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粵!Cantonia!康頓尼亞!我哋粵人嘅世居祖根之地!粵民族嘅真正祖國!
Post a reply

肇慶市

Sep 24th, '11, 17:27

肇慶市

肇慶閱江樓
簡稱 肇
舊稱 端州

肇慶市在廣東省的位置圖
概覽

省 廣東省
行政區類型 地級市
行政區劃代碼 441200
下級行政區 2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4個縣
現任市長 郭鋒
現任市委書記 徐萍華
政府駐地 端州區
地理
中心坐標 23°03′0″N 112°28′0″E / 23.05°N 112.466667°E
總面積 15,056平方公里
氣候類型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 21.2℃ °C
人口
總人口(2006) 370.14萬萬人
本地語言 粵語
經濟
GDP(2006) 526.22億元人民幣
人均GDP 14,266元人民幣
其他
時區 東八區
郵政編碼 526040
電話區號 +86 (0)758
車牌號碼 粵H
網站: zhaoqing.gov.cn

肇慶市(漢語拼音:Zhàoqìng,粵拼:Siu⁶hing³;官方外文名稱為Zhaoqing,傳統粵語外文名稱為Shiuhing[1]),簡稱肇,是廣東省的一個地級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認為是由於端州的靈氣使其當了皇帝,遂改端州府為肇慶府,御賜一名「肇慶」,意為「開始帶來吉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市政府駐端州區。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區劃人口
3 城區
4 主要景點
5 教育
5.1 高等教育
5.2 普通教育
6 交通
6.1 對外交通
6.2 市內交通
7 特產
8 友好城市
9 著名人物
9.1 與肇慶有關的歷史人物
10 參見
11 參考文獻
12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肇慶是遠古嶺南原居民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肇慶封開也是粵語發源地。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前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一萬年前左右,這裡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迹,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在秦朝以前,肇慶是百越的居住地。前214年秦始皇帝討伐百越之後,肇慶分屬桂林郡和南海郡。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1101年),宋徽宗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11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明嘉靖43年(1564年),兩廣總督府往廣西省梧州移轉,直到1746年(乾隆11年)的清朝再重返廣州的182年間,鄰近梧州的肇慶市發展成為了嶺南的政治中心。



滿清1790年馬俊良的京版天文全圖中的肇慶府
1958年析高要縣城區設肇慶市,1959年撤消併入高要縣,1961年復設市,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肇慶地區,設立地級肇慶市。

[編輯] 區劃人口

下轄端州區、鼎湖區、廣寧縣、懷集縣、封開縣、德慶縣,

代管高要市、四會市。

肇慶市各區(縣、市)面積與人口數據(2007年末)
區劃名稱 面積(公里²) 常住人口 戶籍人口
肇慶市 14,856.00 3,752,000 4,077,063
端州區 344,385
鼎湖區 152,455
廣寧縣 550,116
懷集縣 1,000,391
封開縣 483,087
德慶縣 369,630
高要市 741,992
四會市 435,007
[編輯] 城區

肇慶市區主要在端州區,而端州四路、天寧路一帶是最繁華的地帶之一,該處靠近主要景點七星岩,也有多家高級酒店,附近一帶亦有商場和汽車站,包括奧威斯大酒店(五星級)、星湖大酒店、好世界酒店、皇朝大酒店、華僑大廈、星湖國際廣場、肇慶大潤發購物廣場、肇慶凱德廣場(原稱肇慶嘉信茂廣場)、時代廣場等。

[編輯] 主要景點

肇慶市的主要景點有:肇慶府、宋城牆、披雲樓、鼎湖山、星湖、九龍湖、硯洲島、仙女湖、包公祠、七星岩、梅庵、閱江樓、崇禧塔、悅城龍母廟等。

[編輯] 教育

[編輯] 高等教育

肇慶學院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廣東金融學院肇慶校區
肇慶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肇慶理工學校
肇慶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肇慶外語學校
[編輯] 普通教育

中學

廣東肇慶中學
肇慶第一中學
肇慶市端州中學
肇慶市田家炳中學
肇慶十二中學
肇慶加美學校
鼎湖中學
高要第一中學
四會中學
德慶香山中學
廣寧中學
懷集一中
高要新橋中學
[編輯] 交通

[編輯] 對外交通

港口:西江肇慶港;
公路:321國道、324國道;
車站:肇慶汽車站、橋西客運站、城東客運站、城西客運站;
高速公路:廣肇高速公路、廣梧高速公路、江肇高速公路、廣賀高速公路
鐵路:三茂鐵路、南廣高鐵。
[編輯] 市內交通

公共汽車:肇慶市主城區目前有24條公共汽車線路,除3、5、15、21路車的票價全程為4元,其餘線路均為2元。多條小巴線路通達周邊鄉鎮。
計程車:白天的起步價為5元,2.4元/公里;夜間的起步價為5元,2.6元/公里。每程額外收取燃油附加費1元。
[編輯] 特產

肇慶亦出產文房四寶之一的端硯,是書法的重要工具之一。除此以外,肇慶還出產裹蒸粽,是著名的粽子之一。五指毛桃、霸王花、紫背天葵、肇實亦是當地特產。

[編輯] 友好城市

美國庫恩拉皮茲[2]
英國博爾頓
[編輯] 著名人物

梁寒操
吳大猷
鄧兆祥
余漢謀
黎雄才
趙善歡
蘇廷魁
[編輯] 與肇慶有關的歷史人物

六祖惠能
包拯
宋徽宗
利瑪竇
羅明堅
朱由榔
葉挺
張聞天
[編輯] 參見

西江日報
[編輯] 參考文獻

^ 中華民國《1947年廣東政區及郵政式廣東地名一覽》,大部分根據粵語標準音廣州話拼寫,其他部分由潮汕、客家、官話或其他方音拼寫而成。
^ 廣東省締結友好城市關係一覽表. 廣東外事網 [2008年9月22日].
[編輯] 外部連結

肇慶市人民政府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82%87 ... 6%E5%B8%82
Attachments
肇慶閱江樓.jpg
1790年的肇慶府.png

Re: 肇慶市

Sep 25th, '11, 16:43

端州區

位於端州區的星湖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肇慶市
區劃類別 市轄區
區劃代碼 441202
政府駐地 城東街道
現任區長 黃勁松
鄉鎮街道數 6
- 街道數 6
地理
總面積 152.3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3) 33萬
其它
郵政編碼 526040
電話區號 758
網站: duanzhou.gov.cn
端州區是中國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面積152平方千米,人口32萬。郵政編碼526040。端州出產著名的端硯,七星岩風景區也位於區內。

[編輯] 行政區劃

端州區下轄6個街道:城東街道、城西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黃崗街道、睦崗街道。

-------------------

鼎湖區

鼎湖山

鼎湖區的地理位置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肇慶市
區劃類別 市轄區
區劃代碼 441203
政府駐地 坑口街道
現任區長 張浩
鄉鎮街道數 7
- 鎮數 4
- 街道數 3
地理
總面積 596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3) 15萬
其它
郵政編碼 526070
電話區號 758
網站: zqdh.com.cn
鼎湖區是中國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面積506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政編碼526070。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鼎湖山即位於該區。西江上的肇慶新港是國家二類水路對外口岸,是全國內河主要港口。

[編輯] 行政區劃

下轄3個街道、4個鎮:

街道辦事處:桂城街道、坑口街道、廣利街道。
鎮:永安鎮、沙浦鎮、鳳凰鎮、蓮花鎮、貝水鎮。

-------------------

廣寧縣
{{{Photoname}}}

廣寧縣的地理位置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肇慶市
區劃類別 縣
區劃代碼 441223
政府駐地 南街鎮
現任縣長 張桂洪
鄉鎮街道數 17
- 鎮數 17
地理
總面積 2380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3) 54萬
其它
郵政編碼 526300
電話區號 758
網站: gdgn.gov.cn
廣寧縣是中國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的一個縣。面積2380平方千米,人口54萬。郵政編碼526300。

目錄

[隱藏]
1 行政區劃
2 歷史
3 地理
4 氣候
5 自然資源
6 經濟
7 交通
8 旅遊名勝
9 特產
10 外部鏈結
[編輯] 行政區劃

廣寧縣下轄17個鎮:赤坑、北市、江屯、聯和、坑口、螺崗、南街、潭布、石咀、古水、洲仔、賓亨、橫山、五和、木格、排沙、石澗,縣政府駐南街鎮。

[編輯] 歷史

明嘉靖三十八年十月戊戌(1559年10月30日)置廣寧縣,取「廣泛安寧」之意。據《今縣釋名》:「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平大羅山賊,因置縣。」取廣泛安寧之意,即「廣寧」寓「廣泛安寧」義。1952年5月,廣寧、四會合併為廣四縣;1954年7月分設;1958年10月,兩縣又合併為廣四縣;1961年4月再分設至今,建縣以來一直隸屬肇慶管轄。

[編輯] 地理

廣寧縣屬綏江中游谷地,綏江從西北向東南流縣境,形成兩邊高中間低的斜凹地形。

[編輯] 氣候

1月均溫12.5℃,7月均溫28.5℃,年降水量1,734毫米。

[編輯] 自然資源

礦藏:鉭鈮、黃金、廣綠玉石、瓷土、花岩岩等廿多種,其中橫山鉭鈮是全國少有的高鉭礦。
林木:青皮竹、箭竹、茶桿竹等用材竹,有文筍、甜筍等食用竹,亦有吊絲竹、扁竹、佛肚竹等觀賞竹;因此廣寧縣在全國有「竹子之鄉」美譽,擁有竹林108萬畝,年產竹子25萬噸。
[編輯] 經濟

農業:主種稻,次為木薯、番薯、花生、黃菸、甘蔗等;是廣東省主要林產區之一,建立了竹子、竹筍、松脂、木薯、水果、藥材、茶葉、蠶桑等基地。
工業:林產、化工、澱粉、藥用葡萄糖、建築陶瓷、油墨、塑料、造紙、竹器工藝等。
2002年廣寧縣國內生產總值34億8千萬元人民幣。

[編輯] 交通

交通有公路、水運,可達懷集、高要、肇慶、廣州等地。

[編輯] 旅遊名勝

有萬竹園當代書法碑林、深坑蛇影、羅鍋竹海等。

最近兩年,廣寧大力發展旅遊業,目前最受歡迎的景點包括「竹海大觀」,「碧翠湖」,吸引了中外遊客前來遊覽。

[編輯] 特產

廣寧竹、廣綠玉石、清桂茶等。

廣綠玉石與雞血石、壽山石、林西石、青田石並稱中國五大佳玉。

[編輯] 外部鏈結

廣寧縣人民政府網站

-------------------

懷集縣
{{{Photoname}}}

懷集縣的地理位置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肇慶市
區劃類別 縣
區劃代碼 441224
政府駐地 懷城鎮
現任縣長 江森源
鄉鎮街道數 19
地理
總面積 3573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3) 93萬
其它
郵政編碼 526400
電話區號 758
網站: huaiji.gov.cn
懷集縣是中國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的一個縣。全縣面積3573平方千米,人口93萬。郵政編碼526400。

目錄

[隱藏]
1 行政區劃
2 歷史
3 地理
4 語言
5 氣候
6 自然資源
7 經濟
8 交通
9 旅遊
10 特產
[編輯] 行政區劃

下轄18個鎮、1個民族鄉,縣人民政府駐懷城鎮。

鎮:懷城鎮、連麥鎮、中洲鎮、洽水鎮、鳳崗鎮、坳仔鎮、詩洞鎮、橋頭鎮、大崗鎮、梁村鎮、崗坪鎮、馬寧鎮、冷坑鎮、汶朗鎮、甘灑鎮、永固鎮、閘崗鎮、藍鍾鎮。
民族鄉:下帥壯族瑤族鄉。
[編輯] 歷史

懷集縣在古時是百越之地,秦統一南方後,屬於南海、桂林兩郡。劉宋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分四會銀屯鄉置縣,取名懷集,宜後有永固縣之來屬,洊水縣之併入。置縣以來,800年屬粵,700年屬桂。1952年劃歸廣東省,現屬肇慶市管轄。懷集,自置縣以來其名一直沿用不變,是兩廣為數不多的一千又數百年歷史的大縣之一。

[編輯] 地理

懷集縣位於廣東省西北部和粵桂湘三省(區)的結合部,處於「泛珠三角」咽喉地帶,是廣東省西北隅通桂達湘的重要交通樞紐。縣城至廣州180公里,往肇慶150公里。

[編輯] 語言

絕多數用粵語方言,其中分上坊話、下坊話;下帥壯胞使用壯語,但離鄉出外工作或謀生可用粵語方言;在閘崗、藍鍾、下帥等鄉鎮的一些村寨人用客家方言,成為小小方言島。在詩洞、永固和橋頭、大崗、梁村的不少村寨用一種底層與壯侗語系有緊密關係的「標語」,用標語的人口為數近15萬之多。近些年,因南北人口往來和縣官方會議之規定,漸多出現用普通話交際。

[編輯] 氣候

一月份均溫11.3℃,七月份均溫28℃,年均降水量1,785毫米。

[編輯] 自然資源

礦藏:鐵、錳、銅、鉛、鋅、鎢、鉬、金、銀、鈷、鉍、水晶、石英、花崗岩、雲母、鈮、鈹等。

野生動物:白鷴、穿山甲、黃猄、果子狸、金絲雀等。

林木:楠木、紅梨木、榔沙木等珍貴樹種,是省的重點林區之一。

淡水資源豐富。

[編輯] 經濟

農產品:稻、番薯、甘蔗、花生、玉米、木薯、黃紅麻、煙草等。

林產品:厘竹,有「懷集木」箸稱,暢銷海外。

工業:傢具、建材、機電、製糖、化工、竹木工藝等。

2002年懷集縣生產總值51億元人民幣。

[編輯] 交通

懷集縣交通局管養省、縣、鄉道公路833.3公里,其中:省道17.7公里、縣道83.1公里,鄉道732.5公里。

交通以公路為主,有省道通往德慶,賀州,桂林等。隨著廣賀高速公路的開通,會大大方便從四會,廣州的車輛到懷集的時間。

經過懷集縣的省道有S263、S266、S265、S349,正在建設中的高速公路有廣賀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的鐵路有貴廣鐵路。

[編輯] 旅遊

距縣城46公里的燕岩,每年春分到中秋,數以萬計的金絲燕會到洞內度暑,因此,六月六日則成為遊燕岩、觀看採燕窩藝人飛簷走壁絕技的節日。

[編輯] 特產

懷集厘竹(茶桿竹)、香菇、金絲燕窩酒、橋頭玉米雞,六十日(類似梅菜)等。

-------------------

封開縣
{{{Photoname}}}

封開縣的地理位置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肇慶市
區劃類別 縣
區劃代碼 441225
政府駐地 江口鎮
現任縣長 梁均達
鄉鎮街道數 16
- 鎮數 16
地理
總面積 2723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3) 47萬
其它
郵政編碼 526500
電話區號 758
網站: fengkai.gov.cn
封開縣是中國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粵西北邊陲,毗鄰廣西梧州。面積2723平方千米,人口47萬。郵政編碼526500,縣人民政府駐江口鎮。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地理
2.1 概況
2.2 自然資源
2.3 氣候
2.4 語言
3 民間習俗
3.1 已經消失的民俗
3.2 大洲鎮民間藝術
4 人物
5 旅遊
6 特產
7 文化教育
8 行政區劃
9 外部連結
10 參考文獻
[編輯] 歷史

封開縣河兒口鎮附近的垌中岩出土的古人類牙化石距今大約148000年,比馬壩人早兩萬年左右,是目前嶺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

前112年,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管轄嶺南九郡,刺史治所設在封開,並取名為「廣信」,是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開建縣最早設立於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由封陽縣分地而置。現存的開建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初年(1368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梁信縣改為「封川縣」,為封川的起始。現存封川古城始建於明正統十四年(1450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用民國時候的建制,保留開建和封川兩個縣,縣城分別設在南豐鎮和封川城。1959年,開建縣併入懷集縣,縣城在懷城鎮。封川縣和德慶縣合併為德封縣,縣城設在德城鎮。1961年,開建縣和封川縣合併為現在的封開縣,縣城設在江口鎮。

[編輯] 地理

[編輯] 概況

封開縣處在廣東廣西交界處,臨近廣西梧州,因此梧州也成為了封開民眾採購貿易的首選。縣城江口鎮距梧州22公里,車程半個小時。321國道和省道S266崗旺線是縣內兩條主要的公路,其中崗旺線貫通南北,接駁縣內三個大鎮江口、漁澇和南豐,兩條公路交於長崗鎮旺村。

封開縣屬於丘陵地帶,山地廣布,城鎮和村落一般分布在狹長的谷地中。山區多為林地,是省的重點林業縣之一。林木以松樹為主,盛產松脂。

地勢大體上是北高南低,民間一般把封開由北到南分為高水片,中水片和低水片。高水片基本上就是原來的開建縣,以南豐鎮為中心的一帶比較寬闊的谷地。高水片與中水片之間有大山相隔,阻礙了兩地的交流,因此兩地的民俗相差較大。而高水片的語言和其他兩個地區有很大的差異,屬地方方言,一般來說和懷集西部以及臨近廣西一帶山區比較接近。中水片以漁澇為中心,分布有廣泛的喀斯特地貌。低水片則是沿西江一帶,包括縣城江口。這兩片地區說的封川話與正統的粵語接近。

封開最高點在東部與德慶縣交界的七星岩頂,海拔1274米。而位於北部長安鎮的讜山海拔1175米,是縣裡居民比較喜歡攀爬的山峰。

封開縣有兩條主要的河流,分別是西江和它的支流賀江。西江貫穿南部,流經縣城江口,是主要的航道。不過由於水路客運已經完全被公路所取代,而貨運又需求不大,因此西江的利用價值並不高。賀江則主要用來發展水利,在封開境內共建有四座水電站,分別是民華,都平,白垢和江口。水電站的建設也破壞了當地的環境和生活,水壩蓄水淹沒了曾經美麗的沙灘,河水由於流速減緩而漸濁。築壩造成通航不便而使得賀江已經不再有航運的價值。水位的升高以及水壩排洪能力差,容易引發洪水,在修築都平電站之後,幾十年未遇澇災的南豐鎮在1994年和2002年接連發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編輯] 自然資源

盛產松脂,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松脂之鄉」。全縣林業面積20.5萬公頃,賀江沿岸有豐富的竹林。金裝鎮有金砂礦,漁澇蓮都一帶盛產石灰岩和花崗岩。

[編輯] 氣候

1月均溫11.2℃,7月均溫28.4℃,年降水量1,446毫米。冬天山區有結冰的現象。

[編輯] 語言

封開縣通用粵語,而它也是粵語的發源地。[1]

[編輯] 民間習俗

[編輯] 已經消失的民俗

「菩薩出遊打醮」及「廟會炮會」,曾經是各鎮過年過節的必備節目,不過經歷了文革破壞以及改革開放的文化衝擊,加上國家大肆宣傳破除封建迷信,這些熱鬧非凡的活動,風光不再,大部分廟會已經消失。

「出墟」,1990年代之前,每到墟日,村民都集合到附近的鎮里進行交易。不過,這都已成為過去,「趁墟」,「走墟」,「逢十」(南豐話)等詞彙逐漸消失,「墟日」依然有,南豐「墟日」是陽曆尾數「3、6、9」,江口「墟日」是陽曆尾數「2、5、8」,只是趁圩的人們已經沒有原來那麼集中。

[編輯] 大洲鎮民間藝術

大洲鎮的民間藝術得以保存或許還要感謝它地處偏僻。民間表演有採茶戲,五馬巡城舞,麒麟白馬舞,春牛舞等。1996年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之鄉」,1998年被國家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編輯] 人物

陳欽(?- 15年),漢代經學家,曾為王莽學習左傳的老師,著有《陳氏春秋》。
陳元,陳欽之子,東漢經學家,著有《左傳異同》。父子同葬在江口鎮附近的將軍博士墓(已毀)。
莫宣卿(834年-?),嶺南第一狀元,於唐大中五年(851年)高中。現河兒口鎮附近存有狀元墓。
[編輯] 旅遊

封開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封開縣東部、賀江以東大部分地區,北為西山、狼嶺山,東為讜山、七星岩山,南為黃崗山、豐壽山、麒麟山及賀江,面積約1326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117平方公里。
龍山風景區,曾經的封開第一旅遊熱點,有「封開小桂林」的美稱,位於河兒口鎮,以溶洞而著稱,「雙龍洞」和「白石岩」是景區的精髓。不過近年來已經被其它風景區取代而受到冷落。
斑石,位於杏花鎮,有亞洲第一大石的美譽,高191.3米,佔地70公頃,僅次於澳洲的艾爾斯岩,位列世界第二。石頭由於受風雨沖刷,形成了一道道自上而下的白色的紋理,黑白相間,故命名為斑石。相傳民間傳奇人物劉三姐曾在石頭上唱山歌。斑石曾開闢為戶外攀岩場所,不過被取消。省道S266從石頭旁邊經過,而斑石也成為了封開縣的標誌,多次出現在政府的宣傳畫中。
千層峰風景區,位於漁澇鎮,山峰是由一疊一疊的沉積沙頁岩所構成的,故有此名。
黑石頂自然保護區,屬廣東省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常綠闊葉季雨林,位於七星鎮。
麒麟山風景區,位於漁澇鎮,最高峰927米,山上建有電視塔,有盤山公路直通山頂。春節前後有精緻的麒麟冰景。
讜山,位於長安鎮,海拔1175米,原名忠讜山,清《開建縣誌》記載:「忠讜山,周80里,層巒聳翠,嵐氣縈環,頂有白鷺池,廣圓十里,四時不竭,古人居此,多讜直之言,故名。」
楊池古村,位於羅董鎮境內,有「嶺南第一村」的美譽,始建於明末。是近年來封開旅遊的一大熱點。
[編輯] 特產

杏花雞,廣東三大名雞之一。
漁澇麒麟李。
杏花白馬茶。
麒麟山礦泉水。
封開油栗。
[編輯] 文化教育

封開縣擁有自己的電視台和電台。封開電視台沒有獨立的頻道,電視台的固定節目是晚上的封開新聞,分別在香港無線翡翠台,亞洲本港台,廣東珠江台以及廣州台7點-9點時段半點和整點播出,同時在翡翠台和本港台播放廣告時間插播自己的廣告及政府通告。封開人民廣播電台從1992年5月1日正式開播,頻道是FM102.4兆赫。

封開縣擁有三所招收高中生源的中學,分別是江口中學,南豐中學和封川中學,一所成人高等學校,封開縣廣播電視大學。

[編輯] 行政區劃

下轄16個鎮:

鎮:江口鎮、南豐鎮、長安鎮、金裝鎮、白垢鎮、蓮都鎮、漁澇鎮、杏花鎮、羅董鎮、長崗鎮、平鳳鎮、大洲鎮、都平鎮、江川鎮、大玉口鎮、河兒口鎮。
[編輯] 外部連結

封開縣信息網
封開旅遊網
愛封開網
[編輯] 參考文獻

^ 粵語形成於古廣信

-------------------

德慶縣
{{{Photoname}}}

德慶縣的地理位置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肇慶市
區劃類別 縣
區劃代碼 441226
政府駐地 德城街道
現任縣長 陳定坤
鄉鎮街道數 13
- 鎮數 12
- 街道數 1
地理
總面積 2258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2) 35萬
其它
郵政編碼 526600
電話區號 0758
網站: deqing.gd.cn
德慶縣是中國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的一個縣。面積2258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526600。

目錄

[隱藏]
1 行政區劃
2 歷史
3 地理
4 氣候
5 自然資源
6 經濟
7 交通
8 風景名勝
9 特產
10 外部連結
11 參考文獻
[編輯] 行政區劃

下轄1個街道、14個鎮:

街道辦事處:德城街道。
鎮:新圩鎮、官圩鎮、馬圩鎮、高良鎮、莫村鎮、永豐鎮、武壟鎮、播植鎮、鳳村鎮、九市鎮、悅城鎮、回龍鎮、沙旁鎮、古有鎮。
縣人民政府駐德城鎮。

[編輯] 歷史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縣,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為德慶府,以示「因德致慶」。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德慶縣。

[編輯] 地理

德慶縣屬低山丘陵區,東北西三面環山,西江從南部縣境流過。

[編輯] 氣候

1月均溫12.6℃,7月均溫28.6℃,年均降水量1,151毫米。

[編輯] 自然資源

礦藏 - 石灰石、花崗石、鉭、鈮、錫、金等。

野生動物 - 穿山甲、黃猄、果子狸、芒花狸、白筍狸、貓狸、箭豬、貓頭鷹、石蛤、北鵑、畫眉等。

林木 - 紅椎、毛椎、椆木、格木、黃杞、大水松。

[編輯] 經濟

農業 - 主種稻、木薯、甘蔗等,建立了松脂、水果、南藥、肉桂、蠶桑等五大基地,有「綠色銀行」之稱。德慶是全國柑桔產業十強縣和中國果蔬無公害十強縣。

工業 - 林產化工、稀土冶煉、建材石料、輕紡服裝、食品飲料、機械電子等。

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36億2千萬人民幣。

[編輯] 交通

公路:321國道從縣境南部穿越;
水路:有德慶、悅城等港口
鐵路:柳肇鐵路(規劃中)
[編輯] 風景名勝

德慶學宮最特點是「四柱不頂」,與廣西容縣「四柱離地」的真武閣,共為中國古建築中的一對明珠。
龍母祖廟臨西江,常被洪水淹浸,但洪水退後從不留有積泥。可惜現在西江長期處於低水位,水淹龍母廟的景況恐怕再也不能看到。
盤龍峽瀑布堪稱是目前廣東省內最優美的瀑布。
華表石,又名錦石山、錦裹石,位於回龍鎮建豐村的西江北岸。海拔173米。屬丹霞地貌。華表石題刻為廣東古代最大的摩崖石刻,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
三元塔
龍山宮
[編輯] 特產

貢柑、砂糖桔、何首烏、巴戟、巴戟酒、巴戟皇、桂皮、桂油、沙田柚等。
美食有:泥燴雞、竹篙粉
[編輯] 外部連結

肇慶市德慶縣人民政府
[編輯] 參考文獻

^ 德慶華表石摩崖石刻. 肇慶數字文化網 [2009-12-13] (簡體中文).

-------------------

高要市

高要明珠廣場,遠處為巽峰塔

高要市的地理位置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肇慶市
區劃類別 縣級市
區劃代碼 441283
政府駐地 南岸街道
現任市長 徐敏堅
鄉鎮街道數 17
- 鎮數 16
- 街道數 1
地理
總面積 2206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3) 73萬
其它
郵政編碼 526100
電話區號 758
網站: gaoyao.gov.cn
高要市是中國廣東省下轄的一個縣級市,由肇慶市代管,位於廣東省西北部。面積2,307平方公里。人口約80萬。

目錄

[隱藏]
1 歷史
2 地理
3 交通
4 經濟
5 物產
6 文化
7 名勝
[編輯] 歷史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高要縣,因高要峽(今羚羊峽)居高險要而得名。1993年撤縣建市(縣級)。

[編輯] 地理

高要地處粵西山地東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編輯] 交通

三茂鐵路斜貫市境;內河航運可至廣州及廣西梧州等地;幹線公路通三水、雲浮等地。

[編輯] 經濟

工業有機械、建材、森工等。農業耕地4.87萬公頃,為廣東省重要糧食產地之一,有林地10.59萬公頃,林木有松、杉、竹、桂木,產松香、桂皮、竹葉球等。

[編輯] 物產

礦藏有煤、石灰岩、雲母、金、錫等。
土特產有金渡端硯、大灣鎮麥溪鯉、金渡花席,祿步、水南、樂城等地區的桂皮 、松香、桂油、巴戟、佛手等,雙馬菠蘿、古徑馬蹄、蜆崗西瓜,蓮塘、白土、新橋等鎮的裹蒸;劍花。
[編輯] 文化

民間節日有蓮塘、白土一帶農村的「茶裹節」。

[編輯] 名勝



文明塔
領村革命遺址
文明塔
巽峰塔
石角村新石器時代建築遺址
蓮塘鎮神符岩

-------------------

四會市
{{{Photoname}}}

四會市的地理位置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肇慶市
區劃類別 縣級市
區劃代碼 441284
政府駐地 東城街道
現任市長 陳清
鄉鎮街道數 13
- 鎮數 10
- 街道數 3
地理
總面積 1258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3) 42萬
其它
郵政編碼 526200
電話區號 758
網站: gdsihui.gov.cn
四會市(官方外文名稱為Sihui,傳統粵語外文名稱為Szewui[1])是中國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位於珠江支流綏江下游。

目錄

[隱藏]
1 簡介
2 歷史
3 地理
4 交通
5 經濟
6 名人
7 參考資料
8 外部連結
[編輯] 簡介

四會是嶺南古老縣分之一,始建於秦代,距今兩千多年歷史。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四會是廣東著名僑鄉,屬珠三角經濟圈,有「魚米之鄉」、「柑桔之鄉」的美稱。

四會種植柑桔已有四百多年,曾被列為貢品,享譽京華。2001年四會市被國家林業局評為"中國柑桔之鄉",四會沙糖桔被評為中國名優果品。

雖然四會並不出產玉石,但卻是廣東其中一個最大的玉器集散地,因為四會雲集了各地的玉器技師,成為了廣東的玉器加工中心。

近幾年,四會市委、市政府實施"工業立市"戰略,走工業園模式發展,創辦市級工業園13個。

[編輯] 歷史

秦漢時置四會縣,因此地為四條河流:綏江,龍江,西江,北江(津水、湞江、建水、龍江)的交會之所而得名。此後一直延續至今。1993年撤縣設市。目前隸屬於地級肇慶市。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始皇遣任囂、屠雎略取嶺南陸梁地,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秦代始置四會縣,屬桂林郡。漢高祖四年(前203),趙佗據嶺 南立南越國,四會縣為其屬地。三國吳黃武五年(前226),將縣東南部(即今三水、鶴山、新會、江門、開平、台山、斗門等縣市部分地區)划出置平夷縣(後改為新夷縣、新會郡)。

隋開皇九年(589),廢郡,撤銷新招、樂成、化成3縣併入四會縣。大業三(607),復置南海郡。四會縣與化蒙縣同屬於南海郡。唐五德五年(622),以四會、化蒙三縣地置南綏州。並復置新招、化注(原稱樂成)、化穆(原稱化成)3縣,同隸於州。龍朔元年(661),佛教禪宗六祖惠能來四會,在扶盧山(信大南山北麓)藏匿於獵人隊伍15年。

北宋熙寧六年(1073),四會割屬端州(後改肇慶府)。明洪武八年,在縣治東建分巡嶺西道行署。永樂十五年冬,大雪。

民國九年是年秋,取消縣以下的都、鋪行政區劃制,改用區、鄉(鎮)建制。

[編輯] 地理

四會市境內河流眾多,地勢西高東低。中西部為山地和丘陵地形,南部和東部則屬綏江、北江的沖積平原。全市年平均氣溫21℃,降水量1821毫米。

[編輯] 交通

廣茂鐵路穿越東南部的大沙鎮。廣賀高速公路是首條途經四會的高速公路,於2010年12月10日通車,另外江肇高速公路亦定於2010年12月31日通車。早期的交通建設分別有連接三水和四會的北江馬房大橋(321國道一部分),在1983年竣工通車,以及城區內最早修建的綏江大橋,目前是在四會其中一條最繁忙的跨江橋樑。正在建設的廣佛肇輕軌在四會市區南端設四會站,另外途經貞山街道,東城街道。水路有位於馬房村附近的四會港。

[編輯] 經濟

農業主產水稻、蔬菜、花生等,盛產柑橘和橙子。工業則以輕工業為主,有食品、飲料、玉器、摩托車、紙製造等行業。境內還有儲量較大的石膏礦區。

南江工業園座落於四會市的南端,位於北江、綏江和西江三江匯合處,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與三水接壤,距廣州、佛山只有30多公里;西距國家級歷史旅遊城市——肇慶市40公里;離四會市城區和貞山旅遊區10公里。工業園所處地勢高而平展,不受洪澇自然災害影響。

[編輯] 名人

冼東妹,兩屆奧運會柔道金牌得主。
麥伯良,2005年度中國經濟十大風雲人物之一。
[編輯] 參考資料

^ 中華民國《1947年廣東政區及郵政式廣東地名一覽》,大部分根據粵語標準音廣州話拼寫,其他部分由潮汕、客家、官話或其他方音拼寫而成。
[編輯] 外部連結

四會市人民政府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