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討論同優秀網文轉載
Post a reply

美国新废奴运动─目标苏丹

Jan 17th, '11, 11:38

美国新废奴运动─目标苏丹

2001年7月14日

美国新废奴运动先兆是《纽约时报》立场偏共和党的专栏作家威廉·萨费的文章,《奴隶制胜利了》。我们的新闻战士立即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阶级斗争新动向,新华社5月10日署名"米幸兰"的文章说:"《纽约时报》发出《奴隶们的胜利》惊呼,文章称,当美国遭到这次'出其不意的袭击'时,鲍威尔和美国国务院还蒙在鼓里。"萨费的"奴隶制的胜利"被误译爲"奴隶们的胜利",似乎美国视反对其立场的国家爲"奴隶"。

  米幸兰本人倒没有继续发挥,但比她水平更次的同志按捺不住了。有一位自称"加拿大华人"的在网上说:"第一次看见这个标题,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奴隶?谁是奴隶?谁在二十一世纪之时,还把别人称爲'奴隶'?当看清这是美国《纽约时报》2001年5月7日发表的文章标题时,我的愤怒立刻就化爲平静……我从来没有相信过一个西方文明和国家会真正平等地对待外族人",等等,等等。因爲他没有提到萨费的任何具体观点,我们可以合理地假定,这位老兄只是在网上读了广被转载的米幸兰文章,并没有检查萨费的原文。原文里而且有"China, Cuba and their slave-trading ally Sudan"的句子,很清楚地表明,标题里的"奴隶制"是针对苏丹而言。

  苏丹是非洲最大的国家,目前则处在非洲历史上最长的内战中,北方掌权的阿拉伯穆斯林(约占人口40%)攻打南方的黑人基督徒和原始信仰者(约占人口的一半)。内战的起因之一,是阿拉伯人在南方捕捉黑奴。所以苏丹进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萨费要用《奴隶制胜利了》作题目。

  "苏丹"之名来自阿拉伯语"黑土地"。境内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的上游,原是黑人居住区域。首都喀士穆就在两河汇集处。从古埃及时代起,北非地中海的居民就和当地有奴隶贸易。基督教约在六世纪传入苏丹。西元639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随后阿拉伯游牧部落开始溯尼罗河南下黑人区。从此就开始了延续至今的掠奴风俗:骑著高头大马的阿拉伯牧民,袭击黑人村庄,杀死成年男子,抢掠女人与儿童爲奴,或家用或出卖。

  1898年,英国和埃及的联军击溃了苏丹军队的抵抗,控制了苏丹。英国当局禁止了奴隶贸易。1955年苏丹迈向独立时,英国担心文化落后的黑人缺乏治理现代国家的能力,否定了南北分治的方案。但阿拉伯人的统治手腕也难说高明。他们接管南方的第一步,是任命了几百名代替英国人的地方官员,其中居然只有四位黑人。将阿拉伯语作爲唯一官方语言的决定,把南方接受了英语教育的黑人精英排挤出政治决策阶层。本来就恐惧奴隶贸易卷土重来的南方人,很快对和平统一的前景失去了希望。

  1955年8月,以南方人爲主的一些部队,拒绝调往北部的命令,发动了武装叛乱。这是第一次苏丹内战。1972年3月,在外界调解下,喀士穆政府同意南方成立单一地方政府,并给予一定的自治权力,内战暂停。

  但到1983年,当喀士穆政府再次把南方划爲几个省分、并强加伊斯兰法律时,已编入苏丹政府军的前南方游击战士再次叛变,第二次苏丹内战开始。在约翰·加朗的领导下,叛变者组成了苏丹人民解放军。至今,他们已与政府军周旋达十八年之久。

  迫于外界的压力,苏丹政府曾经作出过禁止奴隶贸易的努力。但是,随著内战的扩大和加剧,喀士穆政府越来越依靠阿拉伯游牧部落的民兵武装。政府军爲这些民兵提供枪支弹药,他们则重操旧业,爲政府作战的同时,趁机抢掠小孩妇女。奴隶贸易在苏丹死灰复燃。

  如今在波士顿一个民间废奴团体工作的佛朗西斯·波克(??a???? ???)说,他七岁那年的一天,母亲让他去集市出售一些米和豆。数百名阿拉伯人的马队突然袭来。很多人被杀死,他和两个女孩被扔到驴背上,送往北方。波克成了一家阿拉伯人的奴仆,每天挨打,吃烂掉了的食物,与山羊母牛同睡--主人告诉他:"你就是畜生,跟它们一样。"两次逃跑失败后,他终于逃到埃及,幸运地被联合国难民机构送往美国。波克作了整整十年的奴隶。

  托克维尔学院研究员布朗纹·兰斯(??????? ?a???)在访问苏丹南部时,一个村民告诉她:两年前,阿拉伯人夺走了我的老婆和孩子。他的妻子被强奸,被殴打,被迫爲抢她的人作苦工。一年后,她趁担水的机会逃走了。他的妻子最终带著被打断的肋骨回到了老家,不久就死了。他至今不知道孩子的消息。

  苏丹奴隶贸易的持续和扩大,引起了西方民间组织、特别是教会组织的注视。以瑞典的基督教团结国际爲主,他们展开了爲奴隶"买自由"的活动--把黑奴们从他们的主人那里买出来。团结国际说他们至今已经爲三万八千多人"购买"了自由,让他们得以回归故乡。大致的价格是三头羊换一名黑奴,约合35美金。

  苏丹政府并不承认有奴隶存在。就是那个在中美撞机时公开支援我国的苏丹司法部门,以一个十五岁男孩被释放后又自愿返回主人家里的例子,说明这里其实并不是奴隶和奴隶主的关系。

  虽有民间组织的废奴呼吁,苏丹在很长时间内躲过了西方政府和主流舆论的特别关照。苏丹自独立以来,外交上持温和立场,与美国保持了面子上亮得过去的关系。但是1989年6月18日的军事政变,一夜之间,把一个庸庸碌碌的国家变成宗教偏执的旗手。由十五名军官组成的救国委员会,取缔了一切政治团体和政党,除了原教旨主义的穆斯林兄弟会。1990年苏丹支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得罪了美国和金主沙乌地阿拉伯;1995年6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穆斯林兄弟会的死敌--在途经苏丹前往衣索比亚访问时险遭暗杀,外界相信喀士穆卷入了这一阴谋,之后克林顿禁止美国公司投资苏丹;1998年,又有驻黑非洲邻国的美国使馆被炸。外交上全面树敌的同时,喀士穆军政府加紧了对黑人的战争。他们还干扰联合国对南方饥荒的救济,使得死亡人数大幅上升。据估计,在苏丹内战中,已有两百万人死亡,超过了索马利亚、卢安达和科索沃死亡人数之和。

  这十年来的一连串事件,已使苏丹成了西方眼里的"流氓国家",只是级别还比较低,尚不能与伊拉克或北朝鲜比。掌了十年权,救国委员会的兵爷们也该成熟点了,现在大概不再那麽愿意当出头檩子。苏丹与埃及等邻国、甚至与南方黑人邻国乌干达的关系,最近都有所改善。但是,这次的进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却使苏丹同时也进入了--套用英语习惯说法--美国舆论的"雷达搜索萤幕"。当美国要向自己和世人证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5月3日的选举结果是多麽荒谬时,默许奴隶贸易的苏丹,岂不是最好的攻击目标?人权和奴隶制,岂不是最大的两极难容?何况解放黑人在美国是最最"政治正确"的事业。

  5月22日到28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问了马里、南非、肯尼亚和乌干达,后两个是苏丹的南方黑人邻国。鲍威尔在第一站马里就保证说:美国将指派一名特使,专职斡旋,早日结束苏丹内战。这话听著客气,但是,至少南斯拉夫前总统米洛舍维奇知道得很清楚:礼是兵的另一面;当特使调解无功时,随之而来的,也可能是导弹。

  6月13日,美国国会以422票对2票的绝对优势,通过法案,要求政府给予苏丹南方叛军一千万美元的资助。同时,国会口头通过了不准在苏丹开采石油的外国公司来美上市集资的修正案。苏丹南部的油田自1999年开工以来,成倍增加了喀士穆的收入。南方叛军则指控政府以石油收入支撑镇压行动。

  今年5月8日,美国佛吉尼亚州共和党衆议员伍尔夫就曾经写信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暂停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和加拿大塔利斯曼能源公司在纽约证交所的交易,因爲这两家公司在苏丹合资开采石油。伍尔夫写信的依据。就是克林顿签署的禁止美国公司投资苏丹的那项法令。证券交易委员会回信说,这规定并不适用于外国上市公司。现在衆议院修正了这一法案,就等参议院批准了。

  不久前,伍尔夫曾经访问苏丹南部。一位绝望的黑人女子质问道:"爲什麽那麽多的美国人只关心解救海豹和黥鱼,而不是解救我们?"能说会道的衆议员,竟也一时语塞。

  石油利益和教会团体,都是共和党的传统票源。如今美国舆论又等著要苏丹的好看,布希要对苏丹采取行动,此时正有著良好的国内条件。另一条必定让布希喜欢的是,克林顿从来没有下大力推动过苏丹的停战,这件事做好了,是贬低小克、擡高自己的一张将牌。克林顿执政时,中东有很强的和平势头,不宜得罪一个阿拉伯大国。如今中东和谈触礁,以色列选出了鹰派的萨龙,改取强硬政策。这样,美国正好有一个向阿拉伯国家施加压力的"机会窗口"--又是英语习惯说法--国际条件也合适。

  中國政府历来站在苏丹政府一边。"苏丹内战的根由在于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南方与北方的长期对立"(《人民日报》1998年8月21日),原来英国仅仅五十年的统治有如此伟大的影响;"〔苏丹南部反政府武装〕加朗集团及其支持者打内战、分裂国家的行径,正遭到各方面的谴责和反对",而"苏丹和埃及反对加朗集团及其支持者分裂苏丹南方的联合行动,正在得到苏埃两国人民及本地区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援"(新华社喀土穆6月13日电),原来"本地区各国"里的苏丹黑人邻国,也在支援喀士穆军政府镇压他们的同族。既然形势如此大好,美国给苏丹政府上紧螺丝,就给坚决反美反霸的我国政府提供了打一场代理人战争的必胜机会。美国支援苏丹人民解放军,我们可以支援政府军。反正,在共産主义者看来,自以爲自由的美国人,不过就是资本的恭顺"奴隶",难道我们还怕什麽"支援奴隶制"的指责?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