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大粵武學精粹、共鑄我粵尚武精神
Post a reply

咏春歷代師專

Feb 2nd, '11, 15:34

咏春歷代師專


祖師(嚴咏春)及後下嫁梁博仇,其後更隨其夫返粵幷將其武技傳與博仇,因此其夫盡得咏春之所傳。此爲咏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未年。博仇因與紅船中人友好,幷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仇更將咏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爲咏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爲習咏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稅居于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有名醫梁贊行醫于杏濟堂,頗富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爲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幷將咏春拳術,盡傳于贊先生,時爲遜清道光年間。
  
梁贊,原籍山縣古勞,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精湛,經營草藥店杏濟堂于快子市清雲街。他交游廣闊,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幷未令其滿意,自隨華寶習咏春以後,他即感到咏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咏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衆,所以幷未令咏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華公本藉順德陳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幷以找錢爲業,混號找錢華。因華公之找錢事業,常經杏濟堂,故有緣師事贊先生。技成後,更于贊先生前技服猪肉貴,聲名大振。及後,贊先生去世,華公設館于蓮花地大街,正式教授咏春拳術。然而咏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手之練習,而□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爲一般人仕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爲貴家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期未能廣泛流傳。
  
能得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葉問及其子陳汝錦。但能將咏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本爲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入陳華順公門下學習咏春拳術,而華公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手,將咏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可惜華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及其子汝錦。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十五。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于聖士提反學校,在此其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碧,幷隨梁碧修練咏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爲謙厚和靄。三年後,葉問返回佛山,廣識佛山拳豪,更有義助溫大牛比武事件,轟動佛山。于光復後,他投身軍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績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樓勇擒劇盜羅灶爲人樂道。直至佛山變色後,葉問便離開佛山,避居香江,約爲一九四九年。此時葉問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紹,在九龍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咏春拳,也開始了葉問授拳的生涯。當時門下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等人,後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厦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來,葉問對咏春之改善及推廣,使咏春一派能在香港、臺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以上諸種說法雖然都是各有所本,且盡皆言之鑿鑿。各自以爲真實可信,但都不能盡善盡美、無懈可擊、可作權威立論。若從時間、地點、人物、歷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細推敲,則上述諸說,均讓人有可覺疑惑之處。有些言之過簡,難以辯真僞。如一塵庵主,說者就只有這麽一句話,“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塵庵主所傳”,連性別都沒有講清。“嵩山少林弟子”則似乎出身于嵩山少林寺應是個女尼。再者,一塵庵主若果真是一個女尼,而五枚師太也是一個女尼,兩者是否就是同一個人物,也頗有思考餘地。可惜材料缺乏,無以考證。
  
有些則與歷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據。如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都說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據當代歷史學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據清官檔案材料的考證,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寵禮遇。不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直至光緒、宣統,都從來沒有發生過朝廷焚燒少林之事。火燒少林一說,是當時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爲了煽動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緒而編造出來的。既然歷史真實幷非如此,則五枚、至善逃亡避禍之說就難以成立,他們因此而創編了咏春拳,幷將少林永春殿的咏春拳傳播出去之種種說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懷疑。
  
有些則與現實有出入,難以自圓其說。如說攤手五或是至善禪師,在紅船所傳的本是叫永春拳,後因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遭受清政府鎮壓,連及“瓊花官”諸弟子。爲了掩人耳目,門人乃將所習之永春拳改名爲咏春拳或泳春拳。
  
即就是說,永春拳與咏春拳、泳春拳應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但據考證當時的事實是,泳、咏春拳流傳之時,永春拳依舊公開流傳于世,兩者幷行不悖。難道一部分因避禍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則無需避禍?這似乎是說不過去。且今天的永春拳與泳、咏春拳,雖然其音相近,但却各自不同的武學內容與訓練系統,實乃兩個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說法,似與事實不符,難以彌縫其說。
  
其他如嚴咏春其人,關于她的種種傳聞,實也頗有斟酌的餘地。若真有其人,則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說她是五枚師太的傳人,則她起碼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說梁贊曾遵其黃華寶之命,往福建尋嚴咏春繼續學藝深造,若說嚴咏春既學藝五枚,又傳藝于梁贊,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六個朝代,起碼活150至200歲,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嚴咏春是否確有其人,她生活于哪個朝代,就很有必要弄個清楚。總之,上述種種說法,只能給人留下一個有待揭開的謎底。
  
咏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人們對咏春拳的崇拜、敬仰,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出于崇拜心理,人們往往不滿足于一般平凡的說法,總喜歡把所崇拜的東西找一個不平凡的出處,把它傳奇化、神話化。再加上口頭傳說中的不斷加工、創造,于是越說越多、越說越玄,與歷史真實距離越來越遠,終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說。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賢、帝王將相,總有不平凡的出處。所謂“不凡之子,當异其生”,這是咱們支那很有趣的一種歷史現象。有關咏春拳起源的種種不同的說法,大概也是屬于這種現象,歷史就是這樣活在人們的口中。咏春拳起源之謎,恐怕將永遠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歷史紐結。讓諸種說法幷存,讓它們一代一代流傳下去,給人們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讓人們去思考、去想像,也未必不是沒有積極意義的。
  
咏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幷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將咏春拳從佛山發展到世界每個角落,成爲國際間享負盛名的大粵武術,亦是現今最多外國人研習的大粵武術。咏春拳的起源與發展一致被認定爲:‘起于嚴咏春,衍于梁贊,盛于葉問!’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