政府總部東翼入口。
梁振英探望絕食人士
特首梁振英在絕食行動第二天由教育局長吳克儉陪同下現身,與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直接對話,學民思潮將片段上載後該片在網上瘋傳和引起討論,更一度被無綫電視用作新聞片段。學民思潮及網民都認為梁振英到場旨在「抽水」,網民亦讚賞黃之鋒兩度拒絕與梁振英握手而以鞠躬代替。[14]
有線電視新聞片段
ThisAV支持
2012年9月1日,「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在政府總部發起「良心話事。守護孩子」公民教育開學禮大集會,同日亦是絕食行動最後一天。網民於當天發現色情電影網站ThisAV暫停服務一天,並於首頁呼籲網民支持絕食行動,獲大讚有良心,而部分網民亦以不同方式支持。[15][16]
ThisAV網站在2012年9月1日的首頁截圖,呼籲網民支持絕食行動。
Add a photo to this gallery
高志森再度挑釁
繼2011年在Facebook高調指罵七一遊行人士阻街後,高志森於網上再度發表挑釁言論。他在facebook無理批評學民思潮學生在做騷,而且更屈學生冇禮貌,他說:「握手都唔識,係冇家教。」高志森言論惹來網民狂轟,直斥冷血無恥及屈人冇家教,揚言要發動罷睇他製作的舞台劇。對此高志森昨在電話中向學生道歉說:「我睇唔到鞠躬嘅畫面,我收番冇家教嘅言論,同埋道歉。做騷我唔覺得係貶意,雙方都係做騷,我都係做騷嘅,我冇否定呢班年輕人嘅行動。」 [17]
網民因高志森的言論,發起罷看他的舞台劇
Add a photo to this gallery
開學日
新學年開學日2012年9月3日臨近,Facebook上出現不少以學校為單位的反對國民教育聯署群組,讓網民以個人名義向母校表態。[18]
反對陣營亦發起「黑色開學日」,呼籲教師以及其他市民當日身穿黑色衣服或繫上黑絲帶表示反對國民教育。[19]黃之鋒更呼籲有使用智能手機相片分享應用程式「Instagram」的網民於帳戶上載一幅自己穿著黑衣或配戴黑絲帶的相片,並加上「#開學反洗腦」標籤,於另一平台反映民意。[20]黃之鋒表示,早上有學生自發在學校派黑絲帶,亦有愈來愈多人關注事件。他又引述有教師表示,早上學校收到教育局來電,詢問有多少學生戴上黑絲帶,他擔心教育局向學校施壓,造成白色恐怖。[21]
同日下午政府總部繼續舉行集會,要求特首梁振英下午七時前表態。最後政府派出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會見記者,重申一貫立場。民間反對國民教育大聯盟對於林鄭的回應,感到不滿意,發出喝倒采聲,認為她只重複之前的論調,沒正回應會否撤回國教科。在場集會人士表現激動,並不斷高叫口號。[22]
《aTV焦點》捱轟
當晚亞洲電視播出的時事節目《aTV焦點》,指立法會選戰臨近,「建設派」和「破壞派」正在角力,反對國民教育是「破壞派」為選舉製造的一個議題,學民思潮只是棋子。內容指政客利用一些少不更事的少年衝鋒陷陣,一旦引起市民反感或是結束選舉後,便立即失去利用價值,最終只會令他們心靈、學業甚至前途受創。
雖然節目開始時已表明節目只反映個人意見,但政府總部外當時有13人絕食,萬人集會反對國民教育科,此時播出上述立場偏頗的論調令部分網民強烈不滿,號召網民向通訊事務管理局投訴該節目。直至9月6日,通訊局表示收到近4萬個投訴,估計大部分是投訴《ATV焦點》[23][24]
不少藝人都表態反對該節目立場偏頗,例如杜汶澤表示「我以在亞視出身為恥」,張敬軒停接亞視的工作,森美在節目中怒轟亞視等,獲網民讚賞。[25][26] [27]
引起爭議的當晚的《aTV焦點》片段截圖
藝人杜汶澤以亞視出身為恥的留言截圖。
藝人張敬軒表示停接亞視通告的留言截圖。
Add a photo to this gallery
洪為民絕食減肥論
菁英會榮譽主席、全國青聯委員洪為民(Witman),在facebook上留言,話「忽發奇想」要在9月12日青聯會慶日絕食支持國民教育,且可以「順便減肥,又可以避開應酬」,還號召「兄弟接力」。佢有一個叫Raymond的朋友,接力留言話可以佔領會展,謔稱要做埋國際媒體頭條。他們此番對話,在網上廣傳,備受抨擊,有網友叫他「絕食吧,口講無憑」。
洪為民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卻戴頭盔說:「如果要絕食,要先找醫生檢查身體」。對於有網友抨擊他為「人渣」,洪為民批評反國教科人士「霸道」,「同意你就是民主,唔同意就是人渣,這是什麼邏輯 」。[28]
藝人杜汶澤為此事大動肝火,在facebook爆粗出Post。[29]
Add a photo to this gallery
907黑衣大集會
9月7日,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將是日定為全城黑衣日,呼籲市民穿黑衣、繫黑帶,把照片上載facebook,在Happy Friday前往政府總部,陪伴絕食人士通宵留守。
下午網上傳出消息,指政府透過臨記公司安排人手,到現場挑起火頭搞事,繼而加以清場。不過網民都認為是謠言而加以痛斥。[30]
結果直至晚上十時,大會宣佈有12萬人參加是次集會(警方指截至9時半有3萬6千人),並有部份市民通宵留守。國內微博網民瘋傳集會的遠眺照,並以攝影觀賞為由希望當局不要刪除。但很快紛紛遭到河蟹。有大陸網民在微博曲線地指12萬香港人排隊輪候買iPhone5,以此流傳當晚的集會相片。[31]
當日下午,網上瘋傳政府將會派人搞事,以便進行清場。
國內網民在微博瘋傳集會現場的遠眺照。
- Attachments
-

-

-

- 逾十万人在政府总部外凝聚成黑色怒潮,高呼撤回洗脑科。(法新社照片).jpg (51.04 KiB) Viewed 493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