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喺大粵做過一番大事業嘅今古大粵籍名人嘅功過是非進行褒揚同批判
Post a reply

黄现璠:《侬智高》

Feb 8th, '11, 17:51

黄现璠:《侬智高》


《侬智高》为壮学之父黄现璠的遗作,系中华民族第一部论述壮族民族英雄侬智高的专著。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对广西历史上著名的壮族人物侬智高及其起兵反宋的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和深入研究,科学地评价了侬智高起义的性质和影响,辨证了国内外史学界对侬智高的国籍、起兵性质及历史作用等问题上的偏颇之说。

《侬智高》 - 简介

本书是中华民族第一部关于壮族民族英雄的专著。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10月出版,系壮学宗师黄现璠遗作。在内页上印有“内部发行”。侬智高死后,历代史料皆将他视为“叛逆”或“蛮寇”。1962年4月2日,壮族名史家黄现璠在《广西日报》上发表《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一文,第一次以史料为据,从学术上论证了侬智高起兵反宋的正义性。继而黄现璠又撰写了《侬智高》一书。

《侬智高》 - 基本资料

书名: 《侬智高》

副题:广西历史人物丛书

作者 :黄现璠

出版:广西人民出版社 (南宁市河堤路14号)

发行 :广西新华书店发行

摘自黄现璠著《侬智高》第29页附图三 - 侬智高东征、北伐、回师路线图
印刷:广西新华印刷厂

开本:787 × 1092 1/32

字数:80千字

页数:110

出版印刷时间:1983年10月第1版, 1983年10月第1次印刷

印数 :1-2300册

书号: 11113.41

分类 : 民族学 历史学

说明: (内部发行)

《侬智高》 -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统一左右江溪洞 建立地方性政权.......(1)

第二节 走投无路被逼起义 以战求附.................(11)

第三节 攻破邕管 东征广州..............................(20)

第四节 北伐荆湘 回师邕州..............................(34)

第五节 昆仑关易手 归仁铺失利......................(45)

策六节 经营特磨道 大理城被害....................... ( 56 )

第七节 起义前的壮族社会...............................(64)

第八节 侬智高是广西壮族................................(70)

第九节 侬智高起义性质的评价........................(74)

第十节 侬智高起义的影响................................(85)

结论 ................................................................(109)

《侬智高》 - 出版说明

《侬智高》是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黄现璠(壮族)的遗著。他在五十年代就开始搜集资料,对侬智高起兵反宋的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书的史料很丰富,有些还相当珍贵。对侬智高这一历史人物,史学界在某些问题上有争论。我们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版此书,并遵照作者的遗愿,不改动共观点,只作了大量的史料核对工作和在文字上作些润色,并删掉了一些与侬智高起兵问题无关的内容。

作者生前,我们征得他的同意,请了广西民族研究所的李干芬同志担任该书的社外编辑。李干芬同志在编辑工作中,忠于作者的观点,在使本书不断臻于完善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值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谨向他表示谢意。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三月

《侬智高》 - 作者自序

......宋代壮族领袖侬智高起兵反宋的历史,也应该还其真面目了。

我是年逾八旬的人,生在清末,经过几个朝代,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已达四十多年......我虽年岁老迈,但“老牛不怕夕阳短,勿用扬鞭自奋蹄”,决心把六十年代草成的侬智高起兵反宋文稿,重新补充修改,交付出版,以献绵力于壮族史的研究,为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和我区民族团结的加强,作出积极的贡献。

侬智高起兵问题,史籍记载,既偏且乱,大量史料渗透了大民族主义思想,是非颠倒,鱼目混珠,流毒极广。解放以来,有关民族研究部门,曾多次举行讨论,不少研究工作者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十年浩劫期间,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集历史上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大成,否认中国有少数民族存在,攻击党的民族政策,撤消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机构,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成了“禁区”。与此同时,越南的一些历史学者,从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出发,纷纷发表谬论,把侬智高说成是越南的“民族英雄”,把当时属于宋王朝的广源州说是“他们的领土”,可谓荒谬绝伦。我是研究壮族历史的学者,既热爱伟大祖国,又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吏,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不能沉默不言。

早在解放初期桂西壮族自治州成立的时候,我就着手收集资料,对侬智高起兵性质问题进行研究......十多年来,在本书的反复修改补充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各方面同志的热情帮助和支持......我的学生李干芬同志受广西人民出版杜委托,为本书稿的社外编州,他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关于侬智高起兵反宋是否正义战争问题,三十年来,有关单位曾先后在南宁、北京等处召开了多次讨论会,但是,都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本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错误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同志们赐以教言,幸甚!幸甚!

黄现璠

1981年3月

《侬智高》 - 问题提起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是闹民族分裂,还是促进了民族团结?侬智高本人,是民族英雄、农民领袖,还是“蛮贼”、“反寇”,甚至是“越南封建军阀”?这个问题,有关历史的真伪、壮族人民的感情和国际关系问题,一定要弄清楚。

关于侬智高的起兵反宋,解放前官方记载,颇多诬蔑。桂林龙隐洞宋代狄青题的《平蛮三将题名》摩崖,直骂他为“广源州蛮贼”。元朝脱脱撰《宋史·广源州蛮传》,更诬他杀父,他母亲阿侬是吃小儿肉的野人。明季陈邦赡撰的《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一《侬智高》条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寇邕州”,直指为“寇”。广西许多地方志书也跟着这样说。梁明伦编的《雷平县志》第四编说:“广源州侬智高者,以陈胜自期,乘机窃发。”把侬智高比于中国最早的农民领袖、起义反秦的陈胜,是颇有卓识,看到了历史的本质。但仍不能完全摆脱封建观念,以侬智高的起义为“窃发”。

一九六二和一九六三年,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先后在南宁、北京开会讨论这一问题,邀请了许多专家参加。虽然多数人认为侬智高是正面人物,他起兵反宋是正义战争。但还有一些人认为侬智高起兵是为了掠夺奴隶,不是正义的战争。专家们只要言之有据,各人见仁见智,那是个学术讨论问题。奇怪的是,一九七九年竟有人说侬智高是“越南封建军阀”,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无知,而且此论如果成立,将引起国际领土主权的纠纷,给越南霸权主义者作借口。为了前者,要提出我自己的见解;为了后者,更必须充分摆出历史事实来。

《侬智高》 - 作者史观

作者认为:依智高生于当时属于中国的领土,邕管所辖的羁糜州—广源州,应过宋朝的科举考试。后来,广源州被新兴起的交趾李氏封建王朝侵占,他父亲侬存福被俘被杀,智高和母亲逃到倪犹州(今广西靖西县北),建立大历国,后迁安德州(今靖西地),改名南天国。侬智高是道地的中国人。他的起兵反宋,是因屡被交趾侵犯,希望得到宋朝保护,请求内附,一再降低要求,宋朝都拒而不纳。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才举兵反宋,企图以战求附。岂料宋朝对外敌软弱无能,对内凶恶残暴。

广西的侬智高和四川的李顺、王小波,山东的宋江,浙江的方腊等农民起义,都遭到同样命运.

《侬智高》 - 起义影响

作者于书中认为:侬智高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起兵,却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点:

一,迫使宋朝统治者考虑他生前的要求,接受了壮族人民内附,加强了广西的边防力量,遏止了交趾侵略者疯狂的进犯,没有酿成象辽、西夏那样的大祸。

二,加强了壮汉人民的融合和团结,促进了左右江的开发,使壮族迅速从封建领主制跃入封建社会后期。至今,壮族在祖国大家庭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这是与侬智高起兵所带来的客观影响有关。所以壮族人民至今尊奉他为民族领袖。

今天,我们应该根据历史事实,正确评价,还依智高本来的真面目。


《侬智高》 - 章节摘介

第一节 统一左右江溪洞 建立地方性政权

宋代,左右江溪峒的社会历史发展,比之于桂东、桂中、 桂北的州以.来说,仍然落后得多。从经济上看,州、县地方 已进入封迚地主经济的发展阶段,而溪峒地区还处在领主经 济社会。文化上的差距也很明显,如宜州“每举书之士,不 下五、六百人”。柳州“大观中,士之弦诵者至三百人,为岭南诸州之最。”(见明黄佐编《广西通志》卷十七〉而溪峒 地区读书应举者,史载仅侬智高一人而已。政治方面,邕、 柳、宜、容、桂各地均设置路、郡、府、州、县等流官衙 门,山中央衬迚王朝委派流官进行统辖,而左右江和红河一 带,仅建立“以其趵为都督刺史”的羁縻州、县、峒组织, 耵米形成了土官制度。

关于峒,初为原始公社组织,以姓氏分为黄峒、侬峒 等。峒内居民,自古为广西土著民族。秦汉前后,被封建统治 者侮称为“常事武斗”的“夷人”,是“粗暴强悍”的“陆 梁之民”。隋唐以后,又被辱骂为“土头土脑”的“土佬”、 “土僚”、“山僚”或“乌浒蛮”等。至宋代始称为“撞”。 “撞”有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意思,诋毁者则加反犬旁为“獞”。解放后,改为“僮”,建立了桂西僮族自治州,人们多读为“童”音。一九六五年遵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把 “僮”改为“壮”,更加确切地反映了壮族人民强壮勇敢的精神面貌,在文字学上颇得同音通义之雅......。

第七节 起兵前的壮族社会

侬智高起义前的壮族社会究竟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这是对这次反宋战争的性质极关重要的大问题。历史上还没有什么论断见载。解放后的一九六一年至六二年间,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在组织人力编写广西少数民族史志丛书的过程中,曾经多次召开了关于侬智高起兵性质问题的讨论会。大家发表了许多意见,有的主张全面肯定,有的主张一分为二,也有的主张全盘否定。持第三种意见的人以一九六一年十月廿三日在《广西日报》上刊载的《略论侬智高起兵的性质》一文为代表,文章的主要论点有三:

一是侬智高起兵前壮族地区的社会是奴隶社会,认为侬的起兵是壮族奴隶社会发展的产物。智高的起兵是以掠夺奴隶为目的的。作者所引用材料是从《唐书·西原蛮传》、《宋史·抚水蛮传》和司马光的《谏水记闻》、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等书中节录的。这些材料不独不能说明是奴隶社会,相反地却说明了它是领主封建农奴社会。

二是认为侬智高的起兵是为了掠夺奴隶而战的,因而是非正义的;侬是一个反面人物,不是民族首领。

三是这次战争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没有什么进步的作用。

作者草草地引了几条史料,就匆匆忙忙地对这次战争性质下结论,说什么“广西壮族地区隋唐时期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到了宋代,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奴隶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以侬智高为首的广源州奴隶主集团,依托了这种社会制度,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扩大了自己势力范围,并建立起奴隶制度的国家。他们为了巩固和扩大奴隶制度的统治,不断地向周围地区,特别是宋朝统治下的地区,进行劫掠货畜和人口,于是引起了奴隶制和封建制之间的尖锐矛盾。侬一智高起兵就是这个矛盾发展斗争的产物。”作者在文中强调说,当时社会上存在贫穷卖儿女为奴的情况,这是奴隶社会奴脾的主要来源。作者还学着封建统治者余靖的口气,大骂特骂侬智高到处杀人放火,掠人为奴。作者说:“侬智商起兵后,到处杀人放火,掠劫财物,和俘虏人口为奴隶。在两广地区,大肆发挥其落后的残暴性和破坏性的事实看来,侬智高起兵所造成的破坏作用是严重的。一方面是使两广各族人民受到很大的摧残。”“侬智高积年蓄锐兵,一日乘虚,搏十余州,残暴一方,如行无人之境,人民不胜其毒,百年生聚,异域珍玩,扫地无遗矣。贼之再据邕也,农者辍耕,商者辍行,远迩惶惶,不聊其生。”余靖怎么说,作者亦怎么说,当然不会得出正确的评价来。

更为可笑的是,作者引用了后人范成大所写《桂海虞衡志》中的一段话,说左右江地区羁摩州峒的统治阶级,往往以“攻到山僚及搏买嫁娶所得生口,男女相配,给田使耕,教以武技,世世隶属,谓之家奴,亦曰家丁”,来说明其为奴隶社会。然而适得其反,说明的却是领主封建农奴社会。文中说的“给田使耕,教以武技”正是农奴社会中之“田子甲”;“谓之家奴,亦日家丁”,正是封建社会的家长奴隶制,而不是奴隶社会......。


《侬智高》 - 本书结论

作者最后于书末对侬智高起兵反宋性质问题的观点作了如下概述:

赵宋王朝是在动乱中原数十年的五代十国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初时,北有辽国,西有西夏的少数民族国家政权与之对峙,南有新兴的交趾封建势力的不断侵扰,继而东北部 又出现了金、元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虽然他们曾与宋朝结盟 修好,并受宋王朝的封号,而实际上屡屡兵戎相见,势难两 立。在此内忧外患频仍的时代,全国各族人响应团结起來, 共同对付交趾的侵暴。正是在这种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思想支配下,侬智高才屡次上书宋廷,请求接受内附,以便实现团结御敌,保卫宋朝边睡,并报交趾杀父之仇的愿望。岂知宋朝软弱无能,怕惹边事而屡加拒绝。新兴的交趾封建统治者胃口却是很大,肆意掠夺,步步进逼。侬智高所处的安德州,首当其冲,受害至惨。在此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被迫揭竿而起.以战求附。这一行动许多人不理解,往往横加指责,说什么侬智高搞分裂割据,复辟倒退。可谓黑白混淆,是非颠倒。被颠倒了的历史必须颠倒过来。侬智高起兵反宋是北宋期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必然产物。它既反映了壮、汉各族人民的要求,也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起兵失败后,宋王朝被迫接纳桂西广大壮族归明内附,置场博卖,互市通商;开办学校,培育壮民子弟; 减轻广西赋税,与民休养生息;遴选廉洁官吏来岭南任职;屯守重兵,确保边防,等等,在客观上促进了壮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可见,侬智高可与历代农民起义领袖相比美。宋人罗经把侬智高与黄巢并举,今人梁明纶说“侬智高以陈胜自期”(《雷平县志》),的确颇有见地。

评介侬智高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应当从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站在被统治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并且要勇敢地破除正统的历史观和大民族主义观点,把历史上各个民族置于平等的地位来看待,我们才能得出比较公正的结论来。在阶级社会里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只要起义首领和统帅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民的愿望,并且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尽管起义失败了,他仍然会为人们所传颂,这样的历史人物就应该予以肯定。侬智高正是这样一个千百年来仍然得到壮族人民传颂的人物。

据此,侬智高的举兵反宋,是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是“民族的起义”和反压迫的斗争,是进步的正义战争。这就是我的结论。[1]


《侬智高》 - 专家点评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对广西历史上著名的壮族人物侬智高及其起兵反宋的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和深入研究,科学地评价了侬智高起义的性质和影响,认为侬智高的起兵反宋,是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是‘民族的起义’和反压迫的斗争,是进步的正义战争,这次起义的影响,对壮族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对宋王朝保卫边防、巩固岭南地区的统治,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

《侬智高》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壮族民族英雄的专著;澄清了封建王朝近千年来强加在侬智高身上的历史污名……。[3]

《侬智高》“同样是一本全面论述和客观评价壮族英雄侬智高的专著。书中以翔实的史料、严密的论证和科学的态度,辨证了国内外史学界对侬智高的国籍、起兵性质及历史作用等问题上的偏颇之说。先生的真知灼见和学术风范,得到了壮学界的高度赞赏。”[4]

《侬智高》 - 作者简介

黄现璠,本名甘锦英,广西扶绥人,清光绪二十五年生。

少孤贫,性颖异向学,伺塾中授业,潜听之,所肄书,皆可熟诵,塾师奇之,特延入馆。然家贫如洗,所读之书皆借于人,故刻厉益甚,晨起鸡鸣,夜读月下,勤勉如此也。

年二十七,会北师大举士,现璠苦习三昼夜,应试获录。是岁,负笈上京,入北师大预科。所阅颇广,喜史籍,好《日知录》,心折亭林。越二年,复入史学系,师从陈垣、邓之诚、萧一山诸贤。以资罄,遂谋职助学,兼授国文、历史。不数年,举送研究所,治考据、音韵诸学。

又穷搜西洋诸典,得鲁滨逊之说,欲以彼之精华,匡我之所不逮。是时,倭衅关外,以窥中原。现璠深疾之。尝谓:「族之存亡在于史,教本其根也。」继而撰文过之,欲省国人。初,文呈钱玄同,评曰:「观念进化,议论激昂。持之有理,点评中肯。」遂荐校刊之。而现璠平生治学之旨「无权威、无顶峰、无禁区」,盖自是始。

民国二十四年冬,欲赴美游学,资乏未行。或闻日本西学盛,遂东渡,入东京帝国大学,习史学。翌年春,得桑梓资给,攻硕士。时郭沫若同旅日,现璠屡造府拜谒,颇受教。

二十六年,七七事起,现璠还国,充教职。历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桂林师院教授。又兼《国防週报》编撰,抽笔承明,以振国人。

公元一九五八年,中共禁士人清议,大索天下,现璠之名,赫然在首,流荒服。一九七九年,邓小平主政,复启用,赠政协委员,虽年届耄耋,犹力行为人洗冤。一九八二年,卒。

初,现璠考论多奇诡,谓「三代无奴」、「农师非后稷」,言既出,举世为诧。然极重躬行,执言仗义,每闻世间不平事,奋袂攘襟,拍桉而起。平生着述丰硕,不复赘列。

《侬智高》 - 侬智高简介

侬智高(1025~1055)宋代广源州壮族首领,壮拳拳系开创人之一。世居广源州(今广西靖西,田东一带)。民间传其武功盖世,精骑射、剑道。早期任广源州节度使。 其父为当地壮族首领,因不堪交趾国(今越南北部)的欺压、掠夺,又得不到对交趾一味迁就的宋廷的保护,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出兵反抗交趾,后被擒杀害。

侬智高成年后,继其父为广源首领,为摆脱为之深恶痛绝的交趾的控制,曾累次上书宋廷,并献上巨额的黄金和贡物,要求归附。(据《宋史·广源州蛮传》)但当时庸懦的赵祯统治集团,却因怕冒犯交趾,竟然拒绝了侬智高要求内属的真诚请示。因此,在多次请附未果、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侬智高发动了这次其迅猛程度与声势均为宋廷始料不及的大起义,并以雷霆万钧之势,不到一个月就攻陷邕州(今南宁),随即建立了大南国——古城南宁。自立“仁惠皇帝”。继而沿江东下,横、贵、浔、龚、藤、梧、康、封、端诸州望风披靡,不及20日直达千里以外的广州。正是义旗一举,四方响应,起义大军也从举事时的五千人增至近三万之众,从而威震岭南。其间,亲临前锋,接连击毙了两个著名宋将——广南东路钤辖张忠及广南东西路钤辖蒋偕这两个高级将领(据《太平治迹种类》)。其高超武功,在壮族人民中至今仍津津乐道。侬智高是受壮族人民世代尊崇的英雄。在当今壮族地区,纪念侬智高的神庙、颂扬侬智高的传说、追悼侬智高的活动比比皆是。而在泰国, 侬智高则被民间视为泰族的始祖神而受到敬奉。

黄现璠作品集

黄现璠(1899-1982),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家。曾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从事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五十年,在通史、社会史、学运史、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等方面造诣颇深,贡献卓著,成为壮学开山祖师和中国第一个民族学派“八桂学派”的开派领袖以及当代历史学界“无奴派”创始人。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