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1st, '12, 18:55
基督教的传播以及对岭南历史文化的影响
2011-02-28
摘 要:岭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基督教作为如今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宗教在岭南地区有着较为悠久的传播历史并对该地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地区的人民对其态度由冲突抵制转变为理性选择拒绝或接受。这一转变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基督教的传播促进了岭南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让这一地区人们的思想更具世界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基督教,岭南历史文化,传播,影响
岭南古称岭表、岭外,是指中国五岭以南,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等在内的广泛地区。五岭(亦称南岭)山脉位于今广东省北部和湖南、江西两省之间以及广西的东北部。《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今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后,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五岭不单是指五个岭名,也包括穿越南岭的五条通道。
这一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是从此地登陆的,特别是近代以来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更是开风气之先。大致说来,岭南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杂交”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源头:一是古代百越族,即当地土著居民创造的原生态文化,这个源头在今天还可依稀见到。第二个源头就是中原文化的决定性影响,由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移民所形成,这是我们今天所说岭南文化的根源和主体部分,岭南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这里。第三个源头,就是来自西洋、南洋,甚至包括非洲、美洲等地的异域文化影响。(1)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异域文化因素,成为岭南文化的有机构成。这是决定岭南文化鲜明个性的重要因素。
一、基督教在岭南的传播
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上,曾经有过4次高潮。(2)唐、元两代基督教一直未能像佛教那样立足于中国,根本原因在于它对中国本土文化缺乏理解和关注。明末天主教第3次登陆中国时,显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1583年利玛窦在肇庆传教时,学汉语,习儒典,著书制图介绍中国,改罗马计时制为中国干支计时制,这一系列举措有力推进了基督教在华传播,并成为后继来华耶稣会士所共同遵循的“利玛窦规矩”。但罗马教廷于1704年颁布禁约,严禁教民祭孔祭祖,从而引发清廷与基督教的礼仪之争,由康熙帝颁布的禁教政策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这再次充分说明,只有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基督教,才会为国家权力和民众阶层所接纳。鸦片战争之后,清廷“驰禁”基督教,基督教迎来了第4个发展高潮。
文化冲突是外来文化进驻之初与本土文化不可避免的碰撞。鸦片战争之后, 基督教在广东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教案冲突也频频发生。据统计,1860-1899年间广东共发生教91起(3)居全国前列虽然战争、政治等因素无疑是教案发生的主要推动力,但广东教案的频发及其分布也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广东北靠南岭山脉,南向大海,陆地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一方面,岭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耕地,以及历史上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不断吸引中原移民大批南下;唐代以后海上交通的兴盛又促进了广东对外贸易的繁荣。原生的南越文化、 移入的中原文化以及海外文化交织在一起,使得广东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聚合体。文化多元性造就了广东人宽容大度的性格特点。因此,在鸦片战争之前,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4)基督教初传广东并没有遇到过多的抵抗。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广东人性格向来不畏强权势力。鸦片战争后,随着殖民侵略的加深,恰恰是与外来势力最为直接的接触,使民众对传教士产生了强烈的憎恶情绪,于是对其抗击力度也极大。因而,19世纪下半叶的广东教案,尤其在中法战争之后,出现了爆发性增长的态势。
表 1 广东各民系地区暴力教案&数量 ( 1842- 1912)
Tab.1 The amount of the violent Christianity cases in the areas of ethnic groups in Guangdong (1842-1912)
广府地区 福佬地区 客家地区 广东全省暴力教案
总量 /宗 28 11 18 57
每百起教案中暴力
案件数 /宗 58 42 64 56
如果说19世纪的外国传教士还试图以基督教取代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那么进入二十世纪,他们已经意识到中国福音之传播,端赖中国人本身的工作,非外人所能代庖!(5)由此,华人教会迅速成长起来。在礼拜仪制上,他们采取了传道人无须按立、守圣餐时以手掰饼等本土改良方式,祷文、赞美诗和歌曲也改由中国信徒编写,受到各地信徒的拥护(6)。同时,教会的联合事业也得到大发展。1913年,由16个广东公会联合组建的广东基督教协进会成立,其宗旨是促进教会联合和本色化,实行自传、自养、自治方针。1920年代的广东基督教本色化运动正是在其推动下掀起的。
二、基督教在岭南地区被接受及原因
随着基督教顺应历史潮流的本土化改进,岭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接受了基督教。不同于佛教的传入是从底层人民开始,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上层人物的教化。利玛窦在向清王朝的官员和达官贵族介绍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在向他们传播天主教。著名学者徐光启以及多位皇妃都在他的影响下受洗成为基督徒。利玛窦在澳门、肇庆和韶关等岭南地区就有较长时间的停留,给当地带来了上帝的福音和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
人们加入基督教的动因有多种。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生活艰苦,因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带着各自不同的动机和目的参加教会。有的是借入教祈望改善自己坎坷的命运;有的入教是希望获得教会的一些慈善物质的救济;有的是为了寻求西方宗教势力的保护而达到自己政治、经济目的等。基督教的传入也有利于该地区向外的发展和外界对其的关注。
下面举出一些例子:如建于1884年的江门葵尾街耶稣堂,由于宗族的干预,因此直到1895年,新吸收的教徒人数仅4人。但此后除农民之外,商人、医生、教师也陆续加入教会,到1911年新吸收教徒已达180人民国成立之后,广东许多政界名人也纷纷受洗,1912年广东官员中基督徒的比例甚至达到65 %(7)。福佬系的潮汕地区向来是海外华侨的主要源流地,早先移民海外的华侨回国后带来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其中包括基督教。一代代下南洋的潮汕人支持家乡的基督教发展,促进了基督教在该地区的传播。直至今日,就笔者所了解到潮汕地区的基督徒和教会数量在岭南地区属于前列。另外远离海洋的客家人虽然在历史上与基督教的冲突十分严重。强悍的宗族械斗之风往往使得弱民无所控诉,因相从习教。藉保护身家,而一旦入教之后,又始则假教士之势,萃聚逋逃,继而寻平常之仇,横起争讼,终且不逞之起,夺犯殴差,横行乡里!(8)。但正是这些住在偏远落后山区的客家人受传统儒家教育较少,他们中尤其是妇女更容易入教。客家重视宗族,一旦某一宗族上层人士入教,族人也多会皈依上帝。基督教能够给这些贫困的人们带来精神的依赖。在教徒村中,传统的宗族势力让位于教会,“伯公”的宗族领袖作用也随之丧失;村规民约由教约取而代之;村民部分生活也基督教化(9)。
三、基督教对岭南历史文化的影响
在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的时候,如上面说过的那样采取了“文化传教”的策略,耶稣会士们一方面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地介绍到中国来,另一方面极力将西方基督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取得中国人的信任和尊重,为其传教工作奠定基础。利玛窦展示或传播西方先进科技的宗旨是为了在中国立足,为传教布道铺平道路。他说:“任何人可能认为,伦理学、物理学和数学并不是我们传教工作的重点,这种认识说明他还不知道中国人的口味。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已经长期吞服了一剂药方很强的麻醉药,因此只有用科学知识唤醒他们。”(10)
3.1鸦片战争之前
由于清廷的禁教政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直接在中国传教收效甚微,故新教传教士也采取了“文化传教”的策略。其内容则主要集中在报刊、出版、教育和医学方面。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岭南地区创办的近代中外文报刊主要有:《蜜蜂华报》(A Abelhada China),《澳门钞报》(Gazeta de Macau),《广州记录报》(Canton Register),《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等等。另外在医学领域,现代西医传入中国是从种牛痘开始的。1805年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医生Alexander Pearson在澳门和广州为中国儿童接种牛痘并撰写了《种痘奇法详悉》。1838年2月,伯驾、郭雷枢、裨治文等人发起成立了 “中华医药传教会”。从传播文化知识方面看,教育史最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的,而且教育可以从幼童入手,培养出一批“上达朝廷,下达草野”,英国中国今后发展的“英杰”。(11)在中国本土实施近代西式教育则始于传教士在家中举办的幼童读书班,中国近代思想家容闳就曾在一个传教士办的读书班学习。他写道:“1835年,随父至澳门,入古夫人所设西塾……”(12)1835年“马礼逊教育会”在广州建立并声称成立这个组织的目的是“在中国开办学校并供给经费,教本地人英语、西学和基督教义”。(13)
3.2门户开放后
随着《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条约的签订,岭南虽然不再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唯一门户,但由于香港的被割占和鸦片战争之前的基础,岭南仍然成为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重要地区。由于外国人的大量涌入出版刊物从1843至1860年,传教士在香港共出版中文书刊60种,其中纯属宗教宣传品的有37种,属于教科书、字典、杂志和介绍西方文化的出版物有23种。(14)鸦片战争后,在“中华药学传教会”的推动下,西医学更大规模的影响岭南,当时传教士从事的医学活动,主要有西医书籍的编译出版、医院的建立和医学教育的推行。在译述、编写和出版西医书籍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主要有英国传教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和美国传教医生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他们主要著作有《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和《妇婴新说》等。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叶,由基督教中华医药传教会资助或开设的医院诊所有40多所,如:香港医院,惠爱医院,博济医院,高德医院,夏葛妇孺医院,柔济医院等。
除了这些文化方面的影响,基督教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梁廷木冄的《耶稣教难入中国说》认为基督教在西方乃是“善其所善”,即按其所拟之说“行善、求福”与佛教和中国儒家有相同之处。但通过一系列阐述说明“基督教难入中国”的结论。洪秀全的天平天国起义和试图以基督精神改造中国的洪仁玕等岭南下层人士不同程度低接受了基督教的影响。中国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如丁日昌、郑观应、王韬、容闳。康有为、梁启超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学,他们对于基督教有了新的认识有些甚至皈依基督教。其中最著名的基督徒是“国父”孙中山。孙中山在1925年病笃之际,对亲友说:“我本基督教徒,与魔鬼奋斗四十余年,尔等亦要如是奋斗,更当信上帝。”(15)他早在1883年在香港纲纪慎会唐,受洗入教改名日新。他曾在演讲中多次说到“国家政治之进行,全赖宗教以补助其所不及,盖宗教富于道德故也。”“宗教之所以能够感化人的道理,便是在他们有一种主义,令人信仰。”(16)
四、小结
宗教是人们的信仰,或者说是一种精神寄托。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缺乏信仰,失去了对未来的奋斗精神。从这一角度来看有一种信仰并非坏事。我们客观来看待基督教的传播对岭南地区的影响,有益也有弊,其中的平衡点就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把握。了解宗教的发展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知晓它们的教义,对我们与外界的交流更有帮助。岭南的人们正是这一方面的优秀实践者。
Tab1:摘自薛熙明,魏雷《广东基督教文化与岭南文化之整合研究》,《热带地理》
2008年1月第28卷第1期
(1)刘斯奋,谭运长《岭南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哪里》,《岭南文化: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2)赵春晨,雷雨田,何大进《基督教与近代岭南文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
(3)徐映奇,近代广东基督教教案成因述略[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12) :12 -17.
(4)[清]梁启超,戊戌政变记[O] ,北京:中华书局,1937:299 .
(5)李志刚,香港基督教会史研究[M ].香港:道声出版社,1987 :70 .
(6)同(2)
(7)同(2)
(8)[清]徐赓陛,不自慊斋浸存:卷五[O] .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95 .
(9)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8.
(10)利玛窦:《16世纪的中国——利玛窦1583至1610年日记》,(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journals of Matthew Ricci,1583-1610,Translated from the Latin by Louis .J. Gallagher, S. J. New York ,1953)第325-327页
(11)《中西教会报》,1897年8月,第3卷第32期,第3-4页
(12)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13)赖德烈:《早期中美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5页
(14)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157
(15)《近代稗海》第1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2页。
(16)《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