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獨同去支那嘅視角重新論述我哋大粵嘅歷史。追尋我哋嘅古南越根、我哋粵族人係一個有著兩千幾年歷史嘅古老獨立民族!
Post a reply

古南越人古老象形文字嘅遺珍:富寧儂族《坡芽歌書》

Feb 23rd, '12, 12:05

古南越人古老象形文字嘅遺珍:富寧儂族《坡芽歌書》


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剥隘係右江最上遊嘅通行港口,呢個地方離百色好近,唔超過100公里)

坡芽歌书是流传在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以原始的图画文字将壮族民歌记录于土布上的民歌集。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用图画文字记录民歌的文献,由81个图画文字构成,笔法简洁、形象,每一个图画文字代表一首歌。这是一部迄今为止发现的用古老形态记录民歌的歌曲,它集中了壮族民歌的精华,承载着壮乡儿女天籁欢歌般的情爱密码,是壮族最优美的篇章。2006年年由学者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自治州富宁县境内发现整理成《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于2009年正式出版发行。

坡芽歌书 - 基本简介

坡芽歌书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一个壮族聚居的小村庄里世代传唱着一种山歌,唱山歌时人们会参照一张画着奇怪图形符号的土布帮助记忆,这就是后来被惊叹为“活着的图画文字”的坡芽歌书。

“坡芽”为壮语,是开满染饭花的山坡之意。当地村民习惯用一种叫做“染饭花”的花朵与糯米浸泡,做出彩色的米饭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芽”即染饭花。

坡芽村现有55户人家,全是壮族,其中农姓有48户,其余为韦、黄等姓氏。他们世代以稻作为主业,有时也进行狩猎。坡芽村由于地处深山,极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因此民风古朴,代代相传的山歌也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坡芽歌书是2006年富宁县对全县壮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时在剥隘镇坡芽村发现的,原件为一块画有81个奇特图形符号的土布。

据介绍,这是祖传的一份歌书,每一幅图画代表着一首特定的山歌,81幅图画记载了81首壮族情歌。这些图画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书写符号相对抽象而固定,且能唤起人们对歌词的相同记忆,只要见到这个图画,即可根据它约定俗成的特定涵义演唱整首山歌。[1]

坡芽歌书 - 生态环境

发现歌书的坡芽村
“坡芽”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壮语地名,坐落于滇桂结合部右江上游地区剥隘镇的大山之中,隶属于云南文山的富宁县。驮娘江畔的剥隘镇,不仅是云南通往两广的大门,也是壮族文化的“富矿区”。在壮语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种开黄色小花的灌木,俗称“黄饭花”,又称“杨咪咪花”,采黄花煮于沸水,可得壮家人制作五色花糯饭所需的黄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烂漫的地方”,村庄因位于“坡芽”而得名。

歌圩文化在这里长盛不衰,世代流传的壮族民歌曲调就多达20多种,类似的民歌文化现象,即使在壮族聚居的广西也不多见。而大山深处的坡芽村更是其中的皎皎者,散发着古老文明的荣光。

这里山青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树木葱茏,花繁叶茂,四季如春。壮族祖先是这块土地最早的开发者,这里是壮族最早孕育稻作文化的地区之一。长期的稻作农耕,磨练了这里壮族百姓温和内向、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团结互助、富于创造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里的民族风俗浓醇,当时去的时候刚好是阴历的八月十五,村民拿出自制的月饼招待我这个远方来的客人……正是这样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坡芽歌书。

富宁县隶属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州,地处滇桂交界珠江上游右江流域,与越南毗邻。这里的山地水域曾是壮族先民生息繁衍的故居地,也是右江起义的红色迂回区。坡芽村所属的剥隘自古是西南边陲重镇(李方桂曾发表过该地语言的调查报告1944、1957),可通舟直达南宁,为两广与云南通商要口。现在富宁县城街头最醒目的标语是:“云南从这里走向大海”。右江流域的壮族文化保存最集中,特色最鲜明,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民族语言和以“那”(壮语稻田、水田之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富宁壮族也因此被称为“百越民族的活化石”。《坡芽歌书》正是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记录的壮语是同百色地区一样的壮语北方方言。[2]

坡芽歌书 - 人文环境

坡芽歌书
坡芽,这个美丽而静谧的村庄,世居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善良的人们。在壮乡,“歌伴人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唱歌是抒情达意的最好媒介。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劳作以外的娱乐,坡芽也不例外,村民们同样以歌唱表达内心的情感,消磨闲暇的时光。

“三月三”是壮族最盛大的节日,对歌是其主要内容,一般会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举行,最吸引人的场景是男女青年互谈友情,对唱山歌,如果双方有意,则会对敲手中煮熟的红鸡蛋定情。在不同的地区,“三月三”的叫法不尽相同。与坡芽歌书的发现地毗邻的广西,在“三月三”尚未作为壮族人民的正式节日之前,凡是在壮乡举行的这类活动都称为“歌墟”,与坡芽歌书发现地相连的广南县则称之为“花街”,唯独富宁一代的壮族称之为“陇端”,并在陇端街上举行对歌活动。

“陇端”的历史,可以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寻找到蛛丝马迹。书中的《笮都传》记载:“永平中(公元58年到75年)……辅上疏曰:今白狼王唐敢等慕化归义,作诗三章。”这三章诗,就是天下闻名的《白狼歌》。壮族学者研究发现,《白狼歌》中有“偻让龙洞”的诗句,这里的“龙洞”就是壮族先民“陇端”的同音异写,而陇端街对歌为富宁一代所独有,由此可以推断坡芽歌书在东汉时期已具雏形。

坡芽至今仍流传着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老人厅”议事决策的风俗习惯,“老人厅”在壮语中的发音为“滇东”,“滇”为带有祭祀性质的干栏式建筑,壮族村寨中凡是重大的村舍活动,也都在“滇”内举行。《滇国史》考证,“滇国”即干栏祭祀之国,“滇”是定居民族农耕文化的产物,男女对歌习俗的出现当与定居民族的风土人情有关。滇国是旧中国中晚期延续至西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坡芽歌书的出现当在其后,应是壮族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受到汉文化影响的产物,并不断拓展扩充成为今天的版本。

坡芽歌书的奇特之处在于以图记歌。文献《瑶壮传》记载,壮族有把歌记录在扁担上的习俗,且“间以金彩作鸟卉于上,沐以漆,使不落”,这类记录歌谣的方法类同于坡芽歌书。由此可以推断,坡芽歌书的出现与壮族习俗和陇端街的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正是壮乡丰富的民歌文化、壮族图画表意的习俗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才有坡芽歌书的代代相传。丰富的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研究的样本坡芽歌书是文山壮族传统民歌的一种古老的传承形式,是壮族的重要文化遗产,2006年发现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坡芽村。这里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地方,素有“歌海”之称。文山的壮族人民伴歌而生,踏歌而逝,丰富的文化生态土壤孕育了丰富的民歌文化,坡芽歌书就是产生于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

坡芽歌书 - 意义解读

【词】49个(基本分两大类:自然26个、人文23个),占60.49%;如:1月亮8孤独人1独生子等。
【词】49个(基本分两大类:自然26个、人文23个),占60.49%;如:1月亮,8孤独人1独生子等。

【词组】13个,占16.05%。偏正词组12个(其中10个数量词组),并列词组1个。如:4两只鸳鸯30七日。

【句子】19个,占23.46%。如29想哥妹厥昏73下雪,等。

歌词大意
这是一部壮族爱情组歌,反映了谈情说爱的全过程,展示了青年男女的炽烈感情和互相考问的智慧。阅读方式:从右向左,由上至下。组歌以五言句为主,每首歌四句到几十句不等,独立成篇。可用不同曲调变化而歌。歌书以“月亮歌”开头,一位亮丽的小伙子在皎洁如镜的月光下唱起求爱歌,述说自己的孤独。聪明的姑娘用种种方式来试探、选定自己的心上人。男女对唱,开头男的一连唱两首,后来一唱一和,你来我往,反复交流,倾诉衷肠,相知相恋,誓死不渝,并相约白头偕老。绿头鸭(鸳鸯)、紫梅、想你想得死去活来、同桌吃饭……,肠相结,绳相搓;最后手拉手,心连心,如同竹笋根连根。生生死死,刻骨铭心,荡气回肠。他们说,听懂壮语的人会落泪的。

例如,歌词“绿头俩鸳鸯,伸头戏泉汪。引颈泉流上,下河巧梳妆。我俩同方向,命定结成双。十泉汇成池,百池汇成塘,泥堤不塌方。百年聚成月,咱不提相忘。”

图案
歌书中所画的图案中有很多幅与广西、云南一带发现的铜鼓纹饰和岩画图案有相同和类似之处,都有鸟、鱼、马、人物、犁、船、干栏式建筑等图案和纹饰,这些图案和纹饰都带有明显的壮族文化特征。坡芽歌书是仍在被村民使用的“活”文化;岩画是已经不再发挥其原有功能的“死”文化;部分铜鼓虽然仍在被村民使用,但铜鼓上的纹饰、图案和符号已经意义模糊。对坡芽歌书图案和铜鼓、岩画图案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坡芽歌书中的图画符号,对我们认识壮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幅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这块布上的81个图案记载的是81首壮族情歌,每个图案即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物象描绘记录,只要见到这个图形,即可诵读整首山歌。

符号本意
调查结果说明,使用歌书符号在当地比较普遍,特别是不懂汉话、不懂汉字的壮族群众,但不一定系统成套,比较松散、灵活。壮族民歌有农事歌、祝婚歌、祝寿歌、祝酒歌、手巾歌、迎亲歌、同年歌等。坡芽歌书仅仅用于谈情说爱。按发掘者、整理者的话讲,坡芽歌书是一部有固定的“套路”的情爱教科书,是用歌声相识、相知、相恋的一部经典教材。

在形态上,坡芽歌书符号图画性极强。描画绣花是善于女红的妇女强项,惟妙惟肖的图形多为女性所为。坡芽歌书植根于壮族地区歌圩与壮戏的风情民俗、乡土文化土壤之中。

单纯以形表意的坡芽歌书81个图符已初具文字某些特征和某些功能,但不能与语言系统配套,只能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构型手段,记录孤立的词、词组、句子,不能全面记录语言。仅仅是文字萌芽阶段的一种辅助性帮助记忆、记录民歌的原始方式。

因此,坡芽歌书,以及东巴文、水书等,给我们带来一串思考,什么是文字?文字的类型?广义的文字概念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被某社群成员为记录语言中词、词组、句子而约定俗成的一套符号。有固定的形音义,能够完整记录语言,即无遗漏地一一记录语言的词(包括实词、虚词)的是成熟文字,其代表为甲骨文。

符号象征
一块长1米、宽0.5米的白色旧棉布,81个用当地野生刺果的汁画出的红色物象符号,记录了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手、口、房屋、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的坡芽歌书,每个符号大小约一寸,由仙人掌的汁液绘成,被当地人称为“布瓦吩”。在壮语中,“布”指“一张、一页或一面”,“瓦”指“绘画、花或歌”,“吩”专指“唱歌”,“布瓦吩”即“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译成汉语即是“歌书”。

“《坡芽歌书》中81个符号以叙事和抒情的手法,象征了青年男女由偶遇到相识,相互倾慕到相恋、相知,最后相约白头、誓同生死的全过程。

因此,坡芽歌书是特定的壮族地区、特定年龄段的壮族群众,用来记录特定情爱场景的民歌的符号。起到了文字的某些功用,处在文字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使用者主要是女性,少数男歌手偶尔也用。其社会原因是没有文字或文字知识不够或掌握的文字不便所致。

这81个符号,是用来记录和传达语言而书写的符号,是直接提示诗歌的物象,应属于表形文字。81个图案符号代表了81首壮族情歌。

坡芽歌书 - 作品内容

《坡芽歌书》:每个图案记载了一首壮族情歌
《坡芽歌书》的内容为“壮族爱情三部曲”。《坡芽歌书》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由第1~32首歌组成,这是一组展示壮族男女自由恋爱的情歌,如第17首为女性向男性发出的《赌誓》:“赌你就赌你,赌你去嗑木棉籽,赌你去嚼丝瓜籽,赌你看上妹。”木棉籽和丝瓜籽味苦而臭,女性赌誓男性去咀嚼类似的苦涩东西,是激发男性追求女性的决心。

第二部包括第33~67共34首歌,这是一组背叛封建礼教的绝唱。此时,男女双方对歌产生了忠贞不渝的爱恋,都急于了解对方的婚姻真相,急于摆脱已成事实的封建童婚陋习的羁绊。如第33首《紫梅》,女方试探性提出 “双手扶紫梅,巧嘴哄妹心,转脸向妻笑,还骗妹独身”,第34首歌《两棵紫梅》,男性猜测性地反问女方“妹已有人订,妹八字他拿,枉然交朋友”。又如女方在第45首《纱条》中唱到:“哥说没有妻,哥妻在百色卖棉,哥妻在剥隘卖糖。她帮哥拿称,坐靠椅数钱,哥妻享富贵。”男方在第56首《木锯》中唱到:“妹说没有夫,上月哥去见,本月哥相遇,相遇在院边。拿斧做木活,院里满刨花,晒台满锯沫。”再后来,男方在第66首《房屋》表达对女方坚定不移的忠贞爱情:“如成情侣咱相爱,藤顶做房也值得;如成情侣咱相伴,树稍做房也乐意。没有饭喝风,没有柴烧糠,永远不相吵……咱俩同生火,火熄咱同吹,火旺咱同笑,相爱乐融融。”之后,男女双方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相亲相爱,摆脱了封建童婚陋习的羁绊,获得自由幸福而美满的爱情。女方在第67首《马》中唱到:“今夜星斗亮,金与银同熔,马缰绳相扭,银钮把衣扣,我俩讲相爱,谁个来干涉?”

第三部由第68~81首歌组成,表达的是幸福生活的誓言。如男方在第72首《浮萍》中表露了得到知心爱人的喜悦之情:“若得妹为妻,高田埂变矮。旱田变水田……爱你爱不够,赏妹手脚饱。”女方在第73首《下雪》中表示寻找到了如意郎君:“若得哥为夫,腊月下雪粒,坐晒台也暖,四月虽没米,饭不吃也饱,菜无盐也咸,咱成家心甜。”第81首《连根笋》共有 30句歌词,是坡芽歌书中歌词最长的一首,是全歌的高潮和亮点,也是恩爱夫妻百年好合的见证。

坡芽歌书 - 艺术风格

神奇的壮族爱情组歌《坡芽歌书》于2009年3月29日揭开神秘面纱
坡芽歌书是一部优美的爱情民歌集,是当地人习唱情歌的教科书。歌书里所选的都是当地传唱很久的传统民歌。据统计,富宁县世代流传的壮族传统民歌种类很多,曲调丰富,主要用于谈情、说爱、祝婚、祝寿、赞美、讽刺、猜谜等,许多歌曲在世代传唱中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套路,其中尤以男女对唱的情歌最能体现壮族细腻如丝、柔情似水、才思敏捷的民族特色。这类情歌除了赶“拢端”在野外唱,也常于喜庆时节在家里对唱。

坡芽歌书的81个符号,记录名物词1词组的有62个约76%,含有动词的我们作为句子处理,有19个约24%。每个图符,仅仅是作为记号、关键词、标题,帮助记忆,标识、提示一首歌的内容。有时用于起兴、比喻、借代、反衬、谐音暗喻;或白描式的直白表露、直叙场景,等等。

文字除记录语言之外,作为符号还有标识、提示、记事、凭证、艺术、魔咒等功能,这些不一定与语言一一对应,特别是图符文字。有时坡芽歌书图符所标记的不一定是关键词,仅仅是一些用比兴等提供联想、约定作为标记、提示因此,坡芽歌书的一个图符直接对应不是一首歌的歌词内容、整个章节,而仅仅是一个物象概念的词语;再由这个词语提示一首歌。也就是说,一个图符记录的不是篇章,而是词1词组,或句子,因此不能说是篇章文字。即坡芽歌书记录民歌的方式是:图符——词句——篇章,不是图符——篇章。

一个字符作为提示性引导词,引出没有写出来的一句话、一段话。这里我们想起水书解读中的一个难点,与之相类似。这种字符在水书被称作口诀字。

这些民歌是以壮语北部方言演唱,男女相对,一唱一和;句式多为五言,每首四句或数十句不等,以首尾韵、腰尾韵和尾韵为主要的押韵方式,韵律严密和谐。

《坡芽歌书》所载的81首情歌,集中了富宁壮族情歌的精华部分,除最末一首歌为男女合唱外,都为男女对唱。民歌格式为五言四句至几十句不等,内容层层递进,一唱一和,环环相扣。

从文学上看,坡芽歌书不仅有诗经的韵味,有汉乐府的手法,还有梁祝的凄美;当然更多的是情感的真挚表达、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我们从壮族情歌的质朴,看到古诗的风貌,民歌的生机;还有赋比兴的娴熟运用,表现手法自然巧妙,以及唱腔曲调优美婉转。坡芽歌书是民间爱情体验的再现、当地社会场景的影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坡芽歌书是歌诗与鲜花、智慧与诚挚、美丽而多情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

坡芽歌书 - 评价

坡芽村民从老到少都能唱山歌
中共文山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熊荣元这样评价:“《坡芽歌书》是文山州民族文化土壤中怒放出来的一朵文化奇葩。它流传在云南省富宁县壮族地区,2006年被我州的文化工作者所发现,是云南省民族文化遗产中可以与东巴文化并相辉映的宝贵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认识价值和开发价值。”

中国语言学专家周有光将《坡芽歌书》定位为“文字之芽”,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则认为《坡芽歌书》“不仅有诗经的韵味,有汉乐府的手法,还有梁祝的凄美”。

中国壮族古籍专家黄桂秋认为《坡芽歌书》堪称“世界级”的发现,是“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清华大学教师、中国女书研究委员会主任赵丽明认为《坡芽歌书》在“文字形态上,比东巴文字更古老;在文学形态上,具有诗经的韵味,《坡牙歌书》的文字印证了文字发展的过程,是祖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坡芽歌书 - 意义

《坡芽歌书》传承人农凤妹和农丽英在一块土布上书写歌书,她们边唱边写,用的“笔”是一根削尖的竹棍,“墨”也是天然的,是红色的仙人掌果实。
民族文化是一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是在原始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以各民族为单位承载的文化形态,而《坡芽歌书》毫无疑义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歌书成功塑造了两位无名男女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勤劳、勇敢、热情、桀骜不驯、敢于藐视封建礼教的粗犷性格,听之下来,似乎可以看见他们栩栩如生的可爱形象在遥远的社会舞台上作着可歌可泣的表演。《坡芽歌书》集赋、比、兴于一身,歌词精炼,诗意盎然,朗朗上口,既有山歌风味,又有诗体的韵味,文学色彩强,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既是壮族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宝库中又一新的结晶。

《坡芽歌书》由于具有独特山歌体的性质,是首创了图案取代歌名的一部史诗。 81个歌名图象到底是不是古文字的遗裔,《坡芽歌书》的曲调与周边山歌曲调的关系,山歌内容从头至尾是否一对青年男女对唱的关系还是不同场景下由一对歌手出面仿真多对男女对唱的关系,还待于相关专家进一步地开展研究。《坡芽歌书》经过拓展之后有价值的未知数还有很多,诸如歌书还涉及到商业贸易和航运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青铜铁器的冶炼、畜牧业和养殖业、农耕文化和壮族社会文化与汉民族文化共存共荣的关系、教育在壮族地区兴起的情况、天文学和巫术的关系等更深层次的探讨,还有待于更进一步地进行开发性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才能洞察到《坡芽歌书》的无穷魅力和广袤而可观的灿烂前景。

总的说来,《坡芽歌书》具备了壮族百科全书的史诗性质和要素,歌颂了一种阳刚与柔情尽善尽美交织而形成的崇高的美,壮丽的美,是中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璀璨夺目的一枝奇葩!

坡芽歌书 - 存在问题

“坡芽歌书”
1、同名异歌。拿歌书图符给邻近其他地方的壮族看,能识读并唱出相应名物的歌;但要注意,例如月亮歌不只一首。

2、同符异读。图符解读的不确定性:如第2个图符,是星星还是石头?因为第1个符号是月亮,很容易想到星星。我们看到最早翻译的手稿就译成了星星。其实是小石头堆。

3、同符歧义。这也是解读的不确定性。如第78个图符,田地,“若得妹为妻,无田我垦地,旱糯香又粘。”歌书原意为“只要我们在一起,没有田,种地也可以幸福。”但孤立只看这个图,也可以解释为“又有田又有地。”即一图多解,一符多义。

4、同义异符。反过来讲,一首歌的图符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坡芽歌书也存在“异体字”。笔者见到几个版本,大同小异,如第66图符房屋等,这些不影响交际。但第67图符,就很容易发生歧义。前者据唱词译为“马缰绳相扭,银钮把衣扣,我俩讲相爱,谁个来干涉?”而据后者有解释作“男女主人公骑在马上,奔向自由,去领略自由恋爱的甜蜜。”

5、同符异构。有时,一个图符可以解读为词组,也可以解读为句子:第29图符晕死的人1想哥妹厥昏(爱哥揪心痛,想哥妹厥昏。妹死席上横,昏死七八天。……想哥又复活)。

坡芽歌书 - 发展现状

《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在昆明首发 3月29日。演员正在首发仪式上表演。
《坡芽歌书》是一部壮族爱情组歌经典母本,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坡芽歌书给人们带来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多角度的思考。

在整个发现、挖掘、整理、报道过程中,富宁县的同志非常严谨、科学、规范,审慎地向世人介绍了美丽而奇特的文化现象,为我们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材料。全县最高领导层重视,及时作出指示,先保护,再调查,同时报告有关学术单位。由懂行的人具体负责,集中优势人才。更令人欣慰的是随时请教专家,整理过程始终在最权威的梁庭望教授等专家指导下进行,避免走弯路。同时在宣传报道上很慎重,没有过热炒作。经过两年时间,完成了《坡芽歌书》的对译、直译、新壮文翻译及国际音标标注工作,即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前言》写得客观、中肯,体现了整理者的严谨科学态度。

当地壮族有个习俗,老人过世时会将自己的物品焚毁,以便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因此《坡芽歌书》中的一些唱词由于抢救不及时,就这样永远消失了,这也成为《坡芽歌书》传承的一大遗憾。有人曾经看过一本壮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因为同样的原因,在它的主人过世后,再也没有人看到过这个剧本。

为保护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富宁县成立了保护领导小组和《坡芽歌书》编委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坡芽歌书》进行全面翻译整理,并认真做好申遗和著作权申报工作。在有关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指导下,经过3年多的破译和整理,已被列为国家“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系列丛书之一的《坡芽歌书》近日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当地还从壮剧团中挑选了一些人组成文山坡芽壮歌队,来扩大坡芽歌书的传承与影响,每年还会组织他们去坡芽村住上一段时间,向传承人学习唱山歌。

随着《坡芽歌书》被人们广泛关注,坡芽村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坡芽歌书》被发现到现在3年多的时间里,由于富宁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对该村加大了扶贫的工作力度,已投入了近200万元。目前,该村已建起了传习馆,村中的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有了明显改观。
Attachments
坡芽村地理位置.jpg
0.jpg
1.jpg
2.jpg
3.jpg
盛裝嘅儂族少女.png
盛裝嘅儂族少女.png (138.92 KiB) Viewed 338 times

Re: 古南越人古老象形文字嘅遺珍:富寧儂族《坡芽歌書》

Feb 23rd, '12, 12:14

一幅美丽的歌书

  友人发来一张照片,几只手拉起的一块土布上画满了红色图画符号。“你没来参加

我的会(我因随自驾游车队进了西藏而错过她主持的一个会),亏了吧。会上又看到新发现的一种女书。你是研究女书的专家,写篇文章比较一下吧。”真是有些遗憾。
  查查网上,会看到这样美丽的描绘:这是一部古老神奇的歌曲,她载着壮乡儿女天籁欢歌般的情爱密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用古老形态记录民歌的唯一一部歌曲。它集中了壮族民歌的精华。这就是壮民族优美的篇章――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

  这样的宣传语言固然优美,但诱惑我的是坡芽歌书是不是另一种“女书”?坡芽歌书的符号是不是文字?这“与东巴文相媲美的活着的图画文字”,是怎样记录语言的?

  2007年岁末,为了弥补遗憾,完成这篇“作业”,对这种奇特的“文字”探个究竟,笔者和友人在坡芽歌书主要发现者、整理者刘冰山(富宁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陪同下,一起去当地调查,也作为中国民协女书专业委员会和稻作专业委员会的一次联合田野考察。

  我们取道广西百色进入云南。富宁县隶属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州,地处滇桂交界珠江上游右江流域,与越南毗邻。这里的山地水域曾是壮族先民生息繁衍的故居地,也是右江起义的红色迂回区。坡芽村所属的剥隘自古是西南边陲重镇(李方桂曾发表过该地语言的调查报告1944、1957),可通舟直达南宁,为两广与云南通商要口。现在富宁县城街头最醒目的标语是:“云南从这里走向大海!”。右江流域的壮族文化保存最集中,特色最鲜明,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民族语言和以“那”(壮语稻田、水田之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富宁壮族也因此被称为“百越民族的活化石”。《坡芽歌书》正是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记录的壮语是同百色地区一样的壮语北方方言。

  在车上,刘部长拿出他们初步整理出来的装帧优美的《坡芽歌书》讲了起来。原来,2006年2月底为配合壮族文化电视纪录片《丽哉勐僚》(美哉!我们壮乡)的制作,富宁县文化干部在坡芽村搞摸底调查时发现这幅“歌书”。一位歌手在唱歌时,不好意思地说,等一下,我看一看歌书。于是文化干部看到的是画着物象符号的一张纸。而这位歌手记的仅仅是对歌中自己唱的一部分。追问下去,原来全套“歌书”的主人是同村39岁的农凤妹和她37岁的堂弟媳农丽英。这部完整的歌书共有81个符号,代表81首歌。这位歌手的歌书就是从那里抄来的。

  这81个符号是怎么记录81首歌的?为什么只有81个符号?有没有82、83个乃至更多?这些符号是文字吗?是怎样传承使用的?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一连串问题的我们决定不去县城,从百色直奔“开满鲜花的山坡”――坡芽村。

仙人掌汁“写”出的“字”

  一路崎岖蜿蜒在悬崖边上新修的略带蓬松的土路,我直担心,下雨了怎么办?夕阳余晖中,我们终于看到群山环抱中的坡芽村,果然是坐落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路上一些中老年妇女伫足,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外来客(刘部长说,自坡芽歌书被发现,我们是第三批进来的外面的人)。突然我看到一张熟悉的笑脸,灿烂的笑容托衬出两排黑黑的牙齿(典型的古代百越人遗俗),这不是网上照片上那个染齿女人吗?刘部长和她们打招呼,原来她们是去女儿家。坡芽村口,一个亭子(刘部长说这是寨子公共议事的老人厅)里有一些人,他们拿着一个名单在议论村里的什么事情。亭子檐下横木上挂着一排满是牙齿的野猪上下颌骨。村里老人说这是占卜用的,还做样子给我们看。这里有很多野猪?他们从前打猎?

  我们径直来到歌书主人农凤妹的家。坡芽村现有57户人家,278人,全是壮族。听老人讲,先民大约200年前从广西坐船来此地,至今已有7代了。他们现在以种田为主,偶尔有人打猎,也仅是野兔、山鸡一类。年轻人许多出去打工了。这里距县城100多公里,地处深山,2005年刚刚通公路,以前是羊肠小路。极少受外来文化影响,至今依然完整保留着壮族传统的习俗礼仪。

  不一会,农凤妹的弟媳农丽英也来了。我们迫不及待地请农凤妹、农丽英给我们展示坡芽歌书。她们拿来一小块土布,开始为我们“写”(这里用的恰恰是这个字的本义)歌书。姐姐用一个削尖的竹棍,在土布上像绣花一样地画,妹妹在旁边拿着“墨瓶”―――竟是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的仙人掌果实!想不到竟是坡芽歌书的天然墨水瓶!在壮家女竹削笔下,那红红的仙人掌果汁,盛开出一个个“仙人掌花”――活脱脱的物象图画符号,描绘着荡气回肠的壮族美丽情歌。戛然而止,那块土布太小了,只“写”了十几个“字”就没地方了。真遗憾!后悔没带一大块布来。

  奇特的“文房四宝”,这真是一幅纯天然的“绿色歌书”。

  那位被发现的“看歌书”的农加平和另一男歌手农加兴也来了。这四人现在是唱壮族山歌的搭档,经常被请到县里州里去赛歌,为外边的人演唱。饭桌上几杯酒后他们即兴唱起坡芽山歌,曲调优美婉转,很好听。他们说坡芽歌书可以用十几种调子来唱。

  夜深了。我们分别住在农凤妹、农丽英的家里,我们在地上画,促膝谈,一直聊到凌晨两三点。早上,迎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她们商量决定,送给我们一幅珍藏的完整歌书。

  农凤妹从她住的屋子里拿出一个竹筒,倒出一卷土布。展开后,一块大约宽一尺、长二尺的土布上面,画满了红色图案。农凤妹介绍,这就是她们全套完整的歌书,每一幅图案代表一首固定的山歌,这块布上的81个图案记载的是81首壮族情歌,每个图案即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物象描绘记录,只要见到这个图形,即可诵读整首山歌。农凤妹说,家传的歌书,她只知道是祖母留下的。小时候学唱山歌时,老人便手把手在地上教她画这些图案以帮助记忆,久而久之,这些图案符号便深入心中,每唱一首歌,脑子里就会有一幅图案,这种记录山歌的方法代代相传。

  这是一部壮族爱情组歌,反映了谈情说爱的全过程,展示了青年男女的炽烈感情和互相考问的智慧。阅读方式:从右向左,由上至下。组歌以五言句为主,每首歌四句到几十句不等,独立成篇。可用不同曲调变化而歌。歌书以“月亮歌”开头,一位亮丽的小伙子在皎洁如镜的月光下唱起求爱歌,述说自己的孤独。聪明的姑娘用种种方式来试探、选定自己的心上人。男女对唱,开头男的一连唱两首,后来一唱一和,你来我往,反复交流,倾诉衷肠,相知相恋,誓死不渝,并相约白头偕老。绿头鸭(鸳鸯)、紫梅、想你想得死去活来、同桌吃饭……,肠相结,绳相搓;最后手拉手,心连心,如同竹笋根连根。生生死死,刻骨铭心,荡气回肠。刘部长说,听懂壮语的人会落泪的。

  目前坡芽村从老到少都能唱山歌,还有20多人能够认读图形符号唱山歌。农凤妹和农丽英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她们品行端正、知晓礼仪、能说会道,在婚丧嫁娶等习俗中,充当着迎送新娘礼仪中领唱和司仪的角色。山歌依然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流方式。

“坡芽歌书”是文字吗?

  如果到网上查的话,已有报道用“图画文字”、“活着的象形文字”等形容“坡芽歌书”,似乎已把它定义为文字。但是人们还是要提出许多问题。例如我们后来又请发掘整理小组的全体成员到清华大学做了专题讲座。在现场:

  同学1:文字应当有固定的形音义,“坡芽歌书”是一个符号记录一段对话,那究竟是不是文字?为什么要定义为文字?为什么一定要把“坡芽歌书”指向文字,而不是图像?

  同学2:从形态来说是早期图画文字。但图画文字也可以表示很多生活内容,“坡芽歌书”是不是太狭窄了点?从这个功能上说,它是不是只是一种符号,而不是一种文字?

  同学3:“坡芽歌书”之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用什么记载的?汉字可以组词,有再生能力,那么“坡芽歌书”有没有这种能力呢?

  的确,传统文字学对文字的要求:第一,能够完整记录语言,即无遗漏地一一记录语言的词(包括实词、虚词),即字符与字符要有联系,可以组词成句;第二,有固定的形音义。每个字符可以重复使用;标记与被标记固定。第三,文字一定是社会“公器”。使用者要有编码与解码共识。

  坡芽歌书如何记录语言的?这是考察坡芽歌书是不是文字、文字性质的关键所在。

  我们先考察坡芽歌书符号的功能,即图符与语言的关系。经过对坡芽歌书的符号逐个考察,根据翻译的题目和唱词,看到歌书81个符号标记的语言单位有词、词组、句子三种:

  【词】49个(基本分两大类:自然26个、人文23个),占60.49%;如:1月亮(见图1)8孤独人1独生子(见图2)等。

  【词组】13个,占16.05%。偏正词组12个(其中10个数量词组),并列词组1个。如:4两只鸳鸯(见图3)30七日(见图4)等。

  【句子】19个,占23.46%。如29想哥妹厥昏(见图5)73下雪(见图6),等。

  我们惊喜地看到,这不就是源于生活的文字发生图解吗!原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已经有一些相对固定图符可重复使用;有的独体“文”可以合体成“字”。(见表一)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在歌书中显而易见。例如:(见表二)

  具有一定区域的社群流通性、共识性。

  因此,坡芽歌书初具文字的某些特征、某些功能;是文字早期雏形。

从东巴文、水书看“坡芽歌书”

  既然坡芽歌书一个图符代表一首歌,那是不是篇章文字呢?当我们认真研究之后,发现这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即文字记录语言的最大单位是什么?对于这类原始性文字符号,我们自然想起以东巴文和我们刚调查解读过的10本水书等作为参照物。

  坡芽歌书的81个符号,记录名物词1词组的有62个约76%,含有动词的我们作为句子处理,有19个约24%。每个图符,仅仅是作为记号、关键词、标题,帮助记忆,标识、提示一首歌的内容。有时用于起兴、比喻、借代、反衬、谐音暗喻;或白描式的直白表露、直叙场景,等等。

  文字除记录语言之外,作为符号还有标识、提示、记事、凭证、艺术、魔咒等功能,这些不一定与语言一一对应,特别是图符文字。有时坡芽歌书图符所标记的不一定是关键词,仅仅是一些用比兴等提供联想、约定作为标记、提示因此,坡芽歌书的一个图符直接对应不是一首歌的歌词内容、整个章节,而仅仅是一个物象概念的词语;再由这个词语提示一首歌。也就是说,一个图符记录的不是篇章,而是词1词组,或句子,因此不能说是篇章文字。即坡芽歌书记录民歌的方式是:

  图符――词句――篇章,不是图符――篇章。

  一个字符作为提示性引导词,引出没有写出来的一句话、一段话。这里我们想起水书解读中的一个难点,与之相类似。这种字符在水书被称作口诀字。

  2008暑假,清华大学水书SRT(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成小分队,到贵州黔南荔波、三都等水族地区,在当地水书先生指导下,进行清华大学馆藏10本水书的翻译和解读工作。在校时已经利用《水书常用字典》(韦世方2007)进行了初译,90%以上的字都可对译汉字,但整个句子、整篇水书文本还是不懂。这不仅因为水书是一种宗教用字。和水书先生面对面、一对一地请教翻译,才知道,恰恰是90%之外的10%是最难翻译的,一个图符水书先生会吟读许多内容,甚至是一个仪式程序、某一段祈福驱邪的咒语,有的长达十多分钟,可称作一个篇章了。这种没写出来的部分被称作口诀。这类图符,东巴文也有,有学者称其为“引导字”(姜竹仪1984)。坡芽歌书记录物象词语的图符也属于这类“引导字”。

  那么,这类引导字符,是篇章文字吗?它自身,仅仅是一个词1短语,但其功能却是引出一串词语,展开一段内容。因此,这类引导字,是原始文字、不成熟不完善的文字体系共同的现象。坡芽歌书告诉我们,一个图符可以标记语言的词、词组、句子,标记最大的语言单位只能是句子,不可能是篇章。如果形成篇章,那就需要像东巴文那样,多个符号(词、词组、句子)组成一幅一幅连环画,类似的还有尔苏沙巴文(孙宏开1982)等。一部经书,一个完整的叙事,要靠十几幅、甚至几十幅这样的画面组成连环画。

  相比之下,坡芽歌书还没有达到用符号组合成一段话,表达一个篇章。坡芽歌书的每个符号单独使用,不能连缀,标记语言单位最大是句子。

  特别指出的是,东巴文中已经有纯标音的假借字,以及由形义图符和假借标音图符组成的形声字了;而坡芽歌书没有,所以形态更原始。

  单纯以形表意的坡芽歌书81个图符已初具文字某些特征和某些功能,但不能与语言系统配套,只能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构型手段,记录孤立的词、词组、句子,不能全面记录语言。仅仅是文字萌芽阶段的一种辅助性帮助记忆、记录民歌的原始方式。

  因此,坡芽歌书,以及东巴文、水书等,给我们带来一串思考,什么是文字?文字的类型?广义的文字概念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被某社群成员为记录语言中词、词组、句子而约定俗成的一套符号。有固定的形音义,能够完整记录语言,即无遗漏地一一记录语言的词(包括实词、虚词)的是成熟文字,其代表为甲骨文。

“坡芽歌书”只有81个图符吗?

  坡芽歌书总数只有81个图符吗?每首歌只有一个图符吗?每个图符只有一种解读吗?

  坡芽歌书图符形体相对固定,可以重复使用;但在使用与解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1.同名异歌。拿歌书图符给邻近其他地方的壮族看,能识读并唱出相应名物的歌;但要注意,例如月亮歌不只一首。

  2.同符异读。图符解读的不确定性:如第2个图符(见图7)是星星还是石头?因为第1个符号是月亮,很容易想到星星。我们看到最早翻译的手稿就译成了星星。其实是小石头堆。

  3同符歧义。这也是解读的不确定性。如第78个图符(见图8)田地,“若得妹为妻,无田我垦地,旱糯香又粘。”歌书原意为“只要我们在一起,没有田,种地也可以幸福。”但孤立只看这个图,也可以解释为“又有田又有地。”即一图多解,一符多义。

  4.同义异符。反过来讲,一首歌的图符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坡芽歌书也存在“异体字”。笔者见到几个版本,大同小异,如第66图符(见图9、10)房屋等,这些不影响交际。但第67图符(见图11)(笔者手中的)(见图12)(网上的),就很容易发生歧义。前者据唱词译为“马缰绳相扭,银钮把衣扣,我俩讲相爱,谁个来干涉?”而据后者有解释作“男女主人公骑在马上,奔向自由,去领略自由恋爱的甜蜜。”

  5.同符异构。有时,一个图符可以解读为词组,也可以解读为句子:第29图符(见图5)晕死的人1想哥妹厥昏(爱哥揪心痛,想哥妹厥昏。妹死席上横,昏死七八天。……想哥又复活)。

  这些问题正是用图符手段标记民歌的特点所决定。因此,这种引导字、关键词式的标记法,编码与解码要有约定性,即唱歌内容是约定俗成的。

  那么,坡芽歌书流行地区、使用范围有多大?81个图符之外还有其他符号吗?

  坡芽歌书流行于坡芽村及周边几个乡镇十几个村庄的壮族社群中。据刘冰山、黎盛根讲,他们坡芽歌书专题组曾做过以坡芽村为圆心,以10公里为半径,向外进行流传范围的调查。多数老歌手特别是女歌手都曾普遍使用图画符号记录山歌,识别出的80%左右与歌书所载山歌内容相符。笔者访问的当地壮歌专家也说,早在2004年组织民歌大赛时,就有歌手用其记录壮族民歌。常常偷偷从口袋里拿出来看看。我们访问当地一些从事宗教活动的摩公,他们说从前的用书上也有类似图符。农丽英也为笔者画了一些图符。其中有歌书“异体字”,也有标记其他事情的符号。

  调查结果说明,使用歌书符号在当地比较普遍,特别是不懂汉话、不懂汉字的壮族群众,但不一定系统成套,比较松散、灵活。壮族民歌有农事歌、祝婚歌、祝寿歌、祝酒歌、手巾歌、迎亲歌、同年歌等。坡芽歌书仅仅用于谈情说爱。按发掘者、整理者的话讲,坡芽歌书是一部有固定的“套路”的情爱教科书,是用歌声相识、相知、相恋的一部经典教材。

  从文学上看,坡芽歌书不仅有诗经的韵味,有汉乐府的手法,还有梁祝的凄美;当然更多的是情感的真挚表达、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我们从壮族情歌的质朴,看到古诗的风貌,民歌的生机;还有赋比兴的娴熟运用,表现手法自然巧妙,以及唱腔曲调优美婉转。坡芽歌书是民间爱情体验的再现、当地社会场景的影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坡芽歌书是歌诗与鲜花、智慧与诚挚、美丽而多情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形态上,坡芽歌书符号图画性极强。描画绣花是善于女红的妇女强项,惟妙惟肖的图形多为女性所为。坡芽歌书植根于壮族地区歌圩与壮戏的风情民俗、乡土文化土壤之中。

  赶歌圩、唱情歌是当地每个年轻人必修课,这正是坡芽歌书流传至今的生命力所在。一套爱情组歌,用喜闻乐见的简明符号将其系统化、程式化,世代相传,基本限定为81个图符提示81首歌(唱时不一定都唱)。成套组歌,整合相传,坡芽歌书成为年轻人的求偶情爱范本。

  因此,坡芽歌书是特定的壮族地区、特定年龄段的壮族群众,用来记录特定情爱场景的民歌的符号。起到了文字的某些功用,处在文字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使用者主要是女性,少数男歌手偶尔也用。其社会原因是没有文字或文字知识不够或掌握的文字不便所致。--->>>假如“文字知識”一夠,呢啲古南越人遺存至今嘅珍貴遺物,就會灰飛煙滅,呢啲就係漢化嘅罪惡。

  《坡芽歌书》是一部壮族爱情组歌经典母本,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坡芽歌书给人们带来文字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多角度的思考。

Re: 古南越人古老象形文字嘅遺珍:富寧儂族《坡芽歌書》

Feb 23rd, '12, 12:15

壮乡儿女在《坡芽歌书》中对爱情的歌颂总是来得那么庄重而直接,犹如从画布里跳出的那些符号,富含了可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一切

“具有诗经的韵味,形态上比东巴文字更古老,印证了文字产生的过程。”

“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

“81个图案,81首山歌,762行歌词,抒情到极致,浪漫到极致,由此邂逅了一组来自壮乡的爱情密码,久久地沉浸在美物之中不能自拔。”

……

《坡芽歌书》,自2006年现世起,不绝于耳的评价就尾随而来。在此起彼伏的“鼓与呼”中,它在“非遗名录”的榜单上也实现着“三连跳”。

2007年被列为文山州级非遗名录,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级非遗名录,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这一切的“如约而至”,也让富宁县那个名为“坡芽”(壮语,意为开满染饭花的山坡)的小山村久久不能平静,甚至影响着当地政府的发展思路。

由“忘词”引出的“瑰宝”

2006年2月,壮族文化电视系列片《丽哉勐僚》摄制组到富宁拍片,富宁县借此机会对全县壮族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时,调查人员在剥隘镇甲村村委会坡芽村发现一幅歌书。

据普查人员回忆,那天他们让村民唱几句山歌,一位村民唱到中间突然忘词了,于是走进屋内拿出了一张简陋的纸,照着上面画的一些奇怪的符号又唱了起来。他说,这是从同村农凤妹那里抄来的。

于是,普查人员又找到了农凤妹,在她家中发现了完整的画有81个符号的土布,上面绘有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每个符号大小约一寸,由仙人掌的汁液绘成,当地村民称其为“布瓦吩”,意思是“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译成汉语即为“歌书”。

2006年7月,由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建明、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普卫华等组成的专家考察组,专程来到坡芽村进行实地考察。

经反复论证,专家组初步认定,这歌书中的81个符号基本具备了文字性质:一是形固定;二是音固定(但这音不是一个字音,而是一首歌);三是义固定,且内涵丰富。它是我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这一发现填补了壮族没有古老文字的空白,是与东巴文化交相辉映的宝贵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认识价值以及开发价值。同时,这一发现被命名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

该歌书的出现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之后农凤妹和农丽英两人也被命名为传承人。

据农凤妹介绍,这是祖传的一份歌书,每一幅图画代表着一首特定的山歌,81幅图画记载了81首壮族情歌。这些图画根据每首歌中用以表情达意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书写符号相对抽象而固定,且能唤起人们对歌词的相同记忆,只要见到这个图画,即可根据它约定俗成的特定涵义演唱整首山歌。

“小时候学唱山歌时,祖母便手把手在地上教我画这些图画,以帮助记忆。久而久之,看到一幅画,就可唱出一首歌;每唱一首歌,脑子里就会闪现一幅图画。”农丽英说。

赶歌圩、唱情歌是当地每个年轻人的必修课,这正是坡芽歌书流传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一套爱情组歌,用喜闻乐见的简明符号将其系统化、程式化,世代相传,基本限定为81个图符提示81首歌(唱时不一定都唱)。成套组歌,整合相传,坡芽歌书成为年轻人的求偶情爱范本。 因此,坡芽歌书是特定的壮族地区、特定年龄段的壮族群众,用来记录特定爱情场景的民歌的符号。”古文字学家赵丽明如是说。

2009年1月,语言学、文字学家周有光老先生在他104岁生日之时,看到坡芽歌书,欣然写下的“坡芽歌书,文字之芽”,是对坡芽歌书最好的定位。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文字,还有许多现象、规律需要去发现探索。

坡芽密码演绎文化大戏

河流与大地、日月星辰和族群,远古的声音和着生长在心灵之上的缝隙结痂……因为借用了文字,壮乡儿女在《坡芽歌书》中对爱情的歌颂总是来得那么庄重而直接,犹如从画布里跳出的那些符号,富含了可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一切。

《圣经》里说:“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

或许无法这样断言《坡芽歌书》,但更多的是希望它以自己的方式去填补一些东西的缺失所造成的空白,是把那些历久弥新的讯息同时传送给远去和当下的人群,是一次神圣的民族文化展演,这些难道不是很自然的事?

据了解,当地壮族有个习俗,老人过世时会将自己的物品焚毁,以便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因此《坡芽歌书》中的一些唱词由于抢救不及时,就这样永远消失了,这成为了《坡芽歌书》传承的一大遗憾。

在今年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上,农凤妹不仅作为特邀嘉宾登台献艺,还与一百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探讨了《坡芽歌书》的传承问题。

“我们村的小孩平时要上学,只有周末可以学歌。”农凤妹说,“现在只有10多个孩子在学,而且最多的也只能唱十首歌。”

“如果有人愿意学习《坡芽歌书》,我一定会教他们的。”农凤妹说,一定不能让《坡芽歌书》失传,而传承民族文化也要靠全社会的力量。

为保护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富宁县成立了保护领导小组和《坡芽歌书》编委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坡芽歌书》进行全面翻译整理,并认真做好申遗和著作权申报工作。由政府投入,在坡芽村兴建了“坡芽歌书”传习馆,使“坡芽歌书”的传承有了阵地,组织村民组建了坡芽歌书合唱队;并积极进行坡芽商标的注册工作和舞台化演绎。富宁县文联副主席黎盛根说到。

Re: 古南越人古老象形文字嘅遺珍:富寧儂族《坡芽歌書》

Feb 23rd, '12, 12:23

認識坡芽村


去年七月中下旬,由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云南民族博物馆、文山州民宗委古籍办以及富宁县相关人员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到云南富宁县剥隘镇的坡芽村(剥隘係右江最上遊嘅通行港口,呢個地方離百色好近)考察时,首次发现壮族村民侬丽英家收藏81个异类文字,它是壮族继世承传的一种特殊文字。我们叫它为坡芽歌书。

坡芽村的黄墙黑瓦

  富宁坡牙壮族这种古老的类似象形文字——坡芽歌书,是在拍摄《丽哉勐僚》壮族传统文化电视纪录片时发现。之后随着电视逐级宣传而被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古文字研究会黄建设明教授所知悉,并引起浓厚的兴趣而前来实地考察。

坡芽壮族发展史,历经寨老制。看,村里老人们正在老人厅里商议村里大事。

村中老人厅里挂着村民早期获猎的野猪牙骨,村民在向我们介绍先民的狩猎和稻作历史

  从州府所在地到坡芽村行车也要走10多个小时,几经辗转,我们到了坡芽。坐落在大山上的坡芽村55户壮族人家,青一色橘黄色的土墙,被火烟熏黑的瓦,在一片竹木林里若隐若现。我们步行进村,被人畜踩踏得光亮的石板村道两侧,百年古树桩担着竹编寨栏,花红的公鸡带领着一群群母鸡,蹲在寨栏上休闲地梳理着闪光的羽毛;齐胸高的黄泥土墙上附生着绿色青苔,几只喜鹊在青苔上叽叽喳喳欢跳着迎客。土墙脚下来了几个打猪菜的壮族妇女,个个古朴且端庄,向我们点头微笑。我们走进村,有穿越时空返回到数百年前的古村落的感觉。

坡芽村的大多数干栏楼房,看上骈都有上百年历史。每户干栏楼下,摆放着打谷船、打谷贯盆和竹编谷箩,展示了村民是稻作民族,以种稻维系生存。在村寨中间,6棵大方柱架起的一间古老的瓦顶公房,其屋檐下悬挂着数百块野猪下颌骨,展示出村民古今的狩猎成果。今年53岁的农加业,是该村的最后一位猎人。他额头突出,眉毛浓黑,眼眶凹陷,是典型的古越人的后裔。他因热而光着上身,指着头顶上方的野猪下颌骨对我说,他曾经打了8头野猪,野猪的下颌骨也挂在上面。我发现房梁下有一支水牛角号,农加业取下牛角号吹了起来,沉闷的牛角号响了,寂静的村落顿时沸腾:有呼唤声,有爬上杆栏阳台向猎人张望的人群,有向猎人奔跑的小孩。原来这村还保留原始社会的一些社会形态——吹响牛角号,村民会自觉地汇聚到公房里来平分猎获的兽肉。今天吹响牛角号,不是捕获猛兽,而是“捕获”一群村民从未见过的“异乡怪客”

坡芽村山青水秀,村民取水方式也很古朴。 村民们仍经常穿着传统的木履

  之后,我们考察组一行随歌手侬丽英爬上她家的干栏木楼,歌手侬丽英从漆黑的房间里端出一块白色旧棉布,这是考察组追踪的焦点。在坡芽村歌手们的眼里,这块画有红色符号的土布,没有什么特殊的含意,因为所画的81个歌名符号,会唱歌的男女都知道。而在古籍专家黄教授眼里,是最新发现的、还不被世人认识的古籍。这块3尺长,1尺5寸宽的白布,该村壮族用汉语称之为“歌书”,用壮语称之为“布瓦吩”。壮语“布”意为:“一张、一页或一面”;“瓦”意为“绘画、花、歌”;“吩”专指“唱歌”。这块布上画有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手、口、房屋、鸟笼等81个物象符号,每个符号大小一寸。

坡芽村民至今仍承传着古越人染牙的习俗

  我们叫该村的歌手们讲每个符号的壮语名的含意,唱每个符号所对应的歌。物象“月”,壮语称之“海”,“海”是一首古歌的歌名,歌词大意:月亮爬出来了,请妹下楼去玩月亮……物象“衣”的壮语称“识”,也是一首歌,大意为:哥阿!你的话语躲躲闪闪,我手卷衣角上上下下,我的衣服已卷糟了!“歌书”有81个物象符合,也是81首歌的歌名。81首歌是先辈继世承传的一部爱情长诗,也是壮家男女对情歌的经典教科书。

考察组边听边讨论:这81个符号,是用来记录和传达语言而书写的符号,是直接提示诗歌的物象,应属于表形文字。坡芽歌书,是否可以称为壮族继世承传的图画文字?或称象形文字? 值得研究。我将壮族先民画在岩壁上的崖画和壮族先民铸在铜鼓上的图案与“歌书”作对比,初步发现月、鸟、犁有千年承传的关系。可以说,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是不可多得的古籍。

村民们经常食用的“山茅野菜”——雷公菜,其实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甜的一道山珍。
Attachments
坡芽村的黄墙黑瓦.jpg
村中老人厅里挂着村民早期获猎的野猪牙骨,村民在向我们介绍先民的狩猎和稻作历史.jpg
村民们仍经常穿着传统的木履.jpg
坡芽村民至今仍承传着古越人染牙的习俗.jpg
坡芽村山青水秀,村民取水方式也很古朴.jpg
坡芽村山青水秀,村民取水方式也很古朴.jpg (56.5 KiB) Viewed 336 times
坡芽壮族发展史,历经寨老制。看,村里老人们正在老人厅里商议村里大事.jpg
村民们经常食用的“山茅野菜”——雷公菜,其实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甜的一道山珍.jpg

Re: 古南越人古老象形文字嘅遺珍:富寧儂族《坡芽歌書》

Mar 4th, '12, 23:12

好古老的黄种人相貌,不是矮黑人

Re: 古南越人古老象形文字嘅遺珍:富寧儂族《坡芽歌書》

Mar 5th, '12, 17:15

我同壮族人相处过。我好钟意距地。我幻想过好吾好同距地结婚。

Re: 古南越人古老象形文字嘅遺珍:富寧儂族《坡芽歌書》

Mar 8th, '12, 23:26

我贊成大粵世居各族相互通婚,大粵因此會更加凝聚。
Post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