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姐旦 珠村乞巧風俗
七娘会 姑娘们凑钱集资组成“七娘会”,七夕前三四个月,“七姐会”就开始筹备过节所需要的用品。姑娘们用彩纸、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制作成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种精美细致的小工艺品。到了农历六月,还将谷种、绿豆放入瓷碗浸泡发芽,制作成作“拜仙禾”和“拜神菜”,供“摆七娘”用。
摆七娘 七月初六晚上,姑娘们各自在家门前或厅堂中摆设八仙桌,插上香烛,点起最好的檀香,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配上古董珍玩、鲜花时果和胭脂红粉一起摆设陈列,供人参观欣赏,这就是“摆七娘”。
睇七娘 从七月初六开始一连三晚,本地或四乡群众便前往姑娘们家里参观姑娘们的手艺,名曰:“睇七娘”。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体面。香雾缭绕中,男士们认真窥视各位姑娘的一举一动,有中意的便在日后托媒人去说亲。
拜七娘 初六至初七一连两晚,姑娘们靓妆艳服,焚香点烛,遥对星空跪拜,这便是“迎仙”。自三至五更,连拜七次,向织女祈求幸福美满,称为“拜仙”。
乞 巧 拜仙后,姑娘们手执彩线登上绣楼,对着月光将丝线穿过针孔,名曰:“乞巧”。连穿七枚孔者叫得巧,否则叫输巧。少女们在稀星朗月下,穿针引线暗卜未来。
-------------------------
在乞巧文化村珠村,有着一大批沉醉于乞巧的人,心灵手巧,能编善织,能描善绣,她们是乞巧婆婆、乞巧妈妈和乞巧女儿。乞巧婆婆是乞巧文化的根,她们个个年逾古稀,但人老心不老,依旧不断创作,不断创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乞巧婆婆的带领下,乞巧文化村乞巧人才辈出,一个个乞巧之家,乞巧小组,一对对乞巧母女、乞巧婆媳都活跃起来,之后又吸引了许多男士、以及许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汇成乞巧文化的洪流,成为乞巧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使者。
近年来,珠村直接参加乞巧工艺品制作的就有120多人,可以说她们是乞巧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因为,每一台七娘都有自己的主题,都涉及三四十人的、自成体系的组织思路,而就在这些思路中,蕴藏着传统、蕴含着文化、蕴沿着文脉,需要观者用心去品味。
珠村乞巧人才的统计数字表明这样一个事实,珠村每年的乞巧文化活动是以经济社为单位组织的。目前,珠村参与乞巧作品制作和摆展的队伍从三支发展到七支,分别是明德堂、梅隐潘公祠、以良潘公祠、七社和八社。事实上,在村民当中,蕴藏着大量的乞巧人才,只要经济社里有人牵头出来摆七娘,马上就会涌现出一大批乞巧人才的新面孔。或许这也表明,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心灵手巧是珠村女性们永远的追求。
-------------------------
三代乞巧之家
黄婆婆三代同堂,都是珠村乞巧的元老兼“发烧友”了。黄彩余回忆,她几岁10几岁时乞巧年年都摆,一般都在七夕前,提早一个月左右就开始动手做。
抗战时候,兵荒马乱,乞巧活动也停止了。解放初偶然还有摆一摆,但后来政治形势逼人,这一放,就到了20世纪90年代。那时生活的确好了,乡人生活富足,可政治的事还是不太敢提:封建迷信这帽子太沉重了。
1998年,昔日的乞姐黄彩余,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了。虽然年逾古稀,可少女时代关于乞巧的美好记忆仍然不能忘怀。村里几个同龄老婆婆一聊天,物质生活丰富,这传统也恢复恢复,让自己重温旧梦吧。她们就带着一些村民再次恢复传统的“摆七娘”。刚开始,是偷偷在家里摆的,大家暗中互相传递,看看摆了也没什么不妥,相约明年再摆。
黄彩余婆婆八十好几还宝刀未老
后来,黄婆婆的女儿潘映桃、儿媳罗玉婵也参加进来。这两位都是十分能干道的“巧姐”。到了第三年,罗玉婵就独自承担制作“芝麻香梅花”的重任了。一枝香往往做十来二十天才能完成。她们都是业余时间做的。黄婆婆们还改革粘贴的材料,以往用浆糊、胶水,后来发现易脱易发霉,就改用乳胶,还自己用糯米粉煮熟,成一个蛋形再捣烂做成。黄婆婆最擅长做七夕公仔人物。牛郎织女系列人物不在话下,白蛇传、四大美人、八仙贺寿、樊梨花与薛丁山、穆桂英、钟无艳、花木兰,等等,自己设计、裁剪、缝制、粘贴衣服道具,把各自的神采和故事情节都做出来了。黄婆婆受过教育,写得好字,许多七夕对联出自她的手。现在的乞巧工艺品比以前丰富得多了,除了大量以假乱真的花卉外,还有丁方不到一寸的钉金绣花裙褂,有一粒谷子般大小的各种绣花软缎高底鞋、平底鞋、拖鞋、凉鞋和五颜六色的袜子,有玲珑轻飘的罗帐、被单、窗帘、桌围,有指甲般大小的各种扇子、手帕,还有样式齐全的梳装用具,胭脂水粉,等等。广州博物馆等收藏了他们的乞巧作品。
罗玉婵的拿手戏“芝麻梅花香”
黄婆婆从开始就带了十多个“徒弟”,其中有她的孙女潘贵生。她做珠片花、做鹊桥、做凉亭,做得似模似样;最喜欢就是当仪式上的“玉女”。“乞巧节上,许多人来睇,都赞好嘢,这时最开心。”2005年第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礼拜七娘的仪式,一家人全都参加。她也成了继承乞巧文化的年轻一代。
-------------------------
四大乞巧元老
黄彩余、陈宝好、周文莲、谢惠琼是珠村乞巧四大元老。
珠村四大乞巧元老
黄婆婆一家是乞巧之家。76岁的陈婆婆其实也不相上下。她心广体胖,眼眸中时时刻刻散发着祖母般的温馨和关爱。制作七娘盆是她的拿手好戏。七娘盆就是大纸载成圆盘状,上面是七仙女日用穿戴的衣服鞋袜、针线剪刀、梳镜妆奁等等。制作考究的七娘盆,还有书、画、琴、棋、首饰及各种日用品,这是广州传统摆七娘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品。这种给织神七姐的纸衣纸品,是民间女子祈求得到高超裁缝技巧、美好幸福姻缘的载体,极具传统韵味。可以一只小手指套一个的小鞋子、小帽子,都摆在七娘桌前,到初八晚上连同七娘盘一起烧献给织女。
陈婆婆还特别爱花卉,善于制作五颜六色、精巧妙绝的各种花卉:牡丹、玖瑰、桃花、梅花、菊花,还有雪梨、杨桃、苹果、香蕉各式水果,藕、枣、茨、菱等时蔬果品。无论纸、米、松子、西米、通心粉等,都成为制作材料。此外还有彩绸、珠片、色纸、泥娃娃制作的“鹊桥相会”、“天庭仙女”;冬菇、花生、芝麻堆粘成的斋塔。看,陈婆婆又在祠堂与其他巧婆、巧姐一起,有说有笑围坐一起,制作各式乞巧工艺品了。
83岁的周婆婆看上去只有6、70,皮肤还白皙光滑。举止斯文得体,脸上总挂着和蔼然可亲的笑容。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文化很好体现在她身上.广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在她的少女时代,正是广绣业的繁荣埋藏,她潜心学习绣品技艺,练就了一双刺绣巧手,善于刺绣各种花卉。1998年,周婆婆用她那双巧手与其他婆婆一起,承托起摆七娘的传统。
20世纪50年代,广绣再次恢复,当时许多刺绣社在周边地区兴起。国营东圃刺绣社(珠村原属东圃镇)就是颇有规模的一间,在五六十年代十分活跃,它不单有自己的职工,还在辖内各村组织刺绣生产。目前活跃在珠村摆七娘舞台上的那些五六十岁巧手,年轻时几乎都受过它的影响,为它工作过。
与黄彩余一样年纪,也是76岁的谢惠琼秉性温柔,不多言。她还拖着一条长辫子,几十年如一日。谢婆婆脸上还挂着淡淡的微笑,她善于运用手边的各式材料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心灵手巧的形容对她很贴切。她也善长制作各种纸花、米花、珠花等。这里有一种蜡做的腊梅花,腊梅花制作非常讲究,首先要将蜡煮热熔化进行调色,白梅调白色,红梅调红色,然后用手细心地捏成一片片小于指甲的花瓣,再用细铁线小心翼翼地穿扎起来,捆绑在真的腊梅树枝上,成为一束束娇艳夺目的蜡梅花,完全可以假乱真。
这几位乞巧婆婆是珠村摆七娘的乞巧元老。她们共同恢复传统,包括传统仪式、制作有代表性的乞巧工艺品。在这些乞巧工艺品中,乞巧花是摆七娘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在一台七娘中,既是配角也是主角,这是因为七娘台上摆放的各种工艺品总有特定的含义。由各式公仔组成古代或现代历史故事、讴歌现代生活的脉胳。乞巧花则是为人物故事营造环境和制造氛围的。珠村巧婆巧姐们特别擅长制作乞巧花,这是她们的一项基本技术。制作乞巧花有稻米、麦粒、瓜子、芝麻、花生、红枣、橄榄、珠片、绒线、泡沫塑料等等数十种,都是代表材料,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可以说,凡是日常生活有的,想得到的她们都做得出来。
赶制纸花
特别要说的,就是婆婆们首创的“牌坊”。这是以珠村牌坊为蓝本创作的一件大型工艺品,这是珠村乞巧的象征之一,牌坊卷檐、彩塑、砖纹、柱础极尽精巧,上面还有对联,近年这座牌坊不断被省市区各级博物馆收藏,因此每年都要重新制作,得花费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当然,珠村的乞巧婆婆不止“四大天王”,珠村甚至成立了“乞巧婆婆工作室”,成员有王婆婆、秦婆婆、钟婆婆等四五十人之多。在她们的带领下,大批后生成了乞巧婶婶、乞巧姑娘,都进入这个圈子。
-------------------------
谢丽霞母子与“摆七娘”
与四大乞巧婆婆同名的,还有谢丽霞婆婆。
话说这谢丽霞是潘文治将军的侄媳。潘氏一门出了3位海军舰长、40多位海军将士,谢丽霞的儿子潘剑明就是他们的后人,作为珠村乞巧传承人,不能说与这些血缘没有关系。
谢婆婆与几位乞巧婆婆自发将珠村摆七娘恢复起来。谢婆婆自己经营服装配料,绸、布、珠将工艺品装饰得美轮美奂。她的七夕公仔极有特色:例如铁拐李,适当将葫芦放大到可以骑坐,夸张神态毕现。一个人物衣物布边、扁带、丝绒、到凤钗、环珮等全套“装备”一手一脚做得如此精细,让最巧的巧姐都叹为观止。她出外散步、看电视都一心想着乞巧,注意花草纹样;她又到外省浙江、福建等地,观摩当地手工艺,制作更加精巧。
谢婆婆(左一)和大家同心协力扎乞巧
谢婆婆的珠绣手艺更加引人入胜。在传统广绣中,一向以绒线绣作代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珠绣也成为广州工艺美术的一项代表。在东圃刺绣社带动下,珠村成长起了一大批珠绣好手,以谢婆婆等为代表的好手,将珠绣装饰变成现今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东西。在每年摆七娘的桌台上,珠绣的挂画、服装、瓜果工艺品都很普遍。谢婆婆擅长珠片花、珠仔花和珠绣装饰。而且从不计报酬。乞巧婆婆、乞姐的统一服装也是她的手笔。
除了传统题材,她还结合现实制作现代题材作品。她和潘剑明创作的《喝水不忘挖井人》、《航天火箭扬国威》获“第四届广州文艺奖”二等奖。2004年1月,珠村乞巧微型工艺品首次获得这种殊荣,接受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奖赏。
向台湾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毕女士赠送乞巧公仔
潘剑明是珠村乞巧文化的最初组织人和大力推广者。他是土生土长的珠村人,从小耳濡目染,乞巧文化、龙舟文化、潘文治故事样样入心。他也是优秀民间艺术和民间风俗的热心传承者。上世纪90年代末,珠村摆七娘活动自发恢复,那时真是还是整天提心吊胆,关在家里偷偷自己摆,自已欣赏。因为怕别人说“搞封建迷信”,在祠堂里摆也是关了大门的。直到2001年,潘剑明请来了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妇女们才敢当众在街头帖出大红纸进行筹款,要摆“大七娘”,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可参与。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及广州羊城诗社百多人在七夕这天进入珠村,作画赋诗,给了最大肯定和支持。广州近代史博物馆也到珠村录像。2003年,珠村乞巧摆进广州,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与荔湾区文物管理所在荔湾区仁威庙举办长达一个月的“乞巧民间工艺展览”,传媒和市民广泛关注。广州博物馆还收藏了一台“七娘”。2003年,天河区政协主席带着全体政协委员到珠村观赏乞巧,珠村乞巧在珠村人的努力下,逐步成为天河区和广州市的一个文化亮点。
为天河区“世界文化遗产日”活动讲解乞巧工艺
潘剑明一如既往,经常牺牲私人时间、出资出力义务跑策划、宣传、联络,为珠村乞巧文化的传播洒下了大量的心血汗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潘剑明对本土文化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热情,不计得失,真诚付出,对乞巧、龙舟、舞狮,他都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多年来,在报幕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堪称本土文化大全。在广州乞巧文化节筹备和举办期间,他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图片,并对珠村的年轻人进行乞巧文化培训。乞巧节宣传期间,他把自己的私车提供出来,并心甘情愿当司机,经常一身大汗接着一身大汗,带着一帮年轻人满广州市到处跑。他为前来参观的群众讲解摆七娘的文化典故,不断拍下照片和录像,作为资料保存了提供出来 。他让人感到,珠村人就是这么实在、这么可爱。他也被选为政协天河区特约委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为广州乞巧文化节讲解
潘剑明说,珠村的七夕乞巧文化历史悠久,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在乞巧活动中断了几十年后,珠村的一群老婆婆热心地带领大家把它恢复了,表明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有强烈的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作为一个珠村人,我感到自豪和骄傲。我觉得我们这辈人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就是有责任有义务去继承和传承,把乞巧精神、乞巧文化、乞巧艺术发扬光大,使更多的群众都自觉地参与到中国的民俗文化中来,感受中华民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年轻一辈更爱家乡、爱国家。有诗为证:
志同道合乞巧人,不为钱来不为名;
只为岭南传瑰宝,精编巧砌出精品。
-------------------------
點擊下低嘅鏈接,可以睇到本帖所屬圖片同下載到本帖所屬附件。
https://skydrive.live.com/?cid=5f83f05d ... 002%211326https://skydrive.live.com/?cid=5f83f05d ... 002%211356
- Attachments
-

- 20100722025859251.jpg (77.86 KiB) Viewed 121 times
-

- 20100722030049482.jpg (73.86 KiB) Viewed 121 times
-

- 20100722030220312.jpg (70.28 KiB) Viewed 121 times
-

- 20100722030332655.jpg (44.74 KiB) Viewed 121 times
-

- 20100722030615568.jpg (47.92 KiB) Viewed 121 times
-

- 20100722031312971.jpg (74 KiB) Viewed 121 times
-

- 20100722032110401.jpg (29.62 KiB) Viewed 121 times
-

- 20100722034332636.jpg (51.28 KiB) Viewed 121 times
-

- 20100722034725593.jpg (28.93 KiB) Viewed 121 times
-

- 20100722035055645.jpg (31.19 KiB) Viewed 121 times
-

- 20100722035321626.jpg (34.71 KiB) Viewed 121 tim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