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粵!Cantonia!康頓尼亞!我哋粵人嘅世居祖根之地!粵民族嘅真正祖國!
Post a reply

潮州市

Sep 24th, '11, 17:29

潮州市

廣濟門樓
簡稱 潮
別稱 鳳城

潮州市在廣東省的地理位置
概覽

省 廣東省
行政區類型 地級市
下級行政區 2個市轄區、2個縣
現任市委書記 駱文智
現任市長 許光
政府駐地 湘橋區楓春路
地理
中心坐標 23°40′N 116°38′E / 23.667°N 116.633°E
總面積 3614平方公里
- 市區 152平方公里
人口
總人口(2008) 常住人口256.66萬人
官方語言 普通話
本地語言 潮州話/客家話
經濟
GDP(2008) 442.8億元人民幣
- 排名 廣東省地級行政區第18位
其他
市花 玉蘭花
郵政編碼 521000
電話區號 +86 (0)768
車牌號碼 粵U
網站: 潮州市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

潮州市(官方外文名稱為Chaozhou,傳統郵政式拼音外文名稱為Teochew,港式粵語外文名稱為Chiuchow[1]),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海濱鄒魯」[注 1]、「嶺海名邦」[注 2]之美譽。是中國十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參 1],同時還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瓷都等稱號。位於廣東省東部與福建省交界處。現轄湘橋區、楓溪區、潮安縣、饒平縣。歷史上是粵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潮州市文物古迹眾多,截止至2010年全市現有文物古迹72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5處,是廣東文物古迹薈萃之地[參 2]。

目錄

[隱藏]
1 歷史沿革
1.1 史前
1.2 古代
1.3 隋唐
1.4 明清
1.5 民國時期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2 自然地理
2.1 地形位置
2.2 氣候
3 行政區劃
4 人口
5 文化
5.1 方言
5.2 戲劇音樂
5.3 飲食
5.4 工藝品
5.5 民俗
5.6 歌冊
5.7 英歌
5.8 善堂
5.9 建築
5.10 文博場館
6 經濟
6.1 工業
6.2 商業
6.3 旅遊業
7 景觀
7.1 潮州八景
7.2 文物古迹
7.3 自然景觀度假村
7.4 文化民俗風貌
8 交通
8.1 對外交通
8.2 轄區交通
8.2.1 公交車
8.2.2 計程車
8.2.3 人力三輪車
9 教育
9.1 高等教育
9.2 普通教育
10 宗教
11 體育
12 僑鄉
13 友好城市
14 注釋
15 參考資料
16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沿革

參見:潮州歷代沿革表
[編輯] 史前

潮州城西陳橋貝丘遺址其出土文物表明,約6000-5000年前潮州先民已開始漁、耕、獵的生活。商周時期,以饒平的浮濱文化為代表,顯示這裡已踏進青銅、農耕文明。[參 3]

[編輯] 古代

潮州古屬「九州」之揚州地域。閩越地。

秦(公元前214年)屬南海郡。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又分東官郡置義安郡。宋、齊循之。梁普通四年(523年),以義安郡置東揚州[注 3],後改為瀛洲;陳永定年間廢瀛洲,仍置義安郡[參 4];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廢郡設州,屬循州義安縣[注 4],次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複之意」,故命名「潮州」[參 5],義安縣為州治。「潮州」之名開始見之史冊。

[編輯] 隋唐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罷州復郡,改回義安郡。大業六年(610年)朝廷派虎賁郎將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周等自義安郡渡海擊琉求[參 6],從此開闢商旅往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復稱潮州。在這個時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東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垂拱二年(686年),從潮州與泉州各割出一些區域,設置了漳州。即使在今天潮州話還是可以在漳州通行,其管轄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和平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潮州戲。所謂地有閩粵之分,俗無漳潮之異。

唐天寶元年(742年)潮州改稱潮陽郡,唐乾元年(758年)再復潮州。元朝時期,潮州稱為潮州路。

[編輯] 明清

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就基本定型了,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一共有9個:就是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大部分。

[編輯] 民國時期

1914年(中華民國),設潮循道,海陽縣改稱潮安縣。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3年,拆潮安縣城區建潮州市為省轄市。1955年,粵東行署從潮州遷至汕頭。1958年,潮州市改為縣級市。1958年11月,撤銷潮州市併入潮安縣。1979年,恢復潮州市建制。1983年,撤銷潮安縣併入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恢復為省轄市。1990年,由廣東省定為副地級市。1991年12月,原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同時擴大區域,管轄新恢復的潮安縣、新設立的湘橋區、楓溪區和原汕頭市管轄的饒平縣。

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潮州概念,一個是狹義的潮州的概念。

廣義的潮州,也就是歷史上的潮州,主要包括現在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以及粵東其他部分地區等。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擁有了潮州人的 稱謂。

狹義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將原來的副地級市的潮州升格和擴大區域的。作為地級市,潮州現在管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關於潮州的概念,還是傾向於廣義的潮州,甚至就是廣義的潮州。 [參 7]

[編輯] 自然地理

[編輯] 地形位置



潮州西湖
潮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粵東地區韓江三角洲北部,東北與福建省詔安、平和縣接壤,東面與台灣寶島隔海相望。境內主要河流是韓江及黃崗河。東西最大橫距76.6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9.92公里,陸地總面積3613.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37.7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

潮州市地勢北高南低,山區約佔全市陸地面積的65.2%。境內群峰起伏,河流縱橫,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北部鳳凰山主峰鳥髻是粵東第一高峰,海拔1497.8米,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和少數民族畲族的發祥地。

韓江是潮州的母親河。流經潮州城區約3公里,北段江面較為寬闊。中國四大古橋廣濟橋橫臥於韓江中段,連接古城與東岸的交通。

[編輯] 氣候

潮州緊靠北回歸線,瀕臨南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特徵為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21.4℃,日照為1986.1小時,雨量為1685.8毫米。極端最高氣溫為39.6℃,極端最低氣溫為-0.5℃。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終年常綠,四季如春。

[編輯] 行政區劃

潮州市下轄兩個市轄區和兩個縣,共設9個街道辦事處、41個鎮、891個村民委員會、120個居民委員會。其中楓溪區由5個社區26個村組成。

潮州市行政區劃
區、縣級 街道、社區、鎮
湘橋區 湘橋街道、西湖街道、金山街道、太平街道、南春街道、西新街道、橋東街道、城西街道、鳳新街道、意溪鎮
楓溪區
潮安縣 庵埠鎮、文祠鎮、鳳凰鎮、鐵鋪鎮、磷溪鎮、官塘鎮、江東鎮、東鳳鎮、龍湖鎮、彩塘鎮、金石鎮、浮洋鎮、沙溪鎮、鳳塘鎮、古巷鎮、登塘鎮、赤鳳鎮、歸湖鎮
饒平縣 黃岡鎮、大埕鎮、所城鎮、柘林鎮、海山鎮、汫洲鎮、錢東鎮、樟溪鎮、浮山鎮、湯溪鎮、三饒鎮、聯饒鎮、新圩鎮、新豐鎮、饒洋鎮、上饒鎮、建饒鎮、高堂鎮、浮濱鎮、新塘鎮、東山鎮
[編輯] 人口

2008年末潮州市常住人口256.66萬人,[參 8]比2007年末增加1.96萬人。2008年末戶籍總人口256.13萬人,比上年增加2.07萬人。按計生口徑,全年出生率為10.98‰,死亡率5.65‰,自然增長率5.33‰。

潮州市各區(縣)面積與人口數據(2007年末)
區劃名稱 面積(公里2) 常住人口 戶籍人口
潮州市 3,109.57 2,547,000 2,540,616
湘橋區 152.27 347,061
潮安縣 1,263.24 1,203,451
饒平縣 1,694.06 990,104
[編輯] 文化

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譽。潮州文化起源於潮州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分支,也是潮州文化的發源地。她有中 外文化兼容的特點,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另外有專門研究潮州文化的學問「潮學」。

[編輯] 方言

全市主要通行潮州話,部份地區通行客家話,僅限潮安鳳凰北部靠近豐順的部份山區,饒平新豐溁溪村以北地區和中部的東山、新圩部份。潮州話為閩南語的次方言,保留較多的古漢語。例如食茶,其含義為「喝茶」

[編輯] 戲劇音樂

潮劇,又稱潮州戲,流行於閩粵台,東南亞各地,是全國的十大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
潮州音樂,在國內外素有「華夏正音」之稱。[參 9]包括潮州弦詩、潮陽笛套、潮州細樂、潮州廟堂音樂和潮州大鑼鼓等。
[編輯] 飲食

主條目:潮州菜
潮州飲食種類繁多,既有精貴的潮州菜,又有大眾式的潮州打冷,各類小食數不勝數。所謂食在廣州,味在潮州。

潮州菜,主要名菜式有:明爐燒大海螺、鴛鴦膏蟹、清燉白鱔、干焗蟹塔、白汁鯧魚、紅燜鮑魚、紅燜海參、甜芙蓉官燕、清金錢鰾、油泡魷魚、清湯螺把、清金鯉蝦、生菜龍蝦、炊麒麟魚、紅燉魚翅、清燉鳳翅、護國菜等。
潮州打冷:大排檔式飲食,菜式還有腌制海鮮河鮮滷製雞鴨鵝豬肉豆腐雞蛋,兼有潮州各類粿品小食。
潮州砂鍋粥:
潮州牛肉火鍋:
潮州小食:蚝烙、牛肉丸、粿汁、粿條湯、沙茶粿、炒糕粿、無米粿、鹹水粿、韭菜粿、甘筒粿、桌球粿、麥包、紅桃粿、白飯桃、鼠曲粿、菜頭粿、酵粿、朴枳粿、鴨母捻、南瓜芋泥、糕燒番薯、返沙芋、草粿、清心丸、春餅等約有230多種。
潮州雜咸,是潮州人用來配潮州糜的,比較常見的有鹹菜、貢菜、菜脯、橄欖菜、冬菜、烏橄欖、豆醬姜、鹹水梅、鹹蛋、蕎頭、鹽水蒜肉、腌制蝦菇、腌制蜆、腌制蟹、蟛蜞、錢螺鮭、饒子脯、芥藍莖、腌楊桃、咸巴浪魚、花仙、腌黃瓜等大概百餘種。
潮州工夫茶:中國的茶道。
[編輯] 工藝品

潮州工藝品種類繁多,主要潮綉、潮州木雕、潮州石雕、潮州玉雕、抽紗、陶瓷、麥桿畫等

[編輯] 民俗

出花園,潮汕地區的成人禮。
營老爺,潮汕地區的游神。
燒塔,潮汕地區在中秋節日的一項民俗活動。
盂蘭節,中元節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並施藥品大米給與窮苦人家。
[編輯] 歌冊

潮州歌冊,潮州俗文學中最流行的說唱文學,它是從彈詞演變而來。

[編輯] 英歌

英歌,北有秧歌,南有英歌。

[編輯] 善堂

潮汕善堂,帶有民間信仰性質的慈善機構,是中國民間慈善事業的典範。

[編輯] 建築

下山虎
四點金
駟馬拖車
[編輯] 文博場館

潮州博物館、潮州文化藝術館、華夏歷史博物館、陳仰中美術館、陳舜羌木雕藝術館、傳統工藝品陳列館、中國瓷都陳列館、饒宗頤學術館、淡浮文物院、陶瓷八珍樓
潮州圖書館
[編輯] 經濟

潮州2008年主要經濟指標一覽表
指標名稱(單位) 經濟數據
全市土地面積(平方公里) 3116.12
年末戶籍總人口(萬人) 256.13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442.8
人均生產總值(元) 17317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億元) 135.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170.6
財政總收入(億元) 42.4
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億元) 16.02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320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元) 缺
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元) 4977
農民年人均消費性支出(元) 4829
[參 10] [參 11]

唐代潮州已發展成嶺南大郡,宋朝潮州對外經濟來往就更加頻繁,《宋史》已有關於潮州「岸海介閩,舶通甌吳及諸蕃國」的記載。而當時潮州筆架山窯是著名的陶瓷窯,其生產的瓷器曾銷往東南亞一些國家,是當時中國陶瓷出口基地之一。明清時期,潮州鹽業生產規模大,為廣東兩大鹽運中心之一。同時潮糖(既潮州蔗糖)亦是大宗生意,幾乎壟斷國內市場。清末民國時期潮州抽紗異常興旺,以外銷為主。

潮州有「婚紗禮服名城」、「中國瓷都」、「中國食品第一鎮」(潮安縣庵埠鎮)、「中國軟包裝第一鎮」(潮安縣庵埠鎮)、「中國不鏽鋼製品之鄉」(潮安縣彩塘鎮)、「中國衛生陶瓷重鎮」(潮安縣古巷鎮)之稱。潮州的陶瓷生產有1300多年歷史,是中國最大的工藝美術瓷、日用瓷和衛生潔具生產基地,也是中國最大的工藝瓷和工藝化日用瓷出口基地,還是全球陶瓷種類最齊全、產量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參 12]潮州的知名企業有:長城集團、雅士利集團、華豐集團、三環集團、四通集團、翔鷺鎢業、正龍股份等。

[編輯] 工業

潮州的工業以陶瓷、不鏽鋼、婚紗禮服、食品和電子等為支柱產業。2008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15.5億。設有潮州經濟開發區、深圳南山(潮州)產業轉移工業園,擬建東盟潮商工業園。2008年成為兩岸首批互通開放 港口。[參 13]

[編輯] 商業

2008年,潮州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70.6億元,較2007年增長20.6%。但目前缺少大賣場與商業區,新橋路、太平路、東門街算是一條傳統特色商業街區。

[編輯] 旅遊業

2008年實現旅遊收入35.1億元,較2007年增長13%。截至2009年8月中旬止,全市擁有4A旅遊景點1個[參 14],旅遊星級酒店15家,擬建一所五星級酒店[參 15] ,其中四星級3家,各類旅行社18家,其中從事國際旅遊業務的旅行社2家。潮州市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參 16]。

[編輯] 景觀

潮州歷史悠久,文化獨特,古迹眾多,自古就有來廣不來潮,白白走一遭的說法。現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三個,分別為東山湖溫泉度假村、淡浮院以及綠島旅遊山莊[2]。而境內最古老的歷史遺存為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編輯] 潮州八景

湘橋春漲、韓祠橡木、金山古松、鳳凰時雨、龍湫寶塔、鱷渡秋風、北閣佛燈、西湖漁筏。

[編輯] 文物古迹

顯示▼
檢 · 論 · 編
潮州市境內的文物保護單位


廣濟橋
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1處,文物古迹眾多。另外還有宋明城牆以及牌坊街、象埔寨、潮安縣龍湖古寨、饒平縣土樓、黃尚書府、李厝祠、外江梨園公所、黃埔軍校潮州分校陳列館等等文物單位值得遊覽。

[編輯] 自然景觀度假村

潮州除了擁有上述豐富的文物遺迹以外,也有為數眾多的山水風景供遊客欣賞。如東山湖溫泉度假村、潮安縣梅林湖、鳳凰山、桑浦山、饒平柘林灣、金獅灣海濱浴場。

[編輯] 文化民俗風貌

義、興、甲三巷和舊西門街,太平路、西馬路和義安路。

[編輯] 交通

主條目:潮州市交通


潮州江濱路
[編輯] 對外交通

公路:324國道
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汕汾高速公路、潮揭高速公路、汕梅高速公路
鐵路:廣梅汕鐵路,在建的有廈深鐵路
港口:潮州港
[編輯] 轄區交通

[編輯] 公交車

從2010年2月6日起,潮州市內9條公交線路的公車進行大換血,原有破舊的舊公車全部退出營運,改用天然氣新公車[參 17]。

[編輯] 計程車

潮州共有津汽、鴻偉、合眾三家計程車公司,截止至2008年11月車數約784輛[參 18]。計程車司機大多為安徽、河南、湖南等省人員。2008年11月計程車曾經由於「潮州的計程車太多」而罷運[參 19]。在2008年6月之前起步價較貴且混亂,至少6元,甚至10元。之後潮州市交通局開始對其規定調整,根據車輛的不同檔次來定價,一類計程車(排氣量1.6升以上)二公里起點價5.00元,每超半公里運價1.10元;二類計程車(排氣量1.3升以上)二公里起點價4.00元,每超半公里運價1.00元;三類計程車(排氣量1.3升以下,含面的)二公里起點價3.00元,每超半公里運價0.90元。按每公里起步價從3至5元進行打表計費,同時加收1元燃油附加費[參 20]。

[編輯] 人力三輪車

潮州市內有持牌人力三輪車1700多輛,租一輛人力三輪車開始環城游,這是潮州古城游的精髓之一。而且不少三輪車從業人員有進行旅遊知識培訓過,他們會設計一些旅遊路線。價格可以討價還價。

[編輯] 教育



海陽縣儒學宮
唐太宗時期,潮州就有了進士[注 5]出現。韓愈貶潮,興辦教育,開設書舍,使潮州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宋代的潮州文風開始鼎盛, 「一州兩書院,他郡所無」[注 6]。南宋時潮州主客戶人口14餘 萬人,到端平以後參加科舉的出現「終場至萬以上人」[注 7],終宋一代潮州中進士者多達172人,其中建炎二年(1128)一科連捷9人。明代的進士為160人,鄉試中舉也多達1088人。在歷代的殿試中潮州還湧現出狀元林大欽、榜眼王大寶、探花姚宏中這樣的人才。[參 21]

2008年全市初中畢業生共44944人,中考報考達到32184人,報考率為71.61%,比2007年69.05%提升2.6個百分點,升學率為69.53%,比2007年65.05%提升4.5個百分點。初中三年鞏固率保持在92.28%以上,居於廣東省第六名。高中階段招生 25266人(含中職,不含技工),比2007年24136人增加1130人,增長4.7%,其中普高招生20304人,比2007年的19454人增加850人,增長4.4%;中職招生4962人,比2007年的4553人增加409人,增長9.0%。輸送到珠三角中職學校達到1050人。全市高中普及率進一步提高,高中毛入學率達到60.9%,比2007年的56.43%提升4.5個百分點。 [參 22]

[編輯] 高等教育

韓山師範學院
[編輯] 普通教育

潮州金山中學,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潮州市高級中學,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潮州市松昌中學,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潮州市瓷都中學,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饒平二中,國家級示範性高中
潮州市華僑中學
潮州市南春中學
潮州市綿德中學
潮州市城南實驗中學
饒平縣上饒中學
饒平縣三饒中學
[參 23]

[編輯] 宗教

佛教
潮州的佛教流派主要是:曹洞宗華首分派、臨濟宗普陀山伴山庵分派、黃檗宗虎溪分派。佛教團體有:佛教協會,佛教居士林,益壽互助會。

東晉、南北朝梁陳間,當時海陽(或瀛州)有佛寺一所,至南朝及隋代,海陽己增至二所,可見佛教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傳入潮州。[參 24]

全國四大古開元寺之一的潮州開元寺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敕建,據傳其前身為隋唐時期創建的「荔峰寺」。[參 25]

嶺東佛學院於1933年10月9日為澄弘法師創辦,時在閩南佛學院任教的寄塵法師擔任院長。1948年5月停辦,1991年10月經潮州開元寺明生法師、慧然法師、慈雲法師籌備復辦。 [參 26]

道教
潮人信奉道教系統眾神仙,主要是太上李老君、玉皇大帝、玄天上帝(真武帝)、張天師和八仙中的呂洞賓(呂祖仙師)與韓湘子。還有與他們生活較有直接關聯的俗神,主要有城隍、財神、福祿壽三星、天后、保生大帝、公婆神、註生娘娘、珍珠媳娘以及各行各業的行業神。 [參 27]

潮州信奉的仙道人物神中,還有三山國王。

天主教
天主教傳入潮州城已有300多年歷史。17世紀中葉,葡萄牙多明我會傳教士開始到潮州府城傳教。1724年(雍正二年)府城已有教堂,面積2百方丈,後毀棄。不過當時無恆住的教士,每隔一年或數年,則有福建之多明我會教士或澳門之葡萄牙教士來此巡視教務。1850年(道光三十年),法國籍李神父到潮州巡迴傳教。同年,羅馬教廷發通諭,潮州傳教事務,由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接替。1875年(光緒元年)法國籍劭神父來潮協助傳教,廣設書齋,在府城置高三老厝為教堂,時潮州府已成為全潮天主教的中樞。1885年(光緒十一年),法國籍布塞克神父呈請潮州府批准,在府城購地建大堂,既年奠基,1904年(光緒三十年)建成,面積1242平方米,名為聖母進教之佑大堂,是省內僅次於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的大堂。

1914年天主教廣東代牧區分為廣州代牧區和潮州代牧區,1915年8月18日,潮州代牧區更改為汕頭代牧區。[參 28]

基督教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德國巴色會差會和瑞士信徒組織的崇真會派牧師黎力基到潮安龍湖傳教,但不被當地官府所容。

約在1856年長老會開始在潮州城區傳教,後遷分司後巷,再遷於猴洞,最後在南堤頂建教堂(址在原衛校址),後毀於1918年南澳大地震。1922年開始另在萬壽宮(今昌黎路萬壽里)建教堂。1924年教堂落成,舉行獻堂禮。此後長老會開始向意溪等鄉鎮發展。

1880年(清光緒六年)美國浸信會傳入海陽縣與饒平縣黃岡鎮、三饒鎮,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傳入府城,美國教士金士督在潮州筆架山建造兩座牧師樓,並先後在城區馬王廟、十八曲等地創辦宣道所。1906年在西馬路(今西馬路84號)建教堂,命名「講書堂」。後又把講書堂改建成2層樓房,易名「城中堂」。1948年,浸信會開始向農村發展。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康牧師和麥牧師到府城傳教,同年黃希榮長老在十八曲巷建安息日會教堂。[參 29]

1958年以後,三教派在昌黎路萬壽宮的中華基督教堂聯合舉行禮拜。教會在文革期間受到衝擊,教堂被封閉。1983年三教派信徒聯合在原城中堂過正常宗教生活,由郭學道牧師主持禮拜,並把城中堂改名為市區堂。1999年9月25日,潮州市基督教會在湘橋區鳳園路舉行新教堂恆愛堂奠基儀式。2000年12月24日,「恆愛堂」落成獻堂,遂成潮州市基督教會市區主教堂。原城中堂便成為部分家住老市區的年邁信徒過宗教生活的市區分教堂。[參 30]

[編輯] 體育

潮州市現有各類體育場地設施770處,晨練站點200多處。主要場館有潮州體育館,西湖山全民健身廣場等,並籌劃建設潮州市體育中心。民間體育活動活躍,特別是籃球運動,每年為廣東省貢獻許多籃球特招生;而龍舟賽的規模及場面都頗為壯觀激烈,每年均有近100條龍舟下水競渡表演,運動員最高達到2000多人。1953年成立潮州市體委,是全省最早成立體育領導機構的單位之一,至今已舉行了13屆市運會。目前潮州市已有北園、寶山、城南、田家炳等4所國家青少年體育俱樂部。

多年來共派出5600多名運動員參加國際、國家、省級賽事,取得較好成績,其中奪得國際比賽金牌47枚、銀牌7枚、銅牌9枚,國內比賽金牌80枚、銀牌64枚、銅牌40枚,湧現出黃淡偉(田徑)、黃琳生(蹦床)、張惜香、洪永紅(舉重)、施丹瑩(技巧)、周新樂(體操)、林娜、林躍(跳水)等一批優秀運動員。 [參 31]

[編輯] 僑鄉

主條目:海內外潮州會館列表
主條目:海內外潮汕商會列表
主條目:潮州人
潮州還是著名的僑鄉、旅居世界各地潮人總數已超過潮州本地。潮人素有「東方猶太人」之稱,潮州人的大學者以國學大師饒宗頤,潮商以華人首富李嘉誠為代表聞名天下。世界各地潮人會館商會多不勝數。

[編輯] 友好城市

泰國曼谷市
法國巴黎十三區
[編輯] 注釋

^ 北宋宰相陳堯佐《送人登第歸潮陽》: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鄉,從此方輿載人物,海濱鄒魯是潮陽。隋唐時期, 潮州曾一度改稱為潮陽。
^ 隆慶三年(1569),潮州知府侯必登於"昌黎舊治坊"另一面鐫刻「嶺海名邦」,名稱由此得來。牌坊在現市區昌黎路。
^ 陳香白《潮州三陽志輯稿》與所引《永樂大典》卷5343以及《隋書》卷31志第26地理下還有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的說法均為東揚州,而明末清初學者顧祖禹《讀史方輿》以及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現有關說明卻是東陽州,後者說法應有誤。
^ 東南亞一帶,潮州社團學校不少以義安為名稱,原因不外乎是以歷史立場為依據。如新加坡的義安理工學院。
^ 唐宋潮州八賢之首趙德為潮州首位進士,助韓愈在潮辦教育
^ 《永樂大典》卷5343姚然《重修元公書院》盛稱「潮二書院,他郡所無;文風之盛,亦所不及也。指的是韓山書院與元公書院,建制規模都很大。
^ 《永樂大典》卷5343第42頁、43頁貢院,記載,宋嘉泰甲子年間「中場四千餘人,至戊子舉,已六千六百餘人,端平就試者日眾,今終場至萬人以上。」
[編輯] 參考資料

^ 中華民國《1947年廣東政區及郵政式廣東地名一覽》,大部分根據粵語標準音廣州話拼寫,其他部分由潮汕、客家、官話或其他方音拼寫而成。
^ 生態型鄉村旅遊區在廣東東部形成系列佳景
^ 都市人回歸 媒體評出我國十座宜居小城 publisher=新浪網刊《南方人物周刊》文 (簡體中文).
^ 潮州市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潮州概況 (簡體中文).
^ 曾楚楠. 潮州文化的地域特色. 潮州日報. 2005-08-10 (簡體中文).
^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
^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
^ 《隋書》陳棱傳.
^ 饒宗頤:《潮州志》
^ 潮州市統計局關於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 潮州市統計局 [2009-03-20] (簡體中文).
^ 庄慶生. 淺談潮州音樂的民俗性. 神州民俗. 2006-01 (簡體中文).
^ 潮州市去年經濟保持平穩發展--產業結構優化 消費水平提高. 潮州日報. 2009-02-4 (簡體中文).
^ 2008年潮州市兒童發展規劃評估簡報. 潮州市統計局. 2009-07-30 (簡體中文).
^ 解讀廣東潮州陶瓷產業基地. 陶瓷視界. 2008-11-05 (簡體中文).
^ 海峽兩岸海運協議. 新華網. 2008-11-04 (簡體中文).
^ 潮州市首家國家4A級溫泉旅遊景區揭牌. 潮州日報. 2009-07-23 (簡體中文).
^ 潮州將建首家五星級酒店 總投資8800萬美元. 2009-09-14 [2009-09-15] (簡體中文).
^ 旅遊潮州 (簡體中文).
^ 50部天然氣新公車今投運. 潮州日報. 2010-01-01 (簡體中文).
^ 潮州發布公開信解釋未來出租車行業實施方案. 廣州日報. 2008-11-30 (簡體中文).
^ 潮州數百的士再停駛. 廣州日報. 2008-11-28 (簡體中文).
^ 潮州市區出租車新規定:統一打表計費 起步價三至五元. 潮州廣播電視台. 2008-06-12 (簡體中文).
^ 吳榕青. 潮州的書院. 藝苑出版社. 2001-07. ISBN 9789627572596.
^ 潮州市2008年度教育工作總結與2009年工作打算. 潮州教育局. 2009-04-16 (簡體中文).
^ 潮州校園風采-推薦學校. 潮州市教育局 (簡體中文).
^ 張弓. 《漢唐佛寺文化史·尋藍篇》.
^ 達亮. 《潮州開元寺》.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5-08-01. ISBN 9787218048505.
^ 嶺東佛學院簡介. 嶺東佛學院. 2008-01=24 (簡體中文).
^ 道教諸神及民間俗神. 2008-01-19 (簡體中文).
^ 《汕頭市志》2000版.
^ 《汕頭市志》2000版.
^ 《湘橋區志》.
^ 潮州市群眾體育事業發展簡介. 潮州市體育局 (簡體中文).
《潮汕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6. ISBN 9787500052296.
杜松年. 《潮汕大文化》.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 ISBN 7504516745.
張新民. 《潮菜天下-潮州菜系的文化與歷史》.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6-11-1. ISBN 9787807134138.
[編輯] 外部連結


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潮州市
潮州市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D%AE ... E%E5%B8%82
Attachments
潮州廣濟門樓.JPG

Re: 潮州市

Sep 25th, '11, 16:42

湘橋區

漢語拼音 Xiangqiao Qu
古稱 府城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潮州市
區劃類別 市轄區
區劃代碼 445102
建置時間 1991年
政府駐地 鳳新街道
現任區長 馬儒生
鄉鎮街道數 10
- 鎮數 1
- 街道數 9
方言 潮州話
地理
總面積 155.14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3) 34.35萬人
GDP 42.14億元(2009年)
其它
郵政編碼 521000
電話區號 0768
車牌首號 粵U
網站: xiangqiao.gov.cn
湘橋區為中國廣東省潮州市的一個市轄區,地處韓江中下游,居閩粵交通要衝。湘橋區因區域內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湘子橋」而得名。轄區面積155.14平方公里,2003年末總人口34.3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88萬人,非農人口26.46萬人。湘橋區政府駐地潮州府城,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曾為歷代郡、州、路、府之治所;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嶺東首邑」、「嶺海名邦」、「海濱鄒魯」之雅稱。境內「三山一水護城廓」之獨特風貌,與其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迹相得益彰,使之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心區和旅遊觀光之勝地。

-------------------

潮安縣
漢語拼音 Chaoan Xian
古稱 海陽縣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潮州市
區劃類別 縣
區劃代碼 445121
建置時間 東晉成和六年(331年)
政府駐地 庵埠鎮
現任縣長 林群
- 鎮數 19
方言 潮州話
地理
總面積 1238.77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3) 107.65萬
GDP 104.33億元(2004年)
其它
郵政編碼 515638
電話區號 0768
車牌首號 粵U
網站: chaoan.gov.cn


潮安縣在中國廣東省東部、韓江下游,是潮州市下轄的一個縣。

晉置海陽縣,因與山東省下的縣名同名而在1914年改名。於1991年12月恢復縣治,曾多度被廢立。在復潮州市前,潮州市一帶曾屬潮安縣所轄。潮安還是著名的僑鄉,著名海外華人有陳偉南、孫大文等。

[編輯] 行政區劃

下轄19個鎮: 庵埠鎮、文祠鎮、鳳凰鎮、鐵鋪鎮、磷溪鎮、官塘鎮、江東鎮、東鳳鎮、龍湖鎮、楓溪鎮、彩塘鎮、金石鎮、浮洋鎮、沙溪鎮、鳳塘鎮、古巷鎮、登塘鎮、赤鳳鎮、歸湖鎮。

[編輯] 外部連接

潮安縣人民政府公眾網

-------------------

饒平縣

饒平道韻樓外觀
漢語拼音 Raoping Xian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屬行政區 中國廣東省潮州市
區劃類別 縣
區劃代碼 445122
建置時間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
政府駐地 黃岡鎮
現任縣長 辜廣生
- 鎮數 21
方言 潮州話/客家話
地理
經緯度 23°40′N 117°0′E
總面積 2203平方公里
- 陸地 1670平方公里
- 水域 533平方公里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3) 96.38萬
人口密度 577人/平方千米
GDP 63.25億元(2003年)
其它
郵政編碼 515700
電話區號 0768
車牌首號 粵U
網站: raoping.gov.cn
饒平縣(漢語拼音:Ráo píng,傳統郵政式拼音名稱:Jaoping,潮拼:Jiâu phêng;官方外文名稱為Raoping),得名於「饒永不瘠,平永不亂」,位於中國廣東省最東端,與福建省接壤。 地處東經116°35′~117°11′,北緯23°28′~24°14′,北回歸線在縣境南部穿過。饒平縣現在是潮州市下屬的縣級行政單位,其縣城為黃岡鎮,位於汕頭、廈門兩個經濟特區之間,縣境內有324國道和010國道(汕汾高速公路)。

目錄

[隱藏]
1 語言
2 饒平氣候
3 饒平地理
4 行政區劃
5 歷史沿革
6 饒平自然資源
7 饒平旅遊資源
8 饒平歷史
9 饒平人物
10 特色小吃
11 特產
12 參考資料
13 外部連結
[編輯] 語言

饒平縣的縣城黃岡鎮通行潮州話,新豐鎮溁溪村以北通行客家方言的饒平話。

根據《饒平縣誌》(1994年12月)的記載:「廣東饒平縣只有北部靠近大埔縣(純客家話地區)、福建平和縣(閩方言、客家方言兼有地區)的上善、上饒、饒洋、九村、建饒等鎮及新豐鎮的大部分鄉村、韓江林場食飯溪村、漁村等地都說客家方言系統的客家話,使用人口十七萬多,約佔全縣人口的19%。其他中部、南部約有80%都說閩南系統的潮州話。」

饒平南部全部是說潮州話的,饒平中部除了東山,新圩,都是純潮州話鎮,東山靠近建饒的一些鄉里是說客家話的,新圩也有部分鄉里說客家話,饒平北部的湯溪,新塘,三饒說潮州話,純潮州話,也稱三饒話,但是口音跟南部有所差異,源於這裡是潮客交匯之處,新豐的溁溪村因為靠近三饒,所以也說三饒話,但是口音略有不同,新豐就是典型的潮客交匯之處,該鎮基本上都會兩種語言,就算不會說也會聽!

[編輯] 饒平氣候

饒平縣氣候屬於海洋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雨量充沛,為1475.9毫米,年平均氣溫21.4°C,農作物一年三熟。

[編輯] 饒平地理

饒平縣位於潮汕平原邊端,是廣東山區縣之一。其地形依山傍海,地勢北高南低,有島嶼13個,其中海山島最大(現已與陸地相連,實為半島),面積46.9平方公里;有海拔超1000米的山峰7座,其中西岩山最高,海拔1256米。黃岡河是饒平縣內最大的河流,全長87.2公里,途經12個鄉鎮,注入南海。饒平縣有柘林、高沙、大埕三個較大海灣,其中柘林灣最大,面積68平方公里。饒平海岸線長136公里,最大的港口是三百門海港。

[編輯] 行政區劃

饒平縣現轄21個鎮,1個林場。

鎮:黃岡鎮、汫洲鎮、錢東鎮、海山鎮、上饒鎮、三饒鎮、浮山鎮、新圩鎮、新塘鎮、東山鎮、浮濱鎮、湯溪鎮、新豐鎮、建饒鎮、大埕鎮、所城鎮、聯饒鎮、樟溪鎮、柘林鎮、饒洋鎮、高堂鎮。
林場: 韓江林場。
[編輯] 歷史沿革

商末西周時期,饒平境內已有部落聚居,創造「浮濱型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饒平為百越地。
秦漢時期屬南海郡揭陽縣。
晉時屬義安郡海陽縣。
明成化十二年十月甲申(1476年10月31日)從海陽縣析光德的弦歌(清代稱元歌)、灤州、清遠、太平鄉的宣化、信寧及懷德鄉的隆眼城、蘇灣、秋溪等三鄉八都置饒平縣,總人口92921人,隸屬潮州府。
饒平明清時期均屬潮州府,民國時期屬潮汕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建國後至1991年隸屬汕頭市管轄。
1991年12月至今歸潮州市管轄。
[編輯] 饒平自然資源

饒平縣有較為豐富的海產河山地資源。其中淺海灘共57萬餘畝,盛產各類海魚、對蝦、牡蠣等。山地野生動物則有眼鏡蛇、金環蛇、腹蛇、穿山甲、石蛤等各種珍禽。饒平縣盛產陶土。礦產資源有花岡岩、鉀長石、高嶺土、耐火土、銅、鐵、鎢、錫籌。饒平縣也是鳳凰系列產茶葉的產地。

[編輯] 饒平旅遊資源

三饒鎮「道韻樓」


道韻樓全景
道韻樓位於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建,是全國最大的八角形客家圍樓。土樓鼎盛時可容納600多客家人居住,現尚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樓中。土樓牆厚1.6米、牆高超過11米。土樓的特色之處在於整個土樓處處與八卦相關,所有建築的數目都是八的倍數,如水井32眼,天窗16個,房72間,梯112架。土樓中廳有左右兩口水井,若八卦兩儀。土樓具有八防的功能:防水、防火、防獸、防震、防賊、防旱等。土樓的瓦磚是經土布包好,再經火燒而製成,現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紋。土樓全部使用竹釘,歷經多年,這些竹釘也無腐朽的跡象。據說在清朝順治年間,土樓曾經被官府收編的土匪包圍三個月而攻不破,土樓里的數百居民利用儲糧和井水以供自己飲食,利用土樓上面的內溝灌水以守住外面官兵的火攻,因而逃過劫難。土樓前後有三層環形房屋相套,最外環有三層樓高。土樓歷經數百年仍然十分堅固。在1918年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而土樓里只有幾間房屋左右傾斜,反而支撐了整個土樓不倒。文革期間,該土樓曾受到部分拆除,這就是造成今天該土樓外圍樓層高低不勻的原因。據居住在土樓的當地老人介紹,土樓修建成八卦形是機緣巧合,當初設計的是圓形的圍樓,不料三建三倒,後來才建成全國少見的大型八卦形圍樓。



海山鎮「辟龍」
「辟龍」位於饒平縣海山鎮,屬貝殼沖積岩,東西長4500米,寬1150米,後2米至10米,總面積為2875公頃。因裸露在地面部分橫臥于海灘,形似長龍,俗稱「辟龍」。經專家考證,該海灘岩田是由文石、高鎂方解石、有孔介蟲、海生貝殼、微體古生物和細砂粒在特定的地址條件下長期堆積、膠結而成,約有五千年歷史。現為廣東省第三個地質遺迹保護區。 

柘林鎮「鎮風塔」
「鎮風塔」位於饒平縣柘林鎮,地處風吹嶺峽谷口。鎮風塔始建於元代,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塔高22米,基圍16米,七層八面。塔尖為製作精美的千斤石葫蘆,塔身周圍是石板圍成的環形面屏。該塔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岡鎮「石壁庵」
「石壁庵」位於離饒平縣黃岡鎮約二公里處的棲雲山,因此山多為石頭山而得名。山上有「涑玉泉」、「古雷音寺」、「納海樓」、「慈悲亭」等景觀。其中涑玉泉成於山上天然岩洞,如臥龍吐水,長年清泉不竭,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

漳溪鎮「青嵐冰臼」
饒平縣漳溪鎮青嵐溪谷中分布有兩千多個的形態各異的冰臼,是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前冰川運動時留下的遺迹。冰臼群中最大的一個圓形冰臼口寬六七米,深二三米。冰臼群處於北緯23"12',海拔不到100米的熱帶亞熱帶地區,這對廣東地區可能在數百萬年前曾是冰天雪地的嚴寒地帶說法有重要意義。

柘林鎮「白鷺天堂」
饒平縣拓林鎮西澳島上因白鷺成群,而被稱為「白鷺天堂」。西澳的白鷺為黃嘴白鷺,是國家二類保護野生動物。

[編輯] 饒平歷史



饒平塔仔金山出土文物
浮濱塔仔金山文物
1974年,在饒平縣浮濱塔仔金山發現了古穴墓群,墓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器與陶器的陪葬品。其中有戈、矛、斧、鑿、礫石石器,尊、壺、豆、杯、盆、盂、罐等陶器。部分陶器有醬色釉。經考古堅定,浮濱發現的文物時間為商代中晚期至西周前期。該發現對中原文化與當地區別於諸越文化的土著文化有重要影響。

黃岡丁未革命
1907年4月11日,孫中山率領的黃岡丁未革命爆發。由於起義軍寡不敵眾,糧械缺乏,戰敗,慘斃多命。此次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十次起義中之第三次,由於該年為農曆丁未年,因而稱之為「黃岡丁未革命」。

[編輯] 饒平人物

黃錦(1572年~1654年),明禮部尚書;
陳天資
張永福 (1871年~1957年),
張競生(1888年~1970年),社會學家,美學家,中國現代性教育的先驅;
徐淑希(1892年4月3日-1982年1月14日),中國近代外交史學家,中國外交官;
詹安泰(1902年-1967年),古典詩詞研究家、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
[編輯] 特色小吃

肖米 肖米是饒平的傳統特色小吃,在過去常被作為配桌點心。饒平的肖米起源於北方的「燒賣」,但與燒賣並非完全相同。沿襲燒賣的外形,主要的餡料為蘿蔔(街上出賣的主要原料是豆乾構成)、瘦肉,並在開口處放置一形狀為方型的滷肉。吃的時候配以沉醋,味道十分鮮美可口。

[編輯] 特產

嶺頭白葉茶
高堂菜脯
烤鰻
山棗糕

[編輯] 參考資料

^ 《潮州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涑玉泉》. 潮州市名城辦 [2009-10-20].
[編輯] 外部連結

饒平縣地方性信息港
饒平縣簡介
饒平縣人民政府公眾網

Re: 潮州市

Sep 25th, '11, 18:33

潮州歷代沿革列表


本列表所列的是廣義的潮州在歷史各個時期的地理範圍、行政區劃沿革情況。

(注意:廣義的潮州並非指現今的潮州市本身,具體請參考潮州市條目中的相關解釋)

參見:潮州市#歷史沿革
目錄

[隱藏]
1 秦至吳
2 晉至隋
3 唐至元
4 明
5 清
6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7 中華人民共和國
8 參考書目
[編輯] 秦至吳

秦至吳
公元 年代 隸屬 沿革 備註
前214年 秦始皇三十三年 南海郡 揭陽戍 是年定南越以為桂林、南海、象等三郡,置南海尉典之。 置揭陽戍。
前196年 漢太祖十一年 南越國 揭陽縣 漢遣陸賈封趙佗為南越王。縣令史定元鼎六年降漢。
前111年 元鼎六年 交阯刺史部
南海郡 揭陽縣 平南越,揭陽縣令史定元鼎六年降漢。置南海郡,開縣六: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
公元4年 新莽元始四年 交州 南海亭 改交趾部為交州,揭陽縣改南海亭
25年始 東漢 交州南海郡 揭陽縣
213年 東漢建安十八年 荊州南海郡 揭陽縣 是年省交州,以其郡屬荊州。
226年 吳黃武五年 廣州南海郡 揭陽縣 分交州南海蒼梧鬱林置廣州,俄復舊
264年 吳永安七年 廣州南海郡 赤烏五年(242年)曾夏據縣境抗吳歷十餘年。 永安七年復置廣州。
[編輯] 晉至隋

東晉至隋
公元 年代 隸屬 沿革 置縣 備註
331年 東晉咸和六年 廣州 東官郡 海陽、綏安、海寧、潮陽 是年分南海立東官郡。
413年 東晉義熙九年 廣州 義安郡 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 分東官郡立義安郡。諸縣惟海陽立於晉初,余均舊東官郡地,與義安郡同時置為縣。
420年始 宋 廣州 義安郡 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 泰始四年(268年)綏安縣省。
479年始 齊 廣州 義安郡 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 綏安為郡治。程鄉以程旼得名。
523年 梁普通四年 東揚州 義安郡 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 是年屬東揚州
梁 瀛州 義安郡 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 梁置東揚州,後改曰瀛州。瀛州領郡四:義安郡、高要郡、樂昌郡、陽春郡。梁武帝瀛州時治義安郡綏安。領郡六:義安、東官、梁化、海昌、樂昌、新會。又梁末陳初,瀛州統郡三:義安、梁化、東官。
557年-559年 陳永定年間 義安郡 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 永定中廢瀛州。陳太建時瀛州治海陽。
590年 隋開皇十年 循州 義安縣 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 開皇三年罷諸郡,九年平陳,十年罷義安郡,省海陽縣,仍於郡廨置義安縣,以屬循州。省程鄉。
591年 隋開皇十一年 潮州 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 是年於義安縣立潮州,以潮水往複為名。潮州名始此,改郡為州此為首次。是年復程鄉。
607年 隋大業三年 揚州 義安郡 海陽、海寧、潮陽、萬川、程鄉 是年罷州為義安郡。是年改義招為萬川。省綏安入龍溪。
[編輯] 唐至元


公元 年代 隸屬 沿革 置縣 備註
621年 武德四年 廣州總管府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是年復潮州。唐武德元年改郡為州,其時潮州尚未歸府,故遲至四年始改州。
是年省萬川併入海陽,唐初省海寧併入潮陽。
622年 武德五年 循州總管府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是年改龍川郡為循州總管府,管循潮二州。
628年 貞觀二年 廣州中都督府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是年省循州都督,以循潮二州隸廣府
629年 貞觀三年 江南道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潮州遙隸江南道
636年 貞觀十年 嶺南道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是年潮州隸嶺南道
650年 永徽元年 嶺南道 潮州 海陽、程鄉 潮陽併入海陽
686年 垂拱二年 嶺南道 潮州 海陽、程鄉 嶺南總管陳元光請建漳州於泉潮二州間綏安舊地
711年 景雲二年 福州都督府 潮州 海陽、程鄉 是年置福州都督府督福、泉、建、漳、潮五州,尋罷。
712年—713年 先天年間 福州都督府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是年復潮陽
733年 開元二十一年 福建經略使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是年置福建經略使領福建漳潮泉五州,治福州。
734年 開元二十二年 嶺南經略使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是年漳潮二州隸嶺南經略使
742年 天寶元年 福建經略使 潮陽郡 海陽、潮陽、程鄉 漳潮二州復隸福建經略使,是年州改郡制
751年 天寶十年 嶺南經略使 潮陽郡 海陽、潮陽、程鄉 是年漳潮二州隸嶺南經略使,
756年 至德元年 嶺南節度使 潮陽郡 海陽、潮陽、程鄉 是年升五府經略討擊使為嶺南節度使,領廣韶循潮等二十二州,治廣州。
758年 乾元元年 嶺南節度使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是年復潮州
862年 咸通三年 嶺南東道節度使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嶺南分東、西道
895年 乾寧二年 清海軍節度使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是年賜嶺南東道名清海軍
917年-971年 (南漢年間) 潮州 海陽、潮陽 唐末五代初潮州屬閩之王潮,繼盧光睦、譚全播取其地後,劉岩擊走光睦始兼有潮。至劉晟時,升程鄉為敬州。

公元 年代 隸屬 沿革 置縣 備註
971年 開寶四年 廣南東路 潮州 海陽、潮陽 宋初沿南漢之舊,敬州不隸潮。
開寶四年敬州改名梅州,隸廣南東路。
1073年 熙寧六年 廣南東路 潮州 海陽、潮陽、程鄉 是年,廢梅州仍置程鄉,隸潮州
1082年 元豐五年 廣南東路 潮州 海陽、潮陽 是年復梅州,程鄉隸梅州
1121年 宣和三年 廣南東路 潮州 海陽、潮陽、揭陽 是年新置揭陽
1132年 紹興二年 廣南東路 潮州 海陽 是年省揭陽、潮陽併入海陽
1136年 紹興六年 廣南東路 潮州 海陽、程鄉 是年廢梅州,程鄉又隸潮
1138年 紹興八年 廣南東路 潮州 海陽、程鄉、潮陽、揭陽 是年復潮陽、揭陽二縣
1144年 紹興十四年 廣南東路 潮州 海陽、潮陽、揭陽 是年復梅州

公元 年代 隸屬 沿革 置縣 備註
1279年 至元十六年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廣東道宣慰使司 潮州路 海陽、潮陽、揭陽
至元十五年歸附,十六年改為總管府。

1286年 至元二十三年 同上 潮州路 海陽、潮陽、揭陽 又領錄事司一,至元二十二年始立
1295年 元貞元年 同上 潮州路 海陽、潮陽、揭陽、梅州 梅州領程鄉,是年以梅州隸潮州路總管府
1317年 延祐四年 同上 潮州路 海陽、潮陽、揭陽 是年十月改梅州隸廣東道宣尉司
[編輯] 明


公元 年代 隸屬 沿革 置縣 備註
1369年 洪武二年 廣東等處行中書省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 是年改府。梅州廢,程鄉隸潮。
1376年 洪武九年 廣東承宣布政使司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 是年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
1398年 洪武三十一年 廣東布政使司按察司
嶺東分巡道(駐潮州)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
1403年-1424年 永樂年間 廣東布政使司按察司
嶺東分巡道(駐潮州)
嶺東分守道(駐潮州)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
1477年 成化十三年 (同上)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 新置饒平
1505年 弘治十八年 廣東布政使司按察司
嶺東分巡道加兵備銜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 嶺東分巡道駐長樂(今五華)
1524年 嘉靖三年 (同上)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 新置惠來
1526年 嘉靖五年 (同上)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 新置大埔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 廣東布政使司
嶺東分守道(駐長樂)
伸威分巡道(駐惠州)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
1563年 嘉靖四十二年 (同上)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安 新置澄海、普安二縣
1564年 嘉靖四十三年 廣東布政使司
嶺東分守道
伸威分巡道海防兵備道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安、平遠 增設伸威道。新置平遠縣。
1576年 萬曆四年 (同上)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安、平遠 是年設南澳鎮
1577年 萬曆五年 廣東布政使司
嶺東分守道(駐惠州)
海防兵備道 潮州府 同上 伸威道裁,分巡道由海防道兼
1582年 萬曆十年 (同上)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平遠 是年普安改普寧
1634年 崇禎七年 (同上)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平遠、鎮平 是年新置鎮平縣,鎮平本平遠縣石窟巡檢司,至是改為縣,析程鄉舊龜漿、松源二圖益之。
[編輯] 清


公元 年代 隸屬 沿革 置縣 備註
1644年 順治元年 廣東總督布政使司
嶺東分守道
海防分巡道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平遠、鎮平 是年置廣東總督布政使司
1663年 康熙二年 廣東總督布政使司
嶺東分守道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平遠、鎮平 海防分巡道裁
1666年 康熙五年 兩廣總督布政使司
嶺東分守道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普寧、平遠、鎮平 康熙三年,廣東、廣西合併為一。自康熙三年遷界至五年,澄海全縣畢裁。
1667年 康熙六年 兩廣總督布政使司 潮州府 (同上) 分守道裁
1669年 康熙八年 兩廣總督布政使司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平遠、鎮平 澄海展復
1670年 康熙九年 兩廣總督布政使司
嶺東分守道 潮州府 (同上) 嶺東分守道復設
1683年 康熙二十二年 兩廣總督布政使司
惠潮分巡道(駐潮州) 潮州府 (同上) 惠潮分巡道初設,嶺東分守道裁
1730年 雍正八年 廣東總督布政使司
惠潮分巡道加兵備銜 潮州府 (同上) 是年廣東自為總督
1732年 雍正十年 廣東總督布政使司
惠潮分巡道加兵備銜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程鄉、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平遠、鎮平 是年析饒平屬隆澳、深澳,詔安屬雲澳置南澳廳。
1733年 雍正十一年 廣東總督布政使司
惠潮嘉分巡兵備道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 是年析程鄉、平遠、鎮平三縣置嘉應州。
1738年 乾隆三年 兩廣總督布政使司
惠潮嘉分巡兵備道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豐順 是年新置豐順縣
1858年 咸豐八年 兩廣總督布政使司
惠潮嘉分巡兵備道 潮州府 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豐順 辟潮州為通商口岸,同治紀元改以汕頭為商埠,隸澄海。
[編輯]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
年代 隸屬 沿革 置縣 備註
1912年
民國元年 廣東都督府 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豐順、南澳 廢惠潮嘉道。光復初廢府未設道,置潮州安撫使。四月改為潮州軍務督辦,尋改潮梅鎮守使(駐汕頭)。七月改南澳廳為縣。
1914年
民國三年 廣東巡按使署 潮循道 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豐順、南澳、惠陽、梅縣、興寧、陸豐、海豐、博羅、河源、五華、紫金、蕉嶺、和平、連平、龍川、新豐 是年六月行道制,全省分六道,設潮循道尹,駐汕頭。海陽改名潮安。
1916年
民國五年 廣東省省長公署 潮循道 同上 七月六日立省長公署。
1920年
民國九年 廣東省省長公署 同上 潮循道裁
1921年
民國十年 廣東省省長公署 同上 設汕頭市政廳,與澄海分治。
1925年
民國十四年 廣東省政府 東江行政委員公署 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豐順、南澳、惠陽、梅縣、興寧、陸豐、海豐、博羅、河源、五華、紫金、蕉嶺、和平、連平、龍川、新豐 七月三日省長公署改省政府。是年設東江行政委員公署(駐汕頭),未一年廢。
1928年
民國十七年 廣東省政府 東江善後委員公署 同上 公署十八年六月罷。公署駐汕頭。
1929年
民國十八年 廣東省政府 同上 改汕頭市政廳為市政府。
1932年
民國二十一年 廣東省政府 東區綏靖委員公署 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豐順、南澳、惠陽、梅縣、興寧、陸豐、海豐、博羅、河源、五花、紫金、蕉嶺、和平、連平、龍川、新豐、汕頭市 公署二十一年春設,兼掌軍事行政。初設潮安後遷汕頭,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十六日廢。
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 廣東省政府 同上 同上 南山移墾委員會改為南山管理局
1936年
民國二十五年 廣東省政府 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潮安、潮陽、揭陽、澄海、饒平、惠來、普寧、豐順、南澳、汕頭市、南山管理局 大埔改屬第六區。公署駐潮安。
1947年
民國三十六年 廣東省政府 第六區 潮安、潮陽、揭陽、澄海、南澳、饒平、惠來、普寧、大埔、豐順、南山管理局、東沙群島。改汕頭市為省轄市。 第109次廣東省務會議通過,惟迄未實行。
1949年
民國三十八年 廣東省政府 第七區
第八區 第七區:普寧、惠來、潮陽、陸豐、南山
第八區:潮安、豐順、澄海、饒平、揭陽、汕頭、南澳 潮汕分七、八兩區。第七區專署設潮陽,第八區專署設潮安。大埔劃入第九區。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

起始時間 沿革 備註
1953年 潮州市(省轄市)
1958年 潮州市(縣級市)
1958年11月 潮安縣 撤銷潮州市併入潮安縣
1979年 潮州市(縣級市) 恢復潮州市
1983年 潮州市(縣級市) 撤銷潮安縣併入潮州市
1989年1月 潮州市(省轄市)
1990年 潮州市(副地級市)
1991年12月 潮州市(地級市) 新恢復的潮安縣、新設立的湘橋區、楓溪區和原汕頭市管轄的饒平縣一同併入
[編輯] 參考書目

饒宗頤。《潮州志》。民國38年(1949)。
周碩勛。《潮州府志》。清光緒19年(1893)。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