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
廣州市風光
簡稱 穗
別稱 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
舊稱 番禺、南海、楚庭、南武城
廣州市在中國的位置圖
概覽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省 廣東省
行政區類型 省會、地級市、副省級城市
行政區劃代碼 440100
下級行政區 10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
建城時間 前214年
現任市長 萬慶良
現任市委書記 張廣寧
政府駐地 越秀區
地理
中心坐標 23°07′43.662″N 113°15′32.3136″E / 23.128795°N 113.258976°E
總面積 7434.4平方公里
- 市區 3843.43平方公里
海拔 0~1210米
氣候類型 海洋性季風氣候
年平均氣溫 20.6℃~22.5℃ °C
人口
總人口(2010) 1270.08萬人
官方語言 普通話
本地語言 廣州話
經濟
GDP(2010) 10604.48億元人民幣
人均GDP 83494.58元人民幣
12805.92美元(標準)
其他
時區 UTC+8
市花 木棉花
郵政編碼 510000
電話區號 +86 (0)20
車牌號碼 粵A
網站: gz.gov.cn
廣州主題首頁
廣州(官方外文名稱為Guangzhou,傳統外文名稱為Canton或Kwangchow,威妥瑪拼音:Kuang-chou)[1],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古稱番禺或南海[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型城市、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城市,華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交通樞紐。中國南方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繼上海,北京之後的中國大陸城區建成面積和經濟規模第三大城市。
廣州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南中國海,東連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順德區,北靠清遠市的市區和佛岡縣及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在《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指數報告》中,廣州被評爲中國大陸生活質量最好的城市。[3]
廣州市是2010年第16屆亞洲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目錄
[隱藏]
1 名稱
1.1 正式名稱
1.2 英文名稱
1.3 別稱
1.3.1 五羊傳說
1.3.2 花城
2 歷史
2.1 史前時期
2.2 秦漢時期
2.3 魏晉南北朝時期
2.4 隋唐時期
2.5 五代及宋元
2.6 明清時期
2.7 19世紀中至末
2.8 20世紀初
2.9 抗日時期 1937年~1945年
2.10 20世紀中至末
2.11 21世紀
2.11.1 未來發展
2.12 三城合一
3 地理
3.1 地貌
3.2 氣候
4 行政區劃
4.1 交通
5 經濟
5.1 農業
5.2 工業
5.3 商業
6 政治
6.1 歷任市長
6.2 社會運動
7 社會
7.1 人口
7.1.1 姓氏
7.1.2 外地人口
7.1.3 教育程度
7.2 語言
7.3 教育
7.4 社會福利
8 文化
8.1 曲藝戲劇
8.2 傳媒
8.3 飲食
8.4 建築
8.4.1 傳統和近代建築
8.4.2 現代建築
8.5 宗教
8.6 宗教建築
8.7 社區文化
8.8 傳統工藝
8.9 迎春花市
8.10 老字號
8.11 體育
9 旅遊
9.1 羊城八景
9.2 主要公園
10 醫療
11 對外交流
11.1 領事機構
11.2 姐妹城市
11.3 友好城市
12 參考資料
13 相關
14 外部連結
[編輯] 名稱
[編輯] 正式名稱
參見:廣州 (古代)及番禺 (古代)
廣州市的大門口——廣州站
廣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一帶就有「百越人」活動[4]。前9世紀,「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前473年,越國為楚國所滅,宰相公師瑜帶領越國百姓往南遷徙至廣東,並在廣東建南武城。前887年,南武城改設楚庭,成為廣州最早的名稱。春秋戰國時期,嶺南泛指今兩廣和越南北部地區,當時居住在這裡的民族稱為南越(又稱南粵)。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最後統一嶺南並建立政權,設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時建立番禺城(今廣州)等縣。南海郡含今廣東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囂,這是廣州歷史上第一次劃分的行政區[5][6]。
三國時期,吳國的勢力已逐漸擴展到嶺南一帶。217年番禺成為交州的治所。246年吳國把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合浦以南稱「交州」,合浦以北稱「廣州」。廣州治所在番禺。這是「廣州」得名的開始。但當時的廣州是指一個管轄區而已,包括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當時廣東的省城(廣州府)正名為「廣州市」,至此才成為中國第一個「城市」。此外,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廣東人還將廣州稱為省城或者番禺。以前南海亦屬廣州,現時已歸入佛山市。
[編輯] 英文名稱
1841年之前,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政策;廣州作為當時中國僅有的對外口岸,成為時下外國人唯一可以登陸停留的中國城市。[7]由於外國人被限制於廣州城內活動,加上當時廣州城尚無「廣州市」的稱謂,僅有當地人常將其稱作「省城」,導致他們對於廣東的認識也限於廣州城內,故將「省城」直接稱作「Canton」(特指廣東之省治),而「Cantonese」也隨之成為廣府人、廣東人和廣州話的代名詞。
民國時期,「廣州市」成立,沿用了「Canton」這個英文名稱,並使用「廣東省」(Kwong-tung Province)和「廣州府」(Kwong Chau Department)兩個行政單位構詞,以區別於「Canton」。
香港的廣東道(曾數次更名,詳見廣東道歷史),英文名稱為「Canton Road」,其實正確的中文名稱應是「廣州道」,但因為翻譯出錯,故誤作今天的「廣東道」。在美國與歐洲,有二十幾個以「Canton」命名的地方,這些地方的名稱都是取自於「廣州」,因為當時人們認為「廣州」代表「美麗」與「富裕」,許多華人移民便命名了許多「廣州城」。中國廣東省及多個省分的城鎮或地區都有模仿廣州,而稱為「小廣州」。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漢語拼音」統一全國城市的英文名稱,而廣州的對外正式用名也相應地改為「Guangzhou」,並使用至今。
目前,世界有不少西方國家仍然稱廣州為「Canton」。國際上,航空和航海系統依然採用「Canton」的縮寫「CAN」來代表廣州。在廣州本地,只有一些在1979年前命名、或是超過30年歷史的名詞譯名仍然保留「Canton」字樣,如廣交會(Canton Fair)和廣州大廈(Hotel Canton)等。另外,廣州還曾有用郵政式拼音拼寫的英文名稱「Kwangchow」,但目前只剩下廣州友誼商店環市東總店的門上招牌注用這個英文譯名。
鑒於「Guangzhou」一詞在國際與歷史上知名度較低,有不少廣州市民希望恢復有超過200多年歷史的「Canton」作為廣州的英文名稱。2008年,有香港政協委員曾建議廣州應考慮將英文譯名「Guangzhou」改為更多外國人熟知的「Canton」,或將其與「Guangzhou」共用,以符合廣州歷史[8]。2009年,有政協委員建議將廣州新電視塔(廣州塔)命名為「Canton Tower」,以充分利用「Canton」這個國際知名的品牌,統一城市標識[9]。最後,廣州塔的正式英文名稱,使用了廣州的傳統英文名稱「Canton」,稱為「Canton Tower」。
[編輯] 別稱
位於越秀公園內的五羊石像。
廣州市市花——木棉。
廣州除一些舊稱外,還有諸多別稱:如羊城、穗城、仙城、花城等。
[編輯] 五羊傳說
相傳在周夷王八年(前887年),楚庭(廣州)因連年旱災,五穀歉收,人們生活困難。有一天,忽然仙樂悠揚,南海天空飄來五朵彩雲,五位仙人身穿紅、橙、黃、綠、紫五色綵衣,各騎不同毛色的仙羊,手執稻穗,騰雲駕霧降臨楚庭。仙人們把稻穗贈給這裡的人們,並祝福此地從此豐衣足食,永無饑荒;又把五隻仙羊留下來,然後騰雲離去。人們把稻穗撒向大地,從此廣州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五隻仙羊化為石羊留在山坡上。是為五羊城、五羊仙城、羊城、穗城、仙城之名的由來。[10]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仙人和仙羊,在傳說的仙人降臨的地方修建了五仙觀。觀內有五仙雕塑,伴以五羊石像,五仙被奉為「山穀神」。觀內還有一塊巨大的紅砂岩,上面有一個一米多長的凹痕,形狀似腳印,被稱為「仙人拇跡」。廣州的仙鄰巷、仙羊街、伍仙橋等地名都與五羊仙人有關。現時越秀公園內的五羊石像,被視為廣州城標。
[編輯] 花城
廣州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熱、冬無嚴寒、雨量充沛、鮮花四季盛開。廣州人向來有種花、買花、插花的習慣。自清朝咸豐年間至今,春節前夕均在市內舉辦盛大的花市。花市數里長街,吐艷爭芳,人潮湧涌,廣州「花城」的美譽名副其實,在國內城市中,這一別稱和美譽也僅廣州獨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舉辦迎春花會、菊展等活動。芳村地區的農民早在隋朝就以種植花卉為生,花地因此而得名,至今該處仍是廣州的重要花卉生產基地。市內有華南植物園、廣州蘭圃、西苑等以培植花木盆景為主題的公園。固廣州有「花城」之譽。而秦牧的散文《花城》使這一別稱傳至國外。
[編輯] 歷史
主條目:廣州歷史、廣州 (古代)、番禺 (古代)和南海郡
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朝,這裡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
[編輯] 史前時期
[編輯] 秦漢時期
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派大軍征服嶺南,設置3郡,其中南海郡轄番禺、四會、博羅、龍川4縣,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南海郡尉任囂在番山、禺山上(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11](史稱任囂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
秦末大亂,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餘里」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立都城。
前11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漢朝征服南越國,設立九郡,其中南海郡治仍設在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區)[12]。元封五年改屬交州,州治為廣信(今廣東封開)。
217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交州刺史步騭重將州治遷回番禺,擴建城郭,後稱為步騭城。
[編輯] 魏晉南北朝時期
廣州出土的夔紋印紋陶器
226年(三國吳黃武五年),孫權分交州(治所龍編,今越南河內)7郡中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4郡置廣州,治所番禺(今廣州市),命呂岱為刺史[13]。這是廣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但是其範圍遠遠超過今天的廣州市,地跨今天廣東、廣西兩省,轄七郡,番禺屬於南海郡。後陸胤任交州刺史時,由於州治番禺臨海,缺少淡水而鑿甘溪引水入城北,並建水塘儲水,解決了番禺城的用水需要[14]。
晉、南北朝沿用南海郡,番禺為郡治。這個時期,中原北部戰亂頻仍,漢人大量移入相對安定的嶺南地區,促進了廣州一帶的經濟開發。由於外國貨物從廣州港內運比交趾更為方便,兩晉南北朝的海外貿易中心由交趾轉移到廣州,廣州港的海上貿易日趨繁榮。當時輸入的商品主要有象牙、犀角、珠璣、玳瑁、琉璃、蘇合、鬱金、吉貝等。輸出則以綾、絹、絲、錦、為大宗[15]。
281年(西晉太康二年),大秦使者循海道由廣州登陸,到達京城洛陽。同年,印度僧人迦摩羅尊前來廣州,在西濠街建造了第一座佛寺——仁王寺;東晉時高僧曇摩耶舍由海道來廣州,建立了第二座佛寺——王園寺(0今光孝寺)。
[編輯]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廣州仍然維持著海上貿易中心的地位。隋文帝廢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601年(仁壽元年)因避太子楊廣之諱而改廣州為「番州」。607年(大業三年)復置南海郡,屬番州。621年(唐武德四年)復置廣州,初為總管府,後改都督府。627年(唐貞觀元年),分全國為10道,其中嶺南道治所設在廣州。
海上絲綢之路:從廣州出發,西至歐洲,東至日本。
自中唐以後,西部的陸路交通絲綢之路受到阻斷,「海上絲路」代而興起。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和樞紐之一,繁盛景象一度達到頂峰。唐政府採取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外商可在中國自由貿易。聚集在廣州的外商有十多萬人,集中居住於城西的「蕃坊」。
661年(顯慶六年),在廣州設市舶使,總管海路邦交以及外貿,包括向前來貿易的船舶徵收關稅,代表朝廷採購外來貨品,管理商人向皇帝進貢以及對市舶貿易進行監督和管理[16]。
此時,廣州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並從未關閉過的貿易通商口岸,也是世界性的貿易大港。這時各國高僧、傳教士陸續也經由廣州來到中國。
742年(天寶元年),廣州改為南海郡;758年(乾元元年),復稱廣州。862年(咸通三年),嶺南分東、西二道,廣州為嶺南東道治。唐朝時期,廣州州治在南海縣,原番禺縣(今番禺區)西北,即今天廣州市中心地區。879年(唐乾符六年),黃巢軍攻佔廣州,殺害在廣州的眾多「蕃商」,海外貿易受到重創。
[編輯] 五代及宋元
917年(五代時期),劉龑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並廢南海縣改設咸寧、常康二縣。這是廣州在歷史上第二次建都。此時廣州的財政收入主要仍靠對外貿易。
971年(開寶四年),北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國,廢興王府及咸寧、常康二縣,復稱廣州,轄南海、番禺、增城、清遠、懷集、信安、新會、東莞八縣,屬嶺南道,並在廣州設立市舶司。由於中西陸路交通幾乎陷於停頓,兩宋海運皆十分興盛。北宋時廣州仍為最大貿易海港,前來廣州貿易及朝貢的國家超過唐代,達五十餘國。
997年(至道三年),北宋設廣南東路,廣州屬之並為治所。
南宋中期以後,泉州港超越廣州港成為第一大港。1107年(大觀元年),廣州升為帥府。1278年(祥興元年),改為翔龍府。
宋、元交替之際,廣州成為宋與元軍最後爭奪之地,遭到戰亂嚴重破壞,對外通商停頓。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為江西行中書省轄廣東道及廣州路治。1279年(至元十六年)崖山之役後,元政府完全確立了廣州地區的統治;同年,元政府便派遣廣東招討使出使俱藍,招諭印度半島和東南亞國家前來通商朝貢。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廣州始恢復市舶司的設置。
元代的廣州仍為僅次於泉州的全國第二大港,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海上貿易同樣繁榮,航道通往亞、歐、非洲各國,來廣州貿易的國家達到一百四十餘個[17]。
[編輯] 明清時期
第二次鴉片戰爭下的廣州
明朝初期,一改宋、元時期的對外開放政策,實行海禁,廣州成為向大部分國家的唯一開放的通商港口,重新成為全國第一大港[18]。1368年(明洪武元年)設廣州府,為廣東布政使司、廣州府及番禺與南海縣治。到明代後期,葡萄牙殖民者的艦隊封鎖了印度洋航線。嘉靖年間,葡萄牙艦隊入侵廣州,發生屯門及西草灣之戰,明政府在戰敗葡人後封鎖了廣州。但葡萄牙人轉而佔據澳門,基本壟斷了廣州的對外貿易。1567年(隆慶元年),明朝開放了海禁,默許私人進行對外貿易,廣州海外貿易有了發展,專門為外商服務的牙行開始不斷擴大。萬曆以後出現專門代理外商的買辦商人「十三行」,市舶司的外貿具體業務也為牙行所操縱[18]。
清朝時期,廣州成為廣東省會、廣州府及番禺與南海縣治。1680年(康熙十九年)削藩後,朝廷又加設廣州將軍一職,統領駐紮在廣州的八旗官兵,並節制廣東全省綠營兵。1646年(清順治三年十一月初五),清軍佔領中原後,南明紹武帝朱聿讁在廣州建都,這是廣州在歷史上第三次建都;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兵攻入城內,紹武帝自縊而死(一說被殺)。
1650年(清順治七年),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繼茂指揮清軍的漢軍鑲藍旗,圍攻廣州城達10個月,動用荷蘭炮手及樓車攻城,終於在11月24日攻破廣州城,在此後的12天內,在廣州城及其附近四十里內進行大屠殺,死亡人數超過70萬,史稱庚寅之劫。[19][20][21][22]
1888年德國繪製的廣州、澳門與香港地圖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廣州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史稱「一口通商」,並由指定的廣州十三行壟斷全中國的對外貿易。「一口通商」使當時的廣州(歐洲商人稱Canton)得以獨攬全國外貿,國際知名度迅速提高,成為世界第三大城市(次於當時的北京,英國的倫敦之後)[23]。
1839年,林則徐擔任兩廣總督,開展禁煙行動。同年4月,林則徐於虎門海灘銷煙。1840年夏,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5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廣州對外貿易的壟斷地位結束。此條約迫使清政府了開放除廣州以外的四個港口。
[編輯] 19世紀中至末
1780年油畫描繪廣州十三行外貿易特區的丹麥、西班牙、美國、 瑞典、英國、荷蘭夷館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實施「五口通商」,廣州隨即失去了對外貿易的獨特地位。自1845年後,廣州港進出口貨物總值不斷降低,從咸豐三年開始,英國對華貿易已大部分轉向上海,廣州港在外貿上的中心地位已被上海港所取代。香港被割讓給英國後闢為自由港,逐漸代替廣州成為貨物的集散地。此外,由於《南京條約》取消了外商只能和十三行貿易的規定,進出口貿易的實際經營權逐漸為外國在廣州的洋行所控制,廣州港的外貿自主權逐步喪失。
1856年10月,廣東水師接獲告發在廣州檢查一艘名為「亞羅號」的商船,逮捕了懷疑與海盜有關的12名水手。由於亞羅號曾在香港註冊,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不顧其香港執照已過期,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施壓要求放人。葉名琛經交涉後答應釋放全部水手,但英方拒絕接受,開始炮轟廣州城[24],廣州海關停止貿易。英軍迅速佔領了城南沿江各炮台,並一度攻入廣州內城,但最後撤軍。12月,十三行遭焚毀。1857年12月,英法聯軍攻入廣州城,兩廣總督葉名琛被擄走。廣東巡撫柏貴擅自接受由巴夏禮、哈羅威、修萊等組成的委員會負責廣州治安的要求,廣東巡撫衙門成為中國第一個傀儡政權。
1858年7月,廣東民團局進攻廣州城,但被英國炮兵擊退[25]。1861年10月,英軍依《中英北京條約》撤出廣州[26]。
[編輯] 20世紀初
國民黨一大會址
1910年2月,倪映典率千餘名新軍於燕塘起義失敗。1911年4月,黃興等人在廣州發起黃花崗起義(又稱「辛亥廣州起義」),但亦以失敗告終。1912年(民國元年),國民政府廢廣州府,成立廣東軍政府。
1917年7月,孫中山抵達廣州準備另立國民政府。8月,約百名原北京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行使中華民國行政權,展開護法運動。後因「非常國會」倒向桂系,於1918年以七總裁代替大元帥,迫使孫中山離開廣州。同年,設立廣州市政公所。1918年10月,市政公所發出第一號布告,宣布將拆除全部城牆,將舊城牆基開闢為馬路。
1920年,陳炯明指揮粵軍進攻廣州驅走滇、桂兩軍。孫中山於11月底重返廣州,重建軍政府,第二次護法運動開始。1921年4月,非常國會聲稱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在廣州就職。1921年《廣州市暫行條例》公布實施,廣州市政廳成立,廣州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市。[27]
大元帥府
1923年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1924年,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實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方針。同年孫中山在長洲島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為國民革命軍培養軍事人才。
1925年,在廣州爆發省港大罷工,歷時16個月。192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
1926年,蔣介石在廣州東校場帶領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同一時期,毛澤東、彭湃等人在這裡舉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為中國共產黨培養骨幹力量。1927年「四·一二」事件之後,李濟深在廣州戒嚴,發起「清黨」,持續逮捕處決兩千多名所謂「共產黨員」,共產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28]。12月,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在廣州舉行廣州起義(又名「廣州暴動」),建立了歷時三天的廣州蘇維埃政府[29]。
1929年,陳濟棠開始主政廣東。是年夏,桂軍進犯,於粵東與粵軍交戰,廣州一度告急。1931年5月,孫科、陳濟棠、唐紹儀等在廣州通電反蔣,成立廣州國民政府。12月寧粵和談,蔣介石下野,廣州國民政府撤銷。1929年至1936年為陳濟棠主政廣州時期,廣州的經濟、文化、交通和城市建設有顯著發展,留下了海珠橋、中山紀念堂、中山大學五山新校舍、愛群大廈等著名建築。[30]1930年,廣州曾一度改設特別市,同年改省轄市。1936年,陳濟棠與李宗仁、白崇禧等通電全國抗日討蔣,發動兩廣事變,廣州金融動蕩。7月反蔣事敗,中央軍進駐廣東,陳濟棠逃往香港。粵漢鐵路也在同年修通。[31]
[編輯] 抗日時期 1937年~1945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至淪陷前,由於廣州的外貿和生產直接向北方供給軍需和日用消費,直接支援北方的抗戰,因而成為日軍重點轟炸目標之一。1938年10月14日,日軍自大亞灣登陸,市政府撤至粵北。10月20日增城會戰中,中國軍隊失利,日軍突破守軍防線。第二天日軍佔領廣州市區。至10月29日,廣州全線失守[32]。12月21日,日軍組織成立偽廣東省政府,廣州正式淪陷。
廣州淪陷後人口由超過120萬減至30萬[33],絕大部分逃至香港[34]。1942年香港淪陷後發生糧荒,又有逾46萬人回穗[33]。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隔日國軍進入廣州,廣州光復。
愛群大酒店,廣州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升起的地方(應該是新亞酒店)
[編輯] 20世紀中至末
1947年復為行政院院轄市。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逼近長江,國民政府南遷廣州。10月14日,解放軍陳賡部擊敗了守衛廣州的中華民國國軍,佔領該城。此後廣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廣東省人民政府駐地。1954年改省轄市至今。1984年10月,劃為國家計劃單列城市。
[編輯] 21世紀
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花都市和番禺市,設立花都區和番禺區,成為廣州市屬區,從化和增城成為廣州的縣級城市。其後陸續添併從化、增城。
2001年11月,廣州成功舉辦第九屆全國運動會。[35]
2003年4月13日~14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廣州視察。到三間醫院慰問醫務人員,指導抗擊「非典型肺炎」工作。[36]
2004年4月10日「愛我廣州,支持申亞」萬人跑暨簽名活動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舉行。這是廣州自2010年亞運會申辦委員會正式成立以來的首次組織的大規模群眾性活動。[37]7月在卡達首都多哈亞奧理事會的全體大會投票表決結果顯示廣州成功申辦2010年亞運會。[38]
2005年5月廣州市政府正式收到廣東省政府《轉發國務院關於同意廣東省調整廣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國務院同意撤銷東山區、芳村區,新設立南沙區和蘿崗區兩個行政區。[39]
2005年7月21日,江南大道中中海珠城廣場工地基坑南端約100米長的擋土牆發生倒塌事故,導致鄰近的海員賓館和一幢八層的居民大廈出現傾斜,部分牆面開裂。最後海員賓館大樓倒塌,造成3人死亡。海珠區臨時轉移安置199戶居民共572人,廣州地鐵二號線曾暫停部分區間的運營。[40]
2006年10月,第100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廣州舉行。溫家寶出席大會並宣布從下屆(第101屆)起,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41]
2008年5月7日,舉行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接力儀式。[42]
2009年11月12日,廣州第16屆亞運會倒計時一周年儀式暨2009年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世界理事會會議文藝晚會在廣州體育館舉行。汪洋與科威特國副首相、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法赫德·薩巴赫親王共同啟動倒計時一周年儀式。[43]
2010年2月10日廣州中山大道快速公交試驗線(BRT)在經歷了歷時一年多的施工後,正式開通運營。[44]
2010年4月16日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世紀大會堂閉幕。會議選舉張桂芳為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萬慶良為廣州市市長,謝寶懷為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周素勤為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秘書長,余堪賜為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的決議。[45]
2010年11月,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在廣州舉辦,為廣州第一次成功舉辦綜合性大型運動會。
[編輯] 未來發展
2009年,「廣佛同城化」成為討論的熱點議題,另外電視台、電台、電信等相互落地,並草擬撤消兩地收費站,以後將使兩地人民交流更加密切。
[編輯] 三城合一
唐代廣州已形成了牙城、子城和羅城的「三重」格局。南漢又將興王府廣州城規劃為宮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是廣州城市的重要時期,熙寧元年(1068年)在子城東擴築東城,五年後為保護新興西部商業區和外商聚居地,又擴築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廣州城,合宋元三城為一城,此後又進一步擴大市區,對舊城進行了改造,並向北部和東部擴展,加築外城,使廣州城形成東至今越秀路、北抵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一線,周長10.5公里。到清代又增修東、西兩翼城,向南拓至珠江邊,形成了廣州今天老城區的格局。
[編輯] 地理
主條目:廣州地理
廣州市在中國的位置
[編輯] 地貌
廣州管轄的城市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轄10區面積為3843.43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的51.7%;2個縣級市面積為3590.97平方千米,佔48.3%。
廣州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區,最高峰為北部從化市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東北部為中低山地,有被稱為「市肺」的白雲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為沿海沖積平原,為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珠江及其眾多支流貫穿整個廣州。
[編輯] 氣候
廣州地處亞熱帶沿海,北回歸線從中南部穿過,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為特徵。全年平均氣溫20-22為攝氏度,平均相對濕度77%,市區年降雨量約為1720毫米。歷史極端最低氣溫為-0.3攝氏度(出現在1934年12月8日),歷史極端最高氣溫為39.1攝氏度(出現在2004年7月1日)。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8至9月天氣炎熱,多颱風,10月、11月、和3月氣溫適中,12至2月為陰涼的冬季。
隱藏▲廣州 (1971-2000)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 (°F) 18.3
(64.9) 18.5
(65.3) 21.6
(70.9) 25.7
(78.3) 29.3
(84.7) 31.5
(88.7) 32.8
(91) 32.7
(90.9) 31.5
(88.7) 28.8
(83.8) 24.5
(76.1) 20.6
(69.1) 26.3
(79.3)
平均低溫 °C (°F) 10.3
(50.5) 11.7
(53.1) 15.2
(59.4) 19.5
(67.1) 22.7
(72.9) 24.8
(76.6) 25.5
(77.9) 25.4
(77.7) 24.0
(75.2) 20.8
(69.4) 15.9
(60.6) 11.5
(52.7) 18.9
(66)
降雨量 mm (英寸) 40.9
(1.61) 69.4
(2.732) 84.7
(3.335) 201.2
(7.921) 283.7
(11.169) 276.2
(10.874) 232.5
(9.154) 227.0
(8.937) 166.2
(6.543) 87.3
(3.437) 35.4
(1.394) 31.6
(1.244) 1,736.1
(68.35)
相對濕度 (%) 72 77 82 84 84 84 82 82 78 72 66 66 77.5
平均降雨日數 7.5 11.2 15.0 16.3 18.3 18.2 15.9 16.8 12.5 7.1 5.5 4.9 149.2
日照時數 118.5 71.6 62.4 65.1 104.0 140.2 202.0 173.5 170.2 181.8 172.7 166.0 1,628.0
來源: 中國氣象局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2009-03-17
[編輯] 行政區劃
目前廣州市轄10個市轄區(市區)、代管2個縣級市(郊區),當中合共130個街道辦事處、34個鎮。
未來廣州市區將會處於廣州繞城公路|繞城公路(包括北二環、西二環、東二環、及廣明高速公路等4個高速公路)包圍圈內,具體範圍目前仍在規劃當中。
行政區類型 名稱 面積
(平方公里) 備註
1. 荔灣區2. 越秀區3. 天河區4. 海珠區5. 黃埔區6. 蘿崗區123456蘿崗區南沙區花都區白雲區番禺區從化市增城市
市轄區 越秀區 33.80 廣州市人民政府(原越秀區)、廣東省人民政府(原東山區)所在地,下轄22個街道
海珠區 90.40 下轄18個街道
荔灣區 59.10 下轄22個街道
天河區 96.33 下轄21個街道
白雲區 795.79 下轄14個街道、4個鎮
黃埔區 90.95 下轄9個街道
南沙區 527.65 設立於2005年5月,前身為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下轄2個街道、3個鎮
蘿崗區 393.22 設立於2005年5月,前身為廣州經濟開發區。
下轄5個街道、1個鎮
番禺區 770.70 下轄11個街道、8個鎮
花都區 970.04 下轄1個街道、7個鎮
縣級市 從化市 1974.50 下轄3個街道、5個鎮
增城市 1616.47 下轄3個街道、6個鎮
從2005年5月起,《關於我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經廣東省政府報請國務院同意,廣州市調整行政區劃,撤銷東山區、芳村區兩區,東山區併入越秀區;芳村區併入荔灣區。同時新設立南沙區、蘿崗兩區。南沙區由原番禺區分出;蘿崗區則是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加上原白雲區、天河區、黃埔區和增城市的部分組成。新的行政區機構已經在2005年9月尾全部正式掛牌。至此,東山區和芳村區已不復存在,但部分地名、機構名稱則繼續保留。
2005年區劃調整前的原市區設置如下:
4個老城區,包括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東山區,當地居民稱為市心,越秀區和東山區則是傳統的省城;
4個開發區,包括芳村區、天河區、黃埔區、白雲區;
2個新城區, 包括番禺區、花都區;
2個郊區市,包括增城市、從化市。
由於早期的廣州範圍較小,加上城內被珠江分隔成南北兩處,故老一輩的廣州市民習慣用「河南」(即「珠江河以南」)與「河北」(即「珠江河以北」)來分別稱呼南北兩邊的老城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多數郊縣已被納入並改制為市轄區,而天河、白雲等部分近郊地區也已成為另一市中心,逐步被認同為市區,以及番禺區,花都區撤市設區,形成十區兩市的概念。但實際上,廣州人到番禺、花都甚至黃埔等市心以外地區仍說「出廣州」,番禺區、花都區和黃埔區的民眾進入廣州市區也會說「去廣州」。而這些新市區,由於長期以來各自為政,交通系統、公共服務等不能互通、地方政府與市政府糾纏拉扯兼互相推諉等因素,極大阻礙中心區與新城區的交流[46]。
[編輯] 交通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
主條目:廣州交通、廣州橋樑列表、廣州道路列表、廣州地鐵、廣佛地鐵、廣州碼頭列表、廣州港口列表和廣州機場
廣州道路交通建設,尤其是高架橋與內外環路、高速公路非常發達。但由於私家車太多、道路通行能力低等原因,交通擁擠成為廣州市內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公共運輸方面,廣州市內已有地鐵、快速公交、公共汽車、無軌電車等各種運輸方式。
廣州也是中國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鐵路與航空樞紐城市,旅客能乘坐火車或飛機到達中國國內各大主要城市。而來往廣州和國外的國際航線更遍布世界各地。
[編輯] 經濟
主條目:廣州經濟
天河商務中心區夜景
廣州自古已是華南地區著名的商埠[47],擁有2000多年的開放貿易歷史。1970年代末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廣州經濟發展迅速,國家統計局年鑒數據顯示,該市2007年經濟總量達7109億元,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佔2.1%、39.5%、58.4%。[48]200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9112.76億元人民幣,2009年增長11.4%,經濟總量在全國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全市人均GDP為88749.6701元人民幣,按常住人口平均數計算,折13,111美元。根據國務院2005年發表的一份報告稱,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個進入「發達」狀態的城市。[49]2010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604 .48億元,同比增長13.0%.廣州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後第三個進入GDP「萬億元俱樂部」的城市,也是首個經濟總量過萬億的省會城市。[50]
[編輯] 農業
廣州市內雨水充潤、土地肥沃,曾經有非常廣大的農業用地,如芳村、荔灣、海珠。但經過城市發展,市區乃至郊區的農地大多已經不復存在。大廈與工廠林立,導致農耕用地迅速萎縮。耕地面積由1990年的247萬畝減至2006年的158.3萬畝[51]。目前,廣州種植農産品的地方主要在白雲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從化市和增城市,還有少量分布在海珠區與荔灣區。
廣州增城盛產荔枝
主要以熱帶水果、蔬菜和穀物為多,出名的有:桂味荔枝、掛綠荔枝、妃子笑荔枝、糯米糍荔枝、黃登菠蘿、羅崗甜橙、石硤龍眼、芳村花地甜楊桃、海珠區土華村的龍眼和楊桃、潭州白蔗、嶺南種木瓜、萬頃沙產香蕉、大蕉、增城烏欖、夏茅香芒、增城小樓遲菜心、增城朱村大米[52]。水產養殖業主要在沿海的南沙區。
[編輯] 工業
自古以來,廣州的手工業非常發達,如牙雕、骨雕、金器製作等響負勝名。民國開始,廣州便有不少老牌手工藝。而輕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外貿易,使廣州成為當時中國較為發達的城市,同時吸引不少外地人到此創業。2000年以後,廣州市政府力圖改變產業構成,加大了對重工業扶植。現時汽車、石化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已成為廣州三大支柱產業。[53]其中汽車產業方面,相繼成功吸引日本三間主要汽車製造企業投資設立工廠,令廣州在數年間成為中國重要的汽車(尤其是轎車)生產基地之一,廣州同時亦是國內出產日本汽車最多的城市。在石化產業發展上,較為令人矚目的是原來的南沙石化項目,由中石化集團與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共同出資,總投資額約為50億美元,是迄今為止國內投資額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項目本身受到公眾及環保人士的強烈質疑和反對,同時香港和周邊的城市也表達反對的意見,亦有南沙當地的政府官員和部分專業人士表態支持,稱該項目的污染排放可以受控至世界最嚴格的水平,當局最終決定將項目遷移到湛江。[54]
[編輯] 商業
服務廣交會超過34年的流花路展館
廣州號稱「千年商埠」,歷史上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的商業中心之一,六朝時期廣州對外貿易已相當興旺,外國海商「久停廣州,往來求利」[55]。隋唐時期廣州對外貿易發展到一個頂峰,作為唐朝唯一設置市舶使的城市,外國人數量一度達到全城人口的30%以上,成為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核心。經過元朝的短暫沉寂後,明清兩朝廣州再次崛起,在清朝一口通商政策下成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對外口岸,成為具有壟斷地位的全國商業中心。上海開埠後,隨著全國逐漸開放,廣州逐漸失去它對外貿易中心地位,但仍然是全國最重要的商業城市。
改革開放後,廣州藉助政策和地理優勢再次成為中國的商業中心之一,優勢地位保持至今。
廣州自1957年起每年舉辦春、秋兩屆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為「廣交會」,2006年第100屆廣交會時改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增加進口項目),現時每屆交易會均吸引來自全球各地逾20萬客商到會,是中國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成功的國際展會。隨著琶洲展館三期的建設,展會能力躍居世界第一。
[編輯] 政治
廣州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管治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是唯一的執政黨,市政府在廣州市委的領導下運作,政府駐地越秀區。作為廣東省的省會,廣州市是廣東省人民政府駐地。
[編輯] 歷任市長
主條目:廣州歷任市長列表和廣州歷任市委書記列表
現任市委書記為張廣寧,市長為萬慶良。
[編輯] 社會運動
2005年中國反日示威活動,示威人士聚集在花園酒店門前,有公安在場戒備。
廣州較具規模的社會運動最早出現在1920年代在廣州和香港同時舉辦的省港大罷工。1989年,廣州市民發起聲援六四運動,百萬人聚集海珠廣場圍繞廣州解放紀念碑集會。流血事件發生後,民眾暴動,省市政府機關均被衝擊。初期廣州媒體以「愛國運動」名義支持。在發生流血事件後,所有廣州媒體禁言,亦封鎖香港方面的消息。省政府出動軍警鎮壓遊行群眾,大批參與者偷渡至香港、台灣及海外。各企事業單位亦派員審查各部門職工是否有組織或參與集會。
2010年7月25日廣州「齊撐粵語大行動」現場
1999年的全國性反美活動,有數十萬群眾、學生在市內遊行示威,抗議北約轟炸中國使館,同時駐廣州美國使館也受到部分激進示威人士破壞。廣州媒體對此進行全程跟進,但對廣州美國使館破壞情況則完全沒有提及。而2005年的全國性反日示威,也有數十萬人在主幹道遊行,不過廣州封鎖消息,大中學也禁止學生遊行,否則開除學籍。[56]
2010年7月25日,一批廣州市民在廣州地鐵江南西站A出口聚集舉行捍衛粵語行動。廣州逾千市民在一度收到活動被迫取消的消息後,依然在原定時間到達,為廣府文化發出自己的呼聲。事後中國媒體封鎖消息,廣州亦屏蔽香港電視相關的新聞片段。[57]
[編輯] 社會
[編輯] 人口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有關廣州市的人口數據已於2011年5月16日公布,全市常住人口1270.08萬人,戶籍人口794萬人(2010年),市區常住人口7727163人(2010年)[58]。改革開放後人口流動加速,廣州也成為外來民工較多的城市。2007年末流動人口已超過466萬人。廣州是全國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之一,人口多數集中在舊城區,市區平均常住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1351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越秀區則達到每平方公里30364人,為人口密度最低的從化市的100倍以上[59][60]。本地城市居民都以廣州話為母語,因此習慣上以此來區別本地人與外地人。
廣州市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獨生子女,年出生率自2001年來一直在千分之九點六以下,自然增長率在千分之四點三以下。而與此同時,廣州市民預期壽命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男性預期壽命達到75.25歲,女性預期壽命達到80.94歲,保持在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隨著預期壽命不斷增長,廣州市人口老齡化問題亦日益突出。截止2008年底,廣州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103.15萬,佔全市總人口的13.4%。其中舊城區的老年人口比例最高,已超過18%[61],而預測到2030年廣州老年人口將超過200萬[62]。
廣州市人口以漢族為主,占常住人口的96%左右,少數民族人數約有63萬餘人,其中常住為6.3萬,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56.7萬人[63]。分屬55個少數民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有壯、土家、苗、瑤、回、滿、侗、蒙古、布依、朝鮮族等10個民族。主要為改革開放以來,進入廣州就業的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部隊轉業幹部、科技人員和國家幹部,除此也有不少廣州經商務工的少數民族人士[64]。常住的非華裔人口約有1.7萬,臨時居住的則達50萬。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廣州市民男性較女性為多,2007年末男女性別比例為109.46,即每100名女性對應109.46名男性。男性比女性多出573 694人[65]。其中,0至14歲年齡段性別比例失調現象嚴重,達到115.62,預示未來廣州性別比例差距有擴大的趨勢。
廣州市各區(市)面積與人口數據(2010年末)[66]
區劃名稱 面積(公里²) 常住人口 戶籍人口
廣州市 7,434.40 12,700,800
荔灣區 59.10 898,204
越秀區 33.80 1,157,277
海珠區 90.40 1,558,663
天河區 96.33 1,432,431
白雲區 795.79 2,222,658
黃埔區 90.95 457,930
番禺區 786.15 1,764,869
花都區 970.04 945,053
南沙區 527.65 259,899
蘿崗區 393.22 373,670
增城市 1616.47 1,036,731
從化市 1974.50 593,415
[編輯] 姓氏
根據2006年人口數據,廣州人口最多的首十個姓氏依次是陳、黃、李、梁、劉、張、高、何、吳、王、林[67]。這個排名與長江與黃河沿途的省份有明顯分別。陳姓是廣州及廣東第一大姓,黃姓在廣州人口頗多,廣東大姓如梁姓、何姓、林姓則名列首十位。一般大姓如劉姓、張姓、王姓排名反而落後,而楊姓、趙姓、周姓更不在首十名之內。
[編輯] 外地人口
廣州市因是廣東的省會,作為中國最大城市之一,廣州亦有句俗語「東南西北中,搵食到廣東」(粵語)(搵食,意為謀生)。再加上在中國四大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都已經開始對外地人設置門檻,導致大量外地人湧入廣州工作,但本地人與外地人的關繫難以協調,同時亦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廣州因容量、就業承受力有限,無法容納全國各地蜂湧而至的外省民工。廣州的治安環境受到嚴峻的考驗,「兩搶一盜」事件經常發生,尤其是城中村更為頻繁。調查更顯示九成被捉的犯人都是外地人。從而使部分廣州本地人對外地人產生反感情緒[68]。
[編輯] 教育程度
截至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442075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291141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4588455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1997102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編輯] 語言
主條目:廣州話、粵語和普通話
參見:2010年廣州市民捍衛粵語行動
廣州話(廣府話)是廣州本地的主要語言。廣州話(西關口音)是粵語的標準口音,因此廣州也就形成了以粵語為載體的包括粵劇、粵曲、南音、鹹水歌等在內的「粵語文化」。廣州的電台、電視媒體也以廣州話為主要語言。
1980年代以後,廣州的外來人口大量增加,這些外地人衹會使用普通話與家鄉方言溝通,家長與學校的教育也採用普通話,使得廣州的粵語使用人口比例下降。同時中央加強了推普的力度,不過近幾年廣州民間發起一系列檢討推廣普通話的政策,著手保護粵語,使粵語的使用比例有所回升,但萎縮的趨勢未有改變。[69]
[編輯] 教育
主條目:廣州學校列表
中山大學南校區
廣州教育歷史始於西漢末年。三國時期,騎都尉虞翻曾在番禺虞苑辦學。南宋時期,設有書院。清朝時,設立府學宮,為廣州最高學府,而番禺與南海設有縣學宮。除此之外,民間自行籌辦義學與社學。清末年間,力圖改革風氣日盛,洋務派於同治三年在廣州開設同文館,以培養翻譯人才。光緒16年左右,康有為開辦萬木草堂,以教授新學。當時書院林立,著名的有粵秀書院、越華書院、聖心明德書院、洋城書院、學海堂書院、菊坡精舍、應元書院、廣雅書院、番山書院、蓮峰書院等等。[70]
廣州是中國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南方高校最密集的城市。全市共有高等院校40餘所[71]。全國重點大學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南方醫科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廣州市政府在番禺區小谷圍島投入巨資的廣州大學城已於2004年投入使用。[72]
[編輯] 社會福利
廣州市民只要年齡達65歲,便可領取「老人證」,憑證可免費乘坐公共汽車、地鐵,也可以免票進入市內的收費公園、博物館、歷史文物建築等。而年齡達60歲但未滿65歲的廣州市民,則可領取另一種「老人證」,以半價優惠享受以上服務。同時,廣州市政府近年來每年增加老人慰問金等的金錢補貼,使得全市退休金額人均水平相對比廣東全省的人均水平較高。從2010年10月份起,廣州市戶籍的80週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獲髮長壽保健金。廣州市長壽保健金的發放標準為:80-89歲老人每人每月50元,90-99歲老人每人每月100元,10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200元。[73]
另外,廣州市醫保已覆蓋全市[74] [75]。大部分公園已免費開放[76]。
[編輯] 文化
主條目:嶺南文化和廣州文化
[編輯] 曲藝戲劇
主條目:粵曲、粵劇、南音和鹹水歌
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於兩廣、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後,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後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民國時期達到繁盛的頂峰,並且內戰時一批粵劇藝人遷往香港。建國後一度由於文革受到摧殘,但改革開放後再次得到重視,重新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發展。
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塚》、《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羅品超等。
[編輯] 傳媒
2010年竣工使用的廣州塔
主條目:廣州電視廣播和廣州報紙列表
理論上來說,廣州的傳媒與中國大陸其他媒體一樣,是報導政府政策與意識的工具。但在實際操作上,廣州媒體比其他城市的媒體更為靈活。對於涉及執政權和軍隊方面的報導,儘管此類話題依舊比較敏感,但相應的「負面消息」仍不時佔據大量版面,也常出現與政府意識不一致的論調,或是遭到某些地方部門的異地封殺。相對開放的言論[77],使得廣州媒體與其製造的話題時常成為全國關注的對象,也多次引發大規模的討論。
廣州的廣播事業可追溯至1949年,廣東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廣州人民廣播電台在廣州啟播。廣東電視台的前身廣州電視台就在1959年啟播。
時至今日,廣州共有廣東電視台、 廣州電視台和南方電視台共3間免費電視台,不過旗下大部分頻道需透過有線電視的方式才能收看。南方電視台旗下的衛星頻道,是中國大陸唯一獲國家廣電總局批准上星的地方語言電視頻道,也是全球第一個純粵語播出的衛星電視頻道。廣州目前共有2間有線電視公司使用數字電視形式傳送節目。2007年起,兩司強迫所有市內用戶開始由模擬信號逐步地轉向數字信號,[78],其月租收費也相應提高,收費形式則由原先的「一戶一費」轉變為「一機(電視機)一費」,並且必須使用由當地有線電視服務供應商(廣州有線、廣東有線)所提供的機頂盒。該項措施引起市民強烈不滿,主要原因是收費高、使用不便、畫面質量不如意等三方面[79]。
廣州是中國大陸報刊發行最發達的城市之一[80],《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和《南方都市報》的日發行量都超過100萬份。此外還有《南方日報》、《新快報》、《信息時報》、《羊城地鐵報》等報紙每日發行,其中《羊城地鐵報》是中國大陸第一份免費地鐵日報。除了報紙外,廣州還發行多份周報,其中包括具備全國影響力的《南方周末》,2009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訪華期間更邀請接受了《南周》的獨家專訪,[81]此外還有《周末畫報》、《足球報》等。現時,本地中文報章每份售價為人民幣1元。而以普通書報攤形式售賣的境外報紙一般只有香港的《大公報》、《商報》、《文匯報》和澳門的《澳門日報》。廣州圖書館則還有《聯合早報》、《星島日報》、《香港經濟日報》、《南洋商報》和《台灣經濟日報》等可供市民自由閱讀。廣州的雜誌也有較高的知名度,《南風窗》、《新周刊》、《中國周刊》、《南方人物周刊》、《看世界》、《南都周刊》等時政社會類雜誌具有全國影響力。
電台方面,廣州擁有廣東電台和廣州電台2個電台,訊號主要覆蓋市區地方。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市等有自己的電台,但無法覆蓋市區。另外多個外市的電台在廣州也能接收。
境外電視方面,廣州市是繼深圳市之後,普通市民可觀看境外電視頻道第二多的城市。目前已進入兩間有線電視公司網路的頻道包括香港傳統的四個免費電視頻道,即無線電視旗下的翡翠台、明珠台和亞洲電視本港台、國際台,衛星頻道有鳳凰衛視中文台、澳亞衛視中文台、星空衛視、華娛衛視和全球音樂電視台(MTV)。由於香港電視使用廣州話,語言相通和富娛樂性,加上上世紀80年代本地電視頻道少、信號差,而且播放時間短,所以香港四個免費電視頻道在那時起就開始被廣州市民以魚骨架形天線的方式廣泛接收,此行為甚至很快普及了整個廣東珠江三角洲。到了80年代末,本地電視台開始大量購入香港劇集,更是促進了香港電視在廣東的普及程度。不過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就認為香港電視是「反動宣傳」,要求廣東當局嚴厲打擊和嚴懲私自收看人士。此情況直至時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視察後才有所好轉。不過六四事件發生後,當局又開始審查香港電視。90年代,四個頻道被納入廣州有線電視網路,但直至2004年才正式簽約落地。轉播的節目內容如當局認為不當,會被多種方式中斷,包括播放預先錄製的香港政府宣傳片或改播相同電視台的其他較早前錄製的節目。另外,兩間有線電視公司也會在這些境外頻道插播廣告牟利,但由於頻率過密和時間不當引起市民廣泛不滿[82],廣州媒體也曾多次跟進報導,但情況並沒有太大改善。
[編輯] 飲食
1889年創立的舊式茶樓──蓮香樓
主條目:飲茶、點心和粵菜
廣州人對飲食極為重視,因飲食文化獨具特色而較為聞名,享有「食在廣州」的讚譽。廣州的飲食文化主要有三大特色:
飲食業發達。目前全市飲食企業多達數萬家,其中絕大多數都經營「三茶兩飯一宵夜」(即早茶、下午茶、夜茶,和午飯、晚飯、宵夜),全天供應幾乎沒有中斷。
食品用料多樣。廣州飲食選料龐雜,幾乎無所不有。這是最為聞名也是最受爭議的特點。廣東人有一俗語:「背脊朝天,人皆可食。」支持者認為這反映了廣州飲食文化的博大和開放,批評者則認為這威脅了許多珍稀物種的生存,並且帶來了一些健康問題(如SARS)。
風格特色多樣。除粵菜外,隨著改革開放,世界各地的餐飲企業紛紛來到廣州設分店,包括日本菜、韓國菜、越南菜、泰國菜、印度菜、義大利菜等,儘管質素參差不齊。
飲食在廣州人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這使得全市每年的餐飲零售總額高達數百億元,人均消費常年居中國大陸各城市之首。廣州每年還舉行「美食節」,促進飲食業的發展。
傳統本地菜以廣府菜為主。由於廣州位於珠江口,因此海鮮也是常見的菜色,黃沙水產品批發市場就是吃海鮮熱點,通常民眾會在此選購海鮮,再送到附近食肆烹調食用。
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麥當勞及肯德基經營。中式快餐市場則主要由真功夫、都城佔據,本土品牌大西豪亦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另外港式快餐也已打入廣州市場,當中以大家樂、大快活等集團為代表。
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氣候濕熱易上火的環境使飲涼茶成為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廣州人飲用涼茶歷史悠久,王老吉涼茶、廿四味涼茶、石岐涼茶、葫蘆茶、金銀菊五花茶等是傳統的涼茶品種。廣州較為知名的涼茶連鎖店是黃振龍,而紙包裝飲料和袋裝顆粒沖劑則是百年製藥廠王老吉。
當地較為著名的農業特產有泮塘五秀(蓮藕、馬蹄、菱角、茭筍、茨菇),以及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蘿為首的四大嶺南佳果等各類熱帶水果。
[編輯] 建築
[編輯] 傳統和近代建築
上下九路的騎樓
廣州在明清時期,曾有18座城門。1920年廣州大舉開路時全部拆除,現時只剩下西門口等遺址,而由城門衍生出來的地名如大東門、西門口、小北路(小北門)等仍然使用至今。
騎樓是嶺南一帶常見的建築形式,廣州騎樓的大規模建設始於20世紀20年代,在民國11年(1922年)《廣州市內不准建築騎樓之馬路表》和民國19年(1930年)《取締建築章程》的引導下形成了持續到現今的格局。20世紀90年代時期,廣州市沉迷於大型建設,先後拆除了包括中山路、寶華路、解放路和六二三路的大量騎樓,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歷史景觀破壞。進入21世紀後,廣州對騎樓街區的拆遷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正在編撰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里,對騎樓街區的保護便佔據了相當大的篇幅。惟部分騎樓,如恩寧路、北京南路、一德路等地的騎樓,在舊區重建和地鐵工程當中仍面臨被遷拆的危機,其去留亦引發社會上激烈的討論[83]。
西關大屋位於舊城區西關一帶,主要由清代豪門富商興建的富有嶺南特色的傳統民居,俗稱「古老大屋」。西關大屋因各種原因,日久失修,多數已經相當破落。隨著舊城改造,越來越多的舊樓被發展商清拆,即使有數十年歷史的西關大屋也不能倖免。現時龍津西路、逢源路一帶比較集中的典型西關大屋民居已劃為「西關大屋建築保護區」。
陳家祠
北京街曾矗立自清末以來廣州最大古書院群。大小馬站古書院群,分布於北京路西邊的大小馬站、流水井街巷兩側約20000平方米的範圍內,現存書院12間。其中大馬站西側5間(平所書院、謝氏書院、賴氏書室、江都書室、三益書室);小馬站兩側4間(東側關家祠,西側曾家祠、周家祠、見大書院);流水井兩側3間(西側何家祠、考亭書院,東側冠英家塾)。由於廣州書院多數已經日久失修,部分已經相當破落,廣州市政府在2003年曾計劃撥資對書院進行修繕[84],不過直至今日仍然沒有動工。在廣州,較有代表性的書院祠堂建築是陳家祠。
在環市東路華僑新村的別墅群和東山新河浦一帶的小洋樓是廣州近代建築史的代表。
近年來雖然政府不斷對傳統建築加以修葺和保護,如修復五仙觀、恢復陳家祠前的廣場等,但部分文物建築仍然受到野蠻拆遷和破壞。在2009年,東山新河浦保護區內的小洋樓被開發商拆除,在文化及建築專家聯名上書至市長後才被緊急叫停[85]。2010年,東山寺貝通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隅園同樣遭到破壞[86]。
[編輯] 現代建築
廣州的天河北CBD高樓林立
主條目:廣州摩天大樓
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廣州150米以上的高樓數目與密度均排在中國大陸城市的前列。廣州的高樓群主要集中在天河區和越秀區,並隨著廣州都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超高層建築正在被建設。僅廣州的中央商務區珠江新城,至今就規划了18棟200米以上的高樓,150米以上的高樓50棟左右[87]。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高樓有廣州國際金融中心(437米)、中信廣場(391米)、中華國際中心(269米)和廣東電信廣場(260米)等。已立項的超高層建築廣州東塔於2008年9月13日完成地塊招標,2009年9月28日奠基,正式動工。廣州東塔預計2016年竣工,樓高530米,將成為華南地區第一高樓。而廣州塔(或稱海心塔)的塔身主體454米,天線桅杆156米,總高度610米,也成為世界第一高電視觀光塔。
[編輯] 宗教
廣州宗教歷史源遠流長。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都俱全,除道教屬中國本土宗教之外,其餘的宗教均由外國傳入。傳入廣州市時間最早是佛教(公元255年),其次是道教(公元306年),伊斯蘭教於唐初傳入,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別在明末、清初傳入。廣州宗教文化底蘊深厚。至2007年末,經政府批准依法登記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66處、外國人宗教活動臨時地點1處。其中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佛教六榕寺六榕塔、天主教石室聖心大教堂、天主教沙面露德聖母堂、伊斯蘭教懷聖清真寺光塔),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佛教六榕寺、伊斯蘭教懷聖清真寺、伊斯蘭教先賢古墓),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個(佛教華林寺、大佛寺、海幢寺,道教三元宮、純陽觀、仁威祖廟,伊斯蘭教濠畔寺,基督教東山堂)。最為特別的是在廣州舊中軸線上分布了五大宗教近10間重點寺觀教堂,勾勒出宗教文化與廣州歷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獨特人文景觀,增添了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2007年,廣州市有信教群眾30餘萬人。其中,佛教約10萬人,道教約9萬人,伊斯蘭教約5萬人,天主教約1.4萬人,基督教約5萬人。外國人信徒約2萬人。經宗教團體認定的專門從事宗教職業的人員(宗教教職人員),包括比丘(出家男眾)、比丘尼(出家女眾)、道士、阿訇、牧師、神父、修女等共395人。[88]
[編輯] 宗教建築
石室聖心大教堂
主條目:廣州宗教建築列表
作為全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廣州還保留許多歷史珍貴的宗教建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為石室聖心大教堂。教堂位於越秀區一德路,建於1863年,落成於1888年,歷時25年。教堂是全球四座全石構的哥德式教堂之一,1997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 社區文化
廣州城在老城與新城異步發展時,出現兩種社區文化,為地道的老城文化與新城文化。老城文化典型如西關文化、飲茶文化等文化;新城文化則體現為都市文化。老城居民生活悠然自在、無所拘束,通常可見居民身穿睡衣、腳穿拖鞋去逛街。而新城人們生活急速,在新城區人們穿著較整齊,穿梭於高樓大廈之間。
[編輯] 傳統工藝
廣州獨有的傳統美術工藝有雕刻的廣州牙雕、廣州欖雕、廣州木雕、廣州磚雕、廣州玉雕、廣州骨雕、廣綉、廣彩以及傢具工藝等等。隨著年輕一代傳人的缺乏,各種傳統工藝有消失趨勢。
[編輯] 迎春花市
主條目:廣州花市
2009年越秀西湖花市
廣州每年一度於新年春節之前舉辦特別的迎春花市,供市民購買賀年年花及各式用品。在明萬曆年間,廣州已經出現花市。清中葉後,廣州花市的規模越來越大,上市品種也越來越多。一般春節前的三四天花市就會開始,到農曆除夕的午夜收市[89]。
[編輯] 老字號
廣州經統計調查,共有老字號企業94家,歷史在100年以上的有25家。廣州市經貿委與剛成立的廣州老字號協會擬建「老字號」一條街,同時開發「老字號」企業文化一日游項目。
較有名的老字號有:廣州酒家、陶陶居、蓮香樓都位於上下九步行街。致美齋則是全國著名的老字號醬園。
原本老字號多為私人經營的小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把所有私人財產收歸國有,老字號變成國有企業。改革開放後,老字號憑借出色的傳統手藝而一度成為國際知名企業,但近年因入世及租賃等原因,老字號陸續出現虧損、搬遷及至倒閉。部分老字號將經營地出租或轉手以維持老字號招牌。
[編輯] 體育
主條目:廣州體育
曾在廣州舉辦的大型體育賽事:
1987年:
[編輯] 旅遊
主條目:廣州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廣州市內的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219處。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單位1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個。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現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遺產。
[編輯] 羊城八景
主條目:羊城八景
「羊城八景」是指廣州市政府列出的8個旅遊景點。不同歷史時期的「羊城八景」並不一致。以下是2011年的版本:
珠水流光
塔耀新城:廣州塔、赤崗塔、海心沙、花城廣場、東西雙塔、中信廣場等景觀
珠水流光:珠江廣州水域白鵝潭至琶洲段、珠江及珠江沿岸各碼頭,珠江一線的景點:白鵝潭、沙面、沿江路、二沙島、海心沙、琶洲會展中心等
雲山疊翠:白雲山、雲台花園等白雲山周邊景點
越秀風華:越秀山、鎮海樓、五羊雕塑、中山紀念碑等景點
古祠流芳:陳家祠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荔灣勝景:荔枝灣涌、荔灣湖、恩寧路騎樓、西關大屋以及荔枝灣改造一線的景點
科城錦繡:廣州科學城
濕地唱晚:南沙濕地公園
[編輯] 主要公園
主條目:廣州公園列表
[編輯] 醫療
廣州是中國大陸醫療水平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全市共有39家三級甲等醫院,專業分工較為全面。並有中山大學醫學院、南方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著名醫學學府。
孫逸仙紀念醫院的前身眼科醫局建立於1835年,是中國最早的西醫醫院;[90]而陳李濟則是中國現存歷史最久的製藥廠,距今已逾四百年。[91]
[編輯] 對外交流
廣州的對外交流始於漢朝,歷經多個朝代後,航運商業仍舊相當發達,至今與多個國家建立交流平台。
[編輯] 領事機構
主條目:廣州領事機構列表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後,美國率先於1979年在廣州開設領事館,隨後外國駐穗領館不斷增加,於2010年達到38家,在中國大陸僅次於上海。許多國家在廣州設領後,它們與廣東的經貿往來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92]大多數領館的領區除了廣東之外還包括廣西、福建、海南,有些還包括湖南、江西,甚至雲南、貴州、四川等省。作為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的創始會員,廣州曾於2009年11月舉辦2009年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聯合世界理事會議。
[編輯] 姐妹城市
主條目:廣東省友好城市或姐妹城市列表#地級、縣級
城市 國家 締結時間 備註
福岡市 日本 1979年5月2日 源於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環東海北上最先抵達的外國港口即為福岡。[93]
洛杉磯 美國 1981年12月8日
馬尼拉 菲律賓 1982年11月5日
溫哥華 加拿大 1985年3月27日 溫哥華唐人街立有廣州贈送的雲石中華門牌坊。[94]
雪梨 澳洲 1986年5月12日
巴里 義大利 1986年11月12日
里昂 法國 1988年1月19日
法蘭克福 德國 1988年4月11日 廣州流花湖公園內立有法蘭克福贈送的歌德半身青銅塑像。
奧克蘭 紐西蘭 1989年2月17日
光州 韓國 1996年10月25日
林雪平 瑞典 1997年11月24日
德班 南非 2000年7月17日
布里斯托 英國 2001年5月23日
葉卡捷琳堡 俄羅斯 2002年7月10日
阿雷基帕 秘魯 2004年10月27日
泗水 印度尼西亞 2005年12月21日
維爾紐斯 立陶宛 2006年10月12日
伯明罕 英國 2006年12月7日
漢班托塔 斯里蘭卡 2007年3月2日
累西腓 巴西 2007年10月22日
坦佩雷 芬蘭 2008年12月2日
曼谷 泰國 2009年11月13日
[編輯] 友好城市
主條目:廣東省友好城市或姐妹城市列表#地級、縣級
城市 國家 締結時間
薩爾瓦多 巴西 1996年4月6日
胡志明市 越南 1996年4月11日
大分市 日本 1997年10月9日
伯力(哈巴羅夫斯克) 俄羅斯 1997年10月15日
杜拜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000年6月1日
關島 美國 2002年3月28日
登別市 日本 2002年5月19日
墨爾本 澳洲 2003年4月9日
亞曆山大港 埃及 2003年7月17日
巴塞羅那 西班牙 2003年10月23日
比什凱克 吉爾吉斯 2004年12月1日
哈瓦那 古巴 2005年6月15日
杜塞道夫 德國 2006年7月25日
[編輯] 參考資料
^ Guangzhou.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1-07-15].
^ 注意番禺(縣)與南海(縣)與今意番禺區和南海區不同。
^ 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排名調查:廣州居首 北京第八. 新京報. 2011年06月12日 [2011-06-11].
^ 廣州並非南蠻之地飛鵝嶺遺址4000年歷史作證. 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 [2010-8-30].
^ 廣州歷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 廣州市政府 [2010-8-23].
^ 廣州歷史. 新華網 [2010-8-30].
^ 廣州成為當時中國僅有的對外口岸. 南方都市報. 2006-1-11 [2010-9-4].
^ 港委員提議 穗譯名改Canton. 南方都市報. 文匯報. 2008-02-22 [2009-11-08].
^ 委員建議將廣州新電視塔命名為Canton Tower. 廣州日報. 大洋網. 2009-02-26 [2009-11-08].
^ 廣州五羊傳說. 中國網 [2010-8-30].
^ 「番禺」古亦作「蕃禺」
^ 漢書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 三國志卷六十 呂岱傳
^ 三國志卷六十一:州治臨海,海流秋咸,胤又畜水,民得甘食
^ 黃秋菊,《六朝時期廣州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古寺銘刻聖人言 高塔千年保真身. 南方都市報. 廣州圖書館. 2006-07-10 [2010-06-02].
^ 略論元代廣州的海外貿易. 中評社. 2006-06-01 [2010-06-02].
^ 18.0 18.1 黃啟臣,明代廣州的海外貿易
^ 《廣東通志》,《廣州市志》
^ 黃佛頤:《廣州城坊志》
^ 《劍橋中國明代史》
^ 衛匡國(Martin Martini,1614~1661):《韃靼戰紀》
^ Top 10 Cities of the Year 1800. About.com (英文).
^ 第二次鴉片戰爭簡介
^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第五章:條約制度的形成·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 廣州市地方志·大事紀·咸豐
^ 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個市.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州市委員會 [2010-8-30].
^ 廣州暴動之意義與教訓. 新華網. 中國經濟網. 2007-05-17 [2010-06-02].
^ 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 新華網. 2005-12-11 [2010-06-02].
^ 陳濟棠時期下的廣州基建. 大洋網 [2010-9-4].
^ 粵漢鐵路的歷史. 騰訊網 [2010-9-4].
^ 中國抗日戰爭之廣州戰役始末
^ 33.0 33.1 廣州市地方志·大事記·民國時期
^ 廣州淪陷期的畸形繁榮. 羊城晚報. 金羊網. 2005-06-09 [2010-06-02].
^ 廣州成功舉辦第九屆全國運動會. 新華網. 2005年8月22日 [2010-8-30].
^ 2003年4月廣州歷史. 廣州市政府. 2004年11月13日 [2010-8-29].
^ 2004年4月廣州歷史. 廣州市政府. 2004年11月25日 [2010-8-29].
^ 南方報業網. 南方都市報. 2004年7月2日 [2010-8-29].
^ 2005年5月廣州歷史. 廣州市政府. 2005年9月28日 [2010-8-29].
^ 2005年7月廣州歷史. 廣州市政府. 2005年10月9日 [2010-8-29].
^ 2006年10月廣州歷史. 廣州檔案網. 2007年8月16日 [2010-8-30].
^ 2008年5月廣州歷史. 廣州檔案網. 2008年6月30日 [2010-8-30].
^ 2009年11月廣州歷史. 廣州檔案網. 2010年7月13日 [2010-8-30].
^ 廣州BRT開通運營. 騰訊網. 2010年2月11日 [2010-8-30].
^ 2010年4月廣州歷史. 廣州檔案網. 2010年7月30日 [2010-8-30].
^ 廣州區域各自為政的情況. 金羊網. 2010年3月2日 [2010-9-4].
^ 廣州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商埠重鎮和對外口岸. 中國城市發展網. 2007-12-6 [2010-9-4].
^ 中國統計年鑒-2008
^ 中國第一個「發達」城市. 新華網. 2007-1-5 [2010-8-30].
^ 廣州成為首個經濟總量過萬億的省會城市. 南方報業網. 2011-01-29 [2011-2-08].
^ 耕地面積(2006年農普數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0-06-02].
^ 廣州特產
^ 廣州經濟三大支柱產業. 廣州視窗. 2007年8月22日 [2010-9-4].
^ 南沙石化項目問題 [2010-8-30].
^ 慧皎:《高僧傳》卷1
^ 廣州反日遊行. 聯合早報網. 2005-4-11 [2010-8-23].
^ 廣州2000人上街集會「撐粵語」,聯合早報網,2010年7月26日。
^ 廣州市統計局,2010年廣州市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報,2009年2月28日
^ 廣州統計年鑒2008,第二章·人口,2-7 人口密度(戶籍統計)(2007年)
^ 廣州戶籍人口性別比趨正常. 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2008-04-04 [2010-06-02].
^ 林琳,馬飛,《廣州市人口老齡化的空間分布及趨勢》,《地理研究》,第26卷 第五期
^ 廣州比全國早8年進入老齡化階段. 南方日報. 東方網. 2002-04-11 [2010-06-02].
^ 人口民族. 中國廣州政府.
^ 廣州風貌-人口民族. 廣州市政府網站 [2010-06-02].
^ 廣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2010-11-1 (繁體中文).
^ 廣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2010-11-1 (繁體中文).
^ 一個石家莊有3406個「李娜」. 燕趙都市報. 2006-10-12 (繁體中文).
^ 廣州社科院研究稱廣州9成犯罪主體是外來人員. 信息時報. 新華網. 2006-12-18 [2010-06-02].
^ 2007年05月22日的《廣州日報》登出:廣州是粵語方言的中心區,廣州70%以上的家庭都講方言,所以語言文字工作難度很大。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近年來,廣州市語言文字工作啟動了「六個一工程」。
^ 廣州市地方志教育志. 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09-07-14].
^ 廣州市大專院校一覽表(部分). 廣州政府門戶網.
^ 廣州大學城投入使用. 大洋網. 2009-8-13 [2010-8-30].
^ 廣州市80歲以上老人可領長壽保健金. 中國日報網. 2010-8-19 [2010-8-30].
^ 番禺醫保卡,市區也能刷,番禺納入社會醫療保險市級統籌. 南都網. 2011-3-2 [2011-5-27].
^ 廣州進入全民醫保時代. 騰訊網. 2008-5-19 [2010-8-30].
^ 廣州公園免費開放. 新華網. 2009-7-19 [2010-8-30].
^ 廣州被稱為最有言論開放的地方. 新華網. 2010-4-1 [2010-9-4].
^ 廣州數字電視的情況. 搜狐網. 2007-4-16 [2010-9-4].
^ 廣州數字電視的現狀. 智思網. 2008-6-24 [2010-9-4].
^ 廣州是中國大陸報業最發達的城市. 浙江在線網 [2010-9-4].
^ 奧巴馬接受南方周末的獨家專訪. 南方周末網. 2009-11-18 [2010-8-30].
^ 廣州市民抗議有線電視插播廣告的時間嚴重超時. 騰訊網. 2010-2-11 [2010-9-4].
^ 廣州恩寧路騎樓歷史. 廣州視窗網 [2010-9-5].
^ 廣州年內對全國最大古書院群落進行保護開發. 南方日報. 新浪網. 2003-4-21 [2010-8-30].
^ 廣州東山洋樓拆遷叫停 已拆的別墅群擬復建. 南方都市報. 南方報業網. 2009-09-18 [2010-06-11].
^ 隅園 挖魚池游泳池. 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2010-01-04 [2010-06-11].
^ 廣州不宜再建超高層建築. 廣東建設報. 金羊網. 2007-04-06 [2010-06-02].
^ 廣州宗教概況. 廣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 [2010-8-30].
^ 聞名中外的廣州花市
^ 孫逸仙紀念醫院的前身眼科醫局成為中國最早的西醫醫院. 廣州市地方志. 2008-1-2 [2010-8-30].
^ 中國最老的製藥企業. 醫藥網. 2008-9-24 [2010-8-30].
^ "駐華領事館變遷映射中國之變 中國外交愈發自信" 搜狐. 於2010年12月3日查閱.
^ "日本福岡市" 中國廣州網. 於2010年12月3日查閱.
^ "廣州溫哥華締結友好城市20周年" 金羊網. 於2010年12月3日查閱.
[編輯] 相關
廣州 (古代)
番禺 (古代)
南海郡
[編輯] 外部連結
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廣州市
基本資料
中國廣州政府門戶網站(中文)(英文)(日文)
中國廣州網
廣州市志
{{CIA World Fact[[File:]]book link|ch|Guangzhou}}
地圖及衛星照片
Google國際版地圖
Google中國版地圖
從古地圖看廣州版圖變化
照片
Flickr - 標籤為廣州的照片
Flickr - 廣州群組
旅遊
廣州市旅遊局
Wiki旅行上的廣州旅遊指南
前任
無 南越國首都
前204年-前111年 繼任
無
前任
中華民國南京市 中華民國首都
1949年4月23日-1949年10月14日 繼任
中華民國重慶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9%BF ... E%E5%B8%82
- Attachments
-

-

- Subdivisions_of_Canton.png (9.96 KiB) Viewed 14101 times
-

-

-

-

-

-

-

-

-

-

-

-

-

-

-

-

-

-

-

-
