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大粵武學精粹、共鑄我粵尚武精神
Post a reply

蔡李佛拳的形成

Aug 18th, '10, 18:58

蔡李佛拳的形成





  清代,洪、刘、蔡、李、莫被称为广东五大名拳。蔡福、李友山分别为蔡家拳、李家拳的代表人物。

  广东新会县京梅乡陈享(1815─1875),自幼随族叔(少林俗家弟子)陈远护习武,后拜李友山、蔡福为师。新会县双水镇下村(今东凌村)人张炎(1824─1893),自幼爱习武,曾拜李友山为师,后随陈享习武,17岁时投奔广西八排山闸建寺青草和尚,得传以佛门内外八卦拳等技艺及医术。

  张炎随青草和尚学艺8年,尽得真传。青草和尚便嘱张炎下山联络各方志士反清复明,并赠“鸿胜”二字予张炎为名。“鸿”与“洪”(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年号洪武)同音,寓意反清复明事业将取得最后胜利。张炎学成归来后,拜见陈享,将所学到的青草和尚的拳法转授给陈享,二人将蔡、李家拳和佛门拳法进行整理,创出蔡李佛拳。由于陈、张二人由于各有侧重,故二人所传的拳法又有所不同。

  咸丰元年(1851年),张炎在佛山开设鸿胜馆。鸿胜蔡李佛派的礼桩诗曰:“大鹏展翼反天手,魁星踢斗清名留,拱拜五湖复四海,日月拱照万世流”。[3]内含“反清复明”四字。可见鸿胜馆从创办时起,就把推翻清朝统治作为宗旨。

  张炎在佛山开馆后,即响应太平天国革命,投身军中教授武技,陈享亦在石达开处当幕僚。据陈享公纪念总会记载:“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五日,曾国藩、国荃昆仲破南京,追捕余党。张炎星夜乘舟抵京梅乡,享公与联袂抵港,寓乡亲陈典堂所营于香港西环之金山庄,寻受美洲三藩市陈氏联宗聘赴彼帮传技,临别,嘱张炎以擂槌之‘噫’、虎爪之‘咂’、出脚之‘嘀’为暗号,盖为避虎伥也”。此外,鸿胜馆的平拳、长拳,含有“太平天国,长安万年”之意,由此可见蔡李佛拳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关系。可以说,蔡李佛拳在太平天国革命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现在,鸿胜馆还保留了很多两军对阵时的器械技击术。

  民国十二年(1923年),佛山鸿胜馆的唐栋臣(陈盛徒弟)曾写过两篇有关鸿胜馆历史的文章,其内容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三月二十三日广东《越华报》所载的《白毛派溯源》(碌碌著)内容十分接近,这是我们所见的较早期的介绍鸿胜馆历史的资料。据唐栋臣所述,鸿胜馆的拳术属“白毛技术”,(另有一说,“毛”应为“模”),“因历罗浮释家所传,又名佛家”。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