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獨同去支那嘅視角重新論述我哋大粵嘅歷史。追尋我哋嘅古南越根、我哋粵族人係一個有著兩千幾年歷史嘅古老獨立民族!
Sep 14th, '11, 17:08
西原蛮
西原蛮,据《新唐书》所述“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862年(唐咸通三年)时曾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与岭南西道,岭南西道境内设容、邕、桂三管经略使,统辖除了今全州、灌阳、资源等县以外的大部分广西地区,因此上述地望所指比较含混,不易确认。唐置西原州,治所在罗和县(今广西大新县西北),依次推论西原蛮分布地区大约在今广西西南部一带,过去原为宁氏豪酋所统治,境内有依、黄、韦、周等大姓。这里后来一直都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区。
目录
历史记载
经济文化
西原蛮
从621年(唐武德四年)唐王朝在岭南设置羁摩州、县、峒以来,以当地酋长世袭官职,称作土官。这一带的土著民族已经从事牛耕农业,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铜鼓铸造有了相当的水平。《隋书》地理志载,岭南诸郡铸铜为大鼓,鼓成后悬庭中,置酒相庆,豪富家以金银作大钗击鼓,然后留赠主人,名“铜鼓钗”,有鼓者号称“都老”,为“群情推服”。仇杀时击鼓召集群众进行械斗。
编辑本段经济文化
唐代流传至今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诚洞摩崖碑》是澄州(今广西上林、武鸣、忻城一带)大首领韦敬辩分别在682年(永淳元年)和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所撰写镌刻的。从这两块7世纪时的石碑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产比较发达,“黎庶甚众,粮粒丰储”,已有“不耕而获之”的统治阶级和称作“黎庶”的被统治阶级。还建有城邑碉堡,已有祖、父、子相传的世袭制度,以及受汉族方块字影响而创制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土俗字”等等。说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在容州,刺史韦丹对“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奴”。孔戣任岭南节度使时,“南方鬻口为货,掠人为奴婢,戣峻为之禁”。可见当时那里还流行人身典当,蓄养奴婢的习俗。桂州都督王睃在桂州一带“堰江水、开屯田数千顷,百姓赖之”。在一些交通发达、接近汉族的地区,经济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编辑本段西原蛮
西原是唐代对今广西左右江地方的统称。其中左江一带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地为黄峒地,右江的天等、靖西等地为侬峒地。黄乾曜、黄少卿等被称为“黄峒蛮”、“西原蛮”。(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
西原蛮包括黄峒蛮、乌武僚、乌浒等不同名称。黄峒蛮因黄氏首领居住黄橙峒而得名,是唐代广西地区大姓之一。其聚居地在广西安德、归乐、归城、田州等地,皆属岂州都督府管辖,又称四道黄氏。约当今广西的靖西、百色、田阳、田东等县境。唐天宝初(742),黄氏强盛,攻击附近的韦、周等氏,雄踞十余州,称霸一方,至德初(756)首领黄乾曜自号中越王,分封桂南王、拓南王、南越王、镇南王等称号,拥众20万,影响数千里。乾元初(758)黄乾曜等被官军所杀。794年(贞元十年)黄峒首领黄少卿又攻邕州,占钦、黄、浔、贵4州,其子昌沔十分英勇,曾前后陷13州。807年(元和二年)。黄少卿曾一度归顺唐王朝,被授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但不久又称雄独立。西原蛮的各个集团长期以来对于唐王朝就处于这种“叛服不常”的状态之中。兵部侍郎韩愈,分析岭南西原蛮地广人稀、“洞垒荒僻”的情形,在向唐朝的建言中指出,“假如尽杀其人,得其地,在国计不为有益”,不如实行羁摩政策,“来则捍御,去则不迫,未有亏损朝廷”,实际上唐王朝与西原、黄峒诸蛮也一直保持着这种时战时和的情况。直到徐申任邕管经略使时,“黄洞纳质供赋,不敢桀”,“而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蛮皆定”。
----------------
西原蛮
古族名。西原蛮,据《新唐书》所述“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862年(唐咸通三年)时曾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与岭南西道,岭南西道境内设容、邕、桂三管经略使,统辖除了今全州、灌阳、资源等县以外的大部分广西地区,因此上述地望所指比较含混,不易确认。唐置西原州,治所在罗和县(今广西大新县西北),依次推论西原蛮分布地区大约在今广西西南部一带,过去原为宁氏豪酋所统治,境内有依、黄、韦、周等大姓。这里后来一直都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区。
从621年(唐武德四年)唐王朝在岭南设置羁摩州、县、峒以来,以当地酋长世袭官职,称作土官。这一带的土著民族已经从事牛耕农业,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铜鼓铸造有了相当的水平。《隋书》地理志载,岭南诸郡铸铜为大鼓,鼓成后悬庭中,置酒相庆,豪富家以金银作大钗击鼓,然后留赠主人,名“铜鼓钗”,有鼓者号称“都老”,为“群情推服”。仇杀时击鼓召集群众进行械斗。唐代流传至今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诚洞摩崖碑》是澄州(今广西上林、武鸣、忻城一带)大首领韦敬辩分别在682年(永淳元年)和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所撰写镌刻的。从这两块7世纪时的石碑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产比较发达,“黎庶甚众,粮粒丰储”,已有“不耕而获之”的统治阶级和称作“黎庶”的被统治阶级。还建有城邑碉堡,已有祖、父、子相传的世袭制度,以及受汉族方块字影响而创制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土俗字”等等。说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在容州,刺史韦丹对“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奴”。孔戣任岭南节度使时,“南方鬻口为货,掠人为奴婢,戣峻为之禁”。可见当时那里还流行人身典当,蓄养奴婢的习俗。桂州都督王睃在桂州一带“堰江水、开屯田数千顷,百姓赖之”。在一些交通发达、接近汉族的地区,经济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西原蛮包括黄峒蛮、乌武僚、乌浒等不同名称。
----------------
西原黄洞起义
目录
概述
起义原因
起义经过
历史作用
西原是唐代对今广西左右江地方的统称。其中左江一带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地为黄峒地,右江的天等、靖西等地为侬峒地。黄乾曜、黄少卿等被称为“黄峒蛮”、 “西原蛮”,他们的反抗唐王朝,历史上称为“黄峒蛮变”。
西原少数民族起义是唐代岭南地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人民反封建及民族压迫的斗争,它前后历时100多年,参加人数达几十万之众,影响深远,震撼及削弱了唐王朝对广西的统治。”(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西原黄洞起义,史书称西原“黄洞蛮”起事。“黄洞蛮”是历代王朝对居住在今左江一带黄氏部落的称呼。唐中后期,广西少数民族人民起义接连不断,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西原少数民族大起义。其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征敛和地方官吏对人民的压榨日益加重,并对少数民族长期实行歧视政策,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
公元756年(唐至德元年),西原黄洞(今左江一带)少数民族首领黄乾曜、真崇郁联合陆州(今钦州西南)、武阳(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北)、朱兰(今东兰县)、金溪(今广东省南海县东北)等100余洞,聚众20万人起兵反唐。起义军置官设署,建立政权,进攻桂管18州,控制地区方圆数千里,声势十分浩大。约公元758年(乾元初年),唐广州都督杨谭调集梧、柳、象、贺等州官兵,并收买西原、环、古等州首领,集中20万兵力围剿,经200多天苦战,起义暂告失败,5000余人被杀,首领黄乾曜等7人遇害。但自此后西原少数民族的反唐斗争绵延不绝,其间再多次达到高潮。例如在公元762年,张侯、夏永领导的义军余部联合广州少数民族首领梁崇牵、覃问等北上湖南,攻占道州,未久回师长期占据容州、郁林州一带;公元776年,在首领潘长安领导下,西原再次形成大规模反唐起义,震动岭南;公元794年钦州酋长黄少卿起兵,先进攻唐王朝在岭南西部的统治重镇邕州,相继攻占钦、横、浔(今桂平市)、贵4州,控制今桂东南地区10余年;与此同时,又有黄少度、黄昌?二部在邕州附近作战,攻占宾、峦两州;公元817年至819年,唐朝廷曾大举发兵征讨西原起义军,却以官军染瘴十之七八、民力耗竭而惨遭失败;公元823年,黄少卿率领义军再度攻占邕州、钦州,占领左江镇,进而占领了广东西部、广西南部18州,起义再次达到高潮。公元832年,邕管经略使董昌龄派其子董兰残酷围剿义军,随后朝廷下达了分化安抚的诏令,起义逐步走向低潮。公元879年,在邕管经略使辛谠的调停之下,西原黄、侬二洞首领分别接受朝廷的招降,起义失败。
编辑本段历史作用
西原少数民族起义是唐代岭南地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人民反封建及民族压迫的斗争,它前后历时100多年,参加人数达几十万之众,影响深远,震撼及削弱了唐王朝对广西的统治。
Powered by phpBB © phpBB Group.
phpBB Mobile / SEO by Arto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