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喺大粵做過一番大事業嘅今古大粵籍名人嘅功過是非進行褒揚同批判
Post a reply

李品仙

Aug 13th, '11, 15:10

李品仙


1892-1987

出生地點: 大清廣西省蒼梧縣平樂鄉
逝世地點: 中華民國臺北市
效命: 中華民國
隸屬: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年份: 1912年–1952年
軍銜: 二級上將
統率: 十一集團軍總司令,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徐州綏署副主任,華中軍政副長官
參與戰役: 武昌起義,護法戰爭,北伐,蔣桂戰爭,中原大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
獲得勳章: 干城獎章,青天白日勳章
其他工作: 中華民國國策顧問,總統府資政
李品仙(1892年-1987年),字鶴齡,中國廣西省蒼梧縣人,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桂系骨幹。曾參加武昌起義,1912年入保定軍校第一期步兵科就讀,1914年畢業之後,又參與護法戰爭、北伐。

1927年任第八軍軍長,1929年任51師師長,中原大戰中隨唐生智反中央,失敗後逃至香港,旋迴中國大陸加入新桂系。

1937年加上將銜並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七七事變爆發後,李品仙受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仍兼第11集團軍總司令,協助李宗仁進行徐州會戰的戰略部署。1938年3~4月間,李品仙令第31軍在津浦路南段打擊日軍,將津浦路南段截成數段,圍殲孤立之敵。日軍在北進中已先後損失兩千多兵力、戰車百餘輛。由於李品仙在津浦路南段戰場以防禦戰拖住北上之日軍,延緩了日軍南北對進會攻徐州的計劃,從而為李宗仁集中第五戰區主力在魯南台兒庄地區圍殲日寇創造了有利條件,取得了殲滅日本華北方面精銳部隊礬谷、板垣主力一萬餘人的大捷。日軍佔領徐州後,又向武漢進攻。1938年6月下旬,李品仙部擔任大別山及其以南地帶的防守任務。1939年4~5月,李品仙具體指揮了隨(洲)棗(陽)戰役,迫使日軍撤退。李品仙由此獲得了干城獎章。1939年任安徽省主席、第21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任第十戰區司令長官。

1946年4月,李品仙奉命專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一職。不久,國民革命軍在鄂中、蘇中和兩淮地區向中國共產黨解放區進攻。由於桂系軍隊是進攻兩淮的主力,因此任命李品仙任徐州綏署副主任。1948年6月下旬,白崇禧在武漢主持成立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委任李品仙擔任副長官。

1949年國共內戰期間,隨中華民國政府前往台灣,不久即給白崇禧發電,說蔣中正和陳誠都希望白崇禧回台灣,白崇禧接電後,決意赴台。1952年退役後長期擔任戰略顧問一職,並曾擔任台北市羅斯福路寓所的鄰長,1987年3月23日於臺北去世。

李品仙治軍有方,尤其是抗戰時期的188及189模範師,即為他一手栽培。大部分資料顯示,因為他優良的戰略戰術應用,使中國安徽省於中日戰爭中免於日軍攻擊而得以休養生息。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D%8E ... 1%E4%BB%99
Attachments
李品仙.jp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