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獨同去支那嘅視角重新論述我哋大粵嘅歷史。追尋我哋嘅古南越根、我哋粵族人係一個有著兩千幾年歷史嘅古老獨立民族!
Feb 7th, '11, 22:48
“三羅”嘅緣起
“三罗”是罗定、云浮、郁南三县的统称。该名称的流行至今还不到一百年。考三县在宋以前,行政区域的设置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不同,并无特殊的联系。宋以后,湖南五溪瑶南迁,进入西江云开山脉和云雾山脉居住,两山之间的泷水古县亦处于瑶族社会范畴。自明以来瑶汉两族之间经常发生摩擦乃至酿成更大的民族矛盾,以罗旁为中心的瑶民多次发生反抗汉人的起义,攻城夺地,甚至拦截西江过往的商船,到明万历四年,明政权派凌云翼督领十路大军,从东西两翼开进大云山和云雾大山,将瑶人赶出家园,这就是历史上大征罗旁瑶事件。此役后,明政权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东面设东安县(今云浮),西面设西宁县(今郁南),归罗定州管辖(意思为:罗旁已经平定,东西山也得到了安宁),此后,实行了长达百年的军事管制,由中央直接派出钦差整饬兵备道作为州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治理新建制的一州两县,这便是“三罗”地方的由来。
在明清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罗定与东安、西宁两县是隶属关系,州县有别,所以在官方文献和文人稿中,绝少出现“三罗”一词。如“罗阳”,明崇祯年间兵备道张国经的《咏罗阳八景诗》,大概是罗定州城泷水县是元朝大德八年从开阳迁治,故罗定地方俗称“罗阳”。又如“三泷”,清代邑人彭沃辑有《三泷诗选》乃选罗定、东安、西宁杰作而成。清道光年间贡生区翰光编有《三泷诗钞》。“三罗”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康熙年间翰林弘文院庶吉士,建陵人李棠撰写的《开元寺记》中。开元寺是罗定州中明代著名古刹,康熙重建时请李棠撰文。李棠在《开元寺记》中写道:三罗古泷水郡,其人文蔚秀、商贾辏集,界连粤西,控制蛮獠一都会也。”首次将罗定州称之谓“三罗”,然而明清两朝,称“三罗”者仅见而矣。
民国建立,改州为县,东安更名为云浮、西宁更名为郁南,三县处于平等地位,但明清两、百年来,三地因政治、军事、文化的关系,地理位置的特殊,经济的交往,已紧密联系三起。如郁南二中就设在罗定境内,罗定金鸡区就有云浮飞地。特别是军事上的自成派系,独立后的新军仍由原军事统领掌握,于是“三罗”之名便频频见于记载。
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土匪猖獗,罗定、云浮、郁南不少农家子弟投身军伍,后来大部分投归蔡廷锴将军麾下的十九路军,十九路军部将亦多为“三军子弟”。蔡将军经常告诫三罗子弟,要团结,要爱国爱乡。要对得起乡亲父老,并以此为号召,“一·二八”淞沪会战,十九路军名震中外,“三罗子弟”亦因此盛名天下。海外华桥的“三罗”籍人士亦因此而自豪,各地“三罗同乡会”亦相继成立。抗战时期,罗定地下党创建的《三罗日报》与民众抗日自发组织“三罗抗民众武力指挥部”亦打出了“三罗”旗号,“三罗”的名称在各地大行其道,而名声远播。1975年在台湾成立的“三罗同乡会”是海外最大的三罗同乡会。《台北三罗同乡会会刊》中写道:“三罗是罗定、云浮、郁南三县的总称。除了固有的历史渊源之外,更是聚居于西江中游之右岸,及贯于泷江流域之中。依地缘和血缘,确是密不可分的。国父在《三民主义》中,讲民族的形成,是基于血统、言语、风俗、习惯、信仰、生活的共同而结合而成。我们三罗乡亲正符合了这些条件,所以千百年来,我们可以说是一体的。首先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的地理环境。罗定是泷江的上中游跨左右两岸,郁南及云浮则分别在泷江中下游的左右两岸。无论在人文、经济、物产、教育、交通、语言、生活习惯、信仰、血统(互相通婚,当然有密切关系)。我们三罗乡亲密切的关系,的确不在话下。“三罗”的名称在海外使用更为普遍,华侨中的“三罗”乡亲尤为团结。
Powered by phpBB © phpBB Group.
phpBB Mobile / SEO by Arto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