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古南越遺風 粵族蜑家人水上婚嫁斗門真實再現 國寶级嘅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12-2
昨天,斗门白蕉镇一对“80后”新人采用传统的水上婚嫁仪式举行婚礼。与之前的舞台表演不同,这是去年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水上婚嫁在斗门水乡的首次真实再现。
迎亲:阿婆即兴唱起咸水歌
昨天上午9时20分,白蕉镇灯一村正冲河上,一艘约10米长的木船由南向北缓缓驶来,船头悬挂的两盏红灯笼上分别写有“陈府”、“迎亲”字样,船尾黄面红边的三角旗迎风招展。船上密密麻麻30多人簇拥在一位西装革履的 “帅小伙”周围由新郎率领的迎亲队伍来迎娶新娘了。
据了解,新郎陈伟杰、新娘梁凤仪分别来自来自灯二村、灯一村。两个村一河相连,相距不过2000米,但迎亲船从早上9时出发,一直到9时25分左右才靠岸,用了近半个小时。
迎亲船靠岸后,新郎在众人簇拥下来到新娘家楼下。按照传统习俗,新郎一行人以“利是”开路,经过楼梯口和新娘房门两道关卡后,才最终与三楼的新娘相会。
此时,新娘家已按照水上婚嫁的“起厨”仪式,在自家门前搭起的竹棚下摆好了酒席,招待男方迎亲队伍和其他亲朋好友。
酒宴进行中,灯一村年逾花甲的阿婆梁荣润挨桌唱起 “咸水歌”,为众人助兴。现场一位能听懂歌词的阿姨告诉记者,梁阿婆是村里的咸水歌高手,每逢邻里亲朋喜事时都要去免费唱几曲助兴。“她现在唱的高堂歌,歌词都是她现场即兴发挥随口唱出来的。”
送亲:“四大件”也要用船送
11时30分左右,送亲仪式开始。新娘与新郎在众人簇拥下一同走出家门,新娘的母亲则按照习俗,在女儿身后撑起一把大红伞,一直护送女儿到河边。
在两位新人即将登上迎亲船时,一名老阿婆向新郎新娘的身上撒米,驱邪避灾。新人上船后,梁荣润等几位阿婆先后唱起传统的 《媳妇出嫁》咸水歌为新娘送别。
待两位新人在船上坐定后,几名女方送亲人开始将岸上的冰箱、空调、洗衣机、液晶电视等“四大件”搬运上船。由于“四大件”体积庞大,而通向迎亲船的木板只有40厘米宽,给搬运带来不小难度。最终,20多个送亲人经过10多分钟的努力,才将“四大件”安全送上船。据了解,所有参与搬运的人都会拿到男方送上的红包。
娶亲:村子里摆酒席挂灯笼
约半个小时后,迎亲船回到灯二村位于河边的新郎家中。两位新人在鞭炮声中回到家中。新娘在洞房换上婚纱后,再按照习俗在 “新家”的几个门角上香跪拜。
在新郎家门前的巷道内,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灯笼,院内和房间里都摆着酒席,少的一桌,多的有四五桌,就像是整个村子都在办喜事。
据新郎的叔叔介绍,男方一共邀请了750多位亲友,再加上女方送亲的40多人,一共需要宴请800人,光酒席就摆了80桌。
据了解,按照水上婚嫁的传统仪式,新郎新娘于当天傍晚举行了拜堂仪式,包括跨火盆、拜祖宗,之后新娘要向新郎的长辈敬 “过堂茶”,长辈则以“利是“回礼。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回娘家回门后,整个水上婚嫁仪式才算结束。
新人:花销比普通婚礼实惠
陈伟杰说,他和新娘还有双方父母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水乡人,父母当年结婚时也是采用的水上婚嫁仪式。所以当他提出采用水上婚嫁形式结婚时,新娘也表示同意,双方父母也非常赞同。
“早在几个月前,我们就开始为准备迎亲船忙活了。”陈伟杰说,现在租来的两条船一共花了不到1000元,总体花销比普通婚礼实惠了很多。此外,为了鼓励年轻人传承传统婚礼习俗,当地文化部门还给他们发放了奖励资金,并给予仪式上指导。
据悉,陈伟杰目前经营餐饮生意,新娘梁凤仪则是灯笼沙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两人今年同为23岁。
既传统又创新
“基本上采用了水上婚嫁的传统模式,同时也有所创新。”昨天,这起婚礼活动的牵头人、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评价说。
据沈俊校介绍,水上婚嫁有13个程序,仪式主要有 “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拜堂”、“回门”等,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使用约定俗成的物品。但在这次水上婚嫁过程中,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按照传统习俗,新郎是不去女方家迎亲的,新娘自己坐船来到婆家即可。但由于这种做法已经明显不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要求,所以最终改为“新郎亲自去迎亲”。
沈俊校同时指出,周边环境的变化也给婚礼效果带来不利影响。“河涌越来越窄,水质越来越差,环境恶化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很大的挑战。”除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也是一大“挑战”。“现在送新娘唱咸水歌的都是老太太,要像保护好这一习俗,就要加大在年轻人中的推广和传承。”
------------------------
一艘装扮有灯笼、彩旗的小船喜气洋洋地缓缓前行,伴随着动听的咸水歌和喜庆的鞭炮声,昨日斗门一对新人采用传统的水上婚嫁结婚拜堂。据了解,这是“水上婚嫁”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首个“真实版本”,13个流程一个不落地走完。
昨天是新郎正式迎娶新娘的日子,上午9时不到,家住斗门区白蕉镇灯一村的新娘梁凤仪就开始坐在卧室补妆。
上午9时,斗门灯三村的一座小石桥上挤满了人,在百余米远的河面上,一艘小船开道引着一艘花船向小桥驶来。
这艘由渔船装扮的迎亲船头贴着大红双喜字,“迎”、“府”两盏红灯笼高高悬挂,船尾橙、黄两面三角旗迎风招展。新郎陈伟杰跨出船舱,鞭炮声随即响起,在几十名年轻男子簇拥下,笑容满面地向新娘家走去。
“此去夫家长协作 莫忘母氏久劬劳”,年逾花甲的阿婆梁荣润唱起即兴作词的“咸水歌”,作为传统水上婚嫁的重头节目,年轻人已经“几乎无人会唱”。梁阿婆说看到今天的水上婚嫁场景,仿佛让她回到几十年前。
11:30,新娘梁凤仪手捧象征心灵纯洁的圆镜和红色折扇款款走出家门。她身着大红色的、绣着有凤来仪图案的旗袍,光溜溜的发髻被粉色头巾包裹,手腕和手指上戴满的金饰在镜子的映照下分外醒目。
到达埠头后,一名妇人向新郎新娘撒米。阿婆们轮着唱《媳妇出嫁》等歌为新娘送别。新娘娘家人不断将冰箱、洗衣机、电视等嫁妆搬上船。
11:45,在众亲友的歌声中,新娘与大家一一惜别。船夫解开缆绳,撑起竹竿,两位新人忘情拥抱,这艘满载幸福的婚船向着目的地逶迤行进。
水上婚礼来龙去脉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介绍,斗门水上婚嫁的古老风俗有数百年历史,去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已经十年未开展真实的水上婚嫁。申遗成功后,文化馆在网站上设立了水上婚嫁的板块。梁凤仪和陈伟杰通过网站的联系方式找到了他,幸运地成为了申遗后首对采取水上婚嫁的新人。
13项仪式串起婚礼全过程
“夹年生”、“拿茶叶”、“择日”、“使日”、“起厨”、“坐高堂”、“上头”、“嫁仪”、“迎亲”、“拜堂”、“渡水饭”、“玩新娘”、“回门”。
------------------------
斗门水上婚嫁
斗门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源于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歌来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过程。
水上婚嫁习俗中的十几个仪式均来自于传统文化,每一项仪式都代表着一定的寓意,反映了水乡居民对美满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
每举行一次嫁娶,对平民百姓的仁爱礼仪、衣着服饰、家居陈设、民歌创作等都是一次推动。
这种传统的婚嫁习俗延续至今,珠海、中山、江门、佛山等城市的原沙田区居民仍有人崇尚这种传统的习俗嫁娶。斗门水上婚嫁习俗也登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珠海市零的突破。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斗门区提出的5年计划,为更好地继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青年人采用水上婚礼,计划从2009年起对采取水上婚礼的新人实行政府奖励等措施。
------------------------
【文化遗产】斗门水上婚嫁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
在斗门水乡,有一种流行了几百年的民俗——水上婚嫁。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形成了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珠海市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说,斗门水上婚嫁之所以能成为汉族传统婚俗的代表,就是在于其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它分布在西江出海口的沙田区,与居住的水环境密不可分,有明显“水”的特征,与沙田民歌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斗门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清代嘉庆道光以后,西江水系的流砂已在黄杨山周围淤积成一道道沙坦。当时居住在斗门、白蕉、乾务等村镇上的有钱人向地方官府申请用地报税,雇请佃户和疍家人进行围垦。在这些沙坦和海湾上开发出肥沃的良田。这些佃户和疍家人便成为沙田区的居民。自此他们依堤傍水而居,靠耕田打渔为生,吃喝玩乐和婚嫁丧葬自成风俗,水上婚嫁活动便随之习以俗成。
“幸福”与“美好”的传承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分布在珠海市的水乡及周边地区,各地婚嫁礼仪大同小异,基本的程序是一致的。在长期的嫁娶活动中,各个地方有一批热衷于参与此项活动的人士,受祖辈的传承影响和日常参与操办婚礼而熟练掌握了水上人家婚礼的整套礼仪程序,他们就是主要的传承人。
今年62岁的郭幸福是斗门区莲洲镇横山人,受祖辈影响及日常参与水上人家婚礼活动而熟悉这一礼仪习俗,尤其擅长婚礼中的咸水歌、高堂歌等的演唱,常在本地和江门市等周边地区的部分水乡进行婚礼对歌。
何美好是斗门区为数不多的熟练掌握整套水上婚嫁礼仪的传承人。63岁的何美好自幼受父母和姐妹的影响,酷爱水上民歌,擅长开展叹情、对歌等歌唱活动。从1965年开始,就经常帮助亲朋邻里操办水上婚礼。如今,她还自发组织一支沙田民歌演唱队,活跃在珠海的城乡。
传承水上婚嫁任重道远
斗门区有关人士分析指出,斗门水上婚嫁能成功入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水上婚嫁的这一民俗形式形成较早,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路交通的重要性渐渐弱化,水上婚嫁这一嫁娶形式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到了必须保护的时候;二是各地的水上婚嫁都基本“上岸”了,只有斗门的水上婚嫁还在延续着。
作为一种传统的人生礼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现仍受水乡居民、特别是年长一辈的推崇和采用,但由于现代文明婚嫁礼仪的影响,这一传统的形式正受到冲击。很多年轻人认为传统婚嫁礼仪过于繁琐,他们结婚时的婚礼礼仪也逐渐简化,其中一些礼仪程序和相关器具、用具也被新的东西所取代。如新娘、新郎衣着上颜色的改变,接亲用的工具由船更换为汽车等。真正懂得操办此礼仪的仅是那些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而懂得操办水上婚嫁的中青年人却很少了。由此可见,传统的水上婚嫁礼仪和习俗在斗门会后继乏人。
斗门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谭梅指出,为了保护和传承水上婚嫁,斗门区今年已在全区中小学普遍开设沙田民歌、水乡民歌艺术培训班,挖掘、培养年轻歌手,加快推动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在斗门区职校成立“斗门水上婚嫁表演艺术团”,定期到城乡巡回演出。此外,利用去年建成的斗门区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博物馆成为斗门水上婚嫁文化艺术教育、展览的重要基地。在传承人方面,确定一批接班人,接受重点传承人的以师带徒等传统方式的培养。
斗门区希望采取这些措施后,可以培训较为成熟的文化品牌,培养一批能够担当起传承任务的中青年传承人。
------------------------
斗门“水上婚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解决后继乏人的困境,沙田民歌、水上婚嫁等传统民间艺术将走进珠海市斗门区中小课堂,采取水上婚嫁方式结婚的新人将获得政府奖励。
昨日,记者从斗门有关部门获悉,该地计划逐步将水上婚嫁、沙田民歌等传统民间安排进入中小学课堂。
水上婚嫁流传至今
斗门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融会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歌来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过程。
这种传统的婚嫁习俗延续至今,珠海、中山、江门、佛山等城市的原沙田区居民仍有人崇尚这种传统的习俗嫁娶。斗门居民梁福成、陈容根等人家里几代人都沿袭了水上婚嫁的婚礼。
斗门区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斗门水上婚嫁与沙田民歌有密切联系,它的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而每一项仪式都代表着一定的寓意。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登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珠海市零的突破。据了解,斗门区政府安排了专门的经费和编制,还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尤其对水上婚嫁这个重点项目,提出了5年计划。
昨日,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斗门区提出的5年计划,为更好地继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青年人采用水上婚礼,计划从明年起对采取水上婚礼的新人实行政府奖励等措施。
民歌民俗进课堂培养传承人
沈俊校很早就开始研究水上婚嫁的风俗。根据他的调查,现有能完整掌握水上婚嫁整套礼仪、并能操办过这一婚礼形式的人屈指可数,而且多数年事已高。
斗门居民冯北海老人年近80岁,从14岁开始参与并经常被邀请为别人操办水上婚礼。他将礼仪传给了三女儿冯灶梅,这是目前少有的一家两代人均会操办水上婚嫁的家庭。
63岁的郭幸福受祖辈影响,熟悉水上婚礼礼仪习俗,并擅长唱水上民歌。这些老人是操办水上婚嫁现有的中坚力量,但是中青年人很少,会唱沙田民歌的青年人也越来越少,传统民间艺术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引起了斗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
根据计划,斗门区提出了全区中小学普遍开设沙田民歌培训班,在区职校成立“斗门水上婚嫁”表演艺术团的目标。目前乾务小学等个别小学已把沙田民歌作为选修课进入课堂,下学期计划在田家炳中学、和风中学等中学开设兴趣班,学校将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教唱沙田民歌。
目前,斗门区已将斗门三职校作为水上婚嫁传承教育基地,上学期开始请冯北海等人每周讲1至2节课,教授咸水歌、高堂歌和婚嫁礼仪、过程等,水上婚嫁走进课堂受到了学生的追捧,第一学期就吸引了100多个学生参加学习。
- Attachments
-

-

-

- 3.jpg (77.1 KiB) Viewed 637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