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大粵武學精粹、共鑄我粵尚武精神
Post a reply

咏春拳起源

Feb 2nd, '11, 15:31

咏春拳起源


咏春拳據傳起源于滿清中期年代,由對南少林武功非常瞭解之武術大師五枚師太所創立的。
  
五枚師太,屬傳說人物,沒有佐證。五枚師太曾在廣州河南寧隱庵隱居過較長時間
  
由嚴二及嚴咏春父女起,咏春授與其夫梁慱儔。慱儔傳與梁蘭桂,慱儔因記念其妻,故命名“咏春拳”。蘭桂在佛山紅船(廣東大戲班)傳于當時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

其父嚴二,清乾隆(1735-1795)時期人士,廣東人,善南拳,因事爲清官員追捕,逃亡至四川大凉山脚,以賣豆腐爲生。嚴二學得德昂族之“五枚竹樁拳法”(未有佐證)。幷將其改良,授予嚴咏春先祖。廣東商人梁博儔先生在雲貴收集茶葉,路經大凉山脚時,認識了賣豆腐的嚴二。嚴將女兒咏春許配與博儔。幷授與拳術。
  
始武生黃華寶及船工梁二娣開始,時值太平天國及洪兵起義反清期間,當時(1854年)紅船中人李文茂(?-1858)率衆反清,導致粵劇全面被禁達15年之久。華寶,二娣從此公開授武。二娣曾習欽州洪兵拳術 (蛇形洪拳、瓊花會館被焚毀後,改稱少林拳),孰練六點半棍法,二公傳與跌打兼中醫師梁贊、梁贊整理後傳出。
  
咏春拳可查歷史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
  
咏春拳是支那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于福建永春縣,爲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爲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嚴氏名咏春,稱之爲“咏春拳”者。 這現代最流行的支那武術門派,在歐洲得到快速發展。咏春拳術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
  
此拳主要手型爲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爲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術。它立足于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爲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粘、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爲標志。憑藉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其二是
  
據《咏春白鶴拳譜》記載,白鶴拳是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2年)由福建福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舉師方種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

方七娘-日在白練(蓮)寺內織布時,見一隻白鶴飛落在梁間,昂首振翅,舞足弄翼,引喙銜毛,做伸頸覓食之狀,後又纏膀歇息,姿態奇妙。方七娘感到非常有趣,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鶴閃跳避過;又以緯尺擊之,複被白鶴展翼彈出。俄而白鶴展翅淩空,沖人霄漢。于是七娘感悟之余,精研不輟,乃揉合白鶴種種舞姿于少林拳法中,經數年揣摩衍化,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
  
後永春等地學習白鶴拳的人數最多,範鬧最廣,影響最大,使白鶴拳在理論和練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點的技術體系,因爲這些人的籍貫都在永春,故將此拳稱爲“永春白鶴拳”。 咏春拳宗于白鶴拳,而方七娘的白鶴拳經過三代人才傳到五枚師太,故嚴咏春沒理由生活在1644至1662年間,也與古勞咏春派流傳的說法不一致。
  
據葉問宗師撰寫的《咏春拳源流》所述,五枚師太是永春白鶴高手。自從火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派五老亦各奔東西。至善禪師傳說逃到廣州,因此成爲廣東永春派武術(非咏春派)之祖師遁迹于紅船內爲“煲頭”,遂傳說出一段與其愛徒梁二娣“以拳換棍”的故事。因此,近代廣東歷史完全證實,咏春拳及絕大部分“南少林”武術,如“南少林”武術之代表洪拳、蔡李佛拳、劉家、莫家等拳術,其真正發祥地在于廣東佛山。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曾跟隨葉問宗師系統地學習過咏春拳,可以說,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與咏春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葉問的弟子分別是周光耀(葉問的兒子葉准稱,葉問原先是不收徒弟的,原因是“怕麻煩”。抗戰期間,葉問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于是在周清泉的紗廠內首次開班授徒,周清泉的兒子周光耀則順理成章地成爲了葉問的大弟子。)、粱相、張學健、何金鉻、招允、盧文錦、黃淳梁、王喬、倫佳、梁挺、李小龍、徐尚田。現分布于世界各地。



  

Re: 咏春拳起源

Feb 2nd, '11, 15:32

咏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關于咏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我們在這裏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咏春拳““永春拳”,都爲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
  
爲不使讀者誤解,本文統一用“咏”。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于福建永春縣,爲該縣嚴三娘所創白鶴拳轉化而成,此地名爲拳名。故名“永春拳”。亦有以嚴氏名咏春,稱之爲“泳春拳”者。此拳傳至廣州,稱爲咏春拳。
  
第二種說法則認爲咏春拳創始于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咏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爲了避禍,隱居于川滇邊界的大凉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咏春拳,後來便傳于嚴咏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咏春拳後,幷非直接傳給了嚴咏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咏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咏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咏拳均無關係,更沒有什麽蛇鶴相爭,而咏春拳的前身應爲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的武技,爲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脚于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咏春拳傳于粵劇界諸弟子。後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爲避禍而將“咏春拳”的“泳”字改爲“永”、“咏”。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咏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咏春拳應爲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爲師深造咏春。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爲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爲“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于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第六種說法(最正確說法)是:咏春拳源于福建泉州少林寺(于現在的蒲田, 以前屬于泉州府)的鶴拳。鶴拳是南少林嫡傳武技之一。嚴三娘的父親乃南少林俗家第子。嚴三娘從學于父親, 得一身南少林鶴拳真傳。後嚴三娘下嫁廣東幷授拳于當地。因三娘來自福建永春縣,固稱呼其爲嚴永春,稱其拳爲永春拳。永春和咏春其實是閩南話和廣東話的混淆與及書寫的錯誤引起的。咏春拳和現在福建流傳甚廣的鶴拳同出一宗,一看便知。當然咏春拳也經過各代拳師的豐富和修改。鶴拳在南少林寺中也非一人所創,而是經過各代少林寺僧的豐富與改進。
  
第七種說法是:咏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咏春二字乃是爲了記念咏春拳之創始人嚴咏春師祖。祖師嚴咏春原籍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于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咏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幷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咏春師祖幷要求五枚大師爲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咏春,就將咏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咏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