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逸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
性別 男
別名 張運鎰、張勝之
政黨 中國共產黨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生 1892年8月10日
中國海南文昌
逝世 1974年11月19日 (82歲)
中國北京市
經歷
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一級解放勳章
張雲逸(1892年8月10日-1974年11月19日),原名張運鎰,又名張勝之,海南文昌人。同盟會會員、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農紅軍及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領導人之一,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
張雲逸早年參加同盟會,參與黃花崗起義和辛亥革命,擔任國民革命軍炸彈軍隊長,隨後參加護國戰爭,後任廣東揭陽縣縣長。之後參與東征與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25師參謀長。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其率眾發動廣西百色起義,擔任紅七軍軍長,之後參與紅軍主力戰略轉移。抗日戰爭期間,其擔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3支隊司令員;皖南事變後,擔任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兼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司令,負責對解放軍後勤補給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擔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書記等職位,負責維護廣西等西南地區治安穩定。1974年去世。
目錄
[隱藏]
1 生平
1.1 早期革命
1.2 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
1.3 抗日戰爭期間
1.4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2 家庭
2.1 妻妾
2.2 子孫
3 注釋與參考文獻
[編輯] 生平
[編輯] 早期革命
1892年8月10日,張雲逸出生於海南文昌頭范區造福鄉上僚村的貧農家庭。1908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1909年10月,在陸軍小學讀書期間加入同盟會,並於1911年離開陸軍小學,參加黃花崗起義[1];同年10月,參加辛亥革命,擔任國民革命軍炸彈軍隊長,攻打兩廣總督府[2]。
1912年,他經選派到設在虎門的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學習,此後到海南島的北洋軍工作。1915年參加護國戰爭。1921年,他加入粵軍,任香山護沙營營長。1923年,其任廣東揭陽縣縣長。次年進入許崇智部任旅長。1925年,參加兩次討伐陳炯明的東征;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25師參謀長、第二方面軍參謀長,參與指揮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河南等戰役戰鬥。1926年10月,經王之仁的介紹,身為國民革命軍少將參謀長的張雲逸在武漢參加中國共產黨[2][3]。
[編輯] 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
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同年7月,張雲逸與周士第等秘密組織、掩護第25師的大部分人員參加南昌起義。11月,張雲逸任國民革命軍海南島綏靖司令,在登陸海口時情況突變,到上海找共產黨組織,此後回廣東參加廣州起義。次年,奔赴廣西做兵運工作,任廣西教導總隊副總隊長兼警備第4大隊大隊長。之後率眾到達右江,與鄧小平會見,隨後1929年12月11日,和陳豪人、雷經天、龔鶴村等一起發動廣西百色起義,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張任軍長,鄧小平任政委[4]。
1930年,率紅7軍到桂黔邊界開展游擊戰爭,相繼攻佔了榕江、全州。8月,他連同李明瑞率領紅七軍於雲南、廣西再度發起果化戰鬥,不過遭雲南張沖部隊擊潰。之後經過討論,他與鄧小平決定放棄攻打桂林、柳州等大城市的計劃,去江西井岡山和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軍會合[1]。此後,紅7軍在雩都縣橋頭圩與中央紅軍會師。1933年11月,其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委員,並奉調到中央軍委工作,先後擔任紅一方面軍副參謀長兼第1局局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粵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紅軍總司令部作戰部部長。1933年11月,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與中華共和國中華人民革命政府閩西善後處代表談判,簽訂了閩西邊界及交通條約等[1]。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張雲逸兼任軍委縱隊先遣隊司令員。1935年9月,任北上抗日先遣隊副參謀長。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西北軍委成立後方辦事處,任參謀長,協助周恩來主持後方工作。1936年4月,擔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副參謀長兼渡河司令員,東進山西。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編輯] 抗日戰爭期間
1937年5月,中共中央派張雲逸自延安到香港,在華南地區進行抗日統一戰線工作。此時桂系受到蔣介石排擠,桂幣貶值,桂系內外壓力很大。張雲逸於6月上旬應桂系邀請抵達桂林,同桂系李宗仁、白崇禧舉行會談。[3]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他與李宗仁再次商談,李通電支持抗戰,此後他在桂林及廣東、香港等地往返,促成了李宗仁、白崇禧出兵抗日。1937年10月,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張雲逸受中共中央指示,到澳門請閒居的葉挺擔任新四軍軍長。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張任參謀長兼第3支隊司令員。此後,張雲逸到福建向當地紅軍游擊隊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南方游擊區域保存革命戰略支點及各部隊改編後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等指示,和福建省政府談判該省各地游擊隊改編並北上集中的問題,在福州設立了新四軍辦事處,並親率福建的各游擊隊北上到達皖南。[3]1939年5月,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前委書記,並組建了新四軍第5支隊。1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1940年11月,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12月,和徐海東等指揮部隊對侵華日軍進行反掃蕩。
1941年,皖南事變後,張雲逸任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第2師軍政委員會書記。1942年2月,兼任淮南軍區司令員,之後改任新四軍副軍長,領導淮海、淮北和淮南軍民取得了冬季反「掃蕩」作戰的勝利。在淮南抗日根據地工作期間,他重視經濟,主持生產,組織軍工企業生產造炮所需的無縫鋼管,還創辦了抗日根據地的第一家股份合作制公司——新群煙草公司(現山東青州捲煙廠的前身)。這家煙廠是由新四軍入股當地瀕於破產的淮南群眾煙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資企業,改名為新群煙草公司,於1943年3月正式投入生產。著名的飛馬牌香煙是該廠的王牌產品,日產2000箱,行銷抗日根據地和日本佔領區,被日佔區群眾戲稱為「四爺的煙」[5];飛馬牌商標也是張雲逸牽頭聯繫《淮南日報》設計的。[3]
1943年3月,他部署了新四軍第3師、第4師和第1師的反「掃蕩」作戰。1944年,部署和指揮蘇北、蘇中部隊連續開展了春夏季攻勢作戰。8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部署新四軍第4師西進作戰,建立豫皖蘇邊根據地[6]。1945年6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後,參與領導華中軍民繼續向日偽軍發動進攻,佔領淮陰、淮安等30多座縣城,殲滅日偽軍3萬餘人,使新四軍發展到30多萬人。9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與饒漱石等部署江南部隊北上工作,組織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和華中局等機構。10月,率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臨沂。12月28日,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常委[2]。
[編輯]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
1946年1月,張雲逸兼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主持新四軍軍部和軍區後勤及基地建設。1947年1月,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領導華東地區的土地改革、支援前線、整風和地方武裝、民兵建設等工作,擴建華東野戰軍力量。1948年11月,兼任山東軍區司令員,並制定了兵員、幹部、民工、糧食等支援前線渡江戰役計劃,隨後參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9月22日,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職位[2]。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並主持廣西治安工作。在主政廣西期間,為了發展當地經濟,他聯繫中共中央華東局的陳毅、饒漱石,將上海的一批工業企業整體搬遷到廣西,實現了技術、設備、人員、管理的總體遷移。他還同廣東的葉劍英商議,將原屬廣東省的北海市、東興縣等地劃歸廣西,為廣西爭得了此前沒有的出海口,使廣西從一個完全的內陸省份變為沿海省份。他主持修建的南寧機場一直營運至今。[3]
1952年11月至1953年8月,因積勞成疾去蘇聯治病。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2年10月任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他同時也是中共第八至第十屆中央委員,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2]
在中央工作期間,雖然不主持經濟建設,但他仍十分重視地方經濟,支持農村發展多種經營,支持調動個人積極性。1961年,張雲逸寫信給老家文昌縣縣委書記,大意是:「現在鼓勵多種糧食,不僅要(種糧),而且要種經濟作物……生產隊的歸生產隊,個人的歸個人,這樣有利於調動積極性,我們這是搞資本主義嗎?不,這不是資本主義……這是我的看法,你們看,怎麼樣?」[3]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張雲逸頂住壓力,堅持實事求是,不誣陷劉少奇、鄧小平、徐海東等受到專案組調查或受到批判的黨政軍領導人;並儘力營救遭到迫害的老戰友和老部下,如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袁任遠等。1971年,張雲逸病情加重,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後,入住北京日壇醫院,並與在此治療的罹患癌症的陳毅元帥經常交談。1974年5月,張雲逸病重,葉劍英、譚震林等中央領導人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韋國清、莫文驊等領導人先後來醫院看望。1974年11月初,剛剛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前來醫院看望彌留之際的張雲逸,說:「我們是老戰友,相識45年啦。」1974年11月19日,張雲逸病逝於北京,享年82歲。[2][7]
1974年11月25日,張雲逸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舉行,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詞。[7]
[編輯] 家庭
[編輯] 妻妾
妻:王氏,1914年結婚,1937年7月在廣州死於日軍飛機空襲。
妾:韓碧,1923年結婚,1984年逝世。
[編輯] 子孫
長女,張瓊,1915年出生,1934年出嫁,王氏所出。
長子,1924年出生,韓碧所出,出世不久夭折。
次子,張遠之,1928年出生,韓碧所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工業部四局副局長。
長孫,張曉強。
幼子,張光東,1946年出生,韓碧所出,曾任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副院長,退役少將。
[編輯] 注釋與參考文獻
^ 1.0 1.1 1.2 淳厚大將??張雲逸. 華夏經緯網. 2007-06-20 [2010-6-16] (簡體中文).
^ 2.0 2.1 2.2 2.3 2.4 2.5 張雲逸. 人民網 [2010-6-16] (簡體中文).
^ 3.0 3.1 3.2 3.3 3.4 3.5 周海濱,大將張雲逸之子:父親在抗日根據地首倡股份制,中國經濟周刊2010年第24期
^ 張雲逸紀念館. 海南省人民政府. 2010-04-20 [2010-6-15] (簡體中文).
^ 「四爺」指新四軍
^ 張勁夫、朱雲謙. 張雲逸在江北指揮部. 安徽文史資料巢湖卷. 2010-06-08 [2010-6-16] (簡體中文).
^ 7.0 7.1 李意根,張雲逸大將的文革歲月,文史精華2009年第2期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C%A0 ... 1%E9%80%B8
- Attachmen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