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喺大粵做過一番大事業嘅今古大粵籍名人嘅功過是非進行褒揚同批判
Post a reply

彭湃

Aug 13th, '11, 13:45

彭湃


出生 1896年10月22日
中國廣東省海豐縣
身故 1929年08月30日 (32歲)
中國上海 龍華
職業
中國現代農民運動領袖
「中國農民運動大王」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彭湃(1896年10月22日-1929年8月30日),原名彭漢育,1896年10月22日,出生在中國廣東省海豐縣一個地主家庭[1],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民國時期中國農民運動的領導人[2],被毛澤東稱為中國「農民運動大王」。他認為土地和農民問題是1920年代初中國諸多社會問題中最根本的問題。[3][4]

目錄

[隱藏]
1 地主出身 留學日本
2 從事農民運動
3 國共合作,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4 「四一二」後武裝暴動,建立海陸豐蘇維埃
5 入獄並被秘密槍殺
6 1949年後
7 後代親屬
8 參考文獻及注釋
9 外部連結
地主出身 留學日本

彭湃10歲時父親病逝[5],雖出身大地主家庭,母親周鳳的窮苦農家身世背景和影響對他日後社會政治觀點的形成有關[6][7]。1917年彭湃前往日本留學,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留日期間俄國發生了1917年十月革命、日本發生了大米風潮、中國發生了五四運動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系列重大事件,彭湃因參加反對日本瓜分侵略中國的集會遊行曾被日本警察毆傷並被列入黑名單。最終他由一個基督徒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者。[6][8]

1921年夏,彭湃回國。應海豐當地學聯會學生的請願,主政廣東的陳炯明責成海豐縣長任命彭湃出任海豐縣教育局局長。[7][9]

從事農民運動

主條目:中國現代史農村改革運動


1926年彭湃所著
《海豐農民運動》,書名為周恩來當時所題。
1922年夏,由於組織學生遊行慶祝「五一勞動節」,彭湃被撤去海豐縣教育局長職務。此後他開始從事農民運動。為發動、組織農民,成立農會。彭湃當眾燒毀自家祖傳田契,將自己的農田分給農民無償耕作,同時自己過著儉樸的農民生活 [10][7]。農會裡可以得到免費醫療、農業指導;並調解婚姻、債務、土地所有權糾紛,也提供人身保護。農會經常散發簡單的圖表,用以描述地主對農民的剝削。並把農民的貧困和生活中各種遭遇編成標語和口號,廣為散播。經過幾次較為有影響的事件,如有幾位佃農因為欠租成為被告,農會出面幫其免責出獄;1923年元旦,彭湃領導成立海豐縣總農會,併當選為會長,時會員達2萬戶,農會人口有10萬人,約佔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海豐農會發展迅速,並擴大至惠州地區及廣東全省,同年5月廣東省農會成立,彭湃被推選為廣東省農會執行長。1923年夏(7-8月),海丰台風受災,造成農業大損失,農會提出減租70%等意見;時任縣長等拒絕,並與陳炯明部下一起解散農會,抓捕通緝農會骨幹。彭湃等人逃離後與陳炯明周旋,使被捕農會骨幹得以獲釋。[7] 1924年由於農會與國共兩黨愈宜密切的關係及越發明顯的政治傾向,加上地主宗族的龐大壓力,陳炯明最終直接下令解散農會禁止其活動,彭湃將農會骨幹人員轉入地下活動,到廣州投奔已經與陳炯明反目的孫中山,參加第一次國共合作。[7][11]

國共合作,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彭湃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出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他提議農民運動的實施方案,被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同年6月30日,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根據彭湃的提議,決定開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農講所),彭湃擔任第一屆和第五屆農講所主任。彭湃在創辦主持農講所期間完成了《海豐農民運動報告》,在國民黨中央農民部主辦的《中國農民》上連載,後改名為《海豐農民運動》[12][13]。這本書是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部農民運動著作,對後來毛澤東寫的一系列關於農民問題的文章包括《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4]。1925年2月、9月,許崇智、蔣介石、周恩來率領以黃埔軍校校軍為主力的孫中山部發動兩次東征,最後擊潰陳炯明的部隊,海豐縣農會於1925年3月恢復。[15][16] 東征期間,農會給與孫中山的軍隊幫助,被陳炯明的部隊給與報復,[15][16][11] 同樣孫的軍隊回來時亦會反報復。[11]

「四一二」後武裝暴動,建立海陸豐蘇維埃

主條目:海陸豐暴動


海豐縣城紅場內的彭湃銅像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的部分勢力在上海開始清黨,捕殺中共成員,並成立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立,[17] 故又史稱「四一二政變」、「寧漢分裂」。彭湃時任武漢國民政府中華全國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兼秘書長,被南京國民政府通緝(《國民政府通緝共產黨首要令》)[18]。 4月底,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彭湃當選中央委員。7月2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佈解散共產黨機關。彭湃之後參加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19],參與領導南昌起事,失敗後隨軍南下廣東。10月,發動海陸豐暴動,佔領海豐、陸豐兩縣,1927年11月21日,成立海陸豐工農兵蘇維埃(工農兵民主)政府,為最早的中國蘇維埃地方政權,形成割據勢力。制訂和頒布了「土地革命法規」,主張「一切田地歸農民」,實踐「耕者有其田」[20]。因「四一二」清黨開始的「白色恐怖」地主得勢時採用恐怖手段濫殺農民、農會成員[21][11],而當地農民復仇時則以牙還牙也有採取恐怖的方式折磨虐殺反對者[11]。40萬人口的海陸豐地區,適時有超過5萬名民眾逃離到香港、廣州避禍。

彭湃在海陸豐地區有著非常高的威望,事實上彭湃已經成為最高決策者,擁有一切權利,[8] 他當時的職務是「中國共產黨東江地區特委書記」。蘇維埃政權里的共產黨員有85%是當地農民,2.3%是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行使政權大部分權利,而他們同時嚴格受到「東特」的控制。目前沒有史料證明彭湃有過試圖阻止屠殺的行為。1928年2月29日,蘇維埃政權被政府軍擊潰,彭湃率領殘部逃至大南山地區。[11] 同年10月,受上海的中共中央指令,彭湃離開廣東,繞道香港轉往上海。[22] 費正清的觀點認為海陸豐地區之所以能夠爆發有現代特徵的農民運動,彭湃1922年以後的行動是決定性的因素。[11]

入獄並被秘密槍殺

1928年7月,彭湃在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底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兼江蘇省軍委書記。1929年8月24日,由於軍委秘書白鑫的出賣,彭湃、楊殷等5人在上海公共租界新閘路經遠里白鑫家中舉行江蘇省軍委會議時被捕。彭湃在獄中屢遭酷刑,拒屈,8月30日被國民政府淞滬警備司令部秘密槍殺於上海龍華刑場[23][24][25][26]。當時刊登在上海報刊上的法院判決文是判處彭湃、楊殷等八年的有期徒刑[23]。同年11月11日夜,周恩來組織陳賡、顧順章等中共中央特科人員在法租界霞飛路和合坊將白鑫處死。1928年,彭湃前妻蔡素屏與5歲的長子彭幹仁被捕,後蔡素屏被槍殺,彭幹仁被救出獄後收養於上海大同幼稚園。[27]1932年,彭幹仁流落街頭,在上海患病去世。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1928年至1933年,彭湃家人共有八人喪生,其中六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追認為革命烈士,即:彭湃、彭漢垣(胞兄)、彭述(胞弟)、蔡素屏(前妻)、許玉罄(妻)、彭陸(侄、彭漢垣之子)。

為紀念彭湃、楊殷,當時中國共產黨曾在其根據地的許多地方建立了「彭楊紅軍學校」,即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的歷史前身之一。[28] 

1949年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頒發給彭湃親屬革命烈屬榮譽。彭湃曾就讀過的海豐縣立中學改名為彭湃紀念中學,和彭湃有關的一些遺蹟遺址被列為重點保護文物[29]。1956年彭母周鳳赴北京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人的接見,被譽為「革命母親」。1966年文革開始,海豐發生了反彭湃事件[30]; 彭湃的堂侄彭科於1967年被斬首示眾(涉案者文革後被追究法律責任)[31];曾任海豐縣長的彭湃三子彭洪從廣州華南農學院水稻生態研究所被抓到海豐批鬥,1968年遭殘害致死[32];年近百歲的母親周鳳亦遭到批鬥致傷並被捕入獄,經周恩來干預方獲救。1974年,葉劍英曾派出解放軍總政治部工作組去調查上述海豐文革事件。文革結束後,1978年,習仲勛主政廣東,為彭湃親屬和大批有關受牽連的人員平反[30]。

200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前夕,有關十一個部門聯合組織評選出包括彭湃在內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33]

後代親屬

彭士祿,彭湃次子,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核動力科學家,「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核電站主要設計者領導者。
彭實戈,彭湃孫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數學家,中國金融數學的奠基人;創立《倒向隨機微分方程(BSDE)》理論。


參考文獻及注釋

^ 上朔十數代,彭湃祖籍為中國廣東省陸豐縣吉康都(今屬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五雲鎮)。
^ Hofheinz, Jr., Roy. The Broken Wav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easant Movement, 1922-1928. Cambridge MA,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ISBN 0674083911 (英文).
^ Ip, Hung-Yok. Intellectuals in Revolutionary China, 1921-1949: Leaders, Heroes and Sophisticates. Florence KY,USA: Routledge. 2009: 54-66. ISBN 0415546567 (英文).
^ Terrill, Ross. Mao: A Biography. Stanford CA,US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第98-102頁. ISBN 0804729212 (英文).
特里爾, 羅斯. 〈組織•農民組織〉, 《毛澤東傳》. 2006年1月版 胡為雄,鄭玉臣 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 ISBN 9787300070100 (中文譯本).
^ 郭德宏. 《1906年 10歲》, 彭湃研究叢書《第一卷 彭湃年譜 (郭德宏 編)》.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 2007-8: 第8頁. ISBN 978-7-5035-3673-1.
^ 6.0 6.1 Pang, Yong-Pil. Peng Pai From Landlord to Revolutionary. Modern China.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USA. July 1975, 1 (3): 297-322. ISSN 0097-7004 (英文).
^ 7.0 7.1 7.2 7.3 7.4 佟以群. 《彭湃與海豐農民運動 1921-1924》. 《中正歷史學刊》. 台灣: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中正歷史學刊》編輯委員會. 2006, 第八期.
^ 8.0 8.1 Galbiati, Fernando. Peng Pai and the Hai-Lu-Feng Soviet.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0804712190 (英文).
^ 海豐縣檔案局. 海豐大事記(1987年以前)/1921年. 海豐檔案信息網. 廣東 海豐: 海豐縣檔案局(館).
^ 香港鳳凰衛視資訊台. 《彭湃:壯懷激烈農民王》. 《風範大國民》節目. 香港鳳凰衛視. 2009年2月28日.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費正清,崔瑞德,費維愷. 〈第六章 農民運動(李啟家、趙麗江譯) 第三節 農民與共產黨人:不相稱的聯盟 · 彭湃與海陸豐農民(1922—1928年)〉. 《劍橋中華民國史 1912-1949年(下)》. 中文譯本.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1-1. ISBN 7500414064 (原文英文).
^ 彭湃:《海豐農民運動》,廣州:同光書店1926年10月出版;廣東中南土改委員會1952年9月再版。
^ Peng, Pai (1926): Report on the Haifeng Peasant Movement. Translated by Donald Holoch, China-Japan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December 1973.[1]
^ 郭德宏:[2] 第(序)3頁,載《彭湃研究叢書 第四卷 彭湃研究論集(葉佐能 編)》(2007年9月第1版),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ISBN 978-7-5035-3673-1
^ 15.0 15.1 海豐縣檔案局. 海豐大事記(1987年以前)/1925年. 海豐檔案信息網. 廣東 海豐: 海豐縣檔案局(館).
^ 16.0 16.1 高銳. 《中國軍事史略(下)》〈第八章 黃埔軍校與國民革命軍的建立〉第四節 第一次東征與平定揚、劉叛亂/第六節 第二次東征和南征.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2: 225-227頁,232-234頁. ISBN 7800214133.
^ 費正清,崔瑞德,費維愷. 〈第三章 南京十年時期的國民黨中國,1927—1937 年〉. 《劍橋中華民國史 1912-1949年(下)》. 中文譯本.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1-1. ISBN 7500414064 (原文英文).
^ 老幼兒(2009-1-28)轉發. 國民政府通緝共產黨首要令. 網頁轉發原文影印件. 北京. 1927-4-18 (中文).
^ 1927年7月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會議決定由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組成前敵委員會,周恩來為書記,前往南昌領導和組織起義。新華資料:《八一南昌起義與「八一」建軍節》
^ 郭德宏. 土地革命的成功經驗. 《彭湃與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彭湃研究叢書 《第二卷 彭湃研究》.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 8 2007: 第271-280頁. ISBN 978-7-5035-3673-1.
^ 梁尚賢,郭德宏.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特點、歷史地位及經驗教訓》, 彭湃研究叢書 《第四卷 彭湃研究論集(葉佐能 編)》.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 8 2007: 第604-616頁. ISBN 978-7-5035-3673-1.
^ 郭德宏. 《1928年 32歲》, 彭湃研究叢書 《第一卷 彭湃年譜 (郭德宏 編)》.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 2007-8: 第427-431頁. ISBN 978-7-5035-3673-1.
^ 23.0 23.1 周恩來(1929年9月14日). 《彭楊顏邢四同志被敵人捕殺經過》. 《周恩來選集 (上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ISBN 7010039623.
^ 郭德宏:《彭湃年譜》〈1929年 33歲〉第452-465頁,載《彭湃研究叢書 第一卷(郭德宏 編著)》(2007年9月第1版),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ISBN 978-7-5035-3673-1
^ 黃慕蘭:《黃慕蘭自傳》第96-101頁 (2004年),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ISBN 7-5000-7090-X (黃慕蘭又名黃定慧 Huang Dinghui)
^ 農民運動大王彭湃 高喊着"中國共產黨萬歲"就義. 人民日報. 2009年7月14日 [2010年9月2日].
^ 上海大同幼稚園[3],1930年成立於上海法租界,負責人為「紅色牧師」董健吾。楊開慧遇難後,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亦收養於此。
^ 趙建利. 解放軍歷史上以人名命名的學校. 文章來源:《 解放軍報》. 北京: 中國網 china.com.cn. 2010-01-25.
^ 中國中央電視台. 《海豐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簡介》. 視頻. 中國中央電視台 cctv.com. 2009-5-8 (中文).
^ 30.0 30.1 《習仲勛主政廣東》編委會. 《第九章: 一、撥亂反正,加快落實政策步伐》, 《習仲勛主政廣東》.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1997524.
^ 戴煌. 第七章 撥亂反正鼓聲急. 平反冤假錯案的滾滾春雷響徹四方, 《胡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 北京: 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4-7-1. ISBN 9787500832454.
^ 彭伊娜. 彭湃烈士的兒子彭洪二三事. 深圳文史 第六輯. 政協深圳市委員會. 2004年4月26日.
^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務院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人民網. 北京. 2009年9月10日.


外部連結

《彭湃:壯懷激烈農民王》,來源:香港鳳凰衛視資訊台,2009年2月28日《風範大國民》節目。
《鍾敬文口述彭湃革命傳奇》,來源:光明網/中華讀書報,2004年7月26日。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D%AD%E6%B9%83
Attachments
彭湃.jp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