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飲講食、我哋好味嘅粵菜
Post a reply

煎堆

Sep 26th, '11, 20:50

煎堆


煎堆(「堆」正寫作䭔[1][2]),華北地區稱麻糰,東北地區稱麻圓,海南又稱珍袋,廣西又稱油堆,是中國油炸麵食的一種,由於流行於廣東地區,因此也是廣東油器的一種。以糯米粉團炸起,加上芝麻而製成,有些包在麻茸、豆沙等餡料,有些沒有。也是廣東及港澳地區常見的賀年食品,有「煎堆轆轆,金銀滿屋」之意。另有一種石榴花煎堆,上面有紅色花狀物體,形似石榴,寓意多子。

煎堆在香港的粥品店會視作油器發售,而部份香港酒樓也會視之為點心發售。在台灣則因為外型緣故直接以「芝麻球」稱呼,為常見的點心。

[編輯] 起源

煎堆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當時叫碌堆是長安宮廷的食品,初唐詩人王梵志有詩云:「貪他油煎䭔,愛若菠蘿蜜。」後來不少中原人南遷,就把煎堆帶到南方,成為廣東著名的油器之一。

[編輯] 註腳

^ 字典中 䭔 字的解釋 zdic.net 漢 典 網:蜀人呼蒸餠爲䭔([食追])
^ 課堂 60 煎䭔
[編輯] 參見

牛脷酥
油條
煎堆的傳說
他鄉遇故知 吹氣的煎堆
海南小吃-煎堆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5%8E%E5%A0%86

--------------------

“煎堆“以南海九江最为著名,其特点香脆、酥化、可口,是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居民过年必不可少的年宵食物。

  关于“煎堆"的由来,一说,很久以前,有一年卅晚,龙江乡突然狂风骤起,冒出一头吃人怪兽,弄得严横遍野,只有少数躲藏在屋里的人才幸存下来。这头怪兽人们叫它作“年"。为铲除它,有位叫阿堆的乡民,提议每户人家用稻草、米粉、鲜肉和烈酒,仿造人身,引诱怪兽上钩。结果,怪兽吃了草人后,因酒性发作,醉倒被杀掉,但在与怪兽战斗中,阿堆不幸身亡。后来,乡人为缅怀阿堆除兽安民的功绩,每年岁晚都用糯米粉制作“煎堆”供祭他。另一说是,玉皇大帝的女婿灶王爷每逢小年都要与灶君奶奶一起上天朝见玉帝,各家各户便炸煎果交由灶王爷带去献给玉帝。这种煎果,用糯米揉制经油炸而成,形似蟠桃仙果,馅里有花生米、糖冬瓜粒、蜜饯桔饼,还有爆谷花、芝麻子,人们叫它做“煎堆”。煎堆五味调和,咸甜适当,意谓人丁兴旺,花开富贵,合家平安,万事大吉,寓示着人们的美愿。久而久之,煎堆遂成为民间过年,必备的食品。
Attachments
20080225-s16.jpg
20080225-s16.jpg (57.9 KiB) Viewed 46 times
W020101208401416766578.jpg
W020101208401416766578.jpg (112 KiB) Viewed 46 times
Zin_Dou.jpg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