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
惠州西湖
簡稱 惠
別稱 鵝城
舊稱 禎州、惠陽
惠州市在廣東省的位置圖
概覽
省 廣東省
行政區類型 地級市
行政區劃代碼 441300
下級行政區 2個市轄區3個縣
設市時間 1988年
現任市長 李汝求
現任市委書記 黃業斌
政府駐地 惠城區
地理
中心坐標 23°06′0″N 114°24′0″E / 23.1°N 114.4°E
總面積 1.12萬平方公里
海拔 0~1336米
氣候類型 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 19.5℃~22.2℃ °C
人口
總人口(2008) 392.7萬人
人口密度 352人/平方公里
本地語言 客語、東江本地話
經濟
GDP(2008) 1290.4億元人民幣
人均GDP 33077元人民幣
其他
時區 UTC+8
郵政編碼 516000
電話區號 +86 (0)752
車牌號碼 粵L
網站: huizhou.gov.cn
惠州市(官方外文名稱為Huizhou,傳統粵語外文名稱為Waichow[1])是廣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東端,南海大亞灣的北部。惠州市是廣東省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即有「嶺南名郡」和「粵東門戶」之稱,歷史上曾有包括蘇東坡在內的不少名人旅居於此,留下大量題詠惠州的詩詞,因而使惠州積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蘊。惠州市是珠三角經濟圈的9個地級市之一,是一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城市,是大陸重要的電子製造業基地,近年來,隨著總投資額730多億元人民幣的多個石化項目在惠州的興建和投產,使惠州成為珠三角經濟圈最有發展潛力的城市之一。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地理
3 行政區劃
4 人口
5 經濟
5.1 農業
5.2 工業
5.3 第三產業
6 文化
6.1 飲食文化
6.2 旅遊
7 交通
8 體育
9 友好城市
10 注釋
11 參考文獻
12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惠州遠在7000萬年前是一片陸地沼澤地帶,適合恐龍的生存,近年來,在惠州全境曾發現過4批38枚的恐龍蛋化石和一些恐龍的足跡。在約1萬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類開始在惠州一帶繁衍生息,從事漁獵和原始的農耕,目前,在惠州全境共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其中包括博羅葫蘆嶺、蘇屋崗、何屋崗等貝丘遺址,出土了大批的石器和陶片。春秋戰國時期,在惠州的博羅縣境內存在著一個叫縛婁的古國,《呂氏春秋》中即有記載,曰:「縛婁、陽禺、笙兜之國,多無君。」[2]1993年,廣惠高速公路建設期間,在博羅縣的橫嶺山發現了古墓葬300多座,多數屬於周朝,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玉石器、鐵器等,其中的銅甬鍾和鼎見證了當年縛婁國貴族「鐘鳴鼎食」的景象。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後,在惠州設立了博羅縣,屬南海郡管轄。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惠州屬於南越國領地。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後,置九郡,惠州屬南海郡博羅縣地。三國時期,惠州屬於東吳領地。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南海郡分置出東官郡,博羅縣改由東官郡管轄。咸和年間(326年-334年),道教名人葛洪隱居於惠州境內的羅浮山採藥,煉丹,並在山上創建了四座道觀,使羅浮山成為中國的道教名山之一。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東官郡改為梁化郡,郡治即設置在博羅縣(今惠東縣境內),此為在惠州首次設立郡治。隋朝開皇十年(591年),嶺南設立廣州和循州兩總管府,循州總管府的府治即在今惠州市的中山公園內,從此惠州成為東江流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循州總管府改為龍川郡。917年,劉龑建立南漢,惠州為南漢禎州郡的郡治。
蘇軾像,蘇軾曾在惠州旅居三年
北宋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州為惠州,始有「惠州」之稱,並一直沿用到今天。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在59歲時被朝廷四降官職,貶至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蘇軾在惠州度過了三年,期間寫下160多首詩詞,大多為歌詠惠州風物的作品,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更是成為灸燴人口的名句。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惠州建立聚賢堂,後來改稱為豐湖書院,一直到明清,豐湖書院都是惠州的最高學府。元朝在惠州置惠州路。明朝和清朝改為惠州府。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沿海盜寇猖蹶,明太祖派人在惠州境內的平海建造城池,抵禦盜寇,此城一直保留到現在,目前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
辛亥革命期間,孫中山曾兩次在惠州發動起義。1900年,清朝發生義和團運動,孫中山決定乘機發動軍事起義。當時孫中山在台北建立起義指揮中心,命鄭士良等人於三洲田(今屬深圳鹽田)發動惠州起義,起義軍曾一度發展至2萬人,但在清政府的鎮壓下宣告失敗。1907年,孫中山再次派人到惠州發動七女湖起義,以響應黃岡起義,該次起義軍增至200多人,但因黃岡起義失敗,得不到聲援,遂在梁化墟解散。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為了切斷廣九鐵路和粵漢鐵路補給線,於1938年10月12日,派出兩個師團共4萬人從惠州的大亞灣登陸,開始了進攻華南的序幕。中國國民革命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因寡不敵眾,最終失守。數日後,惠州全境大部分地區淪陷。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香港海員工委書記曾生趕赴惠陽的坪山組建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開始進行對敵的游擊戰。1940年9月,以此隊伍為基礎,成立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1943年12月2日,在惠陽縣土洋村進行整編,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此隊伍除了堅持在東江流域進行對日抗戰之外,還於1941年底香港淪陷後,在香港進行了營救被俘英軍官兵的工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在廣東的東江流域設立東江專區,專署駐惠陽縣,1952年撤銷。1956年設惠陽專區,專署駐惠陽縣,1959年撤銷。1963年重新設立惠陽專區,1970年改稱惠陽地區。1988年,惠陽地區分置為四個地級市,分別為惠州市、東莞市、河源市和汕尾市。
[編輯] 地理
惠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東端。惠州市東部與廣東省河源市、汕尾市交界,南部與南海大亞灣相鄰,與香港隔海相望,西部與廣東省深圳市、東莞市、廣州市接壤,北部與廣東省韶關市毗鄰。惠州市的地理座標為東經113°51′至115°28′,北緯22°24′至23°57′,東西寬約152公里,南北長約128公里[3]。惠州市的陸地面積為1.12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為4520平方公里[4]。
惠州西湖是一個位於城市中心的天然湖
惠州市北部以山地居多,東部和南部為丘陵台地,東江沿岸和南部沿海有極小面積的平原。惠州的最高峰為蓮花山,海撥1336米,另有海撥1000米以上的山峰13座,如羅浮山的飛雲頂(海撥1281米)、白馬山(海撥1256米)、南崑山的天堂頂(海撥1210米)等,這13座山峰及其從屬的山脈包圍在惠州行政區劃的邊界上,形成一個周邊高,逐漸向南部沿海開口的簸箕形地形,而在此地形的中部,則多為花崗岩和紅色砂岩構成的丘陵台地[3]。
惠州市全境有大小河流20多條,較大的河流有東江和東江的支流西枝江、增江(又稱為龍門河)。有湖泊和大小水庫約130個,較大的有西湖、白盆珠水庫、天堂山水庫、顯岡水庫、花樹下水庫、角洞水庫、水東陂水庫等。惠州市南部靠海,海岸線長223.6公里,有大亞灣(和深圳市共有)和巽寮灣兩個較大的海灣,有上百個大小島嶼[3]。
惠州市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全市,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境內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宜人。惠州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23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9.5℃-22.2℃。全年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氣溫為28.3℃,全年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為13.0℃。年平均降水量為1700毫米-2000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4月和9月,佔全年的82.5%[3]。
[編輯] 行政區劃
惠州市行政區劃圖
1988年惠州市初設立時,下轄1個市轄區和4個縣,分別為惠城區、惠東縣、惠陽縣、博羅縣和龍門縣,市政府駐地為惠城區。1994年,惠陽縣升級為縣級市,改稱為惠陽市。2003年3月6日,惠陽市下轄的10個鎮和博羅縣的1個鎮劃歸惠城區,惠陽市改稱為惠陽區。
至此,惠州市下轄2個市轄區:惠城區和惠陽區,3個縣:惠東縣、博羅縣和龍門縣,惠州市政府的駐地仍在惠城區。2003年底各市轄區和縣的人口、面積、行政區劃統計數據見下表[5]:
市轄區、縣 面積 人口 行政區劃
惠城區 1410平方公里 69萬人 10個街道、8個鎮
惠陽區 1262平方公里 40萬人 4個街道、6個鎮
惠東縣 3397平方公里 70萬人 1個街道、12個鎮
博羅縣 2795平方公里 76萬人 16個鎮
龍門縣 2058平方公里 32萬人 1個街道、8個鎮、1個民族鄉
[編輯] 人口
根據惠州市統計局的統計數據,截止至2005年11月1日,惠州市的常住人口為370.33萬人。按城鄉區別分,城鎮人口203.72萬人,鄉村人口166.61萬人;按性別分,男性192.05萬人,女性178.28萬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7.72:100。人口密度為332人/平方公里[6]。
惠州市的居民主要以漢族人為主,漢族人口為361.78萬人,佔總人口的97.69%。除漢族外還有瑤族、畲族等少數民族居民,各少數民族人口為8.55萬人,佔總人口的2.31%[6]。惠州漢族人中,大多數是客家人,此外還有鶴佬人和廣府人。客家人在市內各市轄區、縣都有分布,鶴佬人主要分布於惠陽區、博羅縣、惠東縣,廣府人主要分布於龍門縣、博羅縣。
惠州市地處客家話、粵語、潮汕話三大方言的交匯區,三種語言在境內均有分布。而在惠城區和博羅縣一帶流行的惠州話,是一種既受客家話,又受粵語影響的本地方言。此外在惠東縣平海等地,還有軍聲等較有特色的方言。近年來,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普通話也成為日常社交的一種語言。
[編輯] 經濟
惠州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是珠三角經濟圈的9個地級市之一,按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計算,惠州處於珠三角經濟圈的中下游水平。據惠州市統計局的數據,2005年惠州市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803.94億元人民幣,比2004年增長15.8%,其中民營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98.72億元人民幣,佔全市生產總值的37.2%。按常住平均人口計算,2005年的人均GDP為21,911元人民幣,折合2,715美元。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6%[7]。據中國社科院對中國200個大中城市2005年綜合競爭力的評估,惠州市排名第17位,比2004年的第35位排名有大幅上升,其中開放競爭力為第9位,屬於中國大陸競爭力較強的城市[8]。
[編輯] 農業
荔枝是惠州的特產,蘇東坡在惠州曾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
惠州市的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於農作物的生長,是廣東省糧食、肉類、蔬菜、水果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2005年惠州市的農業增加值為82.17億元人民幣,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10.3%[7]。惠州市農業的六大特色產品是梅菜、甜玉米、馬鈴薯、韭黃、荔枝和年桔。其中梅菜是惠州的傳統特產,其名字來源於仙女梅姑賜種的傳說,有近千年的種植史,明朝曾作為貢品進貢宮廷而被稱為「惠州貢菜」。梅菜的原產地在惠州市的矮陂鎮,因此,矮陂鎮又被譽為「中國梅菜之鄉」。
[編輯] 工業
惠州市是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工業化城市,工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為三大產業之首。2005年惠州市的工業增加值為460.76億元人民幣,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57.2%。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的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為272.73億元人民幣[7],外資企業是惠州市工業最重要的企業類型。惠州整體納入《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之後,惠州將確立「世界級的石油化工基地、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製造基地、珠三角重要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粵港澳旅遊度假基地和現代物流配送中心」的地位。
惠州市工業的支柱產業是電子製造業,2005年惠州市電子行業的規模以上企業的增加值為216.37億元人民幣[7],是惠州經濟最重要的行業。惠州市本土最大的四家電子企業是TCL集團、德賽集團、華陽集團和僑興集團,這四家企業均是中國「2005年全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的入選企業,其中TCL集團以420億元人民幣的營業收入成為僅次於海爾集團、京東方科技集團之後排名第3的電子企業[9]。TCL和德賽兩個品牌還被中國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而在惠州市投資的外資電子企業當中,則有通用、索尼、日立、松下、LG、三星、西門子、NEC等國際知名企業。據香港文匯報2004年10月的報導,惠州市已成為全球最大的DVD、VCD光頭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電話機製造基地、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產基地之一、亞洲最大的電路板製造基地之一、中國最大的彩電製造基地之一、中國最大的電工產品製造基地,以及中國最重要的行動電話生產基地[10]。
惠州市工業最有潛力的產業則為石油化工業,在惠州市的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和在建石化項目共有15個,總投資73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投資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有兩個,分別是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和中海油1200萬噸煉油項目。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是由荷蘭皇家殼牌集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廣東投資開發公司三方共同投資,總投資額為42億美元,佔地約4.27平方公里,是中國大陸目前為止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已於2006年3月31日正式投產[11]。中海油1200萬噸煉油項目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獨家投資,投資額為193億元人民幣,佔地約2.37平方公里,該項目於2005年12月15日奠基,預計2008年建成投產[12]。
[編輯] 第三產業
惠州市第三產業和其它珠三角經濟圈的城市相比,規模較小,但發展較快。其中200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率為21.7%,居全廣東省首位。2005年惠州市的第三產業的增加值為261.01億元人民幣,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32.5%[7]。惠州市第三產業中,以房地產業、商貿流通業、旅遊業最為重要。
遊客眾多的惠州西湖風景區
惠州房地產業曾因為1992年的炒作,而使房地產業在此後兩年間畸形快速的發展,並形成房地產泡沫。1993年,房地產泡沫破滅令惠州的房地產很快墮入低谷,直至1998年開始才逐步復甦。2002年,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在惠州落戶以來,房地產業升溫迅速,很多中國的知名房地產商如深圳華僑城、廣州合生創展紛紛進駐,盤活了大量的爛尾樓和閒置土地,一大批新的住宅小區被相繼推出。
惠州房地產業的復甦也帶動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目前在惠州零售額靠前的六大外來超市分別是吉之島、沃爾瑪、人人樂、萬佳、麗日和百佳,而在家電零售業中,則以國美和蘇寧兩大外來品牌的連鎖店所佔的零售額最大。
惠州的旅遊業因為境內的旅遊景點眾多,又處在中國經濟較發達的珠三角經濟圈內而達到良好的發展,珠三角各城市的居民是惠州市旅遊的主要客源。至2005年,惠州市共有星級酒店38家,有一定規模的旅遊景區11個,全年接待遊客達1002萬人[13]。
[編輯] 文化
[編輯] 飲食文化
惠州市本地的傳統菜式稱為惠州菜,是客家菜的一個重要分支,客家菜在惠州又被稱為東江菜。傳統的惠州菜和其它的客家菜一樣,偏重於「肥、咸、熟、香」的口味,具有下油重、口味偏鹹的特點,而用料主要以肉類和家禽為主,較少用到蔬菜和河鮮海產。這些特點都和惠州山多,舊時的民眾多從事勞動強度大的農業耕作有關,下油重、多肥膩能有效充饑,口味偏咸則可起節儉作用,並可有效補充體內的鹽分。惠州菜中最富特色的三道菜分別是東江鹽焗雞、東江釀豆腐和梅菜扣肉,它們合稱為「惠州三件寶」。
惠州的土特產主要有客家黃酒,東江糯米酒,梅菜,羅浮山的酥醪菜、百草油,博羅的酥糖,龍門的米餅等。惠州的客家黃酒是一種以粘米或糯米釀成的甜米酒,多在家中有產婦時釀製,用於產婦生產後補養身體,食用時通常用客家黃酒來煮雞,惠州民間稱為「雞酒」,而小孩出生後,有親戚好友前來看望,也通常會用這種「雞酒」來招待客人。
[編輯] 旅遊
惠州西湖的泗洲塔,塔旁的小山丘、蘇東坡紀念館下的松林埋葬著蘇東坡的小妾王朝雲
惠州市傍山靠海,同時又是廣東省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旅遊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頗為豐富。惠州市共有國家級的景區四處,分別是羅浮山、惠州西湖、平海海龜自然保護區和南崑山。其中羅浮山和惠州西湖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平海海龜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南崑山是國家森林公園。此外,惠州市還有廣東省的省級景區兩處,分別是古田自然保護區和平海古城,其中古田自然保護區是廣東省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平海古城是廣東省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的羅浮山位於博羅縣境內,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被譽為「嶺南第一山」。歷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到訪羅浮山或作文題詠羅浮山,漢朝的史學家司馬遷曾把羅浮山比作為「粵岳」;東晉咸和年間,道教名人葛洪在羅浮山採藥,煉丹,並在山上創建了四座道觀。北宋蘇東坡還曾在這裡作下「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而使羅浮山聞名於世。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的惠州西湖位於惠州的中心城區內,是一個地處鬧市的天然湖。歷史上,惠州西湖曾和杭州西湖、潁州西湖合稱為中國的三大西湖,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潁水與羅浮」一詩中,其中的「羅浮」即指惠州西湖。蘇東坡被流放到惠州的三年,經常和小妾王朝雲在西湖堤邊漫步,王朝雲死後,蘇東坡將她葬在惠州西湖棲禪寺旁的松林中,後棲禪寺僧人籌款在墓上築六和亭以紀念王朝雲[14]。
[編輯] 交通
廣惠高速公路博羅段
惠州自古有「粵東門戶」之稱,是粵東的交通樞紐之一,公路、鐵路、水運、空運等交通網路完善。
根據2005年末的數據,惠州市公路通車裡程總長7,3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8公里,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68公里[7]。穿越惠州的國道有兩條,分別是324國道和205國道。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深惠高速公路、廣惠高速公路、惠河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和粵贛高速公路。在鐵路交通方面,京九鐵路和廣梅汕鐵路在東莞市匯合後貫穿惠州,在惠州市境內的總長為88.90公里,此外在京九鐵路的惠州站還分支出連接到大亞灣的惠澳鐵路。
惠州市的水路運輸又分為內河運輸和海運,內河運輸主要依靠東江,沿江上航可至河源市,下航可至東莞市和廣州市。海運主要靠位於大亞灣的惠州港,惠州港是一個深水海港,擁有澳頭、荃灣和馬鞭洲3個港區,共有碼頭5座,泊位11個,其中15萬噸級原油泊位1個,3萬噸級泊位3個。2006年,因為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投產和中海油1200萬噸煉油項目的興建,惠州港引起了香港和記黃埔的興趣,並通過股權轉讓成為惠州港的並列第一大股東,新組成的公司將首期投資約15億元,新建2個5萬噸級貨櫃專用泊位。2005年全年,惠州市的港口貨物吞吐量為1514.68萬噸,其中惠州港佔了1271萬噸[15]。
惠州市還有一座小型機場,名為惠州機場,位於惠東縣平潭鎮。建於1956年,原為軍用機場,1985年,轉變成軍民兩用機場,最高峰時曾有14條國內航線。2002年惠州機場停航,目前已被上海航空公司收購,正將該機場改建成以貨運為主的客貨兩用支線機場。
連接惠州與東莞兩市的莞惠城際軌道交通正在興建中,預計將於2012年10月底建成通車。[來源請求]
[編輯] 體育
2010年7月廣東省第十三屆運動會(3日—16日)和8月廣東省第六屆省殘會(2日—8日)在惠州舉行,此次省運會的主題是「惠民之州,精彩省運」,吉祥物是一隻可愛的天鵝——「惠惠」,主題歌曲是韓靜霆等人作詞及作曲創作的《美麗惠州》、《祈願》、《今天真好》。
廣東省21個地級市全部都派代表參與了省運會,參賽運動員約8000人。其中,廣州市以368.5塊金牌、總共695塊獎牌排列金牌和獎牌榜榜首,東道主惠州市則以115.25塊金牌、總共213.25塊獎牌排列金牌榜第四及獎牌榜第六。
[編輯] 友好城市
中國武隆縣(2008年6月19日締結)
中國揚州(2009年12月23日締結)[16]
中國曲阜(2010年12月21日締結)[17]
美國米爾皮塔斯市(2004年10月5日締結)[18]
加拿大北溫哥華市(2009年10月21日締結)[19]
[編輯] 注釋
^ 中華民國《1947年廣東政區及郵政式廣東地名一覽》,大部分根據粵語標準音廣州話拼寫,其他部分由潮汕、客家、官話或其他方音拼寫而成。
^ 《呂氏春秋·恃君覽》
^ 3.0 3.1 3.2 3.3 蔡愛民:《廣東惠州旅遊資源分析》,《自然資源》,1996年4期。
^ 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充滿生機活力的發展中城市—惠州》,惠州市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
^ 表中的面積和人口的數據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1月版),人口和面積數據截至2003年底。
^ 6.0 6.1 惠州市統計局:《惠州市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惠州統計信息網,2006年3月30日。
^ 7.0 7.1 7.2 7.3 7.4 7.5 惠州市統計局:《惠州市統計局關於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2006年3月23日。
^ 倪鵬飛主編:《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
^ 信息產業部:《2005年第十九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排名》,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網,2005年6月17日。
^ 張建華、羅愛文、熊君慧、余麗齡、余文蓮:《聚焦惠州:珠三角重排經濟座次》,文匯報,2004年10月13日。
^ 《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正式投產》,新華網,2006年3月31日。
^ 安蓓:《中海油1200萬噸惠州煉油項目奠基 投資近200億》,新華網,2005年12月15日。
^ 冷敏:《惠州市第三產業增速位居全省首位》,惠州日報,2006年3月17日。
^ 《孤山不孤蘇跡永恆》,惠州市人民政府網站,2008年12月15日造訪。
^ 葉玉琴,《堅持科學發展觀 交通再創新業績》,惠州市統計信息網,2006年6月12日。
^ 惠州與揚州締結友好城市. 人民網 [2009-12-25].
^ 惠州與曲阜締結友好城市. 曲阜網 [2010-12-23].
^ 廣東省締結友好城市關係一覽表. 廣東外事網 [2011-01-10].
^ 廣東省締結友好城市關係一覽表. 廣東外事網 [2011-01-10].
[編輯] 參考文獻
蔡愛民:《廣東惠州旅遊資源分析》,《自然資源》,1996年4期。
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充滿生機活力的發展中城市—惠州》,惠州市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年1月。
惠州市統計局:《惠州市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惠州統計信息網,2006年3月30日。
惠州市統計局:《惠州市統計局關於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惠州統計信息網,2006年3月23日。
惠州市人民政府:《2006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惠州市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2006年3月24日。
倪鵬飛主編:《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
信息產業部:《2005年第十九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排名》,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網,2005年6月17日。
張建華、羅愛文、熊君慧、余麗齡、余文蓮:《聚焦惠州:珠三角重排經濟座次》,文匯報,2004年10月13日。
安蓓:《中海油1200萬噸惠州煉油項目奠基 投資近200億》,新華網,2005年12月15日。
《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正式投產》,新華網,2006年3月31日。
冷敏:《惠州市第三產業增速位居全省首位》,惠州日報,2006年3月17日。
宋秀傑:《香港和記黃埔已正式成為廣東惠州港第一大股東》,中國新聞網,2006年1月24日。
[編輯] 外部連結
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惠州市
惠州市政府網站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3%A0 ... E%E5%B8%82
- Attachment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