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喺大粵做過一番大事業嘅今古大粵籍名人嘅功過是非進行褒揚同批判
Post a reply

李濟深

Aug 13th, '11, 09:47

李濟深


性別 男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籍貫 江蘇武進
出生 1885年
中國廣西蒼梧
逝世 1959年10月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
李濟深(1885年-1959年10月9日),字任潮,原籍江蘇,廣西蒼梧出生。中國軍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曾於黃埔軍校任教,北伐期間協助蔣中正在廣東清黨,之後又多次反蔣,曾於福建事變時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政府主席。抗戰勝利後脫離蔣中正之中國國民黨,另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之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目錄

[隱藏]
1 教育至黃埔
2 北伐至清黨
3 閩變至抗戰
4 內戰至民革
5 子女後代
6 注釋與參考文獻
[編輯] 教育至黃埔

李濟深曾在梧州中學堂讀書,是胡漢民的學生。後轉學廣東黃埔兩廣將弁學堂(後更名為兩廣陸軍中學),與鄧鏗為同學。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改北京陸軍大學)。1912年辛亥革命後,任廣東北伐軍第二十二師參謀長;次年陸軍大學復課,畢業後留校任教。1920年應鄧鏗之邀,任陳炯明建國粵軍第一師參謀長。鄧鏗被殺後,梁鴻楷繼任,不久,李繼任第一師師長。1922年冬參與策動粵軍反戈驅逐陳炯明。1923年任梧州西江善後處長,曾動員李宗仁、黃紹竑加入國民黨;有「半個桂系」之稱。 1924年黃埔建校,李濟深任教練部少將主任。1925年 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建國粵軍第一師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任上將軍長。第四軍之下轄兩個師及一個獨立團。

[編輯] 北伐至清黨

1926年,北伐開始,李濟深兼任黃埔軍校副校長,國軍總參謀長,總司令部留守主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等職。 1927年4月寧漢分裂之際,李濟深到上海參加蔣中正在上海召開的會議,返回廣州後展開清黨,是為「廣州四·一五事變」。之後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李任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政治會議廣州分會主席,第八路軍總指揮(由第四軍擴編)。同年8月共產黨在南昌發動南昌兵變(共產黨方面稱之為南昌起義),李派大軍到潮、梅一帶鎮壓。

[編輯] 閩變至抗戰

1929年3月蔣中正和桂系爆發蔣桂戰爭,李濟深被蔣中正扣留在湯山,並被永遠開除黨籍。廣東則為李濟深原部下,擁蔣的陳濟棠所據。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李才被釋放並恢復黨籍。1933年聯合方鼎英、陳銘樞組成「革命軍事委員會」,提出擁胡反蔣,抗共抗日,再被南京開除黨籍。同年11月,十九路軍在福建發動兵變(稱閩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提出與共產黨合作,反蔣抗日。李被選為政府主席及軍委主席。閩變事敗後,李出走香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撤銷對李濟深的通緝,任李為軍事委員會委員,桂林行營主任,軍事參議院院長等職。1944年8月,乘湖南戰局危急,暗通美國顧問史迪威,密謀另立政府,迫蔣下野[1][2]。1945年,李被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編輯] 內戰至民革

1947年3月,李濟深在香港發表《對時局意見》,號召國民黨內人士「站出來改正反動派錯誤」,再被國民黨開除黨籍。1948年1月,在香港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推舉宋慶齡為榮譽主席,李濟深任中央委員會主席,何香凝,馮玉祥等原國民黨被推為委員。同年5月,赴東北解放區。9月,到北平參加中共發起第一次政協會議。10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之後在1954年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1959年病逝。

[編輯] 子女後代

李濟深有子女多人,當中李沛文為民革領導人,政協委員。李沛文1985年死後,由其弟李沛瑤代替。李沛瑤後任民革主席,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於1996年2月2日被其警衛戰士張金龍殺害。

兒子李沛文、李沛金、李沛鈺、李沛瓊、李沛瑤、李沛鈐
女兒李筱薇、李筱蓮、李筱桐、李筱菊、李筱松
[編輯] 注釋與參考文獻


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李濟深
^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 「1944年8月,在衡陽淪陷前後,李濟深鑒於抗戰形勢十分嚴重,曾聯絡龍雲、余漢謀、張發奎、薛岳等將領,並爭取史迪威將軍給予美國軍事物資的援助,準備在西南地區獨立堅持抗戰。後因史迪威被美國總統召回美國,國內形勢也發生了變化,這一計劃未能實現。」(《李濟深年譜》)


首任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
1948年-1959年 繼任:
何香凝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D%8E ... F%E6%B7%B1
Attachments
李濟深.png
李濟深.png (25.14 KiB) Viewed 117 times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