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1st, '11, 17:39
台山籍著名舞蹈家温明珠
简介
温明珠,1956年出生,广东台山人,广东歌舞剧院一级演员。1976年毕业于广东人民艺术学院舞蹈系,1987年被评聘为广东舞蹈界最年轻的一级演员,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特殊津贴,1994年被编入《中国舞蹈词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历任广东省第八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六、七届青联常委、广东省侨联七届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舞蹈家协会理事、广州尊师重教促进会理事等职。
主演《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沂蒙颂》、《珍珠》、《神猴借扇》、《幽魂梦》等多部大型舞剧,表演《昭君出塞》、《牛郎织女》、《贵妃醉酒》、《望北斗》等舞蹈。先后在1984年、1987年两次举办“温明珠舞蹈表演晚会”,成为广东省举办个人舞蹈表演晚会的第一人。曾获广州首届专业舞蹈演员比赛青年组一等奖,第一届中国舞“桃李杯”赛成人组表演奖,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演员表演三等奖,第四届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1994年,在大型舞剧《南越王》中饰演女主角,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四届“文华表演奖”。1992年与广州青年文化宫合作首创广东省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温明珠舞苑”。1996年从演员成为一名舞蹈教育者,成立“温明珠演艺中心”。同年在华南文艺成人学院创建舞蹈系,被聘为舞蹈系主任、客座教授。2002年被广州市文化局特聘为广州市第一批社区文化指导员,2004年成立温明珠舞蹈艺术中心。曾随团出访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联系温明珠老师采访最简单,电话一通,我一口气把我的来意说完,电话那头似乎没有半点犹豫和思考,“好的,您安排时间吧。”见面之后,眼前的温明珠老师让我有些看呆了:一双美丽的大眼,微微翘起的鼻子,圆圆的脸庞,白嫩的肌肤,浅浅的笑容……尽管她已经51岁,但依然是个美女。“之前一些媒体的采访我都推掉了,这次听说是江门媒体的采访,我没有犹豫,因为家乡的亲人对我情深意重,这点让我心里一直很温暖……”带着微笑,温明珠轻轻地说。
白毛女、珍珠、王昭君、杨贵妃、满月……这些在舞蹈上让观众难以忘怀的经典角色,都是由温明珠塑造的,然而谁曾想到,在14岁走进广东人民艺术学院之前,温明珠的舞蹈经历几乎是空白,家里也没有人从事这一行。经过一场极其特别的考试,温明珠幸运地成为舞蹈学院里的一名学生。在如林的高手中,她刻苦排练,为了排舞,有时候她甚至是拿命去搏……
(1)“是舞蹈选择了我”
记者(下简称记):听说您当年走进舞蹈这一行还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
温明珠(下简称温)(笑):我选择舞蹈是非常偶然的。1970年,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的专业舞蹈老师来我们学校招生,当时我就读广州一个普通中学初二年级。学校挑了多个学生,但是舞蹈老师看了都不太合意。于是老师干脆拿着花名册一页页翻看照片,接着去了我的课室,喊我出来考试。我当时还一头雾水,傻傻地站到老师跟前。老师第一个问题是会不会唱歌,我说不会。老师又问会不会跳舞,我又回答不会。她再问我:“广播体操您总会做吧?”于是我就做起广播体操来。接着,老师让我踢腿给她看看,我“啪”地一下,腿踢得老高。
就这样,我顺利地通过这场极其特别的考试,考进广东人民艺术学院,从此走上了另一种人生道路。直到现在,我仍然很感激这位老师,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我,也许换了一位老师,她未必选中我。当时真是爆了一个大冷门啊!全校老师和学生都惊呆了。平时在学校里,我既不是学校的文艺骨干,甚至连跳舞的经历都没有,仅仅是学校里一个最平凡的学生。小时候的我,老皱着眉头,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人群中绝对是最不起眼的一个。
我现在想来,其实是舞蹈选择了我,不是我选择了舞蹈。后来我也问了那位老师选择我的缘由,老师很简单地说了一句,她当时挑中我是因为,我的身材和相貌等天生条件还不错。
(2)首次登台表演,方向都没有搞清
记:您还记得第一次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吗?
温(笑):1970年12月,14岁的我进入广东人民艺术学院舞蹈系,开始了舞蹈人生。因为当时全国上下的艺术院团都在排演《白毛女》等经典剧目,我们学校也轰轰烈烈地排练,仅半年我们就排完《白毛女》全剧。老师也很大胆,选拔了我这样一个不会跳舞的,而且笨笨的学生演主角白毛女。
记得初次登场表演白毛女的我,一出场是抬头面对观众的一个亮相。当时的我连笑都不会笑,当我小跑着奔向舞台中央,开始第一个亮相动作时,我猛地抬起头来一看,天哪,我的眼前怎么一片黑乎乎!观众呢?原来我太紧张了,连方向都没搞清楚,竟然对着天幕跳起来。幸亏有老师在旁边不断小声地提醒我怎么做动作,要笑,我才完成了平生第一次登台演出。
(3)“为了跳舞,我真的会拿命去搏”
记:您说您天生并不是一个特别出众的人,但您却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拿了广东省很多个第一:广东省舞蹈界的第一个国家一级演员,广东舞蹈演员里第一个拿舞蹈“文华表演奖”(此奖项属于舞台艺术政府奖最高奖项),广东省举办个人舞蹈表演晚会的第一人,您是如何做到的?
温:刻苦。在学校,我是出了名的刻苦生。我进学院,原先没有舞蹈功底,看到身边那么多同学“啪”地一下,腿踢得又高又直,看得我都傻了。怎么办?我开始一天到晚都泡在排练场,每天天没亮,我就早早去“霸占”排练场,争取时间练功。那个时候没有手表,只有宿舍楼前挂着一个大钟。一天,我到了排练场训练了半天,发现怎么天还没亮,回到宿舍一看,原来才夜里两点。
因为训练,我经常受伤,或劳损,有时腿痛得受不了就靠打止痛针上场表演。也许是练过头了,1975年快毕业的时候,我的右腿膝盖起了一个畸形大包,像一个鸡蛋那么大,痛得跳不动。老师带着我去找骨科医生诊断,医生要求我立刻做手术切除,但这意味着我的舞蹈生涯可能就此结束。老师不想看到一个好苗子就这样告别舞台,于是带我去找更好的医生,后来才诊断为囊肿,是长期跳舞劳损积压造成的,经过一段时间简单医治就搞定了。
在歌舞团,我是一个刻苦的演员。毕业后,我分配到省歌舞团。当时排练主角都有A、B、C、D角,我刚进团,很多时候属于候补演员的那种,连D角都不算。主角都在场上表演,我就在一边使劲卖力地练,那个时候,我很单纯,我认为有机会跟着学已经很满足了,根本不会计较排位。有一次公演《沂蒙颂》,碰巧演主角英嫂的B角病了,A角也因体力支撑不住多场次演出,而接下来的C角、D角平时也很少练习,也一时无法完成全剧的演出任务。当时票都卖出去了,团里的领导很着急,最后领导找到了我,问我能不能顶上,我一听说能够上台演舞剧当然高兴,说能啊!记得那次我上台表现得很兴奋,全剧自我感觉良好,尽管后来导演说我在塑造人物方面还没到位,经验不够老到,但是毕竟我平时没有白练,我的努力还是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所以到了现在我带学生跳舞,无论她们站在排练场的哪个位置,我都要求他们不要计较主次,重要的是付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南越王》是我的顶峰之作,获得舞台艺术政府奖最高奖项——第四届文华表演奖。我为排练《南越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先是扭伤了脚,后来在练习空中托举的时候,我从空中摔下来。后来公演的时候,我是脚上包着绷带,打着麻药,被人抱着上场表演的。演出完后的一天,我和先生到商场里面买东西,我突然昏倒了,辗转求医,后来才发现我的颈椎已经严重变形了。为了跳舞,我真的会拿命去搏。
(4)舞蹈是一门让人焕发青春的艺术
记:您在舞台上塑造过很多截然不同的角色,有苦命的白毛女,大义凛然的王昭君,妩媚甜美的杨玉环,粗犷豪放的满月……您是如何理解这些不同的舞蹈角色?
温:白毛女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电影,看舞剧,从不同艺术门类中吸取经验。其他的角色,难度就大一些。
我认为要把角色演好,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形象,这首先是人物的视觉形象。我演王昭君的时候,没有现成的形象可以参照,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有网络那么方便,搜一下就有图片出来。除了导演给我说戏,我还自己跑图书馆、书店,找了很多古代仕女图,仔细琢磨王昭君那“去国情依依,怀乡心切切”的内心情感。
《贵妃醉酒》是我在角色上的一个很大突破。我在《贵妃醉酒》之前演的都是苦情戏,像昭君、珍珠之类。当时演杨贵妃选的是另外一个演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到位,碰巧那时我每天都在隔壁的排练场练功,导演就想让我来试一下这个角色,结果一试,导演就说有戏了。当时我的定型是演苦情戏,而不是杨玉环那种娇美妩媚类型的,所以很多人都不看好我。我当时就憋着一股劲,你们认为我不行,我一定要行给你们看。为了演好贵妃,我找了很多有关杨玉环的历史书籍和资料来看,并借鉴戏曲舞蹈中轻柔纤逸、典雅内涵、注重眼神的表演,通过转扇、醉步等表演,刻画出一个从受宠到失宠楚楚动人的贵妃形象。作品上演后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同行的好评,也让我尝到角色创新的甜头。
记:上世纪90年代初,在您硕果累累的时候,却从“一姐”的位子隐退,您不觉得可惜吗?
温:我认为舞蹈是一门青春艺术,我还在跳的时候就已经想,假如我年纪大了不跳舞了,我能有什么作为?我必须为我以后的人生作打算。当编导、当老师,成为一个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人,这是我定的人生方向,所以我参与剧院许多大型晚会的舞蹈创作。当然要感谢领导为我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平台,也要感谢前辈们的扶持。
回想20多年的舞蹈生涯,十几年的办学、教学过程,经历和品味了事业和人生的酸甜苦辣,而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在台上当演员时,我觉得舞蹈是青春事业,可是当我从台上走到台下时,我又深深感到舞蹈也是令人焕发青春,延续艺术生命的事业。你看现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少喜爱舞蹈的热情犹如高温天气持续不降,所以我觉得我的事业没有因为年龄而结束,只是扮演的角色转换了,以前是鲜花、掌声包围,跟观众有舞台距离,现在是面对面,和学生近距离地互动、接触、交流,甚至成为学生们的知心朋友,而我的工作就是要令爱跳舞的人“学舞快乐、快乐学舞”。
(5)希望江门能有一座艺术城
记:您是台山籍舞蹈艺术家,曾多次回乡演出,您对家乡印象如何?对家乡的文化建设有何好建议?
温:我小时候经常跟奶奶回老家台山,家乡的空气很清新,水很甜。上世纪70年代我还在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的时候,曾到江门甘化厂住过一段时间,认识了很多家乡的朋友,大家相处得很融洽。
上世纪90年代,我受邀请带着学生回家乡演出,家乡人民拉着“欢迎温明珠舞苑的学生”的横幅迎接我们,场面非常热烈,我和我的学生都感到很兴奋、很骄傲。这次回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
我觉得江门的文化建设正在一步步地向前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文化、艺术的基地。我希望江门能有自己的一座艺术城,把在文化艺术方面卓有成就的文化名人的资料和图片汇集起来,这样既有利于集中展示五邑地区各个艺术家的风采,也有利于提高市民的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