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粵旅遊、壯美風光同民俗風情
Post a reply

呈現古南越遺風 粵族蜑家人水上婚嫁斗門真實再現 國寶级嘅非物質文化遺產

Jan 10th, '11, 21:43

呈現古南越遺風 粵族蜑家人水上婚嫁斗門真實再現 國寶级嘅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12-2


昨天,斗门白蕉镇一对“80后”新人采用传统的水上婚嫁仪式举行婚礼。与之前的舞台表演不同,这是去年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水上婚嫁在斗门水乡的首次真实再现。

  迎亲:阿婆即兴唱起咸水歌

  昨天上午9时20分,白蕉镇灯一村正冲河上,一艘约10米长的木船由南向北缓缓驶来,船头悬挂的两盏红灯笼上分别写有“陈府”、“迎亲”字样,船尾黄面红边的三角旗迎风招展。船上密密麻麻30多人簇拥在一位西装革履的 “帅小伙”周围由新郎率领的迎亲队伍来迎娶新娘了。

  据了解,新郎陈伟杰、新娘梁凤仪分别来自来自灯二村、灯一村。两个村一河相连,相距不过2000米,但迎亲船从早上9时出发,一直到9时25分左右才靠岸,用了近半个小时。

  迎亲船靠岸后,新郎在众人簇拥下来到新娘家楼下。按照传统习俗,新郎一行人以“利是”开路,经过楼梯口和新娘房门两道关卡后,才最终与三楼的新娘相会。

  此时,新娘家已按照水上婚嫁的“起厨”仪式,在自家门前搭起的竹棚下摆好了酒席,招待男方迎亲队伍和其他亲朋好友。

  酒宴进行中,灯一村年逾花甲的阿婆梁荣润挨桌唱起 “咸水歌”,为众人助兴。现场一位能听懂歌词的阿姨告诉记者,梁阿婆是村里的咸水歌高手,每逢邻里亲朋喜事时都要去免费唱几曲助兴。“她现在唱的高堂歌,歌词都是她现场即兴发挥随口唱出来的。”

  送亲:“四大件”也要用船送

  11时30分左右,送亲仪式开始。新娘与新郎在众人簇拥下一同走出家门,新娘的母亲则按照习俗,在女儿身后撑起一把大红伞,一直护送女儿到河边。

  在两位新人即将登上迎亲船时,一名老阿婆向新郎新娘的身上撒米,驱邪避灾。新人上船后,梁荣润等几位阿婆先后唱起传统的 《媳妇出嫁》咸水歌为新娘送别。

  待两位新人在船上坐定后,几名女方送亲人开始将岸上的冰箱、空调、洗衣机、液晶电视等“四大件”搬运上船。由于“四大件”体积庞大,而通向迎亲船的木板只有40厘米宽,给搬运带来不小难度。最终,20多个送亲人经过10多分钟的努力,才将“四大件”安全送上船。据了解,所有参与搬运的人都会拿到男方送上的红包。

  娶亲:村子里摆酒席挂灯笼

  约半个小时后,迎亲船回到灯二村位于河边的新郎家中。两位新人在鞭炮声中回到家中。新娘在洞房换上婚纱后,再按照习俗在 “新家”的几个门角上香跪拜。

  在新郎家门前的巷道内,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灯笼,院内和房间里都摆着酒席,少的一桌,多的有四五桌,就像是整个村子都在办喜事。

  据新郎的叔叔介绍,男方一共邀请了750多位亲友,再加上女方送亲的40多人,一共需要宴请800人,光酒席就摆了80桌。

  据了解,按照水上婚嫁的传统仪式,新郎新娘于当天傍晚举行了拜堂仪式,包括跨火盆、拜祖宗,之后新娘要向新郎的长辈敬 “过堂茶”,长辈则以“利是“回礼。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回娘家回门后,整个水上婚嫁仪式才算结束。

  新人:花销比普通婚礼实惠

  陈伟杰说,他和新娘还有双方父母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水乡人,父母当年结婚时也是采用的水上婚嫁仪式。所以当他提出采用水上婚嫁形式结婚时,新娘也表示同意,双方父母也非常赞同。

  “早在几个月前,我们就开始为准备迎亲船忙活了。”陈伟杰说,现在租来的两条船一共花了不到1000元,总体花销比普通婚礼实惠了很多。此外,为了鼓励年轻人传承传统婚礼习俗,当地文化部门还给他们发放了奖励资金,并给予仪式上指导。

   据悉,陈伟杰目前经营餐饮生意,新娘梁凤仪则是灯笼沙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两人今年同为23岁。

  既传统又创新

  “基本上采用了水上婚嫁的传统模式,同时也有所创新。”昨天,这起婚礼活动的牵头人、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评价说。

  据沈俊校介绍,水上婚嫁有13个程序,仪式主要有 “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拜堂”、“回门”等,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使用约定俗成的物品。但在这次水上婚嫁过程中,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按照传统习俗,新郎是不去女方家迎亲的,新娘自己坐船来到婆家即可。但由于这种做法已经明显不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要求,所以最终改为“新郎亲自去迎亲”。

  沈俊校同时指出,周边环境的变化也给婚礼效果带来不利影响。“河涌越来越窄,水质越来越差,环境恶化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很大的挑战。”除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也是一大“挑战”。“现在送新娘唱咸水歌的都是老太太,要像保护好这一习俗,就要加大在年轻人中的推广和传承。”

------------------------

一艘装扮有灯笼、彩旗的小船喜气洋洋地缓缓前行,伴随着动听的咸水歌和喜庆的鞭炮声,昨日斗门一对新人采用传统的水上婚嫁结婚拜堂。据了解,这是“水上婚嫁”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首个“真实版本”,13个流程一个不落地走完。

  昨天是新郎正式迎娶新娘的日子,上午9时不到,家住斗门区白蕉镇灯一村的新娘梁凤仪就开始坐在卧室补妆。

  上午9时,斗门灯三村的一座小石桥上挤满了人,在百余米远的河面上,一艘小船开道引着一艘花船向小桥驶来。

  这艘由渔船装扮的迎亲船头贴着大红双喜字,“迎”、“府”两盏红灯笼高高悬挂,船尾橙、黄两面三角旗迎风招展。新郎陈伟杰跨出船舱,鞭炮声随即响起,在几十名年轻男子簇拥下,笑容满面地向新娘家走去。

  “此去夫家长协作 莫忘母氏久劬劳”,年逾花甲的阿婆梁荣润唱起即兴作词的“咸水歌”,作为传统水上婚嫁的重头节目,年轻人已经“几乎无人会唱”。梁阿婆说看到今天的水上婚嫁场景,仿佛让她回到几十年前。

  11:30,新娘梁凤仪手捧象征心灵纯洁的圆镜和红色折扇款款走出家门。她身着大红色的、绣着有凤来仪图案的旗袍,光溜溜的发髻被粉色头巾包裹,手腕和手指上戴满的金饰在镜子的映照下分外醒目。

  到达埠头后,一名妇人向新郎新娘撒米。阿婆们轮着唱《媳妇出嫁》等歌为新娘送别。新娘娘家人不断将冰箱、洗衣机、电视等嫁妆搬上船。

  11:45,在众亲友的歌声中,新娘与大家一一惜别。船夫解开缆绳,撑起竹竿,两位新人忘情拥抱,这艘满载幸福的婚船向着目的地逶迤行进。

  水上婚礼来龙去脉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介绍,斗门水上婚嫁的古老风俗有数百年历史,去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已经十年未开展真实的水上婚嫁。申遗成功后,文化馆在网站上设立了水上婚嫁的板块。梁凤仪和陈伟杰通过网站的联系方式找到了他,幸运地成为了申遗后首对采取水上婚嫁的新人。

  13项仪式串起婚礼全过程

  “夹年生”、“拿茶叶”、“择日”、“使日”、“起厨”、“坐高堂”、“上头”、“嫁仪”、“迎亲”、“拜堂”、“渡水饭”、“玩新娘”、“回门”。

------------------------

  斗门水上婚嫁

  斗门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源于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歌来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过程。

  水上婚嫁习俗中的十几个仪式均来自于传统文化,每一项仪式都代表着一定的寓意,反映了水乡居民对美满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

  每举行一次嫁娶,对平民百姓的仁爱礼仪、衣着服饰、家居陈设、民歌创作等都是一次推动。

这种传统的婚嫁习俗延续至今,珠海、中山、江门、佛山等城市的原沙田区居民仍有人崇尚这种传统的习俗嫁娶。斗门水上婚嫁习俗也登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珠海市零的突破。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斗门区提出的5年计划,为更好地继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青年人采用水上婚礼,计划从2009年起对采取水上婚礼的新人实行政府奖励等措施。

------------------------

【文化遗产】斗门水上婚嫁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

在斗门水乡,有一种流行了几百年的民俗——水上婚嫁。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形成了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珠海市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说,斗门水上婚嫁之所以能成为汉族传统婚俗的代表,就是在于其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它分布在西江出海口的沙田区,与居住的水环境密不可分,有明显“水”的特征,与沙田民歌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斗门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清代嘉庆道光以后,西江水系的流砂已在黄杨山周围淤积成一道道沙坦。当时居住在斗门、白蕉、乾务等村镇上的有钱人向地方官府申请用地报税,雇请佃户和疍家人进行围垦。在这些沙坦和海湾上开发出肥沃的良田。这些佃户和疍家人便成为沙田区的居民。自此他们依堤傍水而居,靠耕田打渔为生,吃喝玩乐和婚嫁丧葬自成风俗,水上婚嫁活动便随之习以俗成。    

“幸福”与“美好”的传承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分布在珠海市的水乡及周边地区,各地婚嫁礼仪大同小异,基本的程序是一致的。在长期的嫁娶活动中,各个地方有一批热衷于参与此项活动的人士,受祖辈的传承影响和日常参与操办婚礼而熟练掌握了水上人家婚礼的整套礼仪程序,他们就是主要的传承人。  

今年62岁的郭幸福是斗门区莲洲镇横山人,受祖辈影响及日常参与水上人家婚礼活动而熟悉这一礼仪习俗,尤其擅长婚礼中的咸水歌、高堂歌等的演唱,常在本地和江门市等周边地区的部分水乡进行婚礼对歌。

何美好是斗门区为数不多的熟练掌握整套水上婚嫁礼仪的传承人。63岁的何美好自幼受父母和姐妹的影响,酷爱水上民歌,擅长开展叹情、对歌等歌唱活动。从1965年开始,就经常帮助亲朋邻里操办水上婚礼。如今,她还自发组织一支沙田民歌演唱队,活跃在珠海的城乡。

传承水上婚嫁任重道远  

斗门区有关人士分析指出,斗门水上婚嫁能成功入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水上婚嫁的这一民俗形式形成较早,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路交通的重要性渐渐弱化,水上婚嫁这一嫁娶形式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到了必须保护的时候;二是各地的水上婚嫁都基本“上岸”了,只有斗门的水上婚嫁还在延续着。  

作为一种传统的人生礼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现仍受水乡居民、特别是年长一辈的推崇和采用,但由于现代文明婚嫁礼仪的影响,这一传统的形式正受到冲击。很多年轻人认为传统婚嫁礼仪过于繁琐,他们结婚时的婚礼礼仪也逐渐简化,其中一些礼仪程序和相关器具、用具也被新的东西所取代。如新娘、新郎衣着上颜色的改变,接亲用的工具由船更换为汽车等。真正懂得操办此礼仪的仅是那些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而懂得操办水上婚嫁的中青年人却很少了。由此可见,传统的水上婚嫁礼仪和习俗在斗门会后继乏人。  

斗门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谭梅指出,为了保护和传承水上婚嫁,斗门区今年已在全区中小学普遍开设沙田民歌、水乡民歌艺术培训班,挖掘、培养年轻歌手,加快推动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在斗门区职校成立“斗门水上婚嫁表演艺术团”,定期到城乡巡回演出。此外,利用去年建成的斗门区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博物馆成为斗门水上婚嫁文化艺术教育、展览的重要基地。在传承人方面,确定一批接班人,接受重点传承人的以师带徒等传统方式的培养。

斗门区希望采取这些措施后,可以培训较为成熟的文化品牌,培养一批能够担当起传承任务的中青年传承人。

------------------------

斗门“水上婚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解决后继乏人的困境,沙田民歌、水上婚嫁等传统民间艺术将走进珠海市斗门区中小课堂,采取水上婚嫁方式结婚的新人将获得政府奖励。

  昨日,记者从斗门有关部门获悉,该地计划逐步将水上婚嫁、沙田民歌等传统民间安排进入中小学课堂。

  水上婚嫁流传至今

  斗门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融会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歌来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过程。

  这种传统的婚嫁习俗延续至今,珠海、中山、江门、佛山等城市的原沙田区居民仍有人崇尚这种传统的习俗嫁娶。斗门居民梁福成、陈容根等人家里几代人都沿袭了水上婚嫁的婚礼。

  斗门区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斗门水上婚嫁与沙田民歌有密切联系,它的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而每一项仪式都代表着一定的寓意。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登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珠海市零的突破。据了解,斗门区政府安排了专门的经费和编制,还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尤其对水上婚嫁这个重点项目,提出了5年计划。

  昨日,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斗门区提出的5年计划,为更好地继承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青年人采用水上婚礼,计划从明年起对采取水上婚礼的新人实行政府奖励等措施。

  民歌民俗进课堂培养传承人

  沈俊校很早就开始研究水上婚嫁的风俗。根据他的调查,现有能完整掌握水上婚嫁整套礼仪、并能操办过这一婚礼形式的人屈指可数,而且多数年事已高。

  斗门居民冯北海老人年近80岁,从14岁开始参与并经常被邀请为别人操办水上婚礼。他将礼仪传给了三女儿冯灶梅,这是目前少有的一家两代人均会操办水上婚嫁的家庭。

  63岁的郭幸福受祖辈影响,熟悉水上婚礼礼仪习俗,并擅长唱水上民歌。这些老人是操办水上婚嫁现有的中坚力量,但是中青年人很少,会唱沙田民歌的青年人也越来越少,传统民间艺术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引起了斗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

  根据计划,斗门区提出了全区中小学普遍开设沙田民歌培训班,在区职校成立“斗门水上婚嫁”表演艺术团的目标。目前乾务小学等个别小学已把沙田民歌作为选修课进入课堂,下学期计划在田家炳中学、和风中学等中学开设兴趣班,学校将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教唱沙田民歌。

  目前,斗门区已将斗门三职校作为水上婚嫁传承教育基地,上学期开始请冯北海等人每周讲1至2节课,教授咸水歌、高堂歌和婚嫁礼仪、过程等,水上婚嫁走进课堂受到了学生的追捧,第一学期就吸引了100多个学生参加学习。
Attachments
1.jpg
2.jpg
3.jpg
3.jpg (77.1 KiB) Viewed 637 times

Re: 國寶级非物質文化遺產 水上婚嫁斗門水鄉真實再現

Jan 10th, '11, 21:49

斗门水上婚嫁赢在“进行时”


民俗专家慧眼识珠,在一大堆申报中看上了“水上婚嫁”这一婚俗文化申遗项目。经过几番擂台和证物搜寻,斗门这一“活体”终于登上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斗门水上婚嫁“辐射”珠三角

2006年,珠海市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斗门区申报了舞龙、舞狮、飘色、地色、锣鼓柜和水上婚嫁,珠海香洲区南屏镇同时申报了沙田民歌。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说:“申报是申报了,但在意识上我们并没有特别重视。”中山大学民俗专家叶春生教授却是慧眼识珠,认为斗门水上婚嫁从民俗角度看极有价值。

斗门是著名的水乡,水上婚嫁已有数百年历史。据记载,广东当时有“陆上人家”、“山上人家”和“水上人家”。“陆上人家”从中原迁徙而来,“山上人家”即如今的客家人,而“水上人家”以船为家,被陆地人鄙视,不得上岸。直到雍正七年,官府才允许他们上岸务农,与陆人混居。于是,在斗门形成了独特的水上婚嫁文化:由于生活在水上,婚嫁离不开船;由于上了岸,婚嫁习俗又融合了广府和客家的婚俗文化。

斗门水上婚嫁的一些习俗也逐渐“辐射”到中山、江门、佛山、番禺等珠江三角洲的水乡。

沈俊校说,斗门水上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有13个程序,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礼仪主要有 “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拜堂”、“回门”等。整个过程与居住的水环境不可分离,有明显“水”的特征。如“花船迎亲”,向“船太公”、“海龙王”敬拜等。在坐高堂、嫁仪、渡水饭、闹新娘时都要唱歌,与沙田民歌有不可分离的联系。嫁仪时唱的“叹家姐”就是沙田民歌最原始的调子。

百岁老人献几近泯失“物证”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申报单位要陈述申报项目的历史沿革外,还要提供大量的辅助材料。斗门区文化局先后派出一支支队伍下乡走访挖掘。

80多岁的冯北海老人既是沙田歌的传承人,也是水上婚嫁的传承人。在今天的斗门,还有大批的年轻人会唱沙田民歌,但是能清楚了解水上婚嫁13个程序中每一个细节的人却不多了。许多人嫁女娶媳都请冯北海来当“总指挥”。根据冯北海老人提供的线索,区文化局“按图索骥”,终于找到了几近泯失的“物证”。

吴秋桂老人今年刚好100岁。16岁时,她由斗门的六乡嫁给白蕉灯笼村的李珍,她家几代人都沿用着水上婚嫁习俗。至今她还保留着结婚时穿的黑色嫁衣、丈夫当时穿的靛蓝色婚服和从娘家出门时的黑色绣花围裙。

她的儿媳林松好拿出了当年自己出嫁、在夫家敬茶时的围裙。围裙是水上新娘着装中很重要的“行头”,一般上面绣着蝴蝶、龙、鸳鸯、并蒂莲、鱼等吉祥图案,共两条。出嫁当日,新娘很早起床。女家请两位夫妻健在、儿女众多的“好命”女性(舅妈或大婶),为女儿梳髻,髻梳得高,象征长命富贵。出娘家门时,围上一条围裙,另一条要到男家敬茶时围上。吴秋桂和媳妇的嫁衣和围裙,成为“斗门水上婚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物质材料”。

凭“活体”胜出以后又当如何

上世纪90年代村民的水上婚礼为文化局提供了大量照片,从中可以看到新娘如何手持芭蕉扇和小镜子走出娘家;看到新娘登上迎亲船;看到男家在家门口的河岸搭棚宴客———“起厨”,所有的食物都是用船运来的。但是,让文化局犯愁的是,老人们结婚时没有数码摄像,年轻人又很少将13个程序一个不落地走完。寻找历史文字资料更是跑断腿,因为珠海建市之前是中山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史料记载,有关人员上佛山、中山、台山……在浩繁的历史资料中搜集点点滴滴。

当所有的材料准备齐全,上报到广东省文化厅时,斗门发现他们有三个竞争对手———深圳、汕尾、阳江,都是水上婚嫁。去年6月,广东省将斗门水上婚嫁作为婚嫁类唯一的“候选”推荐到文化部。沈俊校说:“没想到到了文化部竞争对手更多更强,其中有像周庄这样声名赫赫的水乡。”文化部“非遗”材料收集办公室收到的申报材料堆了整整一层楼,仅是申报水上婚嫁项目的就有七个。今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族传统婚俗中,斗门是唯一入选的水上婚嫁习俗。

“斗门水上婚嫁”的胜出理由,除资料收集细致外,最重要的是斗门水上婚嫁是“活体”,也就是说它是“进行时”,尽管它已经式微,但并非灭绝。而许多地方的传统婚嫁习俗已经成为一个表演的“节目”。

不过,近些年,随着村村通公路,斗门水上婚嫁声色渐消。斗门水上婚嫁登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当如何呢?
Attachments
近年的水上婚嫁.jpg
近年的水上婚嫁.jpg (21.55 KiB) Viewed 636 times
上世纪90年代水上婚嫁.jpg
老太拿出当年的嫁衣,那时尚黑,现代的水上新娘却爱红.jpg
老太拿出当年的嫁衣,那时尚黑,现代的水上新娘却爱红.jpg (16.37 KiB) Viewed 635 times

Re: 國寶级非物質文化遺產 水上婚嫁斗門水鄉真實再現

Jan 10th, '11, 21:51

斗门水上婚嫁 国寶級婚俗瑰宝


【核心提示】

  时下,在水上举办一生中最浪漫美妙的婚礼,正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各地也兴起水上婚礼的风气,而在我们的邻居珠海,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礼仪的斗门水上婚嫁,已在斗门水乡流行了300多年,并辐射到了中山、江门、佛山等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地区。作为汉族传统婚俗的一种,它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今年,它与山西孝义市的孝义贾家庄婚俗、浙江省宁海县的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一起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民俗类,成为“国字号”的婚俗。

  文/“西江历史文化之旅”联合报道组

  《江门日报》记者  董平 刊头题字 李卓见

  记者探访

  汉族传统婚俗的代表

  在斗门水乡,有一种流行了几百年的民俗——水上婚嫁。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数代人的融合、沉淀,形成了斗门水乡特有的民俗。珠海市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说,斗门水上婚嫁之所以能成为汉族传统婚俗的代表,就是在于其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它分布在西江出海口的沙田区,与居住的水环境密不可分,有明显“水”的特征,与沙田民歌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斗门水上婚嫁“土”而有风情。它不仅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它的每一项仪式都蕴涵吉祥、美好的寓意,婚礼过程,既是沙田民歌的艺术欣赏,又是快乐、感恩和孝顺情感的寄托和流露,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带动了群众性的民歌创作和演唱活动。作为斗门特有的水乡习俗风情,水上婚嫁还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起到维系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的作用。不少侨胞在海外的婚嫁,都模仿家乡的这种仪式。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婚嫁习俗中的一些用具逐渐被更换,但婚嫁中的许多礼仪和内容,至今仍为水上人家的婚礼所采用。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曲不离口、想唱就唱的咸水歌、高堂歌,抒发了水上人家的情感和心声,颂扬了传统美德,反映了水乡居民对美满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成为水乡文化的一大特色。

  源于

  疍家人的礼仪

  斗门水上婚嫁能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于起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以船为交通工具,以歌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全过程。由于珠海市斗门区是西江与南海交汇的地方,有广阔的河涌交错的水网地带,成为斗门广阔的大沙田区。这样的地形地貌为其产生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条件。

  据《香山县乡土志》记载:“水居为蜑民,今本邑三灶官久已奉裁……至蜑民顽悍,明初籍以为兵,实羁縻之术,非诱之向化也,故风俗习惯,究与土著不同。国朝雍正七年,诏令蜑民有能盖屋栖身者,许其在近水村庄居住,力田务本,以示一视同仁。”(蜑,古代南方的水上居民,也作“蛋”,今作“疍”。)

  对于水上婚嫁的形成,对此颇有研究的沈俊校说,斗门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清代嘉庆道光以后,西江水系的流砂已在黄杨山周围淤积成一道道沙坦。当时居住在斗门、白蕉、乾务等村镇上的有钱人向地方官府申请用地报税,雇请佃户和疍家人进行围垦。在这些沙坦和海湾上开发出肥沃的良田。这些佃户和疍家人便成为沙田区的居民。自此他们依堤傍水而居,靠耕田打渔为生,吃喝玩乐和婚嫁丧葬自成风俗,水上婚嫁活动便随之习以俗成。

  水上婚嫁既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一次水上婚嫁的出现,对平民百姓的仁爱礼仪、衣着服饰、家居陈设、民歌创作都是一次检阅、一次推动。它有着欢庆、祝福、谐趣和真诚的文化魅力,曾影响并传播到中山、江门、佛山等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区。至清末民初,水上婚嫁已是沙田区人人爱看、家家仿效的事情。

  “幸福”与“美好”的传承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分布在珠海市的水乡及周边地区,各地婚嫁礼仪大同小异,基本的程序是一致的。在长期的嫁娶活动中,各个地方有一批热衷于参与此项活动的人士,受祖辈的传承影响和日常参与操办婚礼而熟练掌握了水上人家婚礼的整套礼仪程序,他们就是主要的传承人。为此,记者特地拜访了其中2位传承人郭幸福与何美好。

  今年62岁的郭幸福是斗门区莲洲镇横山人,受祖辈影响及日常参与水上人家婚礼活动而熟悉这一礼仪习俗,尤其擅长婚礼中的咸水歌、高堂歌等的演唱,常在本地和江门市等周边地区的部分水乡进行婚礼对歌。郭幸福告诉记者,他1961年开始,在工作之余就常常参与水上婚嫁的操办活动。多年来,郭幸福为了宣传水乡婚嫁风俗不遗余力,虽已年逾六旬,仍热心主持水上婚嫁,还培养了一批徒弟,传授水上民歌演唱技艺。

  何美好是斗门区为数不多的熟练掌握整套水上婚嫁礼仪的传承人。63岁的何美好自幼受父母和姐妹的影响,酷爱水上民歌,擅长开展叹情、对歌等歌唱活动。从1965年开始,就经常帮助亲朋邻里操办水上婚礼。何美好得知记者来自江门后,高兴地回忆起曾经到新会区参与别人的婚嫁活动时的情况。与郭幸福一样,几十年来,何美好热心宣传斗门水上民俗文化,特别是向年轻人指导传授婚嫁礼仪。如今,她还自发组织一支沙田民歌演唱队,活跃在珠海的城乡。

  传承水上婚嫁任重道远

  斗门区有关人士分析指出,斗门水上婚嫁能成功入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水上婚嫁的这一民俗形式形成较早,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路交通的重要性渐渐弱化,水上婚嫁这一嫁娶形式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到了必须保护的时候;二是各地的水上婚嫁都基本“上岸”了,只有斗门的水上婚嫁还在延续着。

  作为一种传统的人生礼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现仍受水乡居民、特别是年长一辈的推崇和采用,但由于现代文明婚嫁礼仪的影响,这一传统的形式正受到冲击。很多年轻人认为传统婚嫁礼仪过于繁琐,他们结婚时的婚礼礼仪也逐渐简化,其中一些礼仪程序和相关器具、用具也被新的东西所取代。如新娘、新郎衣着上颜色的改变,接亲用的工具由船更换为汽车等。真正懂得操办此礼仪的仅是那些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而懂得操办水上婚嫁的中青年人却很少了。由此可见,传统的水上婚嫁礼仪和习俗在斗门会后继乏人。

  斗门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谭梅指出,为了保护和传承水上婚嫁,斗门区今年已在全区中小学普遍开设沙田民歌、水乡民歌艺术培训班,挖掘、培养年轻歌手,加快推动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在斗门区职校成立“斗门水上婚嫁表演艺术团”,定期到城乡巡回演出。此外,利用去年建成的斗门区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博物馆成为斗门水上婚嫁文化艺术教育、展览的重要基地。在传承人方面,确定一批接班人,接受重点传承人的以师带徒等传统方式的培养。

  斗门区希望采取这些措施后,可以培训较为成熟的文化品牌,培养一批能够担当起传承任务的中青年传承人。

  专家点评

  “西江历史文化之旅”活动总顾问

  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

  以建设“水乡园”方式进行保护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特别迅速,城市化的面积日益扩大,使得这里历来以水乡为特色的地带和尚存水乡特色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可喜的是这次到珠海的斗门区,总算找到了尚能保持水乡“原汁原味”的一些村围。由此也可看到,斗门的水乡文化迫切地需要保护起来。

  保护斗门的水乡文化,同珠海的海洋文化的开发在整体上是一致的,因为不仅两者同属水文化,而且在珠海香洲区内,仍有不少水乡文化的遗迹存在,在开发时必须互作补充;同时,还要看到保护和开发也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说,要在珠海的整体开发海洋文化的布局中,将水乡文化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将保护开发水乡文化结合起来,考虑利用现有的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景观建设“水乡园”,以建设中国最大的“水乡园”的方式去进行保护和开发。

  黄教授对建设“水乡园”给出了建议。他表示,可以考虑以斗门全区范围作为“水乡园”来规划,设立有关机构负责整个珠江三角洲水乡历史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的工作;确保现有斗门农村土地和水乡特色,保持原有的生态;对现在的白藤湖度假村,按水乡活动中心的要求设计改造;将现有的水乡风情活动项目,从活动内容和地点都加以扩大,使内容更丰富、有趣;建立水乡风情馆等。
Attachments
“迎亲”:接了新娘,迎亲船放起鞭炮,敲锣打鼓,一路唱起咸水歌,向新郎家欢快地驶去。.jpg
“起厨”:举行婚礼的前两天,男女双方在家门口搭起一个竹棚,架起炉灶,准备酒席,宴请宾客。.jpg

Re: 呈現古南越遺風 水上婚嫁斗門水鄉真實再現 國寶级嘅非物質文化遺產

Jan 10th, '11, 21:59

斗门传统的“水上婚嫁”


“水上婚嫁”在白蕉镇灯笼水乡灯二村已经有差不多十年时间都没有见到过了,由于交通发达,许多人结婚都选择乘车而不是坐船。斗门区今年3月份出台的政策,只要是水上人家的新人采用“水上婚嫁”的形式成亲,政府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奖励。

斗门水上婚嫁作为民间婚俗,2008年6月14日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上婚嫁融合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以船为交通工具,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亲友等情节上,以歌唱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全过程。
Attachments
珠海斗门区白蕉镇灯笼水乡灯二村,新郎陈伟杰与新娘梁凤仪举行传统的“水上婚嫁”。.jpg
“水上婚嫁”在灯二村已经有差不多十年时间都没有见到过.jpg
一家有喜,全村庆贺,这条小村的巷子挂满了灯笼.jpg
宴请亲朋的烤乳猪.jpg
新娘手上戴的陪嫁首饰.jpg

Re: 呈現古南越遺風 水上婚嫁斗門水鄉真實再現 國寶级嘅非物質文化遺產

Jan 10th, '11, 22:13

斗门“水上婚嫁”复活 娘家婆家对唱咸水歌


和煦的阳光下,一艘装扮有灯笼、彩旗的小艇沿河道缓缓前行,动人的咸水歌唱响,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噼啪声,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喜庆”是这幅场景的唯一注释。11月30日,在斗门区灯笼水乡举行了一场“水上婚嫁”,与之前艺术巡游不同,这次不是表演、不是秀,而是真正有一对新人通过这种传统的形式喜结连理。据了解,这是“水上婚嫁”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首个“真实版本”,13个流程将一个不落地走完。

  新郎翩翩乘舟来

  11月30日上午9点刚过,在灯一村的一座小石桥上挤满了人,大家齐齐把目光投向南边,在百余米远的河面上,一艘小船开道,引领着一艘花船向小桥驶来。

  花船越来越近,在咸水歌和鞭炮的 “伴奏”声中,岸上的人发出一阵欢呼。只见长约10米,宽仅约2米的花船上竟然坐着30多人,其中新郎官身穿笔挺的黑色西装,手捧一束鲜花站在船中央。

  鞭炮响得更加密集,男方的亲属及兄弟跳下花船,手中捧着红枣、莲子、甘蔗等寓意“早生贵子”和“甜甜美美”的物品。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所在的楼下,却吃了个“闭门羹”,新娘的“姐妹”们非要捉弄新郎一番才开门。新郎的“兄弟”们在软磨硬泡不见效之后,用手中的发胶向门内喷,没想到里面却齐刷刷举起了几把雨伞,终于还是奉上“利市”后,新郎才得以“登堂入室”。

80桌酒席摆满20家

  上午10点多,迎亲队伍在新娘家吃过饭后,又乘花船返回一公里外的灯二村,新郎家已做好了全部的迎娶准备工作。

  走进灯二村,记者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在一条长约200米、宽约1米的小巷子里,两排的房屋都挂上了红色的灯笼,墙上贴着“陈府喜宴”的粉色纸牌。这些房屋都是临着花船驶过的正冲河而建,样式基本相同,都有一个不大的临河庭院,院子里可以摆上几张桌子,在一个稍大一些的院子里,八口大铁锅架在灶台上,厨师在一旁忙碌。

  “我们请了750多人,加上女方家来的人,超过800人了。”新郎的叔叔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侄子以“水上婚嫁”的形式结婚在村里是件大事,临河的村民们都把自家院子腾出来用于摆放酒桌,酒桌共有80张,分别摆在邻近的20户村民家中,沿着小巷子走,可以很容易地相互敬酒。

  一位70多岁的村民对记者说,“水上婚嫁”在灯二村已经有差不多十年时间都没有见到过了,由于交通发达,许多人结婚都选择乘车而不是坐船了,虽然便捷了许多,但对于老一代的人来说,总感觉婚礼的喜庆味儿不如 “水上婚嫁”来得足。

  13个流程逐一走完

  记者了解到,“水上婚嫁”自去年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后,斗门区曾举行过多次展示性质的表演,而昨日的婚礼是首个真实版本。

  据了解,“水上婚嫁”共包括 “夹年生”、“拿茶叶”、“起厨”、“坐高堂”、“渡水饭”等13个流程,从上月28日至昨日,这些流程已走完了12项,等再过三天新娘乘花船“回门”后,整个流程便全部完成。

  水上人家谈婚嫁

  “水上人家,就要办水上婚嫁”

  新郎陈伟杰满脸笑容,他没想到自己的一场婚礼,竟然会引来这么多人的关注。他的妻子梁凤仪与他从小青梅竹马。谈起选择“水上婚嫁”的原因,小夫妻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水上人家,就要选择水上婚嫁。”

  “走流程”别有一番风味

  如今提起“水上婚嫁”好像是在谈一个新鲜事物,但在15年前这可是水上人家的结婚首选,陈伟杰和梁凤仪的父母,都是通过这种形式结成夫妻的。陈伟杰说,他与妻子在谈恋爱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结婚要选择传统的方式,“要像父辈们一样”。

  虽然经过三天的 “走流程”,两位新人都感觉有些疲惫,但他们认为能够原汁原味地感受传统文化,这是水乡人的骄傲,同时也别有一番风味。

  婚礼与传统婚嫁相异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说,在斗门区灯笼水乡和上横镇等地都有“水上婚嫁”,但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差别,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是集中了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并对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比如,传统的“水上婚嫁”中,新郎是不能迎亲的,这就与现代人的结婚方式有很大不同,因此改进为新郎乘花船迎亲,然后再乘花船返回等。

  据介绍,根据斗门区今年3月份出台的政策,只要是水上人家的新人采用“水上婚嫁”的形式成亲,政府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奖励,本次婚礼就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斗门区文化部门也对整个婚礼的进行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专家点评

  水面垃圾有点多只有老人会唱歌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是“水上婚嫁”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功臣之一,作为专家,他在跟完之前三天的12个流程后,对这场“首演”进行了点评。

  最大限度保留当地传统

  最早与陈伟杰家人接触是在今年9月份,沈俊校通过白蕉镇文化站,获知陈伟杰准备采用“水上婚嫁”的形式结婚后,便主动上门沟通。沈俊校说,在与灯笼水乡有经验的老人多次沟通后,最后定下来的流程与列入“非遗”名录中的流程一致,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当地的一些传统。经过三天的现场指导,婚礼的各项流程都顺利进行,这让沈俊校倍感欣慰。

  周边生态环境需改善

  水质差了,河面上垃圾多了,这是让沈俊校感觉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他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但是文化项目本身要完善,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需要改善,不能光是船上光鲜,水中却是混沌一片。

  六旬阿婆献唱咸水歌

  “会唱咸水歌的年轻人太少了,现在只能让老人撑场子。”沈俊校感慨,昨日唱咸水歌的是60多岁的阿婆梁荣润,年轻人不要说会唱,能听懂就算不错了。斗门区目前在斗门三职校和莲洲镇,设立了两个咸水歌的培养基地,但要想培养出合格的歌手,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沈俊校说,多组织各类咸水歌竞赛,使人们重视这个古老传统,就有可能会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

--------------------------

  斗门水上婚嫁作为民间婚俗,2007年3月29日,公布为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4日,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上婚嫁融合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以船为交通工具,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亲友等情节上,以歌唱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全过程。
Attachments
1 一艘装扮有灯笼、彩旗的小艇沿河道缓缓前行,动人的咸水歌唱响,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噼啪声,水上婚嫁引来了众人的围观。.jpg
2 村民们给即将过桥的迎亲船只让道。根据习俗,迎亲船只在过桥的时候不希望有人正好踩在他们的头上。.jpg
3 簇擁一對新人.jpg
4 披上水乡特色的花头布.jpg
5 众人挤窗口偷看新娘.jpg
6 新娘的陪嫁嫁妆.jpg
7 新娘手戴金饰品很抢眼球.jpg
8 整条村张灯结彩.jpg
9 两方的亲友团合力将新娘的嫁妆搬到迎亲船上.jpg
10 娘家的人在与婆家的人对唱咸水歌.jpg
11 骑摩托到村头拜祖先.jpg
12 新郎的亲友团通过“贿赂”新娘的朋友来解除重重“门障”。.jpg
13 从门缝里探出头的新娘子笑得很灿烂。.jpg
14 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小两口来了深深的一吻.jpg
15 婆家亲朋准备迎新娘.jpg

Re: 呈現古南越遺風 粵族蜑家人水上婚嫁斗門真實再現 國寶级嘅非物質文化遺產

Jan 10th, '11, 22:24

真实版水上婚礼大排场政府补贴引争议


对于政府出资补贴一种日渐式微的婚嫁习俗是否合适,颇有争议。珠海有人认为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个别人的婚礼,哪怕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不公平的。珠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有专家则认为,政府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必要的。

  这场婚礼,记者队伍比迎亲队伍还庞大。

  11月的最后一天,阳光灿烂的日子,两个水上人家成亲。如今这样的摩登时代,三天的传统水上婚礼吸引了大批记者。新娘梁凤仪的家在珠海斗门灯一村,新郎陈伟杰家住灯二村,相隔1000多米,一条小河把两村连在一起,用船迎新娘最合适不过。

  梁凤仪说,上小学四、五年级时,经常可以看到村里人的水上婚礼,自己沿着河边跑着看热闹。现在这种景象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觉得水上婚礼既麻烦又老土,虽然住在水边,却更喜欢用汽车迎亲。陈伟杰、梁凤仪则希望自己的婚礼更有特色:“我们都是水上人家,为什么不按传统习俗行水上婚礼呢?”斗门区也希望“水上婚嫁”这一珠海目前唯一登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习俗能保持“进行时”,政府为这次婚礼补贴了2万元。

  斗门水上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有13个程序,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礼仪主要有“坐高堂”、“上头”、“叹家姐”、“花船迎亲”、“拜堂”、“回门”等。整个过程与居住的水环境不可分离,有明显的“水”特征。从上周六开始,两家人就开始忙乎,男家开始搭棚,梁凤仪则在姐妹们的祝福和村里大婶的咸水歌声中梳头。传统上,咸水歌是该由姐妹们唱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学唱咸水歌了,只能请大婶们帮忙。周日,轮到陈伟杰上头,女家唱叹家姐哭嫁。周一一早,陈家将花船开到灯一村的桥头,迎亲的队伍到梁家迎娶新娘。

  灯一村咸水歌传承人梁荣润的歌声又高又亮,她带着八个大婶站在码头唱了一首又一首,歌词都是即兴填的。斗门三中的校长也是咸水歌好手,在一旁和歌。歌声中,新郎、新娘登上花船,几个小童为新人斟茶。新娘的嫁妆———冰箱、空调、被子……一件件被搬上花船。鞭炮炸响,彩纸飘落,花船终于离岸驶向灯二村。毕竟时代不同,新娘没有按照传统着黑衣,而是一袭红色的唐装,还是手持扇子和镜子,但扇子已不是芭蕉扇,而是小巧的红色折扇。灯二村紧傍河边,家家都有个小码头,每家码头上的空地都已摆好桌椅,铺上粉红色的桌布,准备全村吃喜宴。据说,这也是水上婚嫁的习俗。迎进男家的新娘重新换上西式婚纱,拜神、祭祖。在新娘向男家所有长辈敬鸡蛋红枣冰糖茶(过堂茶)、敬饼时,咸水歌再起。婚礼和歌声持续到晚上闹新娘。

  对于政府出资补贴维持一种日渐式微的习俗,极力去挽留一个因过于繁复而淡出的婚嫁仪式,是否合适颇有争议。

  有人认为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个别人的婚礼,哪怕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不公平的。似乎有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婚嫁大操大办的旧风俗之嫌,不符合节约型社会的新理念。珠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刘健新博士认为,进入家庭婚礼是开始。传统文化中有积极合理的一面,几千年的文明积累了一些很有教育意义的东西,比如孝顺、感恩和一些美好的祝福。在经济许可的条件下,一个隆重的婚礼有利于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多人见证就有一种责任感和庄重感。政府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必要的。
Attachments
1.jp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