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獨同去支那嘅視角重新論述我哋大粵嘅歷史。追尋我哋嘅古南越根、我哋粵族人係一個有著兩千幾年歷史嘅古老獨立民族!
Post a reply

廣府族論文 (潮汕學者林倫倫)

Dec 18th, '10, 01:08

廣府族:其血緣主要為百越族,其族體和文化在經過漢族的輻射下慢慢的失去了其的獨特性。其民族文化的形成,與下述原因有關:(1)歷史上百越民族的互相遷徙;(2)各個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對群體生活方式產生重要的影響;(3)不同時期集聚於某一地區的不同群體之間,不同文化之間,互相影響,相互交融,形成了源於百越族,百越文化而又被漢文化輻射的民族和文化。不同民族是以語言,生活方式,風俗,民情,宗教信仰及文化特點來區分。廣府族基本是以講粵語來區分的。專家認為廣府族用粵語最早在今廣東封開,廣西梧州等地區形成,是古越族受漢語言輻射而來,粵語保留古越語特點和詞語較多屬於了壯侗語系的的語言。但我認為,廣府族和粵語形成的中心地帶應該是在冼夫人,馮氏家族統治的粵西地區,包括高州,陽江,江門,佛山等地。林語堂曾說:粵語以茂名(今高州)為中心(附有地圖),並列舉高州白話(粵語)大多數有音皆有字,廣州話則往往有音無字,粵西白話“尚多保存隋唐古音”,“陽聲韻及入聲韻之韻尾與“廣韻”系統相合。林語堂的分析並不完全正確,恰恰恰相反,而是粵語雖然存在著與“廣韻”系統相合的情形,但粵語應該與古越族的親緣關係更多,粵語日常底層許多語詞與壯語相同。廣府族的血統以古越族的血統居多,中原漢文化侵入性融合使之形成漢文化的次文化,而並非是中原漢族人數佔優勢使血統融合造成的結果。高州人族譜上顯示高州很多為福建移民(客家民系,福佬民系),這並不能反映講粵語的廣府族居民佔大多數的事實。高州廣府族在隋唐時代馮,冼氏統治之後業已形成,由於那時族譜文化並未濫觴(茂名地區有族譜記載的漢族移民最早是唐朝,且族譜記載唐宋時期移入的姓氏和人數都不多),而後來明清福建移民及珠江三角洲移民的到來,也帶來了興盛的族譜文化,早期居住在這裡的廣府族也學習了這些族譜文化,但其無法追溯族源,便多篡用了別的姓氏敘述和方式,以致帶給我們某種假象。比如,冼氏是明顯的土著,為古俚族的望族,但冼氏族譜一樣說祖先來自於中原。古俚族的大姓有馮,寧,李,陳,龐等,無一例外皆稱祖先來自於中原,當中應有不正確的地方。日本學者認為廣府民系的“珠磯巷傳說”,福佬民系的“莆田傳說“,客家民系的”寧化石壁傳說“是少數民族漢化同步傳播的結果,存在許多虛構的成份。所以我傾向認為,廣府族大部分為越族的後裔,並不能簡單以族譜來考據他們的由來,對族譜要有所辯識。

注:南越族演變的漢姓:史,須,都,區(歐,甌),居,畢,黃,微,朱,詩,番,趙,範,盧,阮。

俚族演變的漢姓:張氏,鬱林(玉林)滕氏,端溪(肇慶)岑氏,廣州王氏,周氏,李氏,莫氏,並氏,高州馮氏,冼氏,臨

賀(賀州)鐘氏,虞氏,象州(象縣)杜氏,羅州(化州)龐氏,建州梁氏,羅氏,羅定陳氏,欽州寧氏,貴縣何氏,陸氏。



參考:

壯族是百越人的直系後裔,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1700多萬),壯侗語族裡的一個典型代表,形象地說,壯族是粵人(廣府人)的表親,泰族人,老族人,傣族人,撣族人的堂兄弟。(載自壯族在線)


廣府與廣西壯族有高度相似性(中山大學體質特徵研究分析結果)。


南方本地民族(汗水):在漢族還沒有來到這熱火朝天的土地前,南粵大地早已孕育了珠江文化,她最早的臣民 - 百越民族,已經在這裡點燃了熊熊的文明之火,用著最原始的工具一點點地開闢著那富饒的土地,那烈日底下閃閃發光的不是什麼寶石,是他們那舞動的汗珠。而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的後裔也演變成了今天的廣府人... ...南越王趙佗實行了和睦百越的政策,力解因戰爭而留存的仇恨。開始了漢越互融的局面,那麼粵語就是在秦漢這個時候脫離了母體。(“百越民族”商務印書館)


“魏書”形容廣府族“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欲皆異”。
可見當時嶺南還是百越的天下,漢人沒有多少



“民族”觀念的模糊在解放後一段時間仍然存在,在解放後,廣西來區分民族,許多人只會區分自己是土著,土人或來人,根本沒有自己是什麼民族的觀念,在自己身上假若少數民族特徵(語言,服裝,風俗等)不顯著的話,就認定自己是漢族了,甚至知道自己是少數民族,為了不受歧視,也自認是漢族,這是造成今天廣西漢族多於壯族的狀況,當然這也是壯族漢化的結果,但在血統上,廣西人的壯族血統多於漢族血統的。這不僅是在廣西,在廣東,福建等省區,漢族人的族譜多記載祖先來自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屬於偉大的華夏正統。但趙桐茂先生對中國人類免疫球蛋白同種異型轉導因子的研究,陳雅勇先生對中國阿波
血型的白細胞抗原的分佈的研究,發現中國南北種群的差異。在黃淑娉主編的“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中,對廣東三民系的體質特徵(頭面部和體部體質特徵測量值,頭面部指數,頭面部指數分型)進行比較,得出廣府民系與廣西壯族有較大的相
似性。當然這只是說越族血統佔多數,而漢族血統佔少數。人類學的研究成果是不能忽視的,南方漢族族譜存在很多假造的情況,所以在研究南方俚族的時候,千萬別認為俚族都遷移了,其實大部分是在漢文化下成了隱性。



廣府人主要由百越族與早期小部分漢人雜處同化而成。廣府文化特徵以珠江三角洲最為突出,既有古南越遺傳,受中原漢文化輻射,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經濟因素影響,具有多元的層次和構成因素。



蠻夷戎狄本來在字源學上並無輕視之意,只是指文化不一樣的民族,稱之為夷,狄,胡,並不那樣輕視。等到“天朝”意識有了之後,一圈一圈形成了一種華夷之別的觀念:我們中國是當中的“天朝”,其他離“天朝”愈遠的文化愈差,這才有文化優越感,然後才有鄙視其他民族的看法。整個華中南的漢化也是逐步的,而廣府的漢化最為典型。先是上層迅速漢化,然後過了一千年,民間才把自己的獨特認同漸漸忘記,或者攀上顯貴的“河洛移民”的族系,以漢姓氏族認同和封建階級認同取代土著地方認同或部落認同。(載自華東師大校刊)




中國人口資料與免疫球蛋白數據摘錄:
1991年中國學者趙桐茂等人(遺傳學報 18(2):97 - 108)發表了全中國 24個民族,74個群體的免疫球蛋白的異型頻率分佈,發現
有兩個單體型神經節苷脂,3,5與神經節苷脂 2的出現頻率南方人與北方人差異很大,由北向南一個遞增一個遞減。屬於這兩個型的人口比率分
別是:洛陽(149人受檢)28.26%,39.35%;商丘(112人)24.04%,35.48%;廈門(115人)64.55%,21.12%,汕頭(11
0人)58.46%,16.79%;梅縣(92人)71.71%,11.76%,廣州(144人)74.09%,10.58%;浙江景寧的畬族(120人)75.44
%,11.06%。
1998年的中國人口資料:
百越(壯侗)過半地區:浙南(以4456萬的一半計)贛(4191萬)閩(3299萬)粵(7143萬)桂(4675萬),海南(753萬)共22289萬(許多住在山里,包括畬族,壯族,侗族...)。
南蠻(苗瑤)過半地區(但含部份藏緬族):湘,川(含重慶),滇,黔共25857萬。
北方地區(含浙北,蘇南,西藏,新疆,內蒙,東北)共75136萬,其中漢族估計約 7億左右(幾乎都住平地)。
蘇南,浙北都是北方人,中國一直是北方漢,滿,蒙人的政權。
摘錄 1991年中國“遺傳學報 18(2):97 - 108〃趙桐茂的數據(這裡只列二個分型):

Re: 廣府族論文 (潮汕學者林倫倫)

Dec 18th, '10, 01:09

.省. .市(人數)Gm1,3;5. Gm1;2. . .市(人數)Gm1,3;5. Gm1;2
河南.洛陽(149). 28.26%. 39.35%. .商丘(112). 24.04%. 35.48%
浙北.肖山(100). 34.32%. 37.34%. .寧波(104). 39.19%. 33.16%
浙南.金華(115). 50.84%. 19.89%. .溫州(150). 52.01%. 25.56%
湖北.黃石(126). 53.91%. 22.91%. .武漢(116). 49.99%. 18.19%
江西.南昌(104). 54.59%. 23.86%. .宜春(150). 59.85%. 15.81%
湖南.長沙(140). 60.78%. 21.63%. .韶陽(132). 63.76%. 18.10%
四川.重慶(136). 62.94%. 11.54%. .成都(194). 62.09%. 16.84%
福建.福州(088). 59.47%. 18.36%. .廈門(115). 64.55%. 21.12%
粵東.汕頭(110). 58.46%. 16.79%. .梅縣(092). 71.71%. 11.76%
兩廣.廣州(144). 74.09%. 10.58%. .柳州(227). 66.76%. 14.50%
浙江景寧畬族(120). 75.44%. 11.06%
廣西南寧壯族(113). 77.19%. 3.62%
廣西侗族(199). . . 81.05%. 4.56%
貴州台江苗族(114). 87.51%. 9.07%
貴州三都水族(119). 92.11%. 3.93%
河北青龍滿族(104). 18.00%. 49.92%
西藏拉薩藏族(103). 6.05%. 56.24%
內蒙呼和浩特蒙古族(106). 28.55%. 40.90%

Cavalli-Sforza的書根據五、六十個基因分析全球各大洲各民族間的關係,算出他們的遺傳距離,再建構出所謂的系統發生樹,而把南中國人與東南亞人結成一群,遺傳距離上與南中國人最近的是越南人與泰國人。現在幾乎所有有關這方面的分析的論文都有類似的結論。
趙桐茂的免疫球蛋白的文章也是把中國人分成兩大群,湖北(讓人很意外)、湖南、四川都在南方群裡,安徽、蘇南、浙北(也讓人很意外)則在北方群裡(原來江南人不是南方人而是北方人)。其實今日我們很容易從長相上看出廣府人與浙江人的不同,廣府人與越南人更接近。


廣府人學越南語也是很快的,越南語跟廣州話也是有很多接近的。 (潮汕學者林倫倫)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