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吞麵
粵式雲吞麵
大蝦雲吞為香港飲食特色之一
雲吞麵,是一種在中國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餛飩和蛋麵,加入熱湯即成。
目錄
[隱藏]
1 起源
2 別稱
3 製法
4 食法
5 特色
6 相關事件
7 參考資料
8 參見
起源
據考究,雲吞麵最早在清末民初,廣州的西關一帶出現,相傳是同治年間從湖南傳入。起初是用於祭祀的。 直到宋代,每逢冬至,市鎮店肆停業,各家包餛飩祭祖,祭畢全家長幼分食祭品 餛飩 。富貴人家一盤祭祀餛飩,有十多種餡,謂之:「 百味餛飩 」。南宋後,餛飩傳入市肆。初期多數是由小販肩挑著四處去賣。因為小販通常在晚間到住宅區出售,為免滋擾坊眾,叫賣時只會以小木棒敲打竹板,發出「督督」之聲,故又稱為「賣督督」。後來一些成功的小販改為在店舖內經營,經過數十年後,成為今日的雲吞麵老店。
別稱
廣東地區的餛飩麵在行內稱為「蓉」(粵音jung2「湧」),據說是「芙蓉麵」的簡稱。而「芙蓉麵」則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當時文人便將「芙蓉」比喻為麵。餛飩麵再按份量分為「細蓉」、「中蓉」和「大蓉」:「細蓉」為一個一兩(約38克)重的麵餅配以四顆餛飩;「中蓉」為一個半麵餅配以六顆餛飩;「大蓉」則為兩個麵餅配以八顆餛飩。[1]
亦有指「蓉」應為「擁」,據說是早期的餛飩麵比較小,冬天時低下階層把小碗抱(即「擁」)在懷裡,飽肚之餘又可取暖,因此又稱「細擁」(「細」就是小的意思)。惟這種說法無法解釋「中蓉」和「大蓉」的由來。
製法
餛飩面一般以雲吞拌麵,分為湯面與撈面:
湯面:是以雲吞加入麵條,再配老火湯底。
撈面:通常為濕麵煮熟後乾水再放雲吞,加上醬油。
麵條加入雲吞和蠔油便成雲吞撈麵
食法
有些人吃餛飩麵時喜歡加入少許醋,除了增進味道外,還可以中和麵裏的鹼水,幫助消化。
特色
有一些店用「竹昇麵」做餛飩麵,特別有嚼勁。
相關事件
可惜的是,在香港,手造的竹昇麵店舖越來越少,原因是成本太高,加上青黃不接,缺乏青年接手,現存還有麥奀雲吞麵世家及何洪記等。著名的「竹昇麵」有澳門的祥記、老記、黃枝記及六記,香港特首曾蔭權曾光顧六記,食家蔡瀾則大力推崇祥記的竹昇麵。
參考資料
^ 細蓉來自長恨歌,《明報》,2011年3月23日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4%9B ... 9%E9%BA%B5
- Attachment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