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韻悠揚嘅粵劇、輕快歡愉嘅廣東音樂
Post a reply

薛覺先

Sep 19th, '11, 23:07

薛覺先


著名粵劇家-薛覺先
薛覺先(1904年-1956年),原名薛作梅,字平愷,廣東順德人,著名粵劇老倌,四大天王之一。

[編輯] 生平

薛覺先出身於粵劇世家,十兄弟中排行第五,二姊薛覺芳,三姊薛覺非及九弟薛覺明三人,也先後作了粵劇演員。

十三歲就讀香港聖保羅書院,十五歲中途輟學,十七歲在皮革鋪做學徒,十八歲拜姐夫新少華為師。1923年入人壽年班。因天資聰穎,二十歲已做正印,能與千里駒同台演出。1925年,在上海成立非非影片公司拍攝默片《浪蝶》,結識了片中的女主角唐雪卿(唐滌生的堂姐),並結為夫婦。

在上海的期間,昆劇及京劇對他起了很大的啟發。他看見粵劇中亂穿服裝,他覺得很不合理,下定決心吸收京劇場面和體制,引進粵劇,改革了音樂、鑼鼓等的技巧。1927年回到香港加入「天外天」、「新景象」、「大江東」等戲班。當時男角在當時是沒有化妝的,最多是劃黑少許眼眉毛。他卻參照梅蘭芳的,所以在化妝方面更見色彩艷麗。1929年,自組覺先聲劇團。在他旗下走紅的名伶有很多,包括新馬師曾、陳錦棠、麥炳榮、呂玉郎、羅品超、黃武、陸飛鴻及林家聲等。1954年居廣州。薛覺先技藝全面,能演丑角、文武生、旦角、小生等等。五十二歲,在內地演完「花染狀元紅」翌日便腦充血逝世。

薛覺先銳意改革粵劇。他取消「師約制」,打破紅船陋規,演出時制止小販叫賣,嚴禁人員隨意出入,以保良好秩序,廢棄「提綱戲」,杜絕「爆肚」,要求排演忠於劇本,唱做念打不得更動。腔調方面,他借鑒京劇,吸收江浙劇小曲和時代流行曲輕快流暢的長處,與小提琴家尹自重合作設計出一種字正腔圓,節奏感強,善於表達情意的新腔。因為新腔突破曲調原來的板眼及句格,所以人稱「薛腔」。樂器方面,他加進了小提琴、吐林必、瑟士風、吉他等西洋樂器及京劇鑼鼓,組成西樂部,與中樂部互相輝映。表演方面,薛覺先找來了袁小田教授北派功夫,自此粵劇便融合了京劇的武功,開創了北派的開打場面。他更是第一個把粵劇搬上銀幕。

由於他的大膽革新,吸收京劇及電影等的化裝、布景及伴奏樂技巧,並且他對問字求腔及對劇本之追求,使粵劇在各方面的成長極大幫助。他終於贏得了「粵劇伶王」、「萬能泰斗」等美譽,並被英國倫敦「國際哲學科學藝術學會」聘為會員。

[編輯] 著名劇目



薛覺先與上海妹於1939年在普慶戲院演出《西施》舞台劇照
女兒香
天長地久(北伐革命戀愛悲劇)
胡不歸
胡不歸下卷
琴劍緣
雪影寒梅
姑緣嫂劫
半邊菩薩
璇宮艷史
五色玫瑰
倒運新郎
白鷹
月向那方圓
白金龍
天師印
聞香不是花
相思盒
靈犀一點通
花香襯馬蹄
難忍相思淚
子敵妻仇
[編輯] 外部連結

薛覺先先生簡介
粵劇名伶:薛覺先
白金龍的影像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6%9B ... A%E5%85%88
Attachments
Sit_Gok_Sin.jp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