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粵獨同去支那嘅視角重新論述我哋大粵嘅歷史。追尋我哋嘅古南越根、我哋粵族人係一個有著兩千幾年歷史嘅古老獨立民族!
Mar 8th, '12, 23:35
東西粵交匯嘅咽喉---羅定歷史文化述略
除咗廣信蒼梧(封開梧州)之外,羅定無疑係另一個至關重要嘅東西粵交通咽喉,羅定盆地係南江文化嘅發源地,羅定城係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同時,羅定又係抗日名將蔡廷鍇嘅故里。
古來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俗者習也,上所化者曰風,下所習者曰俗。封建統治者也懂民情風俗的重要,所謂“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戶异政,人殊服”。爲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羅定歷史上曾經有不同的民族聚居,後來又成南陲一軍事重鎮,吸收了大量的各地移民,所以形成的民情風情具有异常豐富多彩而獨具風格的民俗特色。
自漢以來,我國民俗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日漸加深,民俗的封建意識大大强化,而且遍及全國。今日之羅定,已經歷了多民族的大整合,其民俗亦不例外。中原三次向嶺南移民的高潮,均對羅定有很大影響,在封建王朝强大的移風易俗的力量和大量中原移民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使得古代先民的遺俗迅速被淘汰。在習俗的改造、淡化過程中,地方民俗深層的內涵實質,實際來源于漢民俗文化。但是羅定歷史上的民族雖然在民族交融中消失了,而作爲民俗的某些因素,仍然通過傳承、變异演進的渠道,或多或少地保存下來,尤其在飲食和日常生活中,表現更爲突出,而羅定人的氣質、性格特徵等仍處處帶有古百粵民族先民的特別禀賦,直到現在,在外地人的印象中,羅定人仍被蒙上某些極微妙的傳奇色彩。
羅定民俗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總的來說是健康的。大多數民俗文化,都是在人民長期生活中産生的。其中有的記錄著先民們開基創業的史詩般的傳說、遺迹;有的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無限熱愛嚮往之情;有的留下飽含血泪的掙扎的反抗;有的充分表現了羅定人民作爲龍的傳人的自豪感;最有特色的是反映羅定風情的日常生活習俗和表現羅定人開拓、冒險、進取和創新精神的風尚愛好;在外出謀生艱難困苦中磨煉出的精明本領,具有特色的飲食文化;爲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而形成的“哭嫁”、“童養媳”、“三歲對親”等等不和諧的婚姻變奏曲;爲紀念地方杰出人物的歷史貢獻而形成的種種習俗、古建築和歷史人物的神化、仙化等種種浪漫傳奇式的節日活動和紀念方式等等,構成了羅定多姿多彩,充滿南國浪漫情調的傳奇色彩,具有濃郁的生活美、人情美以及純樸情感的民俗文化。這是羅定民俗文化最具魅力和特色的。
從節日民俗看,凡是漢民族的重要節日,如元旦、元霄、清明、端午、七夕、盂蘭、中秋、重陽、冬至、小年晚、除夕等,也是羅定的重要大節日,其節日的內容、意義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由形式、地域、民情、生活習慣等而形成的表現方式和生活內容而已。當然,在傳承中也有不少變异。
孟蘭節,又稱中元節,嶺南各地叫“鬼節”,羅定叫“鬼仔節”。中元節以七月十五爲正節,佛教《大藏經》中說,目連因母墮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火炭,目連求教于佛,佛令作盂蘭盆,用奇果素食放在盤中供佛,然後目連的母親才能得食。北方中元節一連幾天,佛寺均作盂蘭盛會,民間挂冥錢衣紙,備素食以供奉祖先。嶺南地方以七月十四日爲中元節。據說,宋代末年,人們準備過節時,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從那以後,人們就習慣于七月十四這一天過節了。在羅定還有另一種說法:人們原本在七月十五過節,這天,瑤人都從山上下來,搶走祭祀田頭土地社公的祭祀食品,于是,將過節提前了一天,好讓瑤人撲個空,從此將中元節改在七月十四日。這一天,家家除祭祖外,還要在田頭屋角燒香燒紙衣擺路祭讓孤魂野鬼飽食一頓,求得人鬼安寧,俗稱爲“施幽”。
北方祭祀用牛羊,羅定祭祀用鶏,一般人家祭祀都用鶏、猪肉。鶏要整只,要煮熟,祭祀後斬成小塊,配以調料,味既美爽滑,又保持鶏的原味,俗稱“白切鶏”。由于鶏賦以一種隆重的意義,除祭祀外,待客也用鶏,因此有“無鶏不成宴”之說。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羅定大部分地方以八月十五過中秋,但也有不少地方以八月十六日或八月十四日過中秋節的。據說,因爲祖先以抬橋爲生(有的避諱說祖先抬橋,于是說祖先當官坐橋),因爲歸家很晚,家家都開台祭神了。而自己什麽東西(祭品)也沒準備好,因此决定改在十六日過中秋節,後世沿襲流傳至今。至于八月十四日過中秋節,則不知甚麽原因。中秋節家家拜月光,村中習俗還時興請月光神,村中大小老幼,夜深人靜時圍坐“地堂”上,由一人作法請神,據說,月光神可附體,當中被附體的便扮演起月光神角色,一般多爲女性,有點像西方的催眠術。除此之外,鄉村中還放火明燈(孔明燈),幷以村中青壯年組成隊伍,爭搶降落的孔明燈。搶孔明燈時不受地形限制,因此比搶花炮的場面更爲壯觀。
元霄節,北方十分隆重。元霄節又名燈節,上元節,俗興上元上燈。羅定習俗,如家中添一男丁,來年正月初二上燈,花燈挂于村中社壇大樹上,十六日落燈,落燈時親戚都來祝賀,幷觀看“搶春燈”,誰搶到“春燈”則會行好運。
與過年有密切關連的節日是冬至日。冬至是夏曆24個節氣之一,在農業生産上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冬至日太陽射向南回歸綫,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後,白天時間便逐漸加長,天氣也一天天回曖,所謂“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周曆以冬至爲正月,是一年之始的歲首某一天。在羅定人心目中,冬至却具有過年的份量,甚至有“冬大于年”的俗諺。農村中對冬至十分重視,家家均舉行祭祀祖先活動,而且十分鄭重其事,避諱亦與過年一樣,喜歡討大吉利。
在婚俗方面,羅定普遍有哭嫁的習俗,一般在迎新日子定下之後,或半月半,或三、五日前,待嫁姑娘便不再在戶外露面,整天待在家裏,邀集平時友好的姐妹們一起,學唱哭嫁歌,哭嫁大多在出嫁前三天前正式開始,哭嫁時,不僅僅是哭泣,而是以歌曲的形式來哭。哭嫁也有不同的哭法。一種是有韵無詞,用哭聲的强弱、長短、快慢來造成一種節奏、韵律,間中也有幾句唱詞,表明一種待嫁在即的難舍難離之情,稱爲“唱嫁”,可以表現感情强烈,跌岩多變,這種哭嫁喜多于憂,往往會出現哭中帶笑的場面。另一種是名符其實的哭嫁。哭嫁本來是一種相傳成俗的形式,如不哭不唱,反而不合乎“禮”的反常。一般農村婦女,習慣于這種婚嫁的專制性而視爲人之常例,對于出嫁既不高興,也不反感,認爲哭嫁是出嫁前必須做的一件事,因此就按部就班,依照母親所教代代相傳的唱法、哭法及固定的歌詞,必須連唱三天才唱完,俗稱爲“唱字眼”。字眼歌有唱本,但新娘子對于未來命運一無所知,內心充滿著悲苦、恐懼和仿徨的矛盾心境,因而每當唱哭嫁歌時禁不住真情流露,哭父母、哭兄嫂、哭姐妹、哭鄰里,甚至一發而不可收,哭嫁妝,哭上橋,唱到感情難以遏制時,便長哭短嘆,令聽者同情,與之共鳴而同哭,使得本來是人生喜慶大事的熱鬧場面,往往被一片哭聲弄及凄凄切切。第三種是駡嫁。由于對包辦婚姻不滿而無法擺脫內心積聚的哀怒、憤懣、痛苦的表情,無處申訴,無處發泄,于是便借哭嫁而盡情宣泄。駡嫁的方式,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風俗,一個待嫁的姑娘可以有選擇駡嫁方式的權利,無論是駡父母、駡哥嫂抑或駡媒人都無可非議,被駡者都絕對不能表示不滿,更不能還口,越是駡的惡毒,便越是吉利。哭嫁的習俗,隨著婚姻自主、開明而逐漸消亡。
婚喪嫁娶被稱作紅白喜事,婚事本來是歡歡喜喜的却被搞得悲悲戚戚,而喪禮本來是慘慘戚戚以表示哀痛之情的,却被搞得熱熱烈烈,羅定的喪俗喜歡鼓樂開道,吹吹打打,送葬隊伍鞭炮齊鳴,鞭炮燒得越多,越表示風光大葬,因此,喪事中都可以見滿地鋪紅。
“三歲定親”是不同于童養媳的習俗,一般是孩子三歲時由父母雙方換帖,便成婚約,此後若女方未到結婚時先喪,男方必須將其牌位領回祠堂供奉,她的墳也由男家後人祭掃。此後男方再娶,亦只能算作繼室。
羅定風俗雖受漢文化主導,但鄉村各地,受少數民族影響而异化的風俗仍十分突出。漢族一般婦女地位低下,男尊女卑現象十分普遍。在羅定農村,舅權的地位和權威却受到極大的尊重,鄉村流行有“天上雷公,地下舅公“的俗諺。凡是外甥的事,無論大小,舅舅都有權過問,如外甥的婚事、分家、離婚、父母喪葬等,舅舅都要過問參予,如兄弟分家,村中族長都無權過問,但舅父則可以主持公斷,這種舅權特重的現象顯然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母權的殘留和曲折反映,源自于古代百粵民俗,至今廣西壯族仍保留著這種舅權特重的母系氏族公社殘餘。
“契大樹”和“契石頭”是原始宗教色彩濃郁的多神崇拜習俗。民間保留著信巫尚鬼,盲目信仰多神和鶏蔔的原始宗教遺俗。人們除了崇拜祖先以外,還崇拜各式各樣自創的神靈,諸如山上的巨石、路邊的大樹,甚至爬行的蟲蛇、飛禽走獸、險峻的山峰,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被封爲不同威力或作用的靈神,誠心頂禮扣拜。在日常生活中也諸多禁忌。在農村中,生了孩子便要找一大樹或巨石“上契”,所有與孩子有關的大小事情,都要給“契爺”或“契娘”燒香還神。這種“契大樹”或“契石頭”是古百粵民族遺留下來的多神崇拜習俗,是一種世代相傳的原始宗教觀念。
羅定的風俗,既有傳統的美德,也有惡風陋習。ffice:smarttags" />ersonName ProductID="林語堂" w:st="on">林語堂ersonName>先生早年所著《中國人》一書,曾形象而精闢地說:“在中國正南的廣東,我們又遇到另一種中國人。他們充滿著種族的活力,人人都是男子漢,吃飯、工作都是男子漢的風格。他們有事業心,無憂無慮,揮霍浪費,好鬥,好冒險,圖進取,脾氣急躁,在表面的中國文化之下吃蛇的土著居民的傳統,這顯然是中國古代南方粵人血統的强烈混合物”。多元的文化造就了嶺南人的性格優勢,也刻下了各種文化消極因素的印痕。在羅定,保留古老的民俗遺風還更多一些,深入探討羅定民俗文化,揭開羅定民俗文化中那富于神秘浪漫色彩的面紗,發掘豐富多彩的鄉土燦爛文化,對羅定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羅定的民間藝術流傳較廣的主要有:舞龍、舞獅、舞麒麟、舞春牛、蹺樓舞、雜技、魔術、八音、雕塑、剪紙、紙扎、山歌、字眼、粵劇、木偶戲、白話劇等16個種類。其中舞獅、雜技、魔術、八音、粵曲、山歌等6個形式流傳較廣,且深受廣大人民群衆喜愛。
舞獅、山歌、八音、粵曲等主要分布在羅鏡、太平、羅平、圍底、華石、黎少、生江、連州、泗綸、新榕、船步、蘋塘、素龍等13個鄉鎮;魔術、雜技主要分布在羅鏡、太平、素龍、雙東、黎少、榃濱等7個鄉鎮;舞龍、舞麒麟只在素龍流傳;舞春牛只在分界流傳;蹺樓舞、字眼歌、雕塑、紙扎、剪紙等大部分失傳。
1.山歌
羅定的山歌,主要由“連灘山歌”、“靈山山歌”、“麒麟歌”幾個歌種組成。連灘山歌,由郁南連灘傳入羅定,爲七字四句體的一種宜于對唱的山歌。作長歌,則采取七字組合成句,四句一韵,首尾銜接。靈山山歌,由廣西靈山傳入羅定,是一種七字四句的變體,第一句變作兩個三字句,主要流行于扶合、泗綸、黎少、榃濱、連州等鎮。麒麟歌,由陽春傳入羅定,是三五七字的六句體(即“七、七、七、三、五、七”式),作長歌也是這種句式的多層次組合,首尾銜接。
2.字眼歌
此歌在舊社會相當盛行。它是在女子出嫁或喪事中所唱的一種特定歌謠。內容有:頌揚父母的養育之恩、思念姐妹間友誼、依依不捨離別之情,咒駡媒婆媒棍的油嘴滑舌,對强迫婚姻的哭訴;對死去的親人寄以懷念之情等等。情調悲苦、消沉。解放後,字眼歌已大部分失傳,只偶爾在白事中,爲六十歲以上婦女所唱。
3.八音
八音,是民國時期羅定比較流行的曲藝品種。由八名藝人組成,各操一音至數音,運用一種至數種樂器組合演奏,主要由管(嗩呐、喉管、笛、簫)弦(二胡、高胡)彈撥(秦琴)樂器組成,幷配以鑼、鼓、鈸。藝人吹打彈唱相結合,有的還配有專門的曲藝演唱藝人。多在節日、婚喪、壽筵和打醮、菩薩出游、燒炮等民間儀典上演奏,傳統曲目有“六國大封相”、“賀壽”、“賽龍奪錦”等,還有粵曲唱段《客途秋恨》、《梁天來》、小調演奏等。
民國時期,有班號的八音曲藝隊,在縣城有“國風社”、“民樂社”,附城有“永合華”,雙東有“樂同群”;羅平有“丹桂香”、“新富貴”;羅鏡有“廣榮華”,太平有“大富貴”;圍底有“新永升”、“悅高聲”;素龍有“新樂府”、“福華星”;黎少有“日月星”;泗綸有“雙高升”等。這些八音曲藝隊,有個全縣性行會性質的組織叫做“華光會”,會址設在縣城神灘埠頭的華光廟,凡有活動的八音藝人都是會員,民國後期有700多人,該會每逢農曆9月28日華光誕有一次小活動,三年一次大活動。
1949年,“華光會”自動解體。建國後,八音曲藝仍爲群衆所喜愛,演唱內容的組織形式也逐步革新,多數“八音班”成爲新型的音樂曲藝隊。1985年,全縣各區(鎮)共有民間八音班藝人800人,區(鎮)一級管屬的曲藝隊18個,一些鄉村文化室也有自己的曲藝隊。
4.舞龍、舞麒麟
舞龍、舞麒麟是1900年由素龍平南村黃姓族人從佛山引進羅定。舞具龍和麒麟由竹扎、紙糊、飾以顔色,配以彩綢而成。龍仿飛騰、麒麟仿雀躍。舞龍一般由10多人至數十人組成。舞麒麟只有數人。舞龍行“丁”字步,舞麒麟走“x”步。舞麒麟最早是作爲龍的伴舞,逐步走向獨立。
羅定市、佛山市及新興縣簕竹鎮一帶,素有舞香火龍的習慣,其中以羅定市的最有特色。
羅定人舞火龍,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受群衆的喜愛。龍的製作手藝及舞龍技巧,流傳于離市區不足3裏路的素龍乒南村。每逢喜慶節日,這個村子就有以舞龍爲主的民間娛樂活動。鄉民們爲能臍身舞龍隊伍中而感到自豪,因爲這是一種强者的活動。每次出巡表演的舞龍隊伍,都是各行各業的舞龍好手,有農民、手工業者、司機、醫生等,還有少年兒童,他們之中年齡最大的67歲,最小的才10歲。一條大金龍,兩條小金龍,各顯其能,老少同樂。
羅定的香火龍在造型上十分講究。整條龍分爲18節,全長48米,製作精良,金光燦燦。尤其是龍頭巨大,重約60餘斤,形狀威武雄壯,氣勢不凡。舉龍頭者非有强健的體魄和扎實的功夫不可。在表演上,經過長期的發展和豐富,動作花色越來越多,近年來又吸取了東莞烟花龍的表演特點,形成了自己的創新風格,融匯紗龍與烟花龍表演特點于一身,使龍舞表演更加高潮迭起,當表演進人高潮時,巧藏于龍體內的烟花陡然點燃,頓時五彩繽紛,焰火映大,金龍化爲美麗的火焰升騰,熱烈壯觀。
5.舞獅
舞獅是羅定民間最普遍的一種舞蹈活動,其型制和起舞程式與廣東各地基本相同,有睡獅、醒獅、瑞獅、過橋、上樓、地滾等十多種程式。采青有108種形式,按大青36種,小青72種分別,這同外地大同小异。建國後,羅定城鄉舞獅活動長盛不衰。1982年秋舉辦全縣獅子大賽,羅城、船步、附城3個獅子隊被評爲表演優勝獎。1984年國慶,組織15個獅子隊、嗩呐隊、兩條龍的龍隊和學生造型表演隊,舉行慶祝建國35周年的游行表演活動。
6.雕塑
雕塑是羅定民間傳統藝術,有木雕、石刻、建築浮雕和泥塑等,歷史上作爲謀生手段。雕刻在民國時期有縣城南門頭林三友的雕刻社,以雕刻圖章、祖祠神牌和石牌等爲主。建築浮雕在民國時期以前較多,主要是建築工藝師傅承建,分木制和泥制兩種,與建築繪畫相結合,多用于廟宇、祠堂和一些大型建築住宅。建國後已逐漸失傳。泥塑藝術在民國以前主要是羅定菩薩,建國後搞過階級鬥爭泥塑展覽,如《梁家莊》泥塑展覽等。
7.舞春牛
舞春牛是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年)由分界鎮黃姓族人從佛山引進的一種歌舞結合體,有舞步、有歌詞,配以鑼鼓、舞鼓、樂隊共13人,舞具由竹扎配彩綢而成,既可以上舞臺也可以參加游行,傳說是爲了紀念一頭仙牛幫助民間耕種獲得豐收而創作的,舞蹈情節反映了耕作的過程以及豐收的喜悅。隨後經常配合民間節日及喜興日子而進行表演活動。
8.蹺樓舞
蹺樓舞,又稱“條樓舞”。實質上是封建社會用以迷惑廣大民衆的一種活動形式,它在十九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流行于羅定(特別是山區)。活動時由一個人(男、女均可,但一定要扮成女相,俗稱“蹺樓娘”)表演,在迎神賽會等大型群衆場合,演唱一種帶封建色彩幷形似喃麽調的民歌。解放後隨著打擊封建迷信、巫婆神棍活動的開展,這種活動已絕迹。
秧歌舞、腰鼓舞在建國後曾一度時興跳的群衆性、大衆化的舞蹈,主要流行于羅定市城,這些舞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逐步由“忠字舞”取代。
相傳,清乾隆年間,羅定雙龍村的龍哥、龍妹相依爲命,勤耕苦種,艱難維持生活,但都做得一手好菜,苦中求樂。窮歸窮,他倆人緣好,村裏誰家需要幫忙,他倆都二話不說就去幫忙了。而且,心地善良的龍妹,每天供奉觀音菩薩,十數年從不間斷,禮佛至誠。
好不容易又到了年廿八,快過年了。龍哥龍妹家道中落,貧窮與他倆結了緣,都爲過年的事發愁著。缺錢、缺糧、缺肉怎麽過年?年後還要招待親戚,怎麽辦?
夜裏,龍哥夢見濟公在山崖上煮食,只見濟公像玩把戲似的,他把魚捏在手裏,眨眼間,小丸就不斷地從他的手中飛出,飛落鍋裏,裊裊炊烟夾帶著陣陣清香。龍哥想,濟公正做美味佳肴。龍哥正想看個究竟,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一大早,龍哥把這個夢告訴了龍妹,天賦聰慧的龍妹不假思索,說:“這是一道好菜”,幷如此這般地告訴龍哥做出這道菜,龍哥點了點頭。
雙龍村是一個秀美的山村,清晨雲霧升騰,好一幅美麗的自然風光,是羅定的八景之一。拿著魚具趕路的龍哥,踏著晨霧,如走在畫家筆下的山水畫中。不一會,他就來到了與雙龍村不遠的漁灣。漁灣其實叫漁子灣,人們嫌麻煩,乾脆省略了“子”,字,久而久之,漁子灣就叫漁灣了。
漁灣,離三元寶塔和塔對面洗豆制豆豉的大步頭不遠。湍急的河水帶著部分豆渣,到了漁灣如溫柔的綿羊,在微風的吹拂下,江面只有絲絲波紋,豆渣沉澱江底,漁灣成了小魚兒生活的天然港灣,魚又多又肥,難怪人們稱之謂“漁灣”。
在紅霞滿天的傍晚,在漁灣打魚的人才會多起來,江河、漁翁、小船和正在撒開的魚網,構成了“漁歌晚唱”的優美畫卷。
龍哥沒有小船,他游到江中突起的岩石上,看准有魚兒的地方撒開魚網,來不及逃走的魚兒被網住了。如此反復,屢有所獲,且多是鯪魚,裝魚的桶也滿了。
龍哥興沖沖地回到家裏。龍妹見到活蹦帶跳的小魚,甚爲高興。龍妹洗魚,龍哥把鮮鯪魚起肉,去骨剝皮,取淨肉,再剁成肉茸,加鶏蛋清、粉心、食鹽、水等調味料,反復攪拌成有一定彈性的魚膠,然後像濟公那樣,把魚膠捏在掌中,壓迫魚膠從虎口處擠出小丸,再用湯匙剔落盛著純正花生油的油鍋,用慢火炸至金黃色後撈起,近看這半透明的魚丸,薄如輕紗,形如金球。龍哥、龍妹試食一個香氣四溢的“魚丸”,入口甘香酥脆,鬆軟而略帶韌性。鄰里聞香而動,紛紛來到龍哥龍妹家探個究竟,當他們試食後,都异口同聲地說了三個字:“好東西”。此時,龍哥龍妹把金黃色的魚腐用清水煮片刻,再配以青菜,味道更佳,甘香嫩滑,妙不可言。
龍哥龍妹精神爲之一振,認爲這是魚食中之極品,幷爲這種魚丸起名“皺紗魚腐”,每天加工一定的“皺紗魚腐”,拿到羅定州的雄鎮圩擺賣,賺取了一定的錢,再也沒有爲過年的開銷而憂愁。幾年之後,″皺紗魚腐″的銷售越來越多,風行全市,是宴客必備的傳統菜式之一,從此名揚天下。
羅定皺紗魚腐質優味美的關鍵在于選料講究,製作精良。用料要用本地新鮮鯪魚,每條150克左右,鯪魚太大則肉粗,不嫩滑;鯪魚太小則肉質鬆散,香味稍淡,切忌選用“泰國鯪”。加工時,先把鮮鯪魚起肉,去骨剝皮,取淨肉剁成肉茸,加鶏蛋清、粉心、食鹽等調味料,幷適當加清水,此後向同一方向反復攪拌成粘稠和有一定彈性的魚膠,然後捏在掌中,壓迫魚膠從虎口處擠出小丸,再用湯匙剔落油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備用。炸皺紗魚腐的用油,一定要選用純正、品質良好的花生油。
皺紗魚腐的食法有“滾”、“打煲”、文、煮、釀等食法。其中,“滾”的食法,就是用清水煮沸皺紗魚腐片刻撈起,再配以上湯、青菜而上席。
羅定多佬
羅定人不但自稱佬,對別人也是稱佬 ,幾乎人人都可稱爲佬。從事手工業者,如理髮匠稱剃頭佬,鐵匠稱打鐵佬,織帽匠稱織帽佬,補鍋匠稱補鑊佬,木匠稱整木佬,修磨匠稱打磨佬,石匠稱打石佬,建築匠稱泥水佬……
三教九流中更是不脫佬字,如堪輿先生稱風水佬,地理佬。道士稱喃嘸佬,練武術的稱功夫佬,玩把戲的稱把戲佬,江湖佬。相士稱睇相佬,此外還有抬轎佬,八音佬,打更佬,仵作佬(俗稱棺材佬),垃圾佬(掃街的),收買佬(收破爛的),戲子佬(演戲的),乞兒佬(乞丐),賣魚佬,奄鶏佬,牛販佬,猫販佬,米販佬……
農民稱耕田佬,山民稱擔柴佬,賣炭佬。當兵的稱兵佬,當警察的稱差佬,做盜賊的稱賊佬,船家稱蛋家佬。有從事腦力勞動的教師稱教倌佬,律師稱紙佬(專寫訴訟狀紙的),商人稱生意佬。按年齡不同,大人稱大佬,小孩稱細佬,老人稱老佬。按居住不同,山民稱山佬,峒民稱峒佬;按民族不同稱瑤佬,僮古佬;按籍貫不同稱土佬,客家佬,北方佬,鬼佬,下海佬;對五官不全的稱盲佬,單眼佬,跛佬,豆皮佬,無牙佬,拱背佬,鬍鬚佬;按身質稱高佬,矮佬,肥佬,瘦佬;按疾病稱發瘋佬(麻瘋病人),黃腫佬(水腫病人);按財産稱有錢佬,窮佬;按性格分闊佬,懶佬,孤寒佬。女稱自己的丈夫爲佬,失妻的稱寡公佬。勸人息事者稱和事佬,醫生按專業稱跌打佬,鑲牙佬……獨是當官的不稱佬。
羅定人稱佬幷不是沒文化教養和庸俗,其實這是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是古代留存下來的一種習俗,也是研究古代民族和民族的一個依據。稱人爲佬的文化現象,可影響至整個粵語方言區,遠至香港各地,但其稱佬的普遍性遠不及羅定地區和香港。稱人爲佬的歷史可溯至漢唐,自漢代開始,聚居粵西的土著民族爲僚,俚族人。僚的讀音爲“佬”,其後演變爲烏滸民族,讀音仍相近。其民播遷至西南,東南亞各地,今老撾,柬埔寨(寮國)仍有佬字音。西南有仫佬族,海南有黎族,廣西有壯族,均由古僚,俚族演變而成。就是說,嶺南遠至東南亞各國,原先居民是僚族人,越人的一支。
“佬”本身是漢人對僚族人的蔑稱,而僚族人亦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就對漢人也稱謂佬!這是僚族人的一種反抗性,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演變成爲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奇怪的是,延至今日,這種稱呼已在其他粵方言區漸漸消失,(香港是個特殊地區,保留有較多的成份),唯獨地處粵西的羅定經歷數千年的歷史變遷,這一奇特的文化現象仍存。難怪著名學者徐松石曾說:東南亞各地的民族文化,源自粵西。而這就是值得民族學家們深入研究與探討了。
羅定,古稱瀧州,又名瀧水,曾名晋康、廣煕、永煕、開陽、夫阮、建水。叫瀧州或瀧水的時間較長。明代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始稱羅定。有縣級以上(含縣級)行政建置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fficeffice" />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羅定金鶏公社飯甑山洞穴發現的古人類生活遺址,距今12000年。同時在蘋塘公社下山洞發現的橈骨和脊椎動物化石,距今亦是12000年左右。這證明羅定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考古學所稱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或古人類學所稱的“晚期智人”階段。
1977年,在羅定的太平、羅平等地出土的多座春秋戰國墓葬,挖掘出一銅缶、銅鏡、編鐘、漆器及青銅兵器等文物,這些文物都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羅定已同中原、楚越等地有密切關係,也說明了其時羅定的社會經濟已有較大的發展。
秦漢之際,羅定地區尚未獨立設縣。東晋末年(約公元415—418年間)先後從端溪縣中分設龍鄉、夫阮二縣(龍鄉之名源于此)。龍鄉縣城設在今羅定太平鎮潭白蔡村一帶。龍鄉建縣僅數年,便升格爲晋康郡(相當現在的地級市),晋康郡地大致包括今天的羅定、郁南、新興、雲浮、封開、德慶、信宜及廣西岑溪等全部或部分地方。自此,羅太平原成爲郡府所在地。60多年後,大約到了公元483年前後,從晋康郡中分設一個廣煕郡,自此,龍鄉縣城又變成了廣煕郡治。其轄地雖比原晋康郡小,但亦包含了今天的好幾個縣。
南北朝時期,我國地方實行州郡縣三級政權,即州轄郡,郡轄縣。南朝梁陳年間,中原人民南渡,大批貴族南遷,引起南方社會生活的重大變化。最突出的就是郡縣增設,以安置南遷的豪族。其時,把廣煕郡分出平原郡、開陽郡、羅陽郡(前二郡均在今羅定境內),接著又在郡上設立一個州,即瀧州(瀧州之名源于此)。這樣,羅定便設有州、郡、縣三級政權,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至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3年)撤郡,僅存州、縣二級政權。此時,羅定地區仍設瀧州,州城位置不改,而撤銷平原郡,將所屬的龍鄉縣改稱平原縣,10年後再改爲瀧水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全國一律省幷縣,將安南縣幷入永煕縣,開陽、正義幷入瀧水縣。將瀧州、建州(今郁南)二州合幷設永煕郡,郡府仍設大瀧水縣城(今太平潭白)。永煕郡轄六縣,包括現今的羅定、雲浮、郁南、信宜、高州及廣西岑溪的全部或部分地區。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撤銷永煕郡,改設瀧州、建州二州。瀧州州府仍在瀧水縣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瀧州更名開陽郡。唐乾又複稱瀧州。州郡名三變而治所不變,直至北宋開寶六年長達352年。
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撤銷瀧州、開陽、永煕、鎮南三縣幷入瀧水縣。瀧水縣轄地與代瀧州完全相同。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瀧水縣城遷到今羅定城區內。
明代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瀧水縣升格爲羅定直隸州,“羅定”一名即肇于此。羅定直隸州州治設在今羅定城區內,下轄本州(羅定)、東安(雲浮)、西寧(郁南),直至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長達335年相沿不變。
1912年,廢羅定直隸州,設立羅定縣。1956年12月,郁南縣的加益區(含今加益、扶合兩鎮)劃歸羅定縣管轄。1958年11月,羅定、郁南兩縣合幷,稱羅南縣,1959年1月改稱羅定縣。1961年4月,恢復羅定、郁南兩縣建制,同時將原屬郁南縣的榃濱公社(含今榃濱,新樂兩鎮)及大灣公社的雅言、白頭、牛角沙、茶■(音:朗)、平地5個大隊劃歸羅定縣。
1993年4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撤銷羅定縣,設立羅定市,由廣東省直轄,委托肇慶市代管。1994年4月改由雲浮市代管。目前,羅定市轄21個鎮和一個農場。
“三羅”名稱由來
“三羅”是羅定、雲浮、郁南三縣的統稱。該名稱的流行至今還不到一百年。考三縣在宋以前,行政區域的設置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不同,幷無特殊的聯繫。宋以後,湖南五溪瑤南遷,進入西江雲開山脉和雲霧山脉居住,兩山之間的瀧水古縣亦處于瑤族社會範疇。自明以來瑤漢兩族之間經常發生摩擦乃至釀成更大的民族矛盾,以羅旁爲中心的瑤民多次發生反抗漢人的起義,攻城奪地,甚至攔截西江過往的商船,到明萬曆四年,明政權派淩雲翼督領十路大軍,從東西兩翼開進大雲山和雲霧大山,將瑤人趕出家園,這就是歷史上大征羅旁瑤事件。此役後,明政權將瀧水縣升格爲羅定直隸州,東面設東安縣(今雲浮),西面設西寧縣(今郁南),歸羅定州管轄(意思爲:羅旁已經平定,東西山也得到了安寧),此後,實行了長達百年的軍事管制,由中央直接派出欽差整飭兵備道作爲州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治理新建制的一州兩縣,這便是“三羅”地方的由來。
在明清長達二百多年的時間裏,羅定與東安、西寧兩縣是隸屬關係,州縣有別,所以在官方文獻和文人稿中,絕少出現“三羅”一詞。如“羅陽”,明崇禎年間兵備道張國經的《咏羅陽八景詩》,大概是羅定州城瀧水縣是元朝大德八年從開陽遷治,故羅定地方俗稱“羅陽”。又如“三瀧”,清代邑人彭沃輯有《三瀧詩選》乃選羅定、東安、西寧杰作而成。清道光年間貢生區翰光編有《三瀧詩鈔》。“三羅”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翰林弘文院庶吉士,建陵人李棠撰寫的《開元寺記》中。開元寺是羅定州中明代著名古刹,康熙重建時請李棠撰文。李棠在《開元寺記》中寫道:三羅古瀧水郡,其人文蔚秀、商賈輳集,界連粵西,控制蠻獠一都會也。”首次將羅定州稱之謂“三羅”,然而明清兩朝,稱“三羅”者僅見而矣。
民國建立,改州爲縣,東安更名爲雲浮、西寧更名爲郁南,三縣處于平等地位,但明清兩、百年來,三地因政治、軍事、文化的關係,地理位置的特殊,經濟的交往,已緊密聯繫三起。如郁南二中就設在羅定境內,羅定金鶏區就有雲浮飛地。特別是軍事上的自成派系,獨立後的新軍仍由原軍事統領掌握,于是“三羅”之名便頻頻見于記載。
民國初年,政局動蕩,軍閥混戰,土匪猖獗,羅定、雲浮、郁南不少農家子弟投身軍伍,後來大部分投歸蔡廷鍇將軍麾下的十九路軍,十九路軍部將亦多爲“三羅子弟”。蔡將軍經常告誡三羅子弟,要團結,要愛國愛鄉。要對得起鄉親父老,幷以此爲號召,“一·二八”淞滬會戰,十九路軍名震中外,“三羅子弟”亦因此盛名天下。海外華橋的“三羅”籍人士亦因此而自豪,各地“三羅同鄉會”亦相繼成立。抗戰時期,羅定地下黨創建的《三羅日報》與民衆抗日自發組織“三羅抗民衆武力指揮部”亦打出了“三羅”旗號,“三羅”的名稱在各地大行其道,而名聲遠播。1975年在臺灣成立的“三羅同鄉會”是海外最大的三羅同鄉會。《臺北三羅同鄉會會刊》中寫道:“三羅是羅定、雲浮、郁南三縣的總稱。除了固有的歷史淵源之外,更是聚居于西江中游之右岸,及貫于瀧江流域之中。依地緣和血緣,確是密不可分的。國父在《三民主義》中,講民族的形成,是基于血統、言語、風俗、習慣、信仰、生活的共同而結合而成。我們三羅鄉親正符合了這些條件,所以千百年來,我們可以說是一體的。首先我們可以看看我們的地理環境。羅定是瀧江的上中游跨左右兩岸,郁南及雲浮則分別在瀧江中下游的左右兩岸。無論在人文、經濟、物産、教育、交通、語言、生活習慣、信仰、血統(互相通婚,當然有密切關係)。“三羅”的名稱在海外使用更爲普遍,華僑中的“三羅”鄉親尤爲團結。
古鐵爐遺址
羅定船步鎮勒渣村座落在羅定市區的南邊,距離約20公里,四面環山,樹木參天。村口村尾均有古鐵爐遺址。村口鐵爐先建,後因出鐵不佳,轉到村後傍山穴重建。村後鐵爐遺址坐南面北,山穴坎窩兩邊明顯經過人爲加工開鑿,對稱整齊。鐵爐因年代久遠,已被毀壞。所以有關鐵爐的高度、結構、形狀、容量等等,都無法得到具體資料。
在坎窩中間,村民挖開表土,可見全是破碎爐磚堆積。爐磚呈淺紅色,經還原測量,爐磚厚10公分、寬20公分、長40公分。坎窩面積約有六、七十平方米,東西邊長八米,南北寬約九米,坎窩前面是一條小溪。坎窩中間是鐵爐,兩邊約有二至三米的間隙,供工人運輸原料到爐頂的通道。由于鐵爐已毀,高度不可考。按《廣東新語》記載:“下鐵礦時,與堅炭相雜,率以機車從山上飛擲以入爐,其焰燭天,黑燭之氣,數十裏不散。”
在爐下村鐵爐遺址發現了專供機車“飛擲入爐”和停放堅炭、鐵礦的小平臺。在離坎窩地面高約十米左右的山岡頂,有一個約六米寬、八米長的平臺。木炭屑鋪滿地。平臺邊沿至鐵爐口沿約有二米左右,煉鐵時需要大量的堅炭和鐵礦石,就是通過機車從這個平臺上“飛擲入爐”。古鐵爐前面是一片寬闊的稻田,是以前出鐵水和放爐渣的地方。在約50米處的稻田裏,發現有一塊很大的爐渣,足有一點五米長,在稻田裏都可以找到大小不一的爐渣。很久以前這裏有一條河,可以行船,還有一個集市……
《廣東新語》記載:凡一爐場,環而居者三百家,司爐者二百餘人,掘鐵礦者三百餘,汲者、燒炭者二百有餘,馱者牛二百頭,載者舟五十艘,計一鐵場之費不止萬金,日得鐵二十餘版則利贏,八九版則縮,是有命焉……
冶鐵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這些工人每天必需的食物、生活用品都要有一個鄰近的地方提供,在這偏僻的山野,山民的多餘農作物可以聚集這裏換取其它的生活必需品。市集很容易形成。大量的生鐵原料和産品,亦需要有交通方便的條件,當時是以水上運輸爲主,故集市和河流是與實際功用吻合是可信的。鐵爐遺址離勒渣村大概200米,在近村口的山溪邊,可以見到被稱爲冶鐵的神灶,冶鐵神灶在當地有一個美麗的故事,相傳古時候,冶鐵爐建造好,日夜燒鐵礦,但總不見鐵水流出來,鐵爐老闆急了,工人急了,但鐵水總是沒有。眼見大筆的投資付諸東流,工人幾月的血汗白流,這時候,鐵爐老闆的小老婆身穿一套大紅衣裳,勇敢地跳入通紅的煉鐵爐中。鐵水流出來,源源不斷地流出來了。村民爲了紀念這位勇敢的女子,供她爲鐵爐之神,每年都去祭祀她。
羅定青銅墓葬
在羅定博物館,可以看到了1977年和1983年出土于羅定3座大墓裏的考古成果,就是這些考古發現改寫了嶺南無青銅文化的歷史,到目前爲止廣東還沒有發現超過這3個墓葬的春秋戰國墓葬群。最能够代表王權的人首柱形器南江出土最多,最能代表貴族地位的青銅鑒全部出土于羅定。這3座大墓很可能就是當時指揮抗擊南下秦軍的西甌部族首領的墓葬群。古代一個部族用一個類型的箭頭,而墓葬中挖出來的箭頭却形狀各异,這很可能是當時百越各族聯合起來共同抗擊秦軍的一個證明。這些如今靜靜躺在羅定博物館展廳裏的青銅箭頭,曾經見證過一個民族融合的時代,斑斑銹迹裏隱隱透出南江流域曾經有過的金戈鐵馬、邊城悲風。
羅定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僅是軍事重鎮,同樣也是經濟、文化的對接口。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現極有可能證實南北朝時期,南江水系是我國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通道。
羅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1983年從南朝墓中出土一個金手鐲,手鐲重33克,純金打造,4組走獸和花紋圖案,上面的忍冬紋是中亞粟特地區産品中常見的,而走獸花紋也是中亞地區常見的狐、飛獅等。這個金手鐲無疑是舶來品。另外,墓葬中出土的刻劃蓮瓣紋高足碗,其藝術風格明顯受到拜占庭高足藝術風格的影響,却是由我國越窑燒制,專家認爲這很有可能是爲外國訂制的出口外銷瓷器。
這貨物的一出一入,南江在古代交通史上的輝煌我們約略猜想的到。
在嶺南,考古發現出土隨葬器物超過100件的青銅大墓只有3座,一座在肇慶,兩座在羅定。在羅定的兩座先秦青銅墓葬,一座在太平鎮南門垌,1977年在水利工地發現,出土時經人爲撓亂;另一座在沙背夫山,1983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經科學發掘,埋葬序列基本清楚。這兩座墓葬,有很多新的發現,但也留下了不少難解之謎,我綜合整理發現,其中有10個未解之謎,現一幷提出來,供考古工作者日後研究時注意破解。
第一個未解之謎:在太平南門垌水利工地出土的先秦墓中,發現一個墓出土43件青銅鉞,這些我們很少見到的青銅“小斧頭”,素面無紋,有些只有刃部打磨,鑄模痕印也十分清晰,作爲實用器具證據不足,這些青銅鉞數量多,作什麽用途呢?我曾推斷它是作爲等價交換的商品,也可以算是嶺南最早的“貨幣”。而在南越以前,嶺南尚未見有貨幣使用的記載。在古籍與中原出土墓葬中,常見有貝幣,其貝殼有來自南海的,我們對先秦嶺南是否有貨幣使用一無所知,這43件青銅鉞的作用成了一個謎。
第二個未解之謎:同樣一個青銅墓葬出土6件編鐘。編鐘是古代的樂器,它是編排成套的,故名編鐘,而南門垌出土的編鐘,形制與紋飾都可以區別出來,幷不是原配的一套。這樣的一套編鐘是怎樣凑合到一起的呢?我曾推斷,這是越國的貴族在越國滅國後隨身携帶逃亡嶺南,後來又作爲進貢的禮品送給地方上的酋長,是巧合凑合還是什麽原因?這又是一個未解之謎。
第三個未解之謎:嶺南多山,河道縱橫,古代民族善用舟而不用車,各地都有出土獨木舟的報道,而車未見,在考古發掘中,僅在南越王墓中發現過車的構件,但在羅定太平潭白傍城崗,離南門垌不遠的地方就出土過3件戰國戰車的青銅構件,分別爲車、鸞鈴和衡飾。巧合的是,在廣州與羅定目前所發現的只不過是車的部分構件,也就是說,所發現的都不是整輛戰車,那麽羅定所發現的青銅車飾件是否是先秦嶺南部族與戰國時秦軍或楚軍戰鬥時所繳獲的戰利品呢?這又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第四個未解之謎:在羅定背夫山出土的先秦墓中,發現有兩包分別存放在兩個矢筋內的箭鏃,總計62件(支),這兩包青銅箭鏃分爲三種類型,10多種不同形式。我們知道,作爲兵器,箭不同于矛,箭發出去一般便不收回來,矛是可以收回來的,因此,矛是一件件鑄造,它可以按使用者的要求造型(如張飛的蛇矛),所以它可以不同一個型,就是一個型也各不相同,各具花紋特色和特點,而箭鏃是批量使用,消耗也多,因此,它是批量鑄造的,它的形式變化不會太大,而偏偏在背夫山青銅墓葬中出土的箭鏃花式衆多,它說明了什麽?是否當時的箭鏃有二次使用?是否在戰場上由士兵收集後供部落首領使用?這又是一個未解之謎。
第五個未解之謎:在背夫山戰國墓中,發現墓主人的隨葬品包括一整套兵器和一整套生産工具,青銅兵器包括長短劍、戈、矛、箭鏃等,青銅工具包括有斧、叉、鐮、鋸、削、篾刀、鑿、三棱錐等等。在嶺南先秦墓中,兵器除了戈外,其餘都常見,而工具除了斧和篾刀外,其餘都少見,整套工具只有江浙越人墓中才出土過,這種兵器與工具的搭配不是象徵性的,隨葬礪石的使用,說明了這些兵器與工具都是實用之物,爲什麽會有這樣的配搭?又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第六個未解之謎:鐮是農業收割工具,與水稻的栽培有著相當重要的關係,嶺南曾出土過骨鐮、蚌鐮,而青銅鐮僅在羅定背夫山出土,在長江下游曾出土過同樣的青銅鐮,普遍認爲這些地方是水稻栽培的起源地。羅定在西江流域,也曾經是專家所指最早進行水稻栽培的地區之一,但銅鐮的使用幷不普遍,嶺南僅此一件,此鐮的作用與地位也是一個未解之謎。
第七個未解之謎:叉因爲有倒刺,在鐵叉未出現前,青銅叉作爲兵器是不適宜的。目前在嶺南僅羅定與廣西出土過青銅叉,這種叉厚重,作爲工具也是使用不普遍,在羅定出土的青銅叉是兵器還是工具,或者是一種權仗?這是一個未解之謎。
第八個未解之謎:在銅鏡未普遍使用前,用盆盛水作鏡子用,這種容器稱爲鑒。羅定南門垌和背夫山先秦墓中都各出土兩件青銅容器,因爲先出土的吳國容器銘文刻記稱爲鑒,這是嶺南先秦墓中僅見的4件青銅鑒,它與越式鼎都是較大型的青銅器,除了實用,還說明墓主人的身份,在背夫山墓發掘時,發現兩件鑒內都存放有食物一類東西。一般墓中的禮器常見鼎與簋是存放食物的,羅定出土的“鑒”是否也是一種禮器?這又是一個未解之謎。
第九個未解之謎:在南門垌與背夫山先秦墓中各出土4件方形人首青銅柱,這種青銅柱僅見于嶺南中型以上先秦墓中,廣西也有出土,大部分集中在西江流域,這種青銅柱稱爲人首柱形器,有人說是鎮墓用的,有人說是儀仗用的,有人說是棺椁的飾物。這種嶺南獨有的隨葬品應該叫什麽名稱?它是作什麽用途的?因爲出土時大都被撓亂,位置幷不清楚,所以出現各種解釋,肇慶松山戰國墓是個大墓,據稱人首柱形器在土坑的四個角,而羅定背夫山戰國墓發掘時發現,是墓坑前後各一對,其擺放的位置與燭臺差不多。其他各墓的擺放又如何呢?不得而知,因爲很多都經撓亂過,這樣,我們可以問很多爲什麽,這種方形人首青銅柱成爲未解之謎。
第十個未解之謎:背夫山戰國墓是唯一未被撓亂的先秦大墓,其隨葬品的排列有序,基本是與墓主人一同在墓坑擺放好才埋土的。但也有一件矛例外,它的位置離墓底高約50公分,斜插在回填土中,顯然,這不是預先擺置好的隨葬品,很可能是埋葬回土後遺落的,這是偶然的失落還是把死者埋葬後殺牲祭祀時專門遺落的?是動物牲祭還是奴隸人祭?這是羅定先秦考古的又一個未解之謎。
羅定州城舊址
羅定州城舊址在羅城鎮北部。羅定未建州前爲瀧水縣,無城。明正統十一年,瑤族首領趙音旺率瑤人攻陷縣治。正統十四年(1449),築土城以避“瑤亂”。景泰四年(1453)七月,都禦史馬昂始建磚城,周長2.2公里,高5.3米,厚4.3米,設有三個城門:東門曰順德、南門曰永安、北門曰成武,東北以河爲壕。萬曆五年(1577),升瀧水縣爲羅定直隸州,轄本州(今羅定)、東安(今雲浮)、西寧(今郁南),遂爲州城。萬曆二十八年,自小南門起至西門止,擴築城墻250米,新開西門曰安慶門,又開小南門。明末清初,李成棟、李定國、尚之信、吳三桂等先後派人爭奪該城。
雍正八年(1730),知州王植重新修葺城墻,在大東門外增築石堤83米,作城墻防洪堤,以减水勢。道光元年(1821),將小南門改爲小東門,建太乙樓高10米多,幷在西北城墻上築一小塔以助風水。光緒年間兩次特大洪水沖毀北城墻,後在河岸加築石堤二級,每段長110米,使大東門至北門城墻保留至今。現存城墻由大東門至小北門635米,高5.3米,寬4.7米;垛子兩個,長4米,寬3.5米。墻下有兩級石堤,仍起著防洪作用。城墻底部用六層長石條砌築,高約1米;大青磚砌墻身,部分城磚刻有工匠姓名。內墻基本垂直,外墻收分。
羅定州城曲水環繞,兩岸綠樹蔭護,城墻屹立,蔚爲壯觀,古風依然。1985年公布爲羅定市文物保護單位。
羅定保存有大批珍貴的文物古迹。目前,全市登記的文物景點有132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名勝古迹有龍龕岩摩崖石刻、文塔、蔡廷鍇將軍故居(均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峰塔、學宮、府第民居、羅定州城遺址(明清)、瀧水故城(唐代)、建水故城(唐代)等數十處。
羅定的考古發現尤其市古墓葬的發掘,令人矚目。近20年來,嶺南所發現的大中型戰國墓葬,最大的有三座,其中兩座在羅定,這就市著名的太平鎮南門垌戰國墓和羅平鎮背夫山戰國墓。兩處墓葬出土文物近200件,其中有4件青銅鑒爲廣東所僅見,鑄造精美,肩腹部有細密的蟠螭紋,耳當是蟠螭紋組成的獸面和獸頭裝飾,這飾物非王者莫屬,均爲國家一級文物。墓中出土的青銅鐮、叉、雲紋鼎、三葉矛、三棱鏃,爲廣東前所未見。
在羅定羅鏡鶴咀山發現的南朝墓是目前嶺南發現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座南朝墓葬。墓中出土精美的越窑青瓷56件,是一千多年前青黃釉瓷器中的精品。尤其是其中兩隻瓷罐有偶然燒出的“窑變”釉色,尤如千峰青翠點綴一縷紫霞,十分罕見。
墓中還出土了金手鐲、金指環、銅鏡、陶器等物。金手鐲上面鑿有幾組栩栩如生的神獸异草圖案,鏤刻工藝巧奪天工,在唐以前的金飾物中,還未見如此精美的珍品,被定爲國家一級文物,曾送首都北京以及香港等地展出。羅定還是嶺南出土銅鼓最多的地方之一,已發現漢至晋代銅鼓出土點12處,出土銅鼓16面。這種古代民族用器至今仍在西南、海南各民族種以及東南亞各國民族中使用。說明古代羅定曾是歷史悠久的嶺南文化發源地之一。
此外,在羅定還出土過青銅車器及飾物,其精美程度可與廣州象崗山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車馬飾物相比美。
滿南九座屋
滿南九座屋位于滿南管理區滿南村。居民姓黎,九座屋爲其宗族之祖屋,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該屋前面是一列幷排的三座廳屋,後面亦次中、後幷排三列,共有九條主梁脊,故俗稱之謂九座屋。其建築規模較大,廳與廳之間隔以天井,縱橫間以通巷,外面以高大風火山墻裝飾,屋的前面接小院,小院外築有圍墻,完的兩邊建有小廳,一邊是花廳,一邊是轎廳,另設側門通屋外,圍墻外還砌有一路,再外是一半月形的水塘,周邊均用石塊砌築。
屋的各廳均有雕花門屏,檐口、跳首均經雕飾,檐下墻體彩畫裝飾,正中後廳供奉祖先神位,俗稱香火廳。據族譜記載,該屋先祖黎誦禹,字楊善,號慶堂,例授武略騎尉即用營千總候補守府。生五子,長子爲國子監太學生,四子爲按察司檢校廳升授州司馬,五子爲例授京外府佐堂,均有功名。按族譜記述,黎姓先祖因隨軍征瑤,于明嘉靖間落籍瀧水,傳九世才定居于九座屋。
從民居體現聚族而居,對內開放,對外封閉的特點及建築形式、風格來看,與客家圍屋較相似。但黎姓是嶺南一望族,北方却甚少,而羅定黎姓人之習俗與客家人又有別。
樓脚民居
樓脚民居在羅城鎮石圍管理區。建于清初。建築爲四進院落全院式布局,每進依地勢升高,後座建有三層高的樓房,故名。建築面積611平方米。建築物墻基全部用1米多高的花崗岩石砌築,墻身用經研磨加工過的青磚砌築,風火式山墻硬山頂。
第一進爲門廳,檐口飾灰塑如意雲紋,大門稍窄。第二進大廳面寬進深均三間,靠天井和廊台分砌四塊深浮雕刻花石華板,雕工精細。第三進用門屏與第四進天井隔開,爲香火廳。第四進爲三層碉樓式建築,首層全部用花崗岩石砌築,門裝鐵栅。整座建築以廳爲主,厢房較少,講究通風采光,合理布局。該建築構造獨特,外觀橫看似重樓叠閣,氣勢不凡;側看高低起伏,遠近各不相同,獨具神韵。現建築除後座拆低一層外,其餘均保存完好。
飯甑山遺址
飯甑山遺址在金鶏鎮前岡村後飯甑山。爲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地處羅定、雲浮、陽春三縣交界谷地,因山似飯甑,故名飯甑山。該山孤峰突起,山下有岩,洞口向南偏西,高3米,寬5米,深3米。遺址于1984年7月發現。
198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與羅定市博物館進行過試掘;1986年廣東省博物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縣博物館又聯合進行發掘,清理了貼于東北壁的堆積,出土石核石器4件,石片1件,均爲礫石打制,其中2件爲刮削器,2件爲砍砸器,1件爲石錘。同時出土大量螺蚌殼、燒骨、炭屑、灰燼以及無頸鬃豪猪、水鹿、麂、猪獾、野猪和獼猴的骨胳和牙齒化石。
該洞穴遺址是羅定發現的又一新石器時代重要人類文化遺址,是廣東西江中下游已發現的幾個古人類洞穴遺址之一,與陽春獨石仔、封開螺髻岩、黃岩洞等洞穴遺址屬于同一類型。文化層膠結現象明顯,出土石製品均爲打制,且加工技術較爲簡單原始,又無任何陶片共存,其年代應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
傍城崗古碑
傍城崗位于太平區西良鄉,西北是瀧水故城,東臨太平河故道,城勢略高,是瀧水故城伸出的一個觸角。文物普查時,發現有古碑一塊,該碑文曾載于舊《羅定市志?金石志》中,幷有按語:“古碑正書,在太平鄉傍城崗上,碑上段斷去,其姓氏年代無考,按傍城崗在古瀧州城之西南隅(應爲東南),自隋唐以迄宋初,瀧州皆治瀧水,疑爲宋以前物也,相傳爲縣令碑,然無可據,因附錄于此,碑高四尺四寸,廣一尺八寸,厚一尺二寸。公諱等十字幷蝕。”
文物普查時發現該碑現存傍城崗,高一米五,寬零點六米,厚零點四米,稍傾斜,其尺寸與舊縣志所見相符,僅高度相差一寸,這可能是地面水土流失或丈量時的差錯所至。因爲其碑已傾斜,按當地人說,此碑曾被推倒地上,後又搬弄是非新樹立起來,按其尺寸看,似未被移動過。現存舊縣志是民國二十三年三月纂修本(公元1933年),至今已半個世紀,該碑所刻文字缺損程度和現在相差不遠。這是由于當地人的迷信而偶然保存了下來。
該碑由于文字部份缺損,主人姓氏及年代均不清楚,從碑文有“葬于瀧水縣”幾字年,該碑是一塊墓碑,墓主人叫蕃,別字漢臣。我們可以從傍城崗所處的地理位置推斷,該碑年代範圍應該是在瀧水縣治設于潭白故城年間。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龍鄉縣改平原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平原縣又改爲瀧水縣,這是瀧水縣見于史册之始。
到宋元之間,瀧水縣治遷往船步開陽,此地即廢。據此,此碑合舊縣志說,爲宋以前物,其上限不超過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即可把該碑暫斷定爲隋、唐兩代之物。
我國最早的碑有三種,均無文字:一是立于公廟前,記錄日晷的刻石;二是立于公廟、公門,祭祀時用來系牲口的;三是古代引棺木入墓穴的,碑的中間有圓孔。西漢時的碑有圓首、暈首、圭首三種,刻龍虎爲飾。東漢出現了買地券(一種記載墓葬買地所占範圍的碑文,隨同入葬)。立于墓葬封土堆外的碑叫墓志,我國最早的墓志是十六國劉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劉懷民墓志。我們從碑的形式年傍城崗古碑,該碑利用表面較平整的石塊,未經加工修飾,粗厚古樸,(其碑首斷去無考)應屬于早期墓志。
開始以記事爲主的刻石而形成的真正的碑文,秦叫石鼓文,書體一般寫籀文(大篆,相傳爲周代史籀創字),大小勻稱筆劃遒勁,結構茂密奇崛。到漢代,棣書發達,筆劃簡直(無波勢),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首次把文字當書法,把書寫人名字都寫上去,作爲一種書寫藝術。棣書亦日臻成熟。南北朝不准立碑,唯墓碑盛行,魏碑體獨創一格,漸轉文雅秀麗。到唐代,楷書已經成熟,由簡直變成工整秀麗,精嚴大方,比例巧妙,結構布局嚴整,出現了以顔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大家爲代表的書體。我們從碑的書法特點來看傍城崗古碑,該碑是楷書體,字體方整,布局合理,在高七十五公分寬三十八公分的平面布字四行,每行八字,每字七分見方,間距疏密規整,屬隋、初唐筆法。
我們確定了傍城崗古碑的年代爲隋唐之後,再從文獻來查找有關的材料。據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阮元爲主修的三百三十四卷本《廣東通志》載:”隋都督陳府君墓在瀧水縣南八十裏(黃志),“現存舊縣志無此一項記載,百阮通志又據黃志而來,而黃志是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黃佐主修的七十卷本《廣東通志》,其時瀧水縣治已從開陽舊縣遷往今之縣城,瀧水縣南八十裏正好與太平傍城崗一帶相合(舊縣志載嚴緊龍鄉廢縣在州西南一百里,相比稍有出入)。假若古碑爲隋都督墓碑,其墓主人應姓陳,身份是都督。由于三國至後來唐代,都督均掌有很大兵權,容易使人誤解,查《隋書?百官志》隋都督有如下幾種:
太子騎官備身正都督,內直備身正都督爲從四品。
太子備身正都督,直入正都督,直衛正都督爲五品。
其副都督分別爲五品、六品(而以上都督均屬京官,除非是皇帝、太子親征,不可能輕易到南方邊關上來)。
直突都督爲從六品。
勛武前鋒正都督爲七品,與三等中縣令同品。
勛武前鋒副都督、散都督、前鋒正都督爲從七品。
前鋒副都督爲八品,與三等下縣令同品。
此外,還有大都督、帥都督、都督等封誥(九至十一等)。
這些帶兵的將官顯然是邊關戍守的將領,其地位與縣令同等,故舊縣志稱此碑爲縣令碑,似有緣由。隋朝實行中央集權制,爲了便于統治,把很多郡縣先後改幷,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把平原改爲瀧水,郡廢,瀧水縣應爲三等中以上縣,其縣令爲正七品。
我設想把古碑缺字補上復原,碑文全文應是:“陳公諱蕃,字漢臣,卒于某子仲春初九日即當某日丁卯葬于瀧水縣,坐辛向乙,猶子季逞志。”其中第一個某字應爲天干中數,第二個某字尚待推敲。但碑文內容已十分清楚,該碑文簡潔明瞭,樸素,有幾點可提出來大家研究。(一)碑刻字體大,碑粗厚,非是一般人所能樹此碑的,可猜想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二)從碑文中“葬于瀧水縣”句看,墓主人似將官,不是瀧水縣人士;(三)立碑人稱猶子,應是墓主人的近親侄兒,據此,墓主人是否當地人士又值得推敲;(四)古碑所處的位置曾爲當地生産隊倉庫和曬地,已無封土堆于其上,其碑是否移動過?尚待查證。
隋朝歷史僅三十八年,它對唐以及後來元、明、清的政治、經濟與生産發展均産生極大的影響,其歷史地位與秦朝對漢代的强盛産生的影響差不多。目前廣東發現的隋墓不多,只見于韶關地區一帶,廣州出土過《寧越郡欽江縣正主義大夫之碑》,但至今廣州還未發現過隋墓。因此,太平傍城崗古碑的考證和考古發掘,其意義十分重大,相信不久將來,考古成果將會揭示這個謎一樣的古碑。
羅定歷史遺迹遺址一覽
遺址:瀧州城遺址、開陽縣治所遺址、建水縣遺址、羅定州城(瀧水縣城)遺址、羅鏡所城遺址、分界鎮金田爐下自然村冶鐵遺址、船步鐵爐村冶鐵遺址、羅平鎮營下村冶鐵遺址、太平天國淩十八抗清羅鏡戰役遺址、龍灣制藍工場遺址、新榕制藍工場遺址、大芒山瑤族居住遺址、羅罅崗、李屋頂、牧牛河、舊縣頂、鯉魚崗、長崗等山崗遺址、東周時期百粵先民村落羅罅崗遺址、加益鎮的大芒山“十二路火灶”的明、清時期瑤民村落遺址、羅平鎮東岸山崗春秋戰國時期百粵先民活動遺址、泗綸鎮天堂項明、清時期盤姓瑤族先民村落遺址、雲蓋頂明、清時期“過山瑤”村落遺址、生江瓷窑遺址、開陽縣學宮遺址、分界劉三姐歌墟遺址、蘋塘下山洞遺址。
古塔:三元塔、文峰塔。
古井:雲龍書院井、羅鏡大井、羅鏡區壽年故居前大井、道前井、淩十八投井徇難井。
古城堡:大邏堡、潭白故城、建水故城、羅定古城墻。
名人故居:蔡廷鍇將軍故居、譚冬菁故居、林一元故居、歐壽年故居、擷園、葉少泉故居、彭佐熙故居、陳章故居、沈光漢故居、王作華故居。
古民居(圍屋、蚝殼屋): 南九座屋、金鶏大垌八角樓、大夫第、樓脚、十鑊耳屋、梁家莊園、藍村九座屋、羅鏡十二座、平西竹圍辛就和、泗綸青桐黃姓大屋、陳福初樓。
古橋:金鶏石硤坡拱橋、嶺拱橋、西岸橋、鯉魚橋、牛崗石橋、周沙橋。
古祠堂:譚禦史壽海公祠、興濂書院(陳家祠)、古模陳公祠、剌史祠、譚祝黃氏宗祠、三達祠、平田古祠、 感黃氏宗祠、山田陳氏宗祠、赤坭陳氏宗祠、羅鏡葉氏宗祠、岡頭水賢良書院。
書院:羅定學宮、菁莪書院、羅西書院、譚祝黃氏私塾。
古墓:羅鏡南朝墓、雙東譚壽海墓、附城蛇塘譚寶川墓、張廣揚、張昌墓、傍城岡古墓。
坊表碑刻(牌坊、碑版、石刻):駙台翁氏牌坊、羅鏡陳氏節烈坊、蓮花石雕、石人、三都水路船漿碑、粵軍第三師羅鏡戰役陣亡將士墓碑、會館章程、街巷挑擔會館通議、龍龕道場銘。
“越南國王”小考
舊《羅定市志》裏有關“越南國王”的記載:“阮福說,越南國王,越南舊爲中國藩屬,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法人侵其國土,王入朝請援,清廷出師與法人戰,初,清兵屢敗,嗣將士奮勇殺敵才戰勝而和議成,越南改隸法國。時王無所歸,往依兩廣總督張之洞,十四年(公元1888年),之洞以羅定地僻民醇,置王于此,王遂與從臣魏克喬、宋維新等十餘人,徙居州城北關廟,政府令桂稅局月送旅費銀五百兩,王等出入起居尚行君臣禮,月朔朝賀,每逢慶典,用紙裝成龍殿,禦臨群衆,慶祝如故。王年近六旬,精神矍鑠,狀貌魁梧奇偉,隆准大耳,雙手垂膝,失國播遷之感往往于吟咏發之。其寓所門聯雲:野城高興何如謝,陋巷清風願願學顔。十七年(1891年)徙連州。
其作有流寓詩:
流落瀧江近兩秋,而今剃發已髯頭;
英宗返國成虛願,劉表依人乏遠謀。
梟獍殘城餘瓦礫,蛟龍失水懶遨游;
倘非誤聽和戎策,振作精神再補甌。”
此外,他的從臣亦有賦詩,在金公廟內亦有他君臣之詩句,均見于舊《羅定市志》。
他寓居羅定的時間至今已有九十餘年,非百老老人不能目睹其人,他寓居的北關廟亦已拆改小學,有關他的材料,僅爲傳聞。
從他所作的詩句來看,這個有家歸不得的“流亡皇帝”,常常借詩意抒發他憂國憂民之感情。他借用了中國人物的典故故事,來比喻他的不幸遭遇和複國决心。他門聯裏的“謝”和“顔”是指晋人謝安、謝玄和孔子的學生顔回。
謝安,晋陽夏人,字安石。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隱居東山,以妓相隨,從人爲語曰:“安石不出,如蒼生何年?”四十餘始出,爲桓溫司馬,與其侄謝玄,以八千精銳破苻堅八萬雄兵于淝水,一戰,晋朝江山得救。顔回,孔子的弟子,居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年二十九,發盡白。其流寓詩裏提到的英宗是指明朝英宗朱祈鎮(公元1436年——1449年正統)(公元1457年——1464年天順)。我國歷史上有三個英宗,宋英宗趙曙(公元1064年——1067年),元英宗碩德八刺(公元1321年——1323年),而以明英宗朱祈鎮與詩的內容相符。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刺也先入侵,英宗親率師禦敵,著其弟郕王祈鈺留守京師,八月,英宗到了大同,回師至懷來縣土木堡,也先發兵襲擊,英宗被俘,文武百官隨員大多死難。郕王監國,九月遂即帝位,尊英宗爲太上皇。公元1457年,英宗復辟改元天順,殺于謙等,廢景帝爲郕王。劉表,三國人,擁荊州,鎮九郡,兵强糧足,劉備往依,後來把荊州托會劉備。此外,歷史上有王粲依劉(表)的故事,謂“事其于賓主,不得爲美事也”。這裏的意思是寄人籬下。這艱難的處境是不大好受的。
舊《羅定市志》記阮福說在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入中國,而到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才被張之洞安置于羅定,後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再從羅定徙往連州。此間,1885年——1888年有三年,他的行踪未有記。張之洞任兩廣總督的時間是1884年(光緒十年)8月28日至1889年(光緒十五年)8月8日,其時間也相符。
但據查《越南近代史》和《中外歷史年表》,發現當中出入很大。首先,從1848年阮氏翼宗福時嗣德元年開始到1888年11月,越南鹹宜帝被法俘獲,後被流放非洲,前後四十餘年,在越南曆呀上幷沒有叫阮福說的國王。我們把這期間的越南國王,姓名、帝號列于後:
1848年——1883年
阮福時,翼宗,嗣德帝,1883年6月死。
1883年
阮應禛,翼宗弟之子,育德帝,三天即廢。
阮洪佚,翼宗弟協和帝,十月被殺。
阮福昊,簡宗,堅國公洪侅子。
1884年
阮福明,簡宗弟,咸宜帝。
1885年,法與親法派大臣立堅國公洪侅長子阮福升,號景宗。
1885年鹹宜帝被迫出走河靜一帶,號召勤王。直到1888年11月,鹹宜帝被法軍俘獲,流放于非洲阿爾及利亞,後客死非洲。這裏,簡宗、鹹宜帝、景宗都是史弟關係,與阮福說流寓詩所述內容相近。那末阮福說的“說”是否是因音譯不准而誤讀呢?查越南國王請援于中國的有嗣德帝(1883年)、協和帝(1883年)、鹹宜帝(1885年),那阮福說是否就是鹹宜帝,而留在國內的是“鹹宜帝”的替身?似不可能。因爲鹹宜帝在河靜一帶堅持抗法鬥爭三年多,如果鹹宜帝不親臨抗法前綫,就沒有號召力。據此,我認爲,流寓于羅寂靜的阮福說幷非越南國王,而是王族,從他年近六旬,德高望重,幷且帶有隨員的情形看,他即是鹹宜帝之父親或王叔。他曾被往中國請救兵,而後來流亡于中國。此說是否成立,有待今後作進一步考證。
廣東榕樹王
在羅定市加益鎮石頭村河壩寨有一棵17人才能合抱的大榕樹,是廣東單枝第一大榕樹,因此被人稱爲 “廣東榕樹王”。
這棵大榕樹離村寨約三四百米,像一座小山丘,站在榕樹底下,濃蔭蔽日,凉意頓生。只見巨大的主幹上生出9根枝幹向四面八方伸展開來,就像9條游龍一般(見小圖),蘊涵著强大的生命力,最粗的枝幹估計要四五人才能合抱,最小的枝幹也要兩人才能合抱。主幹上有個巨大的樹洞,洞口之大,如一頭大象。
一位年過六旬的村民說,據他目測,這棵“榕樹王”樹高超過30米、占地面積近十畝。當年他的爺爺也不知道這棵榕樹的樹齡有多大,有的人說有500年,有的說800年,目前還無人來考證。
前些時候有不少游客出于好奇,嘗試著合抱大樹,結果需17人才能合抱。
“榕樹王”附近還長著幾棵榕樹,雖然與“榕樹王”相比小了很多,但樹幹也要六七個人才能合抱。
羅定深藏大瀑布
在羅定龍灣旅游區內瀑布大小兼備,形態各异,其中東側峽谷內有一道落差近300米的瀑布猶如天河傾瀉而下,蔚爲壯觀,這處瀑布目前尚未有人精確測量過其落差,與增城新近發現的瀑布落差誰更大還無法斷定。
另外,在南部峽谷內有數百條大小瀑布,自山頂至山脚連綿不絕,瀑底積水成潭,瀑潭相隨,景區內有蠑螈等珍稀生物。
Mar 8th, '12, 23:38
瑤民劉第三起義
明代的廣東羅旁山區,是西江瑤族主要的聚居地,其地東與新興縣接壤,南連陽春,西抵廣西郁林,岑溪,北臨西江與肇慶,封川,梧州等地相連,是當時兩廣水路的交通要道。從元末起,羅旁山瑤民就不斷起來反抗封建壓迫。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瀧水縣(今羅定)瑤人劉第三率領羅旁山瑤民反抗元朝統治,揭開了羅旁山瑤民起義鬥爭的序幕。此後的二百餘年間,西江流域瑤民與封建明王朝又展開了持久的浴血奮戰,起義鬥爭一直沒有間斷和停息過。
清康熙金光祖《廣東通志》卷二十九載:“(明)洪武十二年(1389年),瀧水縣(今羅定市境)瑤人劉第三者,自元末爲害,已非一日,是年複聚衆寇掠,朝廷命指揮劉備討平之。”劉備官兵進入瀧水瑤山,“焚山搗穴”大肆摧毀瑤山瑤寨,堅持了十餘年的羅旁山瑤民起義,暫時走向了低潮,但西江流域其他地區的瑤山仍堅持與明王朝封建統治繼續抗衡。
羅旁瑤事件
宋以後,湖南五溪瑤南遷,進入西江雲開山脉和雲霧山脉居住,兩山之間的瀧水古縣亦處于瑤族社會範疇。自明以來瑤漢兩族之間經常發生摩擦乃至釀成更大的民族矛盾,以羅旁爲中心的瑤民多次發生反抗漢人的起義,攻城奪地,甚至攔截西江過往的商船,到明萬曆四年,明政權派淩雲翼督領十路大軍,從東西兩翼開進大雲山和雲霧大山,將瑤人趕出家園,這就是歷史上大征羅旁瑤事件。
此役後,明政權將瀧水縣升格爲羅定直隸州,東面設東安縣(今雲浮),西面設西寧縣(今郁南),歸羅定州管轄(意思爲:羅旁已經平定,東西山也得到了安寧),此後,實行了長達百年的軍事管制,由中央直接派出欽差整飭兵備道作爲州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治理新建制的一州兩縣,“三羅”名稱由此而來。
南粵洪兵之淩十八堅守羅鏡之役
淩十八乃于七月十一日(1851年8月7日)攻下羅鏡,打開出梧州或上湖南的通道,是志在會師。後被圍羅鏡,乃圖固守,仍舊念念不忘“廣西兄弟前來救援”。“常存抱柱信”的兒女感情,豈能望其項背?
淩十八攻克羅鏡才四天(七月十五日),兩廣總督徐廣縉就率兵到達高州城,派巡道宗元醇帶兵到信宜,設立西路大營,截斷義軍回信宜之路,開始進攻羅鏡圩;不久,新會參將衛佐邦部扼守大鑼營要隘,清軍在太平圩設東路大營,對羅鏡形成合圍。淩十八進退不得,便設防堅守。他憑險構築三層防禦工事:第一層,外圍修築堅固土城20多華里,後築炮樓、炮臺。第二層,在土城與圩之間的山林、水田、開闊地中間築大小炮臺,挖陷坑、陷阱,樹林中、墻邊均羅列炮位,縱橫呼應;炮臺前、各炮之間各有陷坑。第三層,圩內又分裏、中、外三層:外層是在圩外設置陷坑、陷阱;中層環圩開濠,濠內伏設大炮;圩內用磚堵住西圩大街口,惟留東圩出入,街口也坑塹重重,可通城內的入口設置炮臺,遍地暗布竹釘、竹簽,遮上浮土。同時,開倉濟貧,發動群衆參軍,自製火藥,廣儲糧食。
八月初十(9月5日)後,徐廣縉從全省調來兵勇萬名、民團二千多人,大炮多尊,反復進攻羅鏡,均無法越雷池一步;高廉巡道宗元醇到水擺督戰,“連戰亦無功”;制禾草牌抵禦義軍大炮,義軍縱火燒死清軍很多。年底,徐廣縉親到信宜指揮,在羅鏡圩外挖濠、築墻、濠內灌水,想把義軍困死。淩十八誘敵攻打西圩,伏炮殺清軍百餘名。二月十八日(1852年4月7日),夜半,淩十八奇襲敵營,殺死素稱“膽勇爲一軍冠”的黃岡都司饒成龍,砍傷把總數人,斬清軍百餘人。官軍連戰皆敗。宗元醇多次想遁逃離陣,都因徐廣縉在城而未敢成行。三月廿四日(5月12日),起義軍計誘敵人深入東圩而全殲之,斬守備鐘慶瑞。徐廣縉惱羞成怒,殺了兩個千總,把另兩個千總枷號示衆後流放。徐調高州鎮總兵福興來攻,連攻十餘日,均被起義軍擊退。咸豐皇帝哀嘆:“朕寢饋之不安矣!”
咸豐二年五月初一日(1852年6月18日),廣東巡撫葉名琛到羅定督戰,斷絕淩十八義軍糧草,迫使義軍采食野草、樹葉,餓死者衆。六月初四(7月20日)、初八日,清軍兩次攻鬼子墊炮臺和火藥庫,淩二十八傷腿。在饑腸轆轆、主將受傷的危境中,起義軍鬥志旺盛;誦經之聲,猶聞于敵營,葉名琛吃驚不已。六月十二日(7月28日),清軍傾巢分三路,每路各分三層五隊猛撲羅鏡圩。此時,起義軍剩下不過百人,彈盡糧絕,饑餓難忍,仍盡最後一點力氣,與敵肉搏,傷斃清軍337人。最後全軍壯烈犧牲。徐廣縉等的奏摺,也說義軍“視死如歸”,“堅忍信從”,光緒《信宜縣志》說“其黨數千人,竟相從餓死而不變”。真是農民起義史的光輝篇章。
淩十八一家,他本人和淩二十、淩二十四均爲保衛羅鏡圩而英勇戰死,淩玉超、淩二十八和淩十八的妻子在戰鬥中被俘犧牲。
羅定空降戰役
1945年春天,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戰事節節勝利。三月攻占琉球島,距離東京只有440海裏。中國軍隊也于4月27日發動了湘粵桂總反擊戰,至7月24日即連續收復了南寧、柳州、桂林重鎮。日寇連忙收縮兵力,命令其在廣東的部隊迅速向北撤退。
7月30日,日軍130師團12000餘人,由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啓程,星夜向羅定機場開進,妄圖由此空運與其華中部隊靠攏。在昆明,成立不久的中國陸軍突擊總隊司令部,命令上校張博(福建邵武人,黃埔八期畢業)立即率領從印度密支那基地受訓歸來的第一傘兵突擊大隊奪取機場,截斷敵人空中逃路。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傘兵空降作戰。淩晨3時,張博率隊登上7架運輸機,在馬達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驀地升上了夜空。機群飛抵羅定機場上空,600健兒借助黎明前的黑暗,魚貫躍出機艙,直到快近地面方才張傘。他們以猛烈的火力,將守備日軍全部肅清,然後迅速搶占指揮塔、機庫。
奪占了機場,張博立即命令炸毀跑道、油庫,然後利用機場崇山峻嶺、河流環繞的有利地形。迅速搶修陣地,埋設地雷,將日寇第130師團堵在山外。
從7月底至8月12日,他們與日寇130師團大戰旬日,斃敵1000多人。在短兵相接的格鬥時,張博親自手刃一名鬼子中佐大隊長。可是,他們却爲20倍于我之敵團團圍困,張博膝蓋中彈受傷,仍英勇指揮,奮力殺敵。
1945年8月13日,戰場忽然寂靜,迎面的敵兵展現出一片白旗。張博以爲日寇在招降,他下令戰士們各寫遺書與家人話永別。正當大夥慷慨悲歌之際,無綫電傳來大好訊息:“日本向盟國無條件投降了!”
滿身血污、疲累不堪的張博,奉命莊嚴宣布:“我代表中國軍隊,正式接受了130師團的投降……”
數天以後,在昆明住院養傷的張博,收到中國陸軍突擊總隊司令馬師恭的嘉獎令:“茲有本部第一大隊上校大隊長張博,于三十四年七月間率領第一、二、八、九、十隊參加湘粵桂總反攻,在廣東羅定機場與當面敵130師團血戰旬餘,被敵數度包圍夾擊,在戰况極呈惡烈之中,奮勇用命,機謀果敢,從容應戰,斃敵官兵千余員名,戰果輝煌,終能挽救危局,確保陣地,殊堪嘉獎……”
蔡廷鍇
蔡廷鍇(1892--1968)字賢初,廣東省羅定市人。1932年1月,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派兵來滬,幷進一步製造事端,甚至無理要求十九路軍撤退30公里。國民黨這政部長何應欽及張靜江先後勸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撤兵,蔡表示反對,認爲十九路軍駐地是中國領土,殊無撤退之理,我十九路軍守土有責,萬一日軍膽敢來犯,决定迎頭痛擊。1月23日,蔡與蔣光鼐在上海召開了十九路軍駐滬營以上幹部會議,决定抵抗日軍的各種部署。24日,蔡又至蘇州召開十九路軍駐蘇高級將領緊急會議,表明抗戰决心。雖然國民黨政府一再妥協退讓,日軍仍于1月28日夜悍然向閘北一帶進攻,十九路軍立即奮起抵抗,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
1月29日,蔣光鼐、蔡廷鍇等向全國發出通電,表示守土有責,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爲救國保家而抗日,雖犧牲至一卒一彈,絕不退縮。十九路軍全軍官兵在廣大群衆的鼓舞、支援下,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堅守陣地,不斷擊退日軍的猖狂進攻。蔡以大無畏的膽略,在槍林彈雨中親臨前綫督戰,激勵士氣。當時敵我兵力懸殊,十九路軍全軍約三萬人,加上2月中旬來援的張治中第八軍,計共只有4萬多人。日方經不斷增兵約七八萬人,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飛機、戰艦。但十九路軍從1月28日至3月1日堅守上海,憑著民族精神,與敵血戰33天,前仆後繼,死傷約萬人,經歷了閘北巷戰、吳淞要塞戰鬥、八字橋戰鬥、蘊藻浜戰鬥、江灣與廟行戰鬥、瀏河戰鬥等戰役,使日本侵略軍受到重創,死傷萬餘名,四度更換指揮官。最後,由于國民黨政府堅持對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軍在太倉瀏河登陸,十九路軍被迫撤離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鍇、蔣光鼐等于3月2日通電全國,表示决本“彈盡卒盡”之旨,不與暴日共戴一天。日軍經過十九路軍嚴重打擊,侵占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經過英、美等國“調停”,中日雙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戰。5月5日,國民黨政府和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是我國對日作戰從未有過的大捷,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精神,譜寫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新篇章。蔡廷鍇由于指揮淞滬抗戰功勛卓著,被海內外譽爲“抗日名將”、“民族英雄”。
“七七事變”後,全國軍民奮起抗戰,蔡廷鍇愛國心切,趕抵南京共赴國難。但蔣介石僅委以軍委會特任參議官這一虛職。11月,蔡在南京被車撞傷,回羅定休養。1939年他先後出任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所部駐桂南、粵西。11月日軍在防城、龍門等地登陸,進攻南寧,蔡廷鍇調任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從年底至翌年初,在桂南會戰中,指揮桂南及廣東南路各部對敵作戰。7月,二十六集團軍改爲粵桂邊區總司令部,但所轄部隊皆調離,只剩些游擊隊,蔡成無兵司令,無法實現抗日抱負,乃于9月辭職。以後幾年,蔡以特任參議官虛職閑居桂林。1944年8月回歸羅定後,與譚啓秀等組織抗日游擊隊,打擊日軍。
抗戰勝利後,爲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和內戰政策,蔡與李濟深、何香凝、李章達等于1946年3月在廣州正正式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以實現革命三民主義,建立獨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國爲目標。
新中國成立後,蔡廷鍇當選第一、二、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還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二届中央常務委員、第三、四届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對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了很大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爲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幷前往朝鮮慰問中朝軍民。
1968年4月25日,蔡廷鍇在北京病逝。
羅定人民爲緬懷他的豐功偉績,造福桑梓,于一九八九年冬創辦廷鍇紀念中學。
區壽年
區壽年,字介眉,1902年生于廣東羅定市羅鏡。曾任廣東三水縣守備。
1932年1月28日,區壽年時任十九路軍七十八師師長,率部駐防在上海閘北、吳淞、南翔一綫。日軍大舉進攻時,區壽年指揮駐守閘北的全團官兵奮起反抗,打響了對日抗戰的第一槍。
1937年“八一三”第二次淞滬抗戰爆發時,區壽年時任十九路軍176師師長,率部開赴上海前綫,再次抗擊日寇。
受統帥部升任48軍軍長後,在大別山區建立抗日根據地,幷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配合對日作戰,最終爲蔣介石不容,被免去軍職。
區壽年的祖上曾有人中過武舉,後來家道中落,農民出身的他只讀了幾年私塾。17歲那年投奔蔡廷鍇的軍隊。那時候,區壽年叫蔡廷鍇做叔叔。
1932年1月,區壽年率部駐防在上海閘北、吳淞、南翔一綫。日軍在上海閘北挑起事端。1月25日,蔡廷鍇試探區壽年口風說:“中央决定對日和談退讓,如果不聽話就要換防,怎麽辦?”區壽年憤慨地表示:“如果真的要撤退,寧可不再做軍人,回家種紅薯好了!”
這場仗從1月28日深夜開始,一直打了33天。日軍狂言四個小時可以拿下,却三次換司令官,四次增兵,最多一次增至10萬人。
1942年,國民黨的戰地服務團中有的人宣傳抗日口號喊得太響,蔣介石便把這些人抓了起來。區壽年當時保釋了一些人,被蔣認爲是包庇縱容共産黨,處以撤職查辦,調去重慶陸軍大學特別班洗腦。
兩年後抗戰勝利,蔡廷鍇在香港創辦民主運動陣營,隱晦地問區壽年是否有意參與。區壽年時任第26集團軍副總司令,對蔡說:“我與你不同,你是名人,我是帶兵的,不懂搞政治,幫不上忙。不如我留在軍隊,你隨時調遣我,這樣我還可以掌握住一支部隊來幫你。”就這樣,他從此失去了加入民主革命陣營的機會。
區壽年爲人風趣幽默,喜歡下棋喝酒,在軍隊中尤其愛騎馬。他主張做人要有骨氣。
沈亦樵
沈亦樵身高一米七八,十分善戰,也相當牛氣,常對兒子說:“沒有國就沒有家”,幷隨時準備在戰爭中犧牲。
沈亦樵十多歲便主動參軍打仗,當年十九路軍六十師軍需處長沈鎮源見他年紀太小勸他回去,他一臉傲氣說:“我就要去,我不怕死!”
二十多歲時參加抗戰的沈亦樵,與其他敢死隊員輪流晚上襲擊日軍。他與敵人展開面對面的肉搏戰時,常置身槍林彈雨間,却每每逃過凶險。沈亦樵總是沖上前去不怕死,反而連傷都沒受過。有一次,他背著一頂家鄉用竹織成後塗上桐油的桐鼓帽去打仗,打完後回來發現帽子上‘十九路軍’的‘九’字被子彈打到爛了,但他却全然不知,非常好命。
沈亦樵三十多歲時,升任十九路軍某軍團長。
“文革”時期,沈亦樵被抓去游街時問到:“你打仗時殺過多少人?”他抬起頭,義正辭嚴地答:“不計其數!”
“文革”後,關于他的生平資料全部燒毀,連一張照片都沒留下。
Mar 8th, '12, 23:39
羅定雲浮鬱南一帶支那明朝嗰陣叫做羅旁,後嚟支那明政權鎮壓羅旁瑤民嘅作反,先將羅旁改名做羅定,雲浮一帶喺羅旁東邊,叫東安,鬱南一帶喺羅旁西邊,叫西寧。羅定東安東安集埋一齊搞咗個羅定州,所以羅定雲浮鬱南泛稱「三羅」。呢三個縣歷史淵源深厚,人文同脈。
Powered by phpBB © phpBB Group.
phpBB Mobile / SEO by Arto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