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獨同去支那嘅視角重新論述我哋大粵嘅歷史。追尋我哋嘅古南越根、我哋粵族人係一個有著兩千幾年歷史嘅古老獨立民族!
Post a reply

李唐戰爭 / 張黃事變 / 蔣桂戰爭

Aug 10th, '11, 16:08

李唐戰爭 / 張黃事變 / 蔣桂戰爭


--------------------

李唐戰爭 / 寧漢戰爭


日期: 1927年
地點: 安徽,湖北,湖南。
結果: 新桂系勝利,唐生智,汪精衛下野,蔣介石先下野後復出。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方
南京國民政府 武漢國民政府
指揮官
李宗仁,夏威,程潛,朱培德等。 唐生智,劉興,葉開鑫等。
兵力
約10萬 約15萬
傷亡
不詳 不詳

寧漢戰爭,是在1927年10月至11月,在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之間爆發的戰爭。由於武漢國民政府簡稱「漢方」,南京國民政府簡稱「寧方」,故被史學界稱為「寧漢戰爭」。亦因為作戰主力部隊為別為武漢國民政府內部的唐生智部和南京國民政府內部的新桂系李宗仁部,所以又稱為「李唐之戰」。

目錄

[隱藏]
1 背景
2 作戰經過
3 結果及影響
4 相關人物
5 參見
6 參考書目
背景

在「四一二政變」和「寧漢分裂」之後,武漢國民政府的汪精衛,唐生智等勢力,與南京國民政府的蔣介石,新桂系勢力在政治,軍事等多方面展開較量,以便爭奪「正統」地位。

「四一二政變」之後,新桂系的勢力擴大。蔣介石準備聯絡何應欽,解散新桂系下屬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打擊新桂系。但何應欽不合作,蔣介石打擊新桂系的計劃未能成功。

當時寧漢雙方都在儘力爭取在西北已經宣布投向北伐軍陣營的原西北軍馮玉祥。馮玉祥擁兵20多萬,居中調停寧漢雙方的分歧,並策動寧漢雙方繼續北伐。1927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繼續北伐,新桂系第七軍北上攻入山東境內,驅逐張宗昌,孫傳芳等北洋軍閥。同時,武漢國民政府亦派兵北伐,攻入河南境內。

1927年7月,漢方派出唐生智,程潛,張發奎等部隊,東進進攻寧方。新桂系迅速以與漢方作戰為借口,調動部隊回到南京附近,並聯絡駐軍浙江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周鳳岐部,形成對南京的包圍。

隨後,李宗仁與程潛部達成協議,相互不攻擊,以藉此向蔣介石施壓。7月15日,汪精衛於武漢實施「和平分共」,驅逐共產黨員和部分國民黨內左派人士(未公開身份的傾共產黨者),共產黨自此被迫在全國轉入地下活動。寧漢雙方的根本政治分歧消失,為寧漢合流打下了基礎,但漢方仍然堅持要蔣介石下野 。

8月,奉系軍閥張作霖支持張宗昌,孫傳芳南下進攻南京。8月6日,蔣介石親自指揮的徐州戰役遭到失敗,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王天培部損失很重,丟失蘇北交通樞紐,軍事重鎮徐州。寧方腹背受敵,形勢危急。蔣介石原定以徐州作戰的勝利來對漢方施壓,但這一計劃失敗。此戰導致王天培因戰敗而被槍決。

8月8日,新桂系首領李宗仁通電漢方,要求「整個善後」。蔣介石從徐州回到南京,命令新桂系二號人物白崇禧布署部隊與漢方作戰,但遭到白崇禧的公開抗命。蔣介石不得已通電下野。

因蔣介石主動下野,漢方暫時失去「討伐」的目標。新桂系遂與何應欽布署部隊,先迎戰北方軍閥。

8月底,經過孫軍和寧方軍隊的反覆爭奪,新桂系和何應欽的第一軍在龍潭發動全面反攻,擊破南犯的孫傳芳主力6萬餘人。孫傳芳只帶十餘個衛兵北渡長江撤退,南京局勢得以穩定。此後孫傳芳逐漸淡出政壇。

9月11日,在新桂系的主導下,寧漢雙方及多位國民黨元老在上海開會,商談雙方聯合。新桂系連同國民黨內部的「西山會議派」,排斥了漢方的汪精衛,成立了一個由新桂系主導的「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寧漢合流,但汪精衛被迫下野。汪精衛雖然下野,同時仍然聯絡漢方的唐生智、程潛,反對新桂系。同時還鼓動漢方的張發奎在廣州另立中央,以對抗新桂系。此時因張發奎所部南下廣東進攻共產黨武裝,以及程潛部移防湖南,漢方軍隊幾乎盡控制於唐生智之手,加之蔣介石、汪精衛先後下野。寧漢雙方的矛盾,已經由寧方蔣介石、漢方汪精衛之間的政治分歧演變成了控制寧方實權的新桂系與控制漢方實權的唐生智之間的政治分歧。

作戰經過

1927年9月22日,唐生智以「武漢政治分會」的名義,宣布「護黨」,公開反對新桂系主導的中央特別委員會。並命令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軍劉興部東進,在當塗與新桂系的第七軍夏威部爆發了前哨戰。新桂系隨之以「中央」名義出兵西進,進攻唐生智。

新桂系政治、軍事手段同時使用,動員了譚延闓、孫科等人前往武漢與唐生智會談,但會談失敗。

10月18日,投向南京方面的程潛部國民革命軍第六軍首先向駐守宣城的第三十六軍劉興部發起進攻,寧漢戰爭正式爆發。

由於江西的國民革命軍朱培德部已經投向寧方,唐生智為防止被寧方軍隊攔腰截斷,主動退出安徽。李宗仁親自到達安慶指揮前線作戰,並宣布唐生智之「十大罪狀」。唐生智繼續撤退,相繼放棄武穴、武漢,退入湖南。唐生智主動通電下野,以觀望形勢,但同時仍控制其部隊在湖南繼續對抗南京方面。

此時下野之蔣介石準備與唐生智聯合,以打擊勢力越來越強的新桂系。1928年1月15日,新桂系、程潛等部隊從武漢出發,攻入湖南,與唐生智部爆發連場激戰。

當程潛部第六軍攻佔岳州後,葉開鑫部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四軍投向唐生智和蔣介石,並從背後突襲第六軍,第六軍遭受重創,陷入潰亂狀態。白崇禧急電武漢,提出兩個補救的策略:第一是全軍回師攻擊葉開鑫部,保衛武漢。第二是不顧葉開鑫,全軍突破正面敵軍防線,攻取唐生智的總部所在地長沙。

當時在武漢的寧方大員李烈鈞、譚廷闓、何應欽等都主張使用第一方案,但新桂系首領李宗仁堅持使用第二方案。於是,白崇禧親自督軍南下,連破長沙、衡山、衡陽等湖南重鎮。唐生智部大敗。唐部李品仙,葉琪,劉興,何鍵等人紛紛通電,表示擁護南京政府,願意接受南京政府改編。唐生智早前已經下野,在唐軍潰敗後,被迫前往日本流亡。

寧漢戰爭以新桂係為主力的南京政府獲得完全勝利而告終。

結果及影響

在寧漢戰爭中,最大的獲益者是南京方面的新桂系。新桂系在寧漢分裂期間,成功運用政治、軍事上的不利形勢迫使蔣介石下台。進而通過政治手段組建了受新桂系控制的「中央特別委員會」,同時一併排斥了武漢方面的汪精衛。隨後又以中央名義,出兵擊敗了武漢方面的唐生智,並收編了唐生智在湖南、湖北的部隊。此後,湖北湖南成為新桂系的勢力範圍。新桂系可控制的兵力亦膨脹到約20萬。

但是,蔣介石與唐生智、汪精衛等人迅速聯合起來,對抗勢力越來越大的新桂系。1927年底,蔣介石、汪精衛策動張發奎、黃琪翔於廣州另立中央,企圖將新桂系的勢力驅逐出廣東。因當時新桂系正部署與唐生智的作戰,未與廣州方面爆發衝突。隨後雖然新桂系擊敗了唐生智,但蔣介石卻得以借「廣州張黃事變」,得以成功復出。

新桂系在寧漢戰爭中的獲勝因素有:

第一:不停的拉攏各方勢力,使大批國民黨元老,如譚廷闓,孫科,胡漢民等人轉而支持南京方面,政治上取得主動。

第二:軍事實力佔優,南京政府下屬有李宗仁,程潛,何應欽等部約六個軍,兵力約10萬,並有海軍和空軍助戰。同時還有廣東李濟深,四川楊森等部作為後援,西北軍馮玉祥也表態支持南京方面。而唐生智部號稱有六七個軍的番號,兵力15萬,但很多軍並不願受唐生智指揮,如程潛,魯滌平,朱培德等部在開戰前後都分別投向南京政府。唐生智能直接控制的部隊不過三四個軍。

第三:地緣有利,武漢方面控制的地區為湖北、湖南、江西全境,安徽一部、河南一部。戰端一開,朱培德控制之江西、駐守鄂西之魯滌平都投向南京,武漢四面受敵。而且南京方面控制江南富裕之地,在軍費上也遠比武漢方面充裕。

寧漢戰爭使「寧漢合流」的結果得以保證,使國民政府得以維持統一。1928年,國民政府內部蔣介石、新桂系、馮玉祥、閻錫山四大派別聯合進行北伐,迅速擊敗奉系軍閥張作霖,使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新桂系也在寧漢戰爭以及二次北伐中,勢力迅速擴張至極盛。

相關人物

寧方: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程潛,夏威,朱培德,魯滌平,胡漢民,譚延闓,孫科,李烈鈞,李濟深。

漢方:汪精衛,唐生智,劉興,葉琪,葉開鑫,李品仙,何鍵。

其他:張作霖,孫傳芳,張宗昌,張發奎,黃琪翔,王天培。

參見

國民革命軍內戰戰鬥列表
參考書目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1988年2月第1版,《李宗仁回憶錄》。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莫濟傑,陳福霖[美]著,1991年8月第1版,《新桂系史》,第一卷。廣西人民出版社。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81 ... 8%E4%BA%89

Re: 李唐戰爭 / 張黃事變 / 蔣桂戰爭

Aug 10th, '11, 16:09

廣州張黃事變


廣州張黃事變是指在1927年11月17日凌晨,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之一的張發奎、黃琪翔等人在廣州發動政變,改組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廣東省政府的事件。廣州張黃事變的目的是反對當時控制國民政府的新桂系,其目的沒有達到。但是,在前期政治鬥爭中被迫下野的蔣中正,得以藉此事件復出。廣州張黃事變,是寧漢分裂以及李唐之戰中,國民政府和國民黨內部汪兆銘、蔣中正、新桂系等派系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中的一部分。

事件經過

1927年新桂系在寧漢分裂之中,通過逼迫蔣中正下野,促成寧漢合流。並且成立了由新桂系操控的「中央特別委員會」,控制了國民政府的大權,並且排擠了汪兆銘。國民政府內部反對新桂系的各派政治勢力開始重新分化組合,合力倒桂。當時,最具有軍事勢力的反桂勢力是原屬武漢國民政府的唐生智。新桂系不斷與唐生智發生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摩擦,雙方都準備發動內戰。

張發奎,黃琪翔原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為李濟深部屬。北伐時期,二人北上,在寧漢分裂之後,張黃二人宣布投向武漢國民政府,另立「第二方面軍」番號,實際上處於半獨立狀態。

1927年中,蔣中正、汪兆銘分別在與新桂系的爭鬥中失利下野。隨後蔣汪二人便分別聯絡張黃二人,以其能利用張黃二人的軍事資本,在廣州等地另立國民黨中央,以對抗新桂系所設立之「中央特別委員會」。同時,張黃二人也希望借反桂擴大影響,削弱新桂系的政治盟友,長期控制廣東之李濟深,進而奪取廣東地盤。三派勢力開始聯合。

1927年9月,張發奎、黃琪翔借口南下清剿中國共產黨武裝,率軍自江西南下廣東。控制廣東之李濟深對張黃之部隊表示歡迎,划出北江地區為張黃部隊之駐地,並要求張黃部隊立即出兵攻打在粵贛邊境的共產黨葉挺部隊。但張黃二人要求李濟深通電反桂作為交換條件。其時新桂系與唐生智之矛盾已經基本激化,無論從政治,軍事上新桂系都佔優勢。李濟深不願反桂,只得調動其嫡系部隊北上攻擊共產黨武裝,廣州城防空虛。張黃二人之部隊趁機控制了廣州。

1927年10月29日,汪兆銘自香港到達廣州,另立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公開宣布反對新桂系之「中央特別委員會」。此時新桂系與唐生智矛盾已經徹底激化,寧漢戰爭爆發,雙方已經在湖北、安徽開戰,新桂系黃紹竑不得不將駐屯廣東的桂軍部隊撤回廣西。汪精衛、張發奎、黃琪翔趁機排擠李濟深在廣東的勢力。而蔣介石則自日本返回上海,宣布將於11月間在上海召集國民黨中執委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的預備會,電請汪精衛,李濟深自廣東北上上海,企圖將李濟深誘離廣東。

11月16日,汪兆銘、李濟深離開廣州北上上海,張黃二人立即發報給留守廣西的新桂系排名第三的首領黃紹竑,要其前來廣州暫代李濟深之職務。因新桂系之政治盟友李濟深離開廣東,新桂系同意黃紹竑前往廣州,以控制局面。不料黃紹竑於17日凌晨到達廣州,尚未住下,寓所就被張發奎派兵包圍。黃紹竑立即在包圍圈未合攏之時化裝逃離廣州前往香港。張黃二人遂正式發動政變,將桂系在廣州周邊的部隊繳械,並將原李濟深部屬薛岳和黃鎮球之部隊收買倒戈,攻擊粵西地區的桂系主力部隊第七軍,第七軍被迫退回廣西。18日,張發奎自任廣州軍事委員會主席,以汪派人物顧孟余、陳公博分別出任廣州政治分會主席和廣東省長。

因當時李唐之戰正在進行,新桂系無暇顧及對廣東用兵,於是只得行政治和輿論攻勢,張黃二人與新桂系爆發了大規模的輿論戰。張黃二人攻擊黃紹竑入粵,是企圖將張黃二人之部隊繳械,張黃政變實為自衛。而新桂系,李濟深則聲稱黃紹竑所部乃合法入粵,張黃二人兵變實乃軍閥行徑。一時間輿論大嘩。

在上海舉行之國民黨四中全會預備會上,新桂系,李濟深與汪兆銘立即展開了爭鬥。新桂系和李濟深聯合反汪各派攻擊汪精衛,要求先追究張黃事件之責任,再召開四中全會。而蔣中正則以「中立調停」的姿態,聲稱張黃事件應壓後處理。在各派圍攻之下,汪兆銘突然拋出要求蔣中正復職之提案,意圖轉移視線。由於當時國民黨內各派勢力之政治利益難以調和,蔣中正復職為各派唯一可接受之共同點。自此,在寧漢分裂前期被迫下野的蔣中正,得以借廣州張黃事變復出。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唐生智、新桂系、李濟深、汪兆銘、蔣中正、張黃二人錯綜複雜的政治爭鬥之下,中國共產黨利用潛伏在張黃部隊中的共產黨員和左翼分子發動起義,中國大陸史學界稱之為「廣州起義」。張黃二人連夜逃往廣州河南區粵軍李福林部駐地,隨後立即抽調防備桂系之軍隊主力約5萬餘人,圍攻廣州。12月14日,廣州起義失敗。張黃之部隊奪回廣州,共產黨部隊大部戰死,部分撤離。

蔣中正立即利用這一事件,反而連同新桂系和李濟深倒汪。12月16日,蔣中正下令上海衛戍司令部秘密監視汪派人士,並且電告黃琪翔,要求其辭職。隨後又親自勸告汪兆銘下野出國。汪兆銘不得已,與黃琪翔下野出國,汪兆銘在寧漢分裂以來第二次被迫下野。

此時唐生智丟失安徽,湖北,全軍收縮於湘南,敗局已定。新桂系立即調動部隊,連同李濟深之粵軍,圍攻張發奎。桂軍從廣西大舉東進,粵軍則自潮汕地區西進,新桂系另有一部自上海海運汕頭助攻。張黃軍下屬之第四軍繆培南,薛岳師,黃鎮球師首先東進進攻東江地區的陳銘樞,陳濟棠粵軍,將二陳的部隊擊退。隨後主力回師進攻東進的黃旭初桂軍。雙方激戰數日,張黃部隊軍心不穩,又無後援。李福林部和廣東海軍又倒戈,已經無力再戰。繆培南率部退往粵北,後被蔣介石收編。張發奎通電下野。新桂系之政治盟友李濟深重回廣州。

影響

廣州張黃事變是寧漢分裂到二次北伐之前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內部接連不斷,錯綜複雜的政治爭鬥中的一部分。期中涉及的政治派別有新桂系,汪兆銘,李濟深,蔣中正等等。在寧漢分裂期間,新桂系成功迫使蔣中正下野而換取寧漢復合,而在寧漢復合之際,又通過排擠汪精衛而奪得了國民政府實權。隨後,新桂系的地位遭到了武漢方面手握重兵的唐生智的挑戰,新桂系在與唐生智的政治,軍事鬥爭期間,蔣汪二人卻聯合起來,利用張黃二人在廣州政變來打擊新桂系以及其政治盟友李濟深,從而使蔣介石得以復出。此時共產黨亦利用各派矛盾在廣州起事,後雖然失敗。但這一機會卻被蔣中正利用,逼迫汪兆銘下野。新桂系在擊敗唐生智後也騰出了力量,和李濟深圍攻張黃。使得新桂系在華南地區的勢力範圍得以重建。

新桂系的勢力雖然通過擊敗唐生智和張黃二人而處於上升階段,並且鞏固了華南的勢力範圍。但是由於強勁的政治對手蔣中正的復出,新桂系被迫解散中央特別委員會,在政治影響力上遭受了挫折。而汪兆銘則再次被迫下野,其政治資本損失殆盡。此後,汪兆銘在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內之影響力一落千丈。其後汪兆銘雖然復出並在黨內擔任一定職務,但其影響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參考書目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1988年2月第1版,《李宗仁回憶錄》。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劉志超等著,1998年3月第1版,《民國軍閥史》。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
莫濟傑,陳福霖[美]著,1991年8月第1版,《新桂系史》,第一卷。廣西人民出版社。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9%BF ... B%E5%8F%98

Re: 李唐戰爭 / 張黃事變 / 蔣桂戰爭

Aug 10th, '11, 16:25

蔣桂戰爭


日期: 1929年
地點: 河北、湖北、廣西、廣東
結果: 蔣介石勝利,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下野出國。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方
新桂系 蔣介石 粵軍、西北軍、湘軍
指揮官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胡宗鐸、夏威、陶鈞等 蔣介石、陳濟棠、唐生智、劉峙、張發奎、韓復榘等
兵力
約20萬 約40萬
傷亡
不詳 不詳
蔣桂戰爭,是在1929年3月至6月期間,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內部,由蔣中正與新桂系勢力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

目錄

[隱藏]
1 背景
1.1 湘案
2 作戰經過
3 結果及影響
4 相關人物
5 參考書目
6 參見
背景

在1927年底的寧漢分裂中,新桂系以其戰功結合政治作為成功的成為國民政府內部的主要派系,對內成功排除武漢政府內政敵汪兆銘、對外則以徐州戰役失敗的理由結合何應欽等將領逼退蔣中正在南京政府內的地位。政治以外還透過寧漢戰爭的軍事手段擊敗了兩湖地區的軍閥領袖唐生智,同時收編了唐生智部隊,成功將控制地盤擴大到較為富庶的湖南湖北,新桂系實力大增。但是蔣中正隨後藉「廣州張黃事變」得以成功復出,新桂系排除政敵的行動受到短暫挫折,但仍然成功的掌控北伐前數倍的區域。

1928年,國民政府發動第二次北伐,蔣中正、李宗仁新桂系、閻錫山晉系、馮玉祥西北系四大軍閥系統聯軍40萬北上,成功擊敗奉系進占華北,退回東北的張作霖遭到日本人暗殺以及國民政府的勝利促成了東北軍首領張學良主動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使得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

在這場聯合軍事行動中,新桂系勢力擴張到河北,勢力達到極盛。南京國民政府統一全國之後,四大派別各擁兵數十萬,駐軍數省地盤。國民政府在蔣中正的主導下,以休養生息與戰後復員等名義召開「善後編遣會議」,意圖裁軍。

當時,新桂系勢力範圍為廣西,湖南,湖北,和河北山海關至天津一帶,擁有「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之番號,下轄十六個軍又六個獨立師,有兵力20餘萬。新桂系首領李宗仁擔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及武漢政治分會主席。當時控制廣東之李濟深,長期為新桂系之可靠政治盟友,故新桂系實力十分雄厚。而蔣介石第一集團軍所屬部隊有50多萬,控制了江南之地,並且,蔣介石身兼中樞首領職位,政治優勢十分明顯。閻錫山所部第三集團軍控制山西,河北北部和平津兩市,亦有兵力20多萬。馮玉祥第二集團軍控制西北,河南等地,兵力達40萬。

在1929年初的編遣會議上,四大派別都希望本派軍隊少裁,別派多裁,以謀取最大的政軍利益。雖然後來的結果是會議破局,但是各派的決議為各軍應儘快改編為師,四派總和兵力應保持在60萬人內,中央政府分配20萬人配額,其它派系則維持在10萬人左右。各派在善後編遣會議上的政治鬥爭導致矛盾激化,但各派在會後亦陸續按會議決議開始整編部隊。

湘案

在1928年初,新桂系在控制國民政府之後,出於控制湖南之目的,軟禁主政湖南之程潛,任命何鍵、魯滌平等人主持湖南政務。但魯、何二人不和。1929年2月,魯滌平暗地投向蔣中正,蔣中正並繞過武漢政治分會接濟魯滌平部大批軍械彈藥,何鍵查扣後當即上報武漢政治分會(湖南省由武漢政治分會管轄)。2月21日,新桂系將領夏威、胡宗鐸、葉琪等人大懼,在未得到李宗仁同意,亦未與二號人物白崇禧商討之前提下,即倉促以武漢政治分會名義發報中央,宣布免去魯滌平本兼各職。同日,夏威、葉琪二人率軍進入長沙,將魯滌平部繳械,魯被迫離開長沙。

李宗仁因擔任國民政府中央職務,與家眷常住南京。李宗仁聞訊後,因擔心自身安全,迅速離開南京,避居上海公共租界。蔣中正以「違反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各地政治分會不得擅自任免轄區內特定人員」為名,調集軍隊,準備進攻新桂系。

3月,廣州政治分會主席李濟深北上南京調停蔣桂矛盾,被蔣中正扣留。粵系將領陳濟棠、陳銘樞投向蔣中正,粵桂政治聯盟被拆散。21日國民政府發表聲明,免去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本兼各職,準備武力討伐新桂系。馮玉祥,閻錫山兩派觀望形勢,態度暗昧。新桂系陷於不利境地。

作戰經過

蔣桂矛盾激化之後,駐紮河北之新桂系部隊由白崇禧指揮。白崇禧原定沿保定,津浦路南下徐州,配合湖北桂軍東進攻擊南京。但其部原多為唐生智舊部,蔣中正將唐生智從日本接回,並派其前往河北。因唐生智對舊部的影響力,使得白崇禧對軍隊失去控制,幸得三十六軍軍長廖磊通知,僥倖逃生,乘船逃離河北。以廣西籍士兵為主體的第十三軍軍官只得辭職南下,余部被唐生智舊部李品仙收編。蔣桂戰爭尚未正式爆發,河北桂軍已經土崩瓦解。白崇禧乘海輪南下香港,蔣中正命海軍截停此海輪,如不尊號令,可將海輪擊沉。但消息泄漏,李宗仁委託日本方面派船中途迎接白崇禧護送至香港。而李宗仁、白崇禧因交通原因,均無法返回武漢指揮新桂系部隊,黃紹竑留守廣西,因粵軍態度不明,亦無法北上。新桂系部屬實質上進入了各自為戰之狀態。

3月底,蔣中正調動劉峙、朱培德等部,準備進攻武漢。隨後,湖南之何鍵亦倒向蔣中正。桂系內部胡宗鐸、陶鈞與李明瑞、俞作柏等人不和。4月初,李明瑞、俞作柏、楊騰輝等人與蔣中正接洽後,宣布不參與「內戰」,將所屬部隊後撤。導致新桂系鄂東防線出現空檔。新桂系被迫放棄武漢,退守鄂西。同時,李宗仁、白崇禧先後到達香港,自廣州西進返回廣西,與留守廣西之黃紹竑會面。但湖北形勢已經不可逆轉。

4月11日,國民政府發布《告桂系軍隊書》,曆數新桂系之「罪惡」,並號召桂軍士兵放棄抵抗。桂軍士兵軍心渙散,胡宗鐸、夏威、陶鈞、葉琪等分別與蔣中正接洽,最後分別辭職,出洋。新桂系在湖北之部隊被收編。蔣中正迅速調集部隊準備進攻廣西,並去信告李宗仁、白崇禧下野出國,黃紹竑可以留任廣西,但廣西將由李明瑞、俞作柏主政。新桂系認為此條件十分苛刻,不予接受,動員部隊準備迎戰。

5月5日,新桂系宣布成立「護黨救國軍」,通電討伐蔣中正。計劃主動出擊,先攻取廣東。5月15日,北方之馮玉祥提出與新桂系合作討蔣,出兵進攻蔣中正。但其屬下石友三、韓復榘等人投向蔣中正,導致馮部失利。

5月中,新桂系部隊兵分兩路攻入廣東,擊敗粵軍,進抵廣州城下。蔣中正調集湘軍、黔軍、滇軍等部攻入廣西,牽制桂軍。桂軍與粵軍在白泥地區展開決戰,桂軍被擊敗,被迫撤回廣西。但同時桂軍在桂林、柳州一線連連獲勝,擊敗湘軍、黔軍、滇軍等部。

蔣中正迅速調動李明瑞、俞作柏、楊騰輝所部原桂軍南下廣東,西進進攻廣西。因李、俞、楊所部戰鬥力較強,迅速攻佔了梧州,桂平守將韋雲淞棄城,桂軍至此已無力再戰。

6月27日,李明瑞所部入南寧。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人下野,避居國外(香港、越南西貢、海防)。新桂系勢力失敗,蔣中正委任李明瑞、俞作柏、楊騰輝主政廣西。蔣桂戰爭以蔣中正方面全勝而告終。

結果及影響

歷時3個月的蔣桂戰爭以蔣中正的勝利而告終。自寧漢戰爭和「二次北伐」以來勢力不斷擴張的新桂系,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新桂系丟失全部地盤,包括大本營廣西。所有軍事實力也基本損失殆盡。新桂系三大首領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被迫避居國外。此戰蔣中正徹底削弱了新桂系,儘管李白黃三人在短短的半年後重新執掌廣西。但新桂系之政治影響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新桂系的失敗,也使得馮玉祥,閻錫山兩派與蔣中正矛盾加劇。並造成了隨後各派聯合反蔣的中原大戰。

李明瑞,俞作柏,楊騰輝三人主政廣西後,因政治面貌左傾,並引入共產黨鄧小平等在廣西活動。於是僅3個月後,蔣中正即出兵廣西,驅逐李,俞等人,廣西政局陷入混亂,李明瑞等其後與鄧小平等共產黨在廣西建立共產黨根據地。以楊騰輝、周祖晃、尹承綱為首桂軍軍官後則重新追隨李宗仁。

相關人物

蔣中正 李宗仁 白崇禧 黃紹竑 胡宗鐸 夏威 廖磊 葉琪 何鍵 唐生智 魯滌平 李明瑞 俞作柏 楊騰輝

參考書目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1988年2月第1版,《李宗仁回憶錄》。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莫濟傑、陳福霖著,1991年8月第1版,《新桂系史》,第一卷。廣西人民出版社。
參見

國民革命軍內戰戰鬥列表
蔣馮戰爭
中原大戰
第二次蔣桂戰爭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2%8B ... 8%E4%BA%89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