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區
位於新會的梁啟超故居
別稱 葵鄉
古稱 岡州
新會區的地理位置
概覽
所屬行政區 廣東省江門市
區劃類別 市轄區
區劃代碼 440705
建置時間 420年置郡、590年立縣
1992年設市、2002年改區
政府駐地 會城街道天祿鄉同慶路2號
現任書記 魏志平
現任 區長 伍培進
鄉鎮街道數 11
- 鎮數 10
- 街道數 1
方言 粵語四邑話新會話
民族比例 漢族98.14%
其他少數民族1.86%
地理
總面積 1354.7149平方公里[1]
(廣東的第57位)
- 市區 143.8698平方公里
- 陸地 79.37%
- 水域 20.63%[3]
海拔 0-982米(獅子頭)
最長河流 潭江(37.7公里)
最大湖泊 銀洲湖(36.42平方公里)
海岸線 14.9公里
氣候類型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 22.9攝氏度[2]
年降水量 1895.6毫米
年日照時數 1660.4小時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10) 849,155人[1]
- 戶籍人口 789,321人[1]
(廣東的第41位)
- 市區人口 307,400人
人口密度 627人/平方公里
- 城區人口密度 2,137人/平方公里
GDP 人民幣388.07億元[1]
人均GDP 人民幣51,566元
其它
時區 UTC+8
市樹 蒲葵[4]
市花 寶巾花[5]
郵政編碼 529100-529159
電話區號 0750
車牌首號 粵JK、粵JL、粵JM、粵JN、粵J0
網站: 新會政府信息網
新會(官方外文名稱為Xinhui,傳統粵語外文名稱為Sunwui或Sanwui[6]),因盛產蒲葵而別稱葵鄉,古稱岡州,是中國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市轄區,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西江、潭江下游匯合處,下轄1街道10鎮,全區總人口為84萬,市區人口30萬。當地居民以漢族的四邑族群為主,母語為粵語四邑話新會話。新會建於東晉末年,迄今近一千六百年,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四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從明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中國產生進士、舉人和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之一。在近現代史上,她位列廣東最遲開放通商的兩個城市之一。這裡的習俗、文化、傳統藝術、建築形式都獨具風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這裡是梁啟超、陳獻章、劉德華、黃凱芹、陳垣等著名人物的故鄉,同時又作為嶺南學派和嶺南琴派的發源地,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新會還是130多萬海外華人的祖籍地,為廣東一大僑鄉。[7]
目錄
[隱藏]
1 名稱
1.1 名稱變遷
1.2 洋文名稱
2 歷史
2.1 遠古至漢代
2.2 三國至南朝
2.3 隋唐時期
2.4 五代宋元時期
2.5 明清時期
2.6 民國以後
3 地理
3.1 位置範圍
3.2 地質
3.3 地貌
3.4 水文
3.5 氣候
4 行政與區劃
4.1 政治
4.2 區劃
4.3 範圍定義
5 經濟
5.1 農業
5.2 工業
5.3 商業
5.4 旅遊業
5.5 國內生産總值
6 人口
6.1 民族和族群
6.2 姓氏
6.3 語言
6.4 宗教
6.5 海外移民
7 體育
8 交通
8.1 港口
8.2 公路
8.3 鐵路
8.4 航空
8.5 巴士
8.6 輪渡
9 文化
9.1 教育
9.2 曲藝
9.3 文學
9.4 音樂
9.5 書畫
9.6 傳統節日
9.7 民間藝術
9.8 傳媒
9.8.1 報刊
9.8.2 廣播電視
10 旅遊
10.1 新會八景
10.2 自然人文遺產
10.3 特產
10.3.1 新會陳皮
11 友好城市
11.1 城市榮譽
12 著名人物
13 注釋
14 外部連結
[編輯] 名稱
18世紀末英國人繪製的中國地圖中將新會寫為Sinhoei
[編輯] 名稱變遷
三國吳在今司前鎮河村鄉附近設立「平夷縣」,是新會最早的名稱。晉太康元年(280年),平夷縣改名為「新夷縣」。直至元熙二年(420年),晉恭帝置「新會郡」。隋朝,新會降郡為縣,但「新會」地名沿用至今。
[編輯] 洋文名稱
清中葉以後,新會的洋文名曾使用過威妥瑪拼音的「Sin-hoei」和郵政式拼音的「Sanwui」,俄文則拼寫為CИHb XOИ,其中Sanwui在海外的華人社群中至今仍然使用,如香港新會商會學校英文為「San Wui Commercial Society School」。自1970年代末以來,使用羅馬字母的國家比較普遍以漢語拼音「Xinhui」來作為「新會」名稱的拼寫。
[編輯] 歷史
參見:新會歷史
[編輯] 遠古至漢代
古井鎮長沙鄉象邊山遺址出土的石璋
根據現時的考古發掘,新會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約公元前4000年的都會羅山咀文化。當時新會地區位於潭江溺谷灣,之後因西江、潭江泥沙長期淤積,逐漸成陸。這一時期,新會就有古越人活動。[7] 在距今3000多年商周時期的古井鎮象邊山遺址出土的代表權力象徵的禮器「璋」和「璜」反映了當時的新會地區已形成一個規模不小的「古國」。[8]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南越地後,設南海、桂林等三郡,今新會地隸屬南海郡番禺縣管轄。[9] 約前204年,趙佗建立南越國,新會隸屬南越國管治。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新會復為交州南海郡番禺縣轄地。
[編輯] 三國至南朝
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官府在今司前鎮河村鄉附近為治所置平夷縣,以討平夷族為名,意為對當地以土著居民為主的人口實行鎮撫,這是新會設立行政區劃的開始。[10]
西晉滅亡東吳統一中國後,於太康元年(280年),改平夷縣為新夷縣。東晉末,析番禺縣地在新夷縣東面增置盆允縣,屬南海郡。又在新夷縣西面增置封平縣,屬新寧郡。[9] 由於新會的土壤適合葵樹生長,種葵及製作葵扇也逐漸發展起來。據《晉書·謝安傳》記載:「鄉人有罷中宿縣者,還詣安。安問其歸資,答曰:「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師士庶競市,價增數倍。」當時新會尚未置郡,但所生產的蒲葵扇已經由陸路從中宿,輸往江左一帶銷售。東晉元熙二年(420年),晉恭帝分南海、新寧兩郡之地置新會郡,領有盆允、封平、新夷三縣,以盆允縣為郡治,新會之名自此始,並沿用至今。[10]
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北燕昭成皇帝馮弘之子馮業率領三百餘人從高句麗乘船渡海到此,被宋文帝封為懷化侯,新會郡太守,成為馮姓入粵始祖,為有史可考最早到新會的移民活動。[11] 至元嘉廿七年(450年)的新會郡境域,北枕皂幕,南達南海,西包允泊,東含澳門,面積約8419平方公里,地域甚為遼闊。[12]
[編輯] 隋唐時期
隋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廢新會郡,將盆允、永昌、新建、熙潭、化召、懷集六縣合併為新會縣。以原新會郡治盆允為新會縣治,是為新會立縣之始。又將新夷併入義寧;始康併入封平,因境內有封水,置封州。翌年改稱允州。開皇十三年又改為岡州,州治在今開平市水口鎮沙岡鄉古州墟。大業元年廢岡州,將封樂併入新會;封平併入義寧。至此,南朝宋時新會郡下轄十二縣省為兩縣,改屬廣州南海郡。[9][13]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定蕭銑後重置岡州,州治盆允城。武德八年,由於新會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西南沿海一帶設立了岡州鹽場,至宋朝發展到六個鹽場。另外,在古井官冲崖山附近的碗山窯址挖掘出四千多件陶器和青瓷器,說明了唐代新會燒瓷業非常發達。官府採取開放政策,鼓勵對外出口貿易,新會是外國商船進出當時的國際商埠廣州必經之路,因此碗山官窯的瓷器亦由此路源源不絕運往外國銷售。當時新會的貿易已經非常興旺,市務稅錢達4088貫,僅次於增城縣和扶胥鎮,成為嶺南第三商埠。[14]貞觀十三年(639年)廢岡州又復置,州治移治於今新會城。神龍元年(705年),佛僧一行來到新會境內的五馬歸槽山種茶,觀天象,繪星圖,並在桂山上弘揚佛法,後來在此地建玉臺寺,日後更成為嶺南四大名剎之一。[15][16]開元廿三年(735年)岡州再廢,並移新會縣治至岡州故治,乾元元年(758年)再置岡州,貞元廿一年(805年)再廢岡州不復置。乾符七年(879年),黃巢軍攻陷廣州城並屠城,大批新會人逃往南洋一帶避難,為新會有史可考最早到外國的移民活動。[17]
[編輯] 五代宋元時期
宋帝昺於1278年移都新會
鶴山東坡亭,蘇軾當年登岸之處
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張九齡十三世孫張嚳從南雄敬宗巷入贅遷來新會,子孫在新會繁衍出榮、華、昌三個支派。[18]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蘇東坡被貶至儋州,途經新會時,在金溪山的寶積院親自種下一棵荔枝樹,成為荔枝的一個品種,名曰「東坡荔」。[19] 北宋末年,都會鄉人黃道娘發明手工織布機,教授紡織技術,比松江的黃道婆早百多年。[10]宋高宗時,朝議大夫馬持國由臨安南渡入粵,在金紫街定居,成為嶺南馬姓始祖。咸淳九年,因蘇妃之亂,羅貴帶領三十五姓共九十七家人從南雄珠璣巷南逃至新會,奠定今天新會姓氏宗族的分佈。[20]祥興元年六月(1278年),宋帝昺在元軍的追殺下從海路逃到新會崖山,張世傑等人建立「行朝草市」,堅守數月後在崖山海戰一役中被元軍張弘範擊敗,丞相陸秀夫抱帝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元滅宋之後,官府採取高壓政策統治百姓,抗元復宋的起義不斷爆發,至元二十年,原南宋瓊州知州林獲次子林桂芳與宋宗室後裔趙良驄兄弟在瀧水縣羅旁起義,抗元復宋。號稱羅平國,改元延康。不久被元軍鎮壓,林桂芳等人被殺,起義失敗。至正年間,主簿徐聞可以土石為料修築新會土城,奠定了後世新會城的雛形。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黃斌聚眾反元,攻佔並燒燬新會城。[7]
[編輯] 明清時期
新會城牆遺址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朱元璋派征南將軍廖永忠捕殺久據不降的農民軍領袖黃斌,正式將新會納入明朝的版圖。洪武三十年(1397年),千戶宋斌以磚石圍築城牆,縣城西起犀山東至馬山,周長六百六十丈,縣衙建於城內,是為內城。成化十年(1474年),知縣陶魯以蠔殼修築了新會子城,並開鑿會城河。至萬曆元年(1573年),兵備僉事何子明增修二重城至會城河邊,周長約五公里。至清乾隆年間,新會城成為了廣東第三大城,僅次於廣州城和潮州城。[21][22]。嘉靖元年(1522年),佛朗機人別都盧及疏世利率領五艘船入侵新會,明廷派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張嵿應戰,史稱西草灣之戰,此戰從西草灣[23] 海面一直打到了哨州[24] 海面,最後明軍大獲全勝。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德魯(Framcisfode Tello)派薩穆迪奧(DonJuan de Samudio)在虎跳門河岸設立據點,不久被官府派兵驅趕。崇禎七年(1634年)六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海盜劉香,入寇新會掠劫。兩廣總督熊文燦招撫不果,調鄭芝龍軍隊殲滅之。[25]
清宣統年間新會城內的募前街
崇禎末年(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所滅後,新會仍為南明的管轄範圍。至紹武元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十五,清朝將領李成棟帶軍攻陷廣州,並委派林鳳翱為知縣,將新會納入清朝領土。然而,永曆二年1648年四月十五,李成棟轉投南明,新會一度歸回南明管轄,但永曆四年(1650年)十一月初二,清朝的尚可喜及耿繼茂重奪廣東,新會才正式納入清朝版圖。[26]
永曆八年,南明安西王李定國接連三次攻打新會城,圍攻新會城八個月之久,城中糧盡,守城清軍吃城內居民充饑,到十二月初,吃掉居民近萬人,其後章京鰲拜率八旗軍趕到,以火箭大破象陣,李定國敗走。[7]康熙元年(1622年)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需向內陸遷徙50里,加上實施海禁,新會受嚴重影響。後來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到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允許馳禁,居民陸續遷回。康熙五十七年,清政府設置崖門炮臺,嘉慶十四年(1809年)遷至現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由於炮臺火力威猛,守衛森嚴,以致英軍不敢攻打,而轉攻虎門。咸豐四年(1854年),新會天地會首領陳松年、呂萃俊率領紅巾軍響應太平天國在江門起事,史稱狗山起事,不費一兵一卒佔領江門。圍困新會城六十日之久,兩廣總督葉名琛派兵前來鎮壓,起事最終失敗。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根據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第十六條規定,江門開闢為通商口岸,並於兩年後正式通商。[27]
[編輯] 民國以後
1933年的大新路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黃明堂、黃梓等人在杜阮領兵起義,率領民軍進攻會城,於11月10日和平光復新會。[7] 新會境內在清末開始修築新寧鐵路;民國時又修築新鶴、江佛等多條公路交匯在縣城東北10公里的江門鎮,新會縣城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由江門鎮取代,江門的快速發展,並於1925年11月26日正式脫離新會獨立成市,直到1931年2月26日才復歸新會管轄。[28]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日軍於1939年3月28日,派出南支派遣軍藤田旅團2800人從鶴山傑洲登陸入侵新會。國民革命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因軍備落後,最終失守。4月2日,日軍太田部隊攻入會城,不久之後,新會全境大部分地區淪陷,縣政府流亡到雙水豪山張將軍家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派出一三○師團參謀長吉村芳次等人在台山公益胥山中學向六十四軍投降,新會正式光復。[29] 1945年11月至1949年秋的國共內戰期間,中共武裝組織曾多次對新會縣的國民黨軍隊的發動偷襲。1949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軍第四十五師和平佔領縣城會城,中國國民黨軍隊潰逃。自此,中國共產黨及其創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了在新會縣的統治。[7]
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進駐江門鎮的情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會縣曾分別屬珠江專區、粵中行政區、佛山專區、江門專區、肇慶專區、佛山地區、江門市管轄。1965年7月19日,新會縣劃出東南部上橫、西安等地與中山縣斗門、乾務、白蕉等地合設斗門縣。1992年10月8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新會撤縣設市,為省直轄縣級市,由廣東省政府委託江門市代管。[10]1951年1月12日江門重新設市,之後半個世紀新會劃出外海、潮連、禮樂、棠下、杜阮、荷塘等鎮歸江門市管轄,到2002年9月成為江門市一個市轄區。[30]
[編輯] 地理
主條目:新會地理
[編輯] 位置範圍
新會衛星地圖
新會位於北緯22度5分15秒至22度35分1秒、東經112度46分55秒至113度15分43秒之間,東隔磨刀門水道與中山市相望,東南部以河網縱橫的沖積平原與珠海市斗門區接壤,南濱黃茅海,西南隔古兜山脈與台山市接壤,西與開平市隔石步河相望,北與鶴山市、蓬江區及江海區毗鄰。總面積為1,354.7149平方公里,擁有海岸線14.9公里的,東西寬48.8公里,南北長54.5公里。
[編輯] 地質
新會地區地質史歷時6億年以上,由寒武紀發展到第四紀,才基本形成現今的地貌,當中經過了三個主要階段,即地台基底形成階段,地台蓋層發育階段和大陸邊緣活動帶階段。尤其崖門鎮青石坑擁有獨特的第四紀早期冰川時代形成的冰臼。 到了第四紀末期,地殼下降,形成一個淺海灣,新會三角洲就在此海灣發展而成,其後經過西江和潭江幾千年來的河流作用,新三角洲平原逐漸向海推進,特別是在近九百年時間里,新會的東部才逐漸形成現在這樣遍布河網的沖積平原。
[編輯] 地貌
新會位處在珠江三角洲中部,北屏圭峰,南臨南海。地勢以平原和山地為主,平原面積達603.77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43.53%。北部有圭峰山脈,海拔由東向西逐漸下降,海拔545米的主峰燈盞湖為新會北部之最高點。西南部為古兜山脈,海拔由南向北逐漸下降。主峰獅子頭為新會最高點,海拔高度為982米。此外,東南部還分佈著牛牯嶺山脈,主峰牛牯嶺高398米。新會地表植被有溝穀雨林、灌草叢、常綠闊葉林、人工林、農田種植植物等。境內主要礦種有錫、鎢及石英等。[10] 森林覆蓋率方面,2008年數據為30.6%,高於全國水平。目前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各一處,分別為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古兜山省級自然保護區。[31]
[編輯] 水文
潭江新會牛灣段
新會地處西江、潭江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江海要衝」之稱。新會水域面積佔總面積之20.63%。西江幹流位於新會東部,全長18公里,從大鰲鎮百頃鄉張字圍進入新會境內,幹流在此一分爲二,統稱「磨刀門水道」。東幹流為新會、中山界河;西幹流向南流至睦洲再向南分一支流為勞勞溪注入虎跳門水道;從虎跳門流入南海。東、西幹流在大鰲尾怡興圍重新匯合,出境流入中山及斗門。江中較大的島有古井島、大鰲島、三江島等等;其中古井島面積達203平方公里,為新會島嶼最大者。西江新會段在睦洲、三江、黃涌均設有水位站。潭江由司前鎮田邊鄉入境,為新會的「母親河」。流至會城溟祖咀與西江支流江門河匯合。潭江新會段長37.7公里。江中較大的島有三益島、七堡島、南坦島等;而從溟祖咀至崖門口一段稱「銀洲湖」,面積約36.42平方公里,為新會面積最大的水域。[10]
[編輯] 氣候
新會全境都在北回歸線以南,瀕臨南海,氣候炎熱,雨量充足,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2009年降水量為1895.6毫米,降水量季節間變化很大,4月至9月為雨季,10月至翌年3月為旱季,降水量分別佔全年降水量的82.75%和17.25%。年均降水量由北向南逐漸增加。新會的年均氣溫為22.9℃,月平均氣溫以1月最低,為13.4℃,7月最高,為28.3℃。新會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有颱風和暴雨,颱風主要發生在5月至11月之間,暴雨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2]
隱藏▲新會(2010年6月-2011年5月)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極端高溫 °C (°F) 33.8
(92.8) 35.3
(95.5) 36.1
(97) 35.7
(96.3) 35.2
(95.4) 36.1
平均氣溫 °C (°F) 15.4
(59.7) 16.5
(61.7) 23.4
(74.1) 25.8
(78.4) 28.5
(83.3) 29.2
(84.6) 27.7
(81.9) 24.1
(75.4) 20.6
(69.1) 16.2
(61.2)
極端低溫 °C (°F) 6.7
(44.1) 10.7
(51.3) 15.7
(60.3) 14.5
(58.1) 15.5
(59.9) 3.0
(37.4) 3
(44)
降水量 mm (英寸) 27.1
(1.067) 33.6
(1.323) 31.2
(1.228) 88.3
(3.476) 457.2
(18) 221.6
(8.724) 215.2
(8.472) 103.2
(4.063) 13.7
(0.539) 14.3
(0.563)
日照時數 93.9 60.5 153.4 142.0 184.3 248.1 154.1 165.5 202.4 149.4 —
來源: 每月氣候影響評估 2011-01-10
[編輯] 行政與區劃
會城江門三江禮樂棠下外海司前羅坑雙水古井睦洲崖門杜阮大澤沙堆大鰲荷塘潮連
[編輯] 政治
參見:新會歷任行政長官列表
新會區是一個市轄區,由江門市新會區人民政府進行管理,中國共產黨是新會區唯一的執政黨。新會區的政治體制與中國大陸各地縣級政府基本相同。新會區現任區委書記為魏志平,區長為伍培進,區政協主席為伍錦泉[32]。
[編輯] 區劃
主條目:新會區行政區劃
新會區的行政區劃是市轄區、鎮(街道)兩級建制,現轄1個街道和10個鎮,區政府駐地在會城街道。[33]
街道辦事處:會城街道
鎮:大澤鎮、司前鎮、羅坑鎮、雙水鎮、崖門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睦洲鎮、大鰲鎮
[編輯] 範圍定義
行政概念:即指現轄1個街道和10個鎮的地區範圍。
傳統概念:新會的傳統範圍除今天的新會區外還包括與之接壤的蓬江區、江海區及斗門區蓮洲鎮(除蜻蜓洲、新洲以南等鄉村)、白蕉鎮竹銀一帶,約2000平方公里。[34]
[編輯] 經濟
新會清末民初之前仍然以手工業為主,產品以葵扇著稱。清光緒年間,葵扇、夏布、煙絲、蠶絲、茶葉已經成為出口商品,行銷香港及國內外等地。新會開埠後,新會建成江鶴、江會、江海、江北、江禮、江佛、新開七條公路,加強對外聯繫,促進了經濟發展。1936年時,新會葵扇年產生葵1.3億柄,葵製品遠銷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古巴、哥倫比亞、秘魯、智利等20多國家和地區。柑、桔、橙水果總產量為77900噸,佔全省產量的47.2%,遠銷香港、南洋和國內各大城市[10] 在中國推行經濟改革的政策以後,新會吸引了香港、澳門、台灣和國外的大量資本進入,五金、食品、造紙、貨櫃、紡織、鋼材、電器、摩托車等工業有了快速的發展。據統計,2010年新會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88.07億人民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1556元人民幣。[1]維達國際持有的「維達」商標在2002年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35]
[編輯] 農業
2009年底,新會總耕地面積255,361.65畝,人均0.34畝,其中水田245,541.9畝;水澆地3,490.8畝。2010年總播種面積632,700畝。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71,700畝,蔬菜種植面積99,672畝,水果種植面積57,685畝;糧食作物結構以水稻爲主;分佈全區各鎮。經濟作物以甘蔗、柑、桔、橙、香蕉五種作物為主,是中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中國甘蔗生產基地之一。水產養殖面積為164,753畝,其中淡水養殖面積為140,565畝,海水養殖面積21,930畝,多數集中於大鰲、睦洲、沙堆三鎮。[1]
新會農業著名的品牌有:臨潮米酒、新會小農粘、新會柑、新會陳皮、甜水蘿蔔、睦洲黃沙蜆。其中,新會柑、新會陳皮在海外地區享負盛名,2006年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36]
[編輯] 工業
早在唐朝,新會已有陶瓷工業生産,至明清兩代,手工業有較大發展,主要生產葵扇、夏布、煙絲、蠶絲、茶葉、紅糖等。清宣統二年會城開辦第一間輾米機工廠。辛亥革命以後,相繼創建以機械動力生產的造紙廠、發電廠、糖廠、葵廠等私營工廠。中共建政後,沒收地主、資本家的工廠,「改造」成地方國營企業,相繼創立了新會糖餅廠、新會水泥廠、新會鋼鐵廠、新會造船廠等企業,並在各鄉鎮發動手工業者建立了各種行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新會農業機械厰製成廣東省第一台手扶拖拉機。其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1979年,建成廣東省第一家化纖(丙綸)企業,其後陸續建成中國規模最大的新會滌綸厰、新會錦綸厰,形成以「三綸」為龍頭的新興紡織基地。又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利用外資發展各類型企業。1990年代末,新會政府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國有與集體企業實施轉制。近年來,政府招商引資,實施名牌戰略。形成紡織化纖、機械電子、造紙、紙製品、食品飲料、石化建材、運輸設備及金屬製品六大支柱產業。[37] 其中,會城的食品業和造紙業;雙水鎮的電力業、造紙業及拆船業;司前鎮的不鏽鋼業、大鰲鎮的貨櫃業;羅坑鎮的化纖紡織業;睦洲鎮小家電業、造紙業、紙箱機械製造業等區域特色經濟發展迅速,成為當地重要的支柱產業。經中國國務院各部委審批,目前已建立中國(新會)不鏽鋼製品生產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江門紡織化纖產業基地、[38][39]、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廣東銀洲湖石化基地和中國(新會)船舶拆解基地。[40]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部分相繼在新會設立了分公司。2010年年3月23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在新會建立廣東南車軌道交通車輛修造基地。[41] 新會著名的本土工業企業有:維達國際、李錦記(新會)食品有限公司、天健集團。
[編輯] 商業
新會主要的商業區包括了以大新路、仁壽路一帶為中心的傳統商業區。近年來在岡州大道與東慶北路興起了世紀廣場一帶的商圈,有蘇寧電器、周大福金飾等品牌進駐。[42] 新會本土的超市有華商、金天龍、永利、美華等,擁有多家分店,網點遍布各鄉鎮。[43] 新會的外資超市有華潤萬家、大潤發、壹加壹等。[44][45] 餐飲業上,迎賓館、岡州賓館經營較為正宗的本地菜。金田電腦城與慧谷數碼港是新會最主要的電子消費產品市場。
[編輯] 旅遊業
新會將旅遊業列為支柱產業來發展,2010年旅遊業總收入為30.29億元,共接待遊客123.89萬人次。其中接待國內遊客92.92萬人次,國外遊客30.97萬人次,新會在1996年被列入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其旅遊資源主要在於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所帶來的人文景觀和山海相連的自然地理條件帶來的自然景觀,如小鳥天堂、梁啟超故居、崖南的圍墾以及中國AAAA景區的新會古兜溫泉渡假村等。目前新會共有星級酒店六間,其中五星級酒店兩間;四星級酒店三間;三星級一間。[46]
[編輯] 國內生産總值
新會碧桂園
時間 GDP總量 增長率 全國增長率
2003年 133.27億元 14.22% 10.0%
2004年 158.42億元 15.3% 10.1%
2005年 185.3億元 16.54% 10.41%
2006年 223.24億元 17.02% 11.6%
2007年 263.16億元 16.06% 13.0%
2008年 326.84億元 11.2% 9.0%
2009年 350.76億元 10.64% 8.7%
2010年 388.04億元 14.27%
[編輯] 人口
新會各鎮(街)面積與人口數據(2009年末)
區劃名稱 面積(公里2) 戶籍人口
新會 1,354.7419 748,400
會城 143.8698 275,127
大澤 83.5054 39,978
司前 89.5428 64,809
羅坑 117.8888 35,845
雙水 207.4435 91,868
崖門 289.0995 39,989
沙堆 96.2528 34,441
古井 112.3185 42,073
三江 82.4332 48,027
睦洲 79.7961 42,830
大鰲 52.5645 33,413
新會人口變動圖(人)
420年-2009年[1][10]
新會地處新會沖缺三角洲,農業生產條件相對優越,經過宋末至清末的圍海造田後,土地開始增多,人口逐漸稠密,1939年新會人口已達到88萬。但此後歷經抗日戰爭的嚴重破壞,人口損失巨大,至1941年新會人口僅剩43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醫療衛生條件改善和生育率提高,人口迅速恢復。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全市總人口932,425人,其中會城鎮276,853人、大澤鎮42,316人、七堡鎮12,333人、司前鎮71,846人、牛灣鎮9,017人、羅坑鎮 25,435人、小岡鎮23,275人、雙水鎮69,838人、崖西鎮29,634人、崖南鎮11,971人、沙堆鎮33,260人、古井鎮40,872人、三江鎮45,612人、睦洲鎮41,251人、大鰲鎮34,127人、荷塘鎮49,530人、棠下鎮62,770人、杜阮鎮52,485人。
截至2009年底,新會區戶籍人口為754,617人。人口分佈方面,會城人口數佔戶籍人口的36%,雙水鎮則佔12%,其餘的52%則分佈各鄉鎮。人口密度為557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高為會城,每平方公里有1951人。而崖門的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僅125人。[1]
此外,祖籍新會的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同胞、歸僑、僑眷、港澳同胞家屬共1,315,922人,主要分佈在亞洲、美洲、歐洲、澳洲等四十五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印尼新會籍華僑達一百萬人,人們戲稱「海外亦有一個新會」,因此被稱為「僑鄉」。[47][48]
[編輯] 民族和族群
主條目:四邑民系
新會市人口民族構成(2000年)
排名 民族 人數
合計 932,425
1 漢族 917,737
2 壯族 7,255
3 瑤族 3,111
4 土家族 1,307
5 苗族 1,303
6 蒙古族 331
7 侗族 218
8 仫佬族 164
9 布依族 163
10 土族 162
11 朝鮮族 131
12 彝族 102
13 回族 93
14 藏族 91
15 維吾爾族 35
16 白族 31
17 滿族 30
17 黎族 30
19 仡佬族 26
20 畲族 17
21 水族 13
22 毛南族 12
23 佤族 10
23 哈尼族 10
25 傣族 8
26 鄂倫春族 7
27 撒拉族 5
27 鄂溫克族 5
29 高山族 3
30 柯爾克孜族 2
30 布朗族 2
30 獨龍族 2
33 拉祜族 1
33 烏孜別克族 1
33 門巴族 1
33 基諾族 1
未識別民族 4
外國人加入中國籍 1
新會人口主要以漢族為主,佔戶籍人口接近98.14%。根據2007年的數據,少數民族有13,986人,其中大部分為壯族,另外還有瑤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49] 新會的漢族大多是本土的四邑族群,以粵語四邑片的新會話為母語,有獨特的文化、風俗。水上人傳統上終身蝸居於船中,曾飽受陸上人的歧視,自1950年代以來大部分水上人已上岸定居。[50]客家人是新會人數最少的族群,主要分佈在會城綠護屏村、石澗村;大澤鎮同和、鯽魚山及杜阮鎮中和的山區。[51]
[編輯] 姓氏
主條目:新會宗族
根據1985年的數據,新會人口最多的首十個姓氏依次是梁、黃、李、陳、林、趙、張、吳、譚、鍾。[10]
[編輯] 語言
主條目:新會話
新會話是粵語四邑方言之代表,歷史上新會作爲四邑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因而新會話通行區域較廣,通行於新會及其周邊地區,是以粵語爲主體,並受到客家話、贛語、吳語、閩語等共同影響和融合的一種獨特語言,大量保留上古漢語的辭彙,譬如我們、你們、他們人稱複數詞,則用我??k21、若niεk21、其k'iak21等單音詞表達。新會話以會城話為代表,近幾十年來,因香港與廣州的語言強勢,會城話詞彙逐漸偏向廣州化。新會雖然面積不大,各處話音仍有些微差別,但司前話則和會城話差異大,互相不通話。[10]
[編輯] 宗教
目前,新會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佛教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天竺僧人智藥三藏乘船來華,遭遇颱風,在烏洞(今台山市廣海鎮)一帶上岸,在此種下中國第一棵菩提樹,其地後建靈湖寺。這是佛教最早到達新會郡地的文字記載。[52] 到了唐代神龍年間,佛僧一行來到新會圭峰山在山腰興建玉臺寺,從此香火鼎盛,後來更成為嶺南四大古剎之一。道教以正一派為主,據記載,在唐宋時期開始已經有人修道煉仙,到元朝,新會道教頗為興盛,明清時代開始衰落,如今最著名的道教宮觀為紫雲觀。天主教在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那伏鄉人御醫高竹傳入新會,並在金紫街建教堂。教堂在雍正禁教時被官府收回,改作公所,後改為古岡義學,之後百多年新會都沒有傳教活動,但仍有世襲天主教徒。鴉片戰爭後,清廷允許洋人來華傳教,世襲天主教徒將鳳池里一座房屋賣給教會用來改建天主教堂,1954年遷至現址。基督教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美國長老會駐廣州牧師那夏禮傳入,在會城東關路設立教堂。此後,英國衛斯理宗、英國聖公會、德國信義宗、美國公理宗、美國浸信會及安息日會等眾多的差會相繼進入新會,分別在會城、江門及古井等地相繼設立教堂。到光緒三十四年,新會共有教堂21間,其中基督教堂18間,天主教堂3間。[10] 全區現有教徒約六百多人,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恢復開放宗教活動場所八處。[53]
[編輯] 海外移民
[編輯] 體育
新會傳統體育活動以武術、舞獅、舞龍、扒龍舟、游泳等為主。清道光年間,陳亨創立蔡李佛拳,在海內外廣為流傳。20世紀初,近代體育在新會逐漸興起。1932年,旅港同胞馮平山捐建的第一公共運動場建成。民國年間,新會籍運動員參加廣東省第十一至十五屆田徑比賽,共獲冠軍32個。 其中關玉葉打破當時女子跳高全國紀錄。[10]
目前,在足球方面,新會擁有參加珠江三角洲室內五人制足球超級聯賽的江門千色花足球俱樂部,是江門市唯一一支足球俱樂部,主場設在新會體育館。[54] 在跳水方面,被譽為「3米板王子」的亞特蘭大奧運會銀牌得主余卓成,以17歲之齡成為最年輕的男子3米板世界冠軍,紀錄至今仍未打破。也是世界唯一在世錦賽和世界盃上獲得所有男子跳板項目全部6枚金牌「大滿貫」的運動員。他共獲得126面獎牌,包括11個世界賽冠軍、22個國際賽冠軍、和34個全國賽冠軍。[55] 在游泳方面,郭華英參加洛杉磯奧運會,蹼泳運動員劉秋榮於1987至1996年打破六項蹼泳世界紀錄,[10] 郭華英之子何健彬在2010年新加坡青少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奪得3金,成為「三冠王」。[56] 在馬術方面,有「南國馬術王子」之稱的黃焯欽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馬術盛裝舞步團體賽中,以65.593分為中國隊獲得銀牌。此外,新會作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培養出很多全國冠軍和世界冠軍,如:彈床的王劼諝、舉重的李宏利、現代五項的高日笑等。
[編輯] 交通
主條目:新會交通
[編輯] 港口
西江、潭江及其支流是新會境內主要航道,上溯廣西,下通世界各地。古代,水運曾是新會最重要的對外交通方式,在新會縣城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清末以後,由於會城河日漸淤塞變窄,再加上公路、鐵路興起所帶來之衝擊,新會水路交通中心逐漸被江門鎮取代,1985年,來往各鄉鎮的短途水路客運停航,來往港澳的長途水路客運亦於2003年底完全取消。江門脫離新會管轄後,政府於1979年在銀洲湖北畔設立新會貨運港,2001年10月,新會港成為國家一類貨運口岸,銀洲湖被國家確定為對外開放水域,面積達65平方公里。[57] 港口現有水陸域面積1.303平方公里,陸域面積0.163平方公里,分為天馬、河口兩大港區,共有90個公共泊位;天馬港區從事港澳及國際貨物的運輸;河口港區則從事國內貨物運輸。 [58] 2010年貨物吞吐量為2,015萬噸。[46]
[編輯] 公路
539縣道雙公公路是一條通往台山的公路
新會地處珠三角通往粵西的門戶,「扼江海之要衝」,自古即為南北通衢。古代通往海南的驛道即經過新會。縣城南則建有東亭驛,沿用至清末。自1911年新寧鐵路通車開始,作為四邑地區交通中心,新會的對外交通獲得大發展的機會。1919年,旅加華僑黃偉如建成新會第一條公路—阮江公路。此後,華僑紛紛回鄉修築公路,從而使新會的道路建設有了較大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8年起,掀起修築公路熱潮進行大規模建設,至翌年底開始實現鎮鎮通公路,1986年,實現村村通汽車。1990年代,掀起第二次修築公路熱潮,修建了佛開高速公路及新台高速公路,擴寬和水泥化改造公路,迅速構建起包括高速公路、鐵路和水運在內的現代交通網路,使新會成為廣東省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但在區內道路方面,受制資金短缺的限制,發展速度則稍為遜色,公路改造遲緩,邊遠農村公路仍然存在等級低、路況差的狀況,至2006年底,全區仍有6.29%的自然村不通水泥路。[59] 2010年末,新會共有公路通車里程1,232公里,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8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3公里;一級公路通車里程198公里。[1]
[編輯] 鐵路
1930年代新寧鐵路的輕便列車
新會早在清宣統年間已有鐵路的出現,陳宜禧修建新會北街至新寧斗山的新寧鐵路,新會段全長約40公里,從東向西依次連接江門、會城、大澤、司前及牛灣等鄉鎮。於1910年開工,1913年3月全線建成。其中大王市至牛灣一段更使用渡輪渡過潭江,成為中國第一條使用火車輪渡的鐵路。[60] 1927年5月16日起,北街至會城一段使用輕鐵列車行駛,成為中國第一條輕便鐵路。[61]七七事變後,為了防止日軍利用鐵路進一步侵略,在1939年2月14日奉國民政府之命停運,最後被拆毀,至今仍未復建。
新會站
現時建設中的有廣珠城軌江門支線,境內設有終點站新會站,2011年通車。而廣珠鐵路自北向南連接會城、三江、古井及沙堆等鎮,設有江門南站及古井站,預計2011年建成通車。根據江門市城鄉規劃局公佈的《江門市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一期)》及新會國土資源局公布的《新會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廣東西部沿海高速鐵路自北向南經過會城、雙水進入台山境內,新會設有雙水站。江恩城際軌道由新會站向西延伸,經過南坦、小岡、羅坑、司前等鄉鎮進入開平,新會設有會城站、司前站。廣佛江珠城際軌道由新會站向東延伸,途經江海區禮樂、外海進入中山境內。斗珠城際軌道經過新會南部,在崖門設有蓮花石站;在沙堆設有南門站。上述多條鐵路建成後,新會成爲珠江三角洲重要的鐵路樞紐。[62][63]
[編輯] 航空
1949年7月,政府在江門鎮北街西江河面開闢了江門至廣州、江門至香港的水上飛機航線,三個月後因解放軍南下而停航。現時,新會150公里半徑範圍內有廣州、寶安、珠海、香港、澳門等五個國際機場,可供新會市民使用。
[編輯] 巴士
新會的巴士
1926年,張姓開平人創辦東洲公司,開通了外海至江門的客運班車。隨後私營行車公司相繼創立,發展出會城至江門;江門至北街等多條客車路線。日治時期,縣內公共運輸中斷,光復後才恢復通車。[64] 1952年至1955年4月,政府先後接管多間私人行車公司統一管理並成立新會縣行車公司。1957年港澳華僑投資成立新會縣華僑行車公司,1969年成立新會汽車站。1996年設立公交運輸,1999年7月,新會政府引入澳門新福利集團,成立新會市新福利巴士有限公司,為廣東省首家獨資外資公交企業。2005年,新誠公交汽車分公司參與營運。2010年,新福利和新誠兩間公司被江門市汽車運輸集團收購合併,目前,新會境內巴士均由該集團行走,截止到2010年全區共有44條巴士線路。[10]
[編輯] 輪渡
大鰲渡口
新會河流眾多,大部分鄉鎮是依水而建,過渡是河道兩岸居民溝通的主要方式,因此渡口眾多。在大洞大橋與黃克競大橋建成前,會城來往東部、西南部各鎮仍使用輪渡。近年來,由於橋樑增多,短途班車班次增加,多數渡口因客流量減少而逐步撤銷。潭江上的渡口主要有石咀渡口、三和渡口等;而西江水面寬闊,來往大鰲鎮至今仍然依靠汽車輪渡出入,是珠三角地區唯一一個沒有橋樑通車的鎮。
[編輯] 文化
秦漢以降,中原人口不斷南遷新會,新會文化的初始形態開始形成。隋唐時期,寺廟相繼興建,興起宗教文化。北宋建孔廟後,尊孔興學之風興起。新會逐漸湧現出大批文人墨客,大量詩詞文集流傳後世。譬如,明朝的陳獻章,創立了心學學説;近代的梁啟超,有飲冰室合集等著作存世,這些都是新會文化之典範。[10]
[編輯] 教育
參見:新會各級學校列表及新會歷代進士列表
新會學宮
新會最早記載的學校是會城的學宮,是官府在北宋初年開設的縣學,到慶曆四年遷至學宮,為歷代生員課讀之所。南宋時,新昌鄉民鄧榮在新會城北郊黃雲山下開辦第一間私立書院;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新會首設社學;至正年間,知縣沈壽在金紫街上開辦首間官辦的古岡書院。到明朝中葉,受到新會籍教育家陳獻章思想所影響,因而全縣各鄉皆設私塾、社學。清中葉後,義學及蒙學興起,取替書院及社學。北宋以來,共有231名進士(含狀元1名)、1343名舉人祖籍新會[65]。清季,思想家梁啟超極力主張廢科舉、興新式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會城人陳紀樓在魚生街開設私立求志學堂,為新會新式學堂創立之始。1905年10月20日,新會第一中學的前身新會官立初級師範學堂成立,校址位於新會考棚舊址,成為新會開辦最早的中學,培養出陳國達、梁宗岱等知名人士。到光緒三十四年,全縣共有中小學堂56所,學生達1500人。[66] 目前,隨著人口急劇老齡化,生育率不斷下降,造成大部分學校收生不足,有的學校甚至出現「一對一」教學的現象,[67] 造成大量鄉村學校因「改薄」而被「殺校」。學校經過大規模撤併,至2010年,新會共有普通中學43間;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間;小學74間;幼兒園105間。全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5.35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學生1.29萬人;小學在校學生6.14萬人;幼兒園在校學生2.03萬人。[46]
[編輯] 曲藝
石戲臺
新會有「中國曲藝之鄉」之美譽,粵劇起源於明代,20世紀上半葉為新會粵劇全盛時期,在梨園界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定律,就是「每一戲班都少不了四邑人、沒有四邑人就不成戲班」。鄉間均有樂社、八音鑼鼓隊。新會曾有新會粵劇團等粵劇團體。文革時期,粵劇遭到打擊。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再重新開始發展,目前有城鄉業餘曲藝社39個,一千餘人。在新會粵劇的發展史上,出現過一些重要的演出場所,坐落於東門市的石戲臺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是廣東省現有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明代石戲臺建築,被列為新會市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祖籍新會的粵劇演員有陳非儂、靚次伯、阮兆輝、蓋鳴暉等人。[68]
[編輯] 文學
唐宋時期,新會文人墨客已有詩詞文集傳世。 至元朝羅蒙正的《羅希呂集》;明朝黎貞的《秫坡集》、陳獻章的《白沙子集》; 清朝胡金竹的《鴻桷堂集》、蘇楫汝的《梅岡集》等均刊行於世。 康熙年間,知縣顧嗣協、顧嗣立兄弟收集歷代新會文人詩詞遺稿,校訂成《岡州遺稿》。[10] 晚清,梁啟超的散文風靡海內外,影響一時,被世人稱為「新文體」,成為晚清的文體解放及後來的新文化運動之先驅。同時,他提倡的「小說界革命」、「詩界革命」、 「戲劇界革命」對中國近代文化的發展作出深遠的影響。[69]
[編輯] 音樂
南宋末年,大批宮廷樂師跟隨朝廷南逃到新會。宋亡後,他們所帶來之琴譜亦散落民間,後經陳獻章搜集南宋皇室留下的琴譜,抄錄成《古岡遺譜》,保留了唐宋遺韻。清道光年間,新會人黃景星在前人的基礎上創立嶺南琴派,他與友人建立廣東首間琴社,並收錄其他琴曲著成《悟雪山房琴譜》。新會對嶺南琴學的興起和發展貢獻極大,成為了嶺南古琴文化的發源地。 [70] 1939年,《大刀進行曲》的作者麥新來到新會,創作了《飛行員戰鬥曲》、《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等抗日歌曲。[10] 此外,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和有香港「樂壇天后」之稱的容祖兒祖籍都是新會。[71]
[編輯] 書畫
明中葉時,書法家陳獻章用圭峰山的茅草發明了茅龍筆,其書法遒勁,一洗元代以來柔弱萎靡的書風,自成一家,樹立了嶺南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72] 17世紀以後,高儼、鄭績、李魁等畫家是對當時的廣東畫壇頗有影響之人物。鄭績所繪的《金錢圖》其配詩更是膾炙人口,將金錢譏諷得淋漓盡致,刻畫得入木三分,在民間廣泛流傳。近代,有容大塊、李撫虹、黃幻吾、劉孟寬等畫家列入嶺南畫派。新會籍畫家畫種創作多樣,有國畫、水彩畫、水粉畫、油畫、版畫等。 其中較著名的有國畫家李居端、油畫家馮鋼百、版畫家陳柏堅。[10]
[編輯] 傳統節日
新會的許多節日和習俗具有濃厚的本土特色,新會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仍是春節,正月初一的傳統是食煎?、炒米、角仔,過年時講好意頭說話,向親朋戚友拜年,未婚人士則向已婚親友逗利是,初二則為「開年」,人們買鯉魚祭神,寓意「年年有餘」,初三為赤口,忌向親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10] 初七為人日,各家各戶食「人日菜」,舊時人們用煎堆、炒米、芥菜、番薯、芋頭混煮做成盆菜,如今則用山珍海味代替番薯、芋頭。在鄉村,則全村人擺幾十圍同食。[73] 正月十三夜晚,司前鎮石名鄉舉行舞獅燒煙花活動。[74]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傳統是吃湯圓,會城街頭巷尾掛鯉魚燈,三江則連續兩日舉行舞龍活動。[75][76] 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三江鎮中山里舉行搶炮廟會,進行祈福活動。[77]清明節是新會人拜祭先人的節日,但同中國其他地區不同的是,新會人會用雞屎藤和粘米粉製成雞屎藤餅食用,並用雞屎藤紮成人形公仔掛在門楣上用作辟邪擋煞。[78] 新會端午節的傳統則是食粽和扒龍舟。農曆七月十五是盂蘭節,在新會被稱為捉鬼節,主要活動為燒紙錢和紙紮製品拜祭先人。[10]中秋節的主要活動為吃月餅、賞月,但新會各鄉鎮的一些具體風俗不盡相同,譬如司前有吃牛肉河粉的習俗;棠下有燒塔的習俗。[79] 新會重陽節的傳統是登高、放紙鳶、吃用麥芽糖製成的「牛皮糖」、「雞頸糖」。 冬至的主要活動為早上吃湯圓、吃新會柑、拜祭祖先、晚上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在農村,農民還要給耕牛吃糯米糕。[80]祭灶節在新會被稱為「小年夜」,新會的祭灶方法不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傳統,索性廿三、廿四兩日都拜,廿三日夜晚的祭祀,是歡送舊任灶神升天;廿四日早晨的祭祀,是迎接新一任灶神下凡到任。祭灶節的習俗是用炒米餅或粉印餅、紅桔、酒肉供奉灶神,並用全株青蔗作「天梯」供灶神上落。[81] 農曆年底,新會人要在家進行名為「打火咸霉」的大掃除。新會人會進行貼春聯、年畫;門楣掛上年桔,寓意吉祥。除夕在新會被稱為「年三十晚」,凡出外的人都在當日回家與親人團聚吃團年飯。到午夜零時就會放炮仗迎接新歲。[10]
[編輯] 民間藝術
農曆七月三十地藏王誕雙水鎮嶺頭鄉的舞蕉龍
新會地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有蔡李佛拳、新會葵藝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荷塘紗龍;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有新會陳皮製作技藝、崖門海戰流傳故事、新會古典家私製作技藝;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有大鰲鹹水歌、新會魚燈、雙水山地風箏、雙水蕉樹龍、龍鄉游龍、司前金龍、古井燒鵝、禮樂龍舟、外海麵製作工藝、外海太虛拳、江門東藝宮燈;新會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有司前木板年畫、小岡香、大澤賽龍舟。雖然新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但是近年來隨著年輕人大量外出及現代文化的衝擊,節味漸淡,而民間技藝不少已瀕臨失傳,對此政府已啟動搶救性保護工作。[82]
新會重要的民間藝術代表新會葵藝,其創作題材主要以山水畫題材為主,亦有花鳥魚蟲及人物故事等,為廣東四大傳統工藝之一。新會葵藝創造了「蒲葵種植面積最大」、「葵業工藝歷史最長」、「葵藝從業人員最多」、「葵藝品種最豐富」、「葵扇產量最高」及「葵藝最精湛」等六項世界之最而揚名海內外。早在晉朝史書已有記載,到明清時期,是葵扇的黃金時代,遠銷至全國各地,朝廷將其列為貢品,當時在上海、重慶、漢口、蘇州等地都有葵扇出江幫設立的岡州會館,作為葵扇交易和葵商居住的場所。清道光年間,新會城有葵業商號一千多戶,成行成市。同治年間,畫師陳晚創製出清秀典麗,永不腿色的「火畫扇」,與檀香扇、竹絲扇、綾絹扇並稱中國四大名扇。1911年,譚月三首創葵織扇;翌年,林兆又創製出典雅精麗,純樸大方的「竹籜畫扇」,榮膺1915年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金牌獎。1960年代,新會葵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周恩來、董必武、郭沫若、賀龍等領導人均曾先後視察新會葵業,並給予高度評價。[83]
[編輯] 傳媒
[編輯] 報刊
20世紀初,隨著江門商埠經濟貿易和對外交往的發展,作為信息交流和傳播載體的大眾傳播媒介也隨之發展。1912年5月,新會第一家報紙《岡州星期報》在江門鎮創辦。此後,《新會醒報》、《岡州日報》、《四邑平報》、《西南報》等多家報紙相繼在江門和會城創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會所有報社均被接收、改組或停刊,現在的新會報業由江門日報所壟斷。[10]
[編輯] 廣播電視
1949年12月4日,新會第一家無線廣播電台私營前鋒廣播電台在江門鎮開播。新會人民廣播電台成立於1992年,廣播範圍覆蓋珠三角各縣市。[84] 而新會唯一一間有線電視台新會電視台就在1984年1月開播,為新會官方之喉舌,收視範圍覆蓋新會各鄉鎮,主要的節目有《新會新聞》、《岡州天地》、《每週説法》、《葵鄉警訊》,由於沒有獨立的頻道,其播出的節目均在無綫電視翡翠台、亞洲電視本港台、廣東電視公共台進行非法插播。[10][64]
[編輯] 旅遊
新會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蹟眾多,是中國最具影響力旅遊名城。[85]
小鳥天堂全景圖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古兜溫泉
[編輯] 新會八景
新會八景是指在新會最著名八個旅遊景點。自明朝以來,均由當地人評選八景,它們是古岡獨松、象山秋月、黃雲樵笛、紫水漁舟、江門晚渡、熊[86] 子歸帆、崖門春浪、圭峰瀑布。歷經幾百年之後,剩下象山秋月、熊子歸帆、崖門春浪三景,其餘五景都已不復舊觀了。以下是1988年11月9日評選的新會八景,圭峰疊翠、小鳥天堂、叱石松濤、公坑禾雀、象山秋月、葵湖春曉 、銀洲塔影、崖門覽勝。[87]
[編輯] 自然人文遺產
位於新盛街的蓮花井,元至正年間由林濟開鑿
新會是廣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88] 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獨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國家4A級旅遊景區2處,古蹟最古老者為隋朝時建的龍興寺石塔。
新會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圭峰風景區 古兜溫泉旅遊度假村
新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蔡李佛拳 新會葵藝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荷塘紗龍
新會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會陳皮製作技藝 崖門海戰流傳故事
新會古典家私製作技藝
新會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鰲鹹水歌 新會魚燈
雙水山地風箏 雙水蕉樹龍
龍鄉游龍 司前金龍
古井燒鵝 禮樂龍舟
外海麵製作工藝 外海太虛拳
江門東藝宮燈
新會的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司前木板年畫 小岡香
大澤賽龍舟 陳夢吉民間故事
沙堆八音鑼鼓 沙堆獅藝
會城粵曲 重陽圭峰登高習俗
顯示▼
檢 · 論 · 編
江門市區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 特產
新會著名的特產有葵扇、新會柑、新會陳皮、小岡神香、甜水蘿蔔、黃沙蜆、禾蟲、粉葛、荔枝等,其中新會柑與新會陳皮為中國地理標誌產品。[89]
[編輯] 新會陳皮
新會陳皮
新會陳皮為廣東三寶之首,[90] 陳皮是用新會出產的大紅柑剝皮後曬乾而成,早在東漢時期已經有記載,[91] 到宋代成為「廣貨」之一,遠銷全國各地及外國,到清同治年間,陳皮被慈禧太后指定為貢品,因此有「千年人蔘,百年陳皮」的美譽。[92][93] 醫學研究指出,貯存越久的陳皮含有越多黃酮類,而黃酮類有抗氧化和增加免疫能力的功效,因此年份越久的陳皮價值越貴。[94] 陳皮的種類分為青皮和紅皮,各有不同的效用。中秋節至農曆九月初所採摘的柑皮為青皮,產量少但藥用價值高。農曆九月後至冬至所採摘的柑皮為紅皮,可食用及藥用。新會柑剝皮之後,隨即運到大空地上曬兩至三天,曬完後裝進密封的玻璃瓶中待下一年清明節前後再曬兩至三天,三年之後柑皮晒成陳皮,再由女工負責進行嚴格篩選分級,一毫米厚的為一級大紅皮;顏色比較淡,厚度比較薄為二級皮;至於體型更小的為青皮。陳皮分級後用麻袋裝著放進倉庫,令陳皮更容易起到防潮作用和陳化作用。[95]
[編輯] 友好城市
城市 地區 締結時間
德惠市 吉林省 1997年12月15日
[編輯] 城市榮譽
新會憑著城市綠化率高、環境衛生狀況良好、社會治安穩定等有利條件,近幾年陸續榮獲中國政府的一些城市榮譽,在綠化、環境、衛生、農業、商業、體育、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成績位於中國城市的前茅。以下是新會在1949年以後所獲得的城市榮譽的列表:
城市榮譽 獲獎時間 頒獎組織
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 1983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
全國全民義務植樹先進縣 1984年2月 中央綠化委員會
全國計劃免疫先進單位 1986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 1987年2月 中央綠化委員會
糧食生産、交售先進縣 1989年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部
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 1989年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全國幼兒教育先進縣 1989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
全國森林防火先進單位 1990年2月 國家森林防火總指揮部
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 1990年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
全國食品衛生示範縣 1991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 1991年3月 全國綠化委員會、林業部、人事部
全國土地開發先進縣 1991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全國漁業生産先進單位 1991年1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全國農村改水先進單位 1991年12月 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全國防盲治盲先進縣 1992年6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全國體育先進市 1992年6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
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 199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市 199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市 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 1997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全國「愛心獻功臣行動」先進市 1999年12月 全國雙擁領導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全國衛生檢查評比先進城市 2000年4月 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 2001年6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
全國實施婦女兒童綱要先進集體 2001年10月 國務院婦女工作委員會
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市 2001年10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
全國特殊教育工作先進市 2001年1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2002年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市 2002年5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全國農村保健衛生工作先進縣 2002年10月 衛生部、國家計劃委員會、農業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 200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新會)不銹鋼製品生産基地 2003年10月 中國五金製品協會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 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2004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2004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
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區 2005年11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 200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2006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區 2006年5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中國化纖產業名城 2007年3月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全國平安暢通區 2007年1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農業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2008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全國團建先進縣 2008年1月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2009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中國(新會)食品生産基地 2009年5月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
中國古典家私之都 2009年8月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編輯] 著名人物
主條目:新會著名人物列表
新會是一個人文歷史底蘊深厚的城市,近代以來湧現了一大批名人,以下列舉一些各領域的著名人物:
梁啟超:會城茶坑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學者、政治評論家、戊戌變法領袖之一、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首。
陳獻章:會城都會鄉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
劉德華:荷塘鎮??[96] 步鄉人,香港演員兼歌手,「四大天王」之一,大中華地區樂壇和影壇明星。
黃凱芹:雙水鎮,香港作曲家、填詞人、歌手,加拿大房地產商人、室內設計師。
容祖兒:荷塘人,香港歌手兼演員。
陳垣:棠下鎮石頭鄉人,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
[編輯] 注釋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010年江門市統計年鑒 江門市統計局
^ 2.0 2.1 2009年江門市氣候影響評價 江門市氣象局
^ 自然環境《新會古今》
^ 蒲葵被定為江門市樹 廣州日報
^ 奼紫嫣紅 江門市花 金羊網
^ 中華民國《1947年廣東政區及郵政式廣東地名一覽》,大部分根據粵語標準音廣州話拼寫,其他部分由潮汕、客家、官話或其他方音拼寫而成。
^ 7.0 7.1 7.2 7.3 7.4 7.5 《新會史話》 新會市史志辦公室,1999.3
^ 新會周代已有「古國」 廣州日報
^ 9.0 9.1 9.2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1 10.22 《新會縣誌》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ISBN 7-218-02035-6
^ 《隋書·譙國夫人傳》
^ 《新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10,ISBN 7-218-02046-1
^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地區、韶關地區沿革地理》學林出版社 1984
^ 陳大震,《大德南海志》
^ 觀天、種茶:僧一行在外海茶庵 江門日報
^ 新會嶺南名剎玉臺寺 新會僑網
^ 新會先有歸僑後有華僑 新會僑網
^ 鍾顯宗,《清河郡張氏新會族譜》
^ 賈雒英,《新會縣誌》 1690
^ 新會瀧水都蓮邊里,《麥氏家譜》所
^ 乾隆《新會縣誌》
^ Sin-hoei:China of the 3rd rank in quang-tong A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or universal gazetteer, ancient and modern, Volume 2 1823
^ 位置約在珠海橫琴島之北。
^ 哨州位置約在香港大嶼山以西。
^ 林星章,《新會縣誌》1841
^ 顧誠,《南明史》
^ 江門海關建關百年 江門日報
^ 江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輝煌 紀念江門建市八十周年 江門日報
^ 公益:見證江會日軍投降 大江僑刊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2002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
^ 新會森林覆蓋率30.6% 江門日報
^ 新會區政府信息網:區領導 新會區政府信息網
^ 新會區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網
^ 珠海古村游之四 蓮江村:遭遇原汁 原味的風景 珠江晚報
^ 維達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 南方網
^ 廣東新會陳皮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中國新聞網
^ 新會變「招」商為「選」商打造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南方網
^ 僑鄉新會成為中國不鏽鋼製品生產基地 新華網
^ 全國首個"國家火炬計劃紡織化纖產業基地"花落葵鄉 江門日報
^ 新會銀洲湖「藏」了4個國家和省級生產基地 南方日報
^ 廣東城軌列車可就近檢修 廣州日報
^ 新會世紀廣場
^ 外來超市捲土重來 引發新一輪博弈 江門日報
^ 大潤發成功登陸新會 江門日報
^ 江門地區首家五星級影城落戶新會世紀廣場 江門日報
^ 46.0 46.1 46.2 2010年新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新會區統計局
^ 《新會僑鄉凝聚力》
^ 印尼華人華僑新會籍達百萬 廣州日報
^ 江門市民族概況 江門市民族宗教事務局
^ 新會區金牛頭漁民向社會各界致謝:喝上自來水笑開顏 江門日報
^ 走進綠護屏村客家村 江門日報
^ 菩提樹紮根廣海七百年 澳門日報
^ 宗教團體 江門市民族宗教事務網
^ 他組建了江門唯一足球俱樂部 南方都市報
^ 余卓成 3米板王子的多面體人生不斷在超越 南方都市報
^ 新會籍青奧會「三冠王」何健彬將出征亞運 大洋網
^ 新會港成為國家一類貨運口岸 搜狐新聞網
^ 新會港國際貨運碼頭有限公司 名冠集團網
^ 江門市新會區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新會統計信息網
^ 「粵海鐵路」雛形在江門 江門日報
^ 八十年前,江門已有輕鐵 江門日報
^ 《江門市綜合交通一體化規劃(一期)》 江門市城鄉規劃局
^ 《新會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 新會區國土資源局
^ 64.0 64.1 《江門市志》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7-218-02955-8
^ 名人選輯 新會檔案史志信息網
^ 黃球,《新會縣教育志》
^ 一間學校只有一名教師,一名學生。
^ 明代石戲台新會民間戲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現代學術的開路先驅梁啟超
^ 新會應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江門日報
^ 容祖兒衣錦還鄉 豪捐25萬建體育館 中華網
^ 《廣東新語》,屈大均
^ 大年初七―――人人生日(圖) 新浪網
^ 泮村燈會:入選國家「非遺」後首次起舞 中國網
^ 「慈愛葵鄉·和諧新會」2009慈善公益周活動 江門日報
^ 「龍」出三江 ——訪新會製作金龍的老工匠 江門日報
^ 走訪皇族村搶炮廟會 江門日報
^ 五邑地區清明節食俗 江門日報
^ 江門農村恢復「燒塔」慶中秋 百年習俗重歸 廣東僑網
^ 溫暖冬至日 萬家團圓時 江門日報
^ 新會小年夜祭灶習俗 江門日報
^ 新會技校開班招45名學生 廣州日報
^ 弘揚新會葵藝文化的調研報告 新會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 關於我們,新會電台官網
^ 新會獲「中國最具影響力旅遊名城」稱號 江門日報
^ 正字為「熊」字下面少一點,讀音「泥」,此為新會獨有文字。
^ 新會風光名勝古迹 新會僑網
^ 廣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華夏經緯網
^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實施以來批准的地理標誌名錄(2005年7月至2009年6月) 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司網
^ 其餘兩寶為老薑、禾桿草
^ 張仲景,《金匱要略》
^ 麗宮國際打造陳皮文化之路:創本地品牌 江門日報
^ 新會陳皮越陳越香 新浪財經網
^ 陳皮中黃酮類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農產品加工學刊》2007年第4期
^ TVB,《天賜良源》
^ 粵音讀作/l?y1/,國語讀音不明。
[編輯] 外部連結
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新會區
新會官方網站
新會城區地圖
新會縣誌
新會網
鶴山市
圭峰山脈/石步河 蓬江區
圭峰山脈 江門水道/江海區
開平市/石步河 磨刀門水道/中山市
新會區
台山市/古兜山脈 黃茅海 虎跳門水道/斗門區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6%B0 ... A%E5%8C%BA
- Attachment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