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粵域本土個性風格嘅騎樓、碉樓、蘆墅、吊腳樓、灰雕、趟籠、園林
Post a reply

广州长洲島深井古村

Aug 1st, '11, 13:32

广州长洲島深井古村


深井古村位于长洲街深井社区内。东北面临珠江,南面接金洲大道,是大学城前往黄埔军校的必经之地。深井村开建于明代,现占地面积近50亩,常住人口4300多人,所存古建筑包括有祠堂、庙宇10多间,石脚古老大屋34间,规模略小的百多间,而局部改建过的则随处可见,全村古街巷纵横交错,呈现一派古色古香的景象。
深井古称“金鼎”,现还保存建于明朝刻有“金鼎”两字石额的门楼。全村古建筑以祠堂、民居为主,主要集中在歧西坊大街、丛桂西街、中约上街、中约下街等一带。祠堂有凌氏宗祠、念公凌公祠、前山凌公祠、柏轩凌公祠、充亭凌公祠、伯达凌公祠、景客凌公祠、肖兰凌公祠、伯成凌公祠;庙宇有洪圣宫、三圣宫;古民居有凌鸿年故居、一号民居、三号民居、十四号民居等一大批;以及金鼎门楼、安来市旧址、深井文塔、安来市古井等。祠堂较有特色的有凌氏宗祠,建于明末,三间三进,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青砖石脚,中堂两次间有石护栏,后堂比前天井高1.2米,是该村凌姓始祖祠,为广州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肖兰凌公祠为三进建筑,大门开左侧,外墙檐下砖雕、灰雕十分精细,草鸟亭台图案栩栩如生,梁架驼峰斗栱造型优美,令人乐而忘返。古民居建筑形式有庭园式、三间两廊式、前宅后园式等,有些民居还吸收融合西方建筑元素。此外,该村还有古榕树、古鸡蛋花树、圣堂山公园(占地3.6公顷)、深井公园等。
深井村有姓氏达15个,人口最多的是凌姓。据记载,该村凌氏出自福建莆田县,是宋末元初组织抗元收复广州的凌震后裔。村中出了不少“功名”人物,仅在清朝,已知的文武进士就有5名,村内有以“进士”冠名的巷有三条,在清朝、民国时期是番禺县的名乡望族。如:清嘉庆六年(1801)进士凌旭升,任山东安邱县知县,他爱民如子、清廉自守,晚年教书育人、扶贫济困,卒后家徒四壁;清道光三年(1823)武进士凌廷飏,授昭武都尉(正四品),被两广总督邓廷桢、林则除及水师提督关天培等委以海防御侮重托,其叔祖昌朝、胞兄一桂均是武进士,故时人称其三人为“一门三进士”;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凌福彭,官至直隶布政使(从二品),其父凌朝庚出身巨富、乐善好施,其孙女凌叔华是现代著名作家。
深井村处于黄埔军校与大学城之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更加凸现出来,成为长洲岛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6月,深井古建筑群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深井古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街深井社区,古时称“金鼎”,现仍保存建于明朝刻有“金鼎”石匾的门楼。全村占地面积30多万平方米,现有常住人口4300多人。整个村依山而建,以街、坊、里、巷布局,现仍保留着明末清初的建筑特色和风貌。现有祠堂庙宇10多座,镬耳式青砖石脚古老大屋34间,规模略小的还有百多间,而局部改建过的则随处可见。祠堂屋顶、门面、梁架装饰考究,砖雕、灰塑图案优美生动,雕工精细。古民居建筑形式有三间两廊式、庭院式、碉楼式等,有些民居还吸收并融合西坊建筑元素。此外,该村还保存有文塔、古桥、古井以及建于清末民初的安来市商业街。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该村整体仍能保存古色古香的村容村貌,十分难能可贵,其建筑特色和风格是岭南地区乃至广东地区的典范。不少游客自发到该古村游览,鉴赏历史文化资源,其影响力将逐步凸现出来。
2.深井古村有姓氏达15个,人口最多的是凌姓。据凌氏族谱记述,凌氏出自福建莆田县,是宋末元初组织民众抗元收复广州的凌震后裔。仅在清朝,已知的文武进士就有5名,村中有以“进士”冠名的巷有3条,在清朝、民国时期是番禺县的名乡望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该村出了不少功名人物,如:清嘉庆六年(1801)进士凌旭升,任山东安邱知县,爱民如子,清廉自守,回乡时“囊无所有,县民共资助之”。晚年教书育人,扶贫济困,在家乡兴建彬社书院,也为茅岗石冈书院筹款。“卒后,家徒四壁立”。两广总督邓廷桢,是凌旭升的同年进士,钦佩其品行高洁,“倡僚绅醵金恤其遗孤”;凌廷飏(号赓堂),清道光三年(1823)武进士,授昭武都尉(正四品),两广总督邓廷桢、林则徐,水师提督关天培等均委其以海防御侮重任。其叔祖昌朝、胞兄一桂都是武进士,故时人称他们为“一门三进士”;凌朝赓,道光、咸丰年间人,出身巨富,乐善好施,“凌义之士闻名远近”,并与西方友人研习汽船、水雷的制作,向钦差大臣进献水雷破敌舰的计策。其儿子凌福彭,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直隶布政使(从二品)。其孙女凌叔华,著名现代作家,大学教授;凌鸿年,曾任国民政府广东省警察厅厅长;凌希天,20世纪20年代参加共产党,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5月,由中国广东省委指派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10月被捕牺牲,年仅30岁。
深井古村文人辈出,经济富足。为了彰显村威,期望后人“青出蓝而胜于蓝”,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起了深井文塔,该塔现已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3.深井古村在清代期间是一个十分富裕的村落(村中的祠堂及民居等建筑均是青砖红砂岩或花岗岩石脚,且砖雕和木雕十分精美,可见其富裕的一面)。鸦片战争(1840)前后,黄埔港口由现今海珠区的黄埔村和琶洲村一带珠江水域,逐渐向长洲岛的深井村一带转移。清同治年间(1862-1874),黄埔港口和黄埔海关迁至长洲岛的北岸,长洲岛由此便称为黄埔岛。清代政府自康熙时期规定外国轮船严禁进入广州,乾隆时期又制定黄埔岛为外轮唯一停泊口岸,此时,该岛便成为外轮停泊、维修、补给和进口物资的集散地,成为船舰修造中心和声名显赫的对外通商贸易口岸。其中,深井古村的安来直街墟市便成为长洲岛上通商贸易和来往人员的集散地之一,从而带旺商贸发展,经济呈现勃勃生机。
4.深井古村的村民十分纯朴,路不拾遗的民风尤来以久。据了解和现场观察,村民自已种的农作物,收获回来后,摆在家门口出售,不需专人现场看管。购买人按农作物的标价,放下钱就可将所购之物拿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之下,这种良好民风应极力倡导,成为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5.深井古村所在的长洲街,2000年12月公布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同时也是广州市长洲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风景区加快建设步伐,深井古村将成为广州地区乃至广东地区的一颗旅游明珠。
Attachments
9.jp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